在宋代消暑吃冰鎮水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文丨吳鉤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不過,在宋朝之前,遠離嶺南的人想吃荔枝並不容易,唐朝時楊貴妃要吃一次荔枝,還得依靠行政系統的力量調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但到了宋代,荔枝已是市場上的尋常商品,甚至西夏、日本、大食等國家也能吃到產自中國南方的荔枝。
「知道」(nz_zhidao)告訴你,在宋代吃冰鎮水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市場上的水果
曉市眾果集,枇杷盛滿箱。梅施一點赤,杏染十分黃。
青李不待暑,木瓜寧論霜。年華緣底事,亦趁販夫忙。
——這是宋人項安世寫的一首詩,詩的題目叫二十八日行香即事》,詩的內容我很喜歡,讓我們看到了宋朝水果市場每天早晨裝運水果的繁忙景象。
在宋代開封、杭州這樣的大都城,水果市場就更繁華了。《東京夢華錄》載,市井中「有托小盤賣乾果子,乃旋炒銀杏、栗子、河北鵝梨、梨條、梨乾、梨肉、膠棗、棗圈、桃圈、核桃、肉牙棗、海紅嘉慶子、林檎旋(大概是切成片的蘋果)、烏李、李子旋、櫻桃、煎西京雪梨、夫梨、甘棠梨、鳳棲梨、鎮府濁梨、河陰石榴、河陽查子、查條、沙苑榲桲、回馬孛萄、西川乳糖、獅子糖、霜蜂兒、橄欖、溫柑、綿棖金桔、龍眼、荔枝、召白藕、甘蔗、漉梨、林檎干、枝頭干、芭蕉干、人面子、馬覽子、榛子、榧子、蝦具之類」。
需要提醒的是,宋人的「果子」概念比今天我們所說的水果要略為寬泛一些,新鮮水果、水果製成的蜜餞、一部分乾果,以及一些被我們列為蔬菜的藕片、木瓜等,都可以歸入果子類。
我們從仇英版《清明上河圖》(遼寧博物館藏)上的虹橋附近,也可以找到兩間果子店,一間的招牌寫著「各色細果」,另一間的招牌寫著「茶食果品」。這樣的水果店,在宋代的城市也是存在的,《夢粱錄》收錄的杭州名牌商店名單中,就有專營果子的「大瓦子水果子」、「錢家乾果鋪」、「阮家京果鋪」。
仇英版《清明上河圖》上的水果店。(作者供圖)
杭州市場常見的時鮮水果種類,據《西湖老人繁勝錄》的記錄,則有「羅浮橘、洞庭橘、花木瓜、余甘子、賞花甜、亢堰藕、青沙爛、陳公梨、乳柑、鵝梨、甘蔗、溫柑、橄欖、匾橘、香棖」,又有「方頂柿、鹽官棗、玉石榴、紅石梅、晚橙、紅柿、巧柿、綠柿、欖柿、雪梨、水晶葡萄、太原葡萄」。水果製成的酥蜜裹食、茶果仁兒、糖煎,更是不計其數。
夜市上也有很多水果販賣。夏天開封的州橋夜市,有生淹水木瓜、葯木瓜、雞頭穰沙糖、荔枝膏、廣芥瓜兒、杏片、梅子姜、萵苣筍、芥辣瓜旋兒、香糖果子、間道糖荔枝、越梅、金絲黨梅,「皆用梅紅匣兒盛貯」。杭州夜市也有「金桃、陳公梨、炒栗子諸般果子」。
宋朝的酒店、飯店也供應水果。《夢粱錄》載,在杭州酒店裡可以吃到的「四時果子」,有「圓柑、乳柑、福柑、甘蔗、土瓜、地栗、麝香甘蔗、沈香藕、花紅、金銀水蜜桃、紫李、水晶李、蓮子、桃、新胡桃、新銀杏、紫楊梅、銀瓜、福李、台柑、洞庭橘、蜜橘、匾橘、衢橘、金橘、橄欖、紅柿、方頂柿、火珠柿、綠柿、巧柿、櫻桃、豆角、青梅、黃梅、枇杷、金杏。此果未遇時,則有歌賣」。此外,還有各種水果製品,「如錦荔、木彈、京棗、棗圈、香蓮、串桃、條梨、旋勝番糖、糖霜、番桃、松子、巴欖子、人面子、嘉慶子諸色韻果、十色蜜煎螺、諸般糖煎細酸……」名單很長,我就不抄完了。
市場的力量
在宋朝京城賣水果的商販,很講究水果的新鮮度:「京師賣生果,凡李子必摘其蒂,不敢觸其實,必留上衣令勃勃然,人方以新而為好,至食者須雪去之。」甚至在水果採摘的時候,就要注意水果的保鮮:「遇天氣晴霽,數十輩為群,以小剪就枝間平蒂斷之,輕置筐筥中。護之必甚謹,懼其香霧之裂則易壞,霧之所漸者亦然。尤不便酒香,凡采者竟日不敢飲。」
由於城市水果市場的發達,宋朝的大都市出現了專門的「果子行」(相當於水果商協會),換言之,販賣水果已發展成一個大行業。《東京夢華錄》載,「果木亦集於朱雀門外,及州橋之西,謂之果子行」;「西宮南皆御廊杈子,至州橋投西大街,乃果子行」。可知東京的「水果商協會」並非只有一處,而是有好幾處。《夢粱錄》與《西湖老人繁勝錄》也記錄了杭州的泥路青果團、後市街柑子團、青果行、果行。
一般來說,外地的水果運到,要先進入果子行,再由果子行批發給各個水果店與商販。開封有一條巷,裡面數十戶人家都以錘取蓮子肉為業,每年夏末,收購水果的商人都要委託他們錘蓮百十車,然後賣給京城的果子行,再由果子行投放於市場。
市場上能夠出現這麼多的水果、水果製品,要歸功於宋朝果農規模化、商業化的水果種植。蔡襄的《荔枝譜》載:「福州種植(荔枝)最多,延迤原野,洪塘水西,尤其盛處,一家之有至於萬株」。「(荔枝)初著花時,商人計林斷之以立券。若后豐寡,商人知之,不計美惡,悉為紅鹽者,水浮陸轉以入京師,外至北戎、西夏;其東南舟行新浮、日本、琉球、大食之屬,莫不完好。重利以酬之,故商人販益廣,而鄉人種益多,一歲之出,不知幾萬個億,而今人得飫食者蓋鮮矣,以其斷林鬻之也」。
這段文字其實記錄了一種在當時而言可謂非常先進的商業形式:遠期合同。在荔枝剛剛開花的時候,水果商就先跟荔枝種植戶訂立了購買合約(立券),並預付定金,訂購某一片林場出產的全部荔枝(斷林鬻之),不管產量多少、質量如何,均由他包買。等到荔枝成熟時節,商人再來收貨,然後從水陸兩路運往京師、西夏、日本、大食等地。由於荔枝被商人成片成片預訂,以至福建雖然盛產荔枝,但當地人都很少吃到。水果商與種植戶簽訂的合約,是不是接近於今日的「遠期合同」?
我們都知道蘇軾寫過一首《食荔枝》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不過,在宋朝之前,遠離嶺南的人想吃荔枝並不容易,唐朝時楊貴妃要吃一次荔枝,還得依靠行政系統的力量調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但到了宋代,荔枝已是市場上的尋常商品,《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載,「福州新荔枝到進,上御前,送朝貴,遍賣街市。生紅為上,或是鐵色。或海船來,或步擔到,直賣至八月,與新木彈相接。」甚至西夏、日本、大食等國家也能吃到產自中國南方的荔枝。這就是市場的力量。是商人與市場讓宋朝的普通市民享受到唐時楊貴妃的口福。
宴席上的水果
城市水果市場的發達,直接反映了宋朝市民對於水果的消費需求。我們今天習慣在餐後享用幾片水果,宋人也是如此,你到高端一點的酒店吃飯,「凡酒店中不問何人,止兩人對坐飲酒,亦須同注碗一副,盤盞兩副,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隻」;「雖一人獨飲,碗遂亦用銀盂之類,其果子菜蔬,無非精潔」。
在講究享受生活的士大夫宴席上,水果更是必備的。有一位叫做張鎡的文人,在他的《賞心樂事》中記述了一年四季的果品宴會:四月,玉照堂賞青梅、餐霞軒賞櫻桃;五月,聽鶯亭摘瓜、清夏堂賞楊梅、艷香館賞林檎、摘星軒賞枇杷;六月,霞川食桃、清夏堂賞新荔枝;七月,應鉉齋東賞葡萄、珍林剝棗;九月,珍林賞時果、滿霜亭嘗巨螯香橙;十月,滿霜亭賞蜜橘、杏花村挑薺。
在宋人描繪宴會、宴席的畫作上,毫不意外地可以找到水果的影子。請看趙佶《文會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宋佚名《夜宴圖》(美國私人收藏)、南宋人摹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宴席的主人都準備了豐盛的水果招待賓客。
趙佶《文會圖》局部。(作者供圖)
宋佚名《夜宴圖》局部。(作者供圖)
南宋人摹《韓熙載夜宴圖》「聽樂圖」。(作者供圖)
那麼尋常百姓是不是也吃得起水果呢?這得看宋代水果的價格。
據程民生先生的《宋代物價研究》,北宋四川在荔枝豐收時,價錢低賤,「大如雞卵,味極美,每斤才八錢」;太湖出產的柑橘,「每一百斤為一籠,或得上價,籠一千五百錢,下價或六七百」,平均每斤六七文錢;絳州的棗,「千石往麟府,每石止直四百」,每升只需4文錢;在鄭州,梨的價錢也比較便宜,「三錢買個鄭州梨」。開封與杭州的物價無疑會更高一些,就算貴上10倍吧,一斤荔枝按80文錢計,對於日收入約為100文至300文錢的宋朝普通市民來說,這個水果價格還是在其消費能力的範圍內。也就是說,城市裡的平民是吃得起水果的。
冰鎮水果
你也許會說,水果無非是尋常之物,吃了似乎也不需要大書特書。對的。不過如果宋人吃的是冰鎮水果呢?你在炎熱的夏天,吃水果一定更喜歡吃冰鎮的。
試想一下,夏日炎炎,熱浪炙人,還有什麼比大啖一盤「冰盆浸果」更愜意的呢?
宋人的生活也是如此。六月的開封,「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別無時節,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鮓新荷,遠邇笙歌,通夕而罷」。這個時節的杭州也是如此,「湖中畫舫,俱艤堤邊,納涼避暑,恣眠柳影,飽挹荷香,散發披襟,浮瓜沉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圍棋而垂釣,游情寓意,不一而足」。所謂「浮瓜沉李」,就是用冰水來浸瓜果,使其冰涼後再吃。真會享受的宋朝人。
唐宋時候的人夏天吃櫻桃,還喜歡將櫻桃裝在碗里,然後淋上冰鎮過的蔗漿、乳酪,就跟我們現在吃水果沙拉差不多。唐朝詩人韓偓有一首《櫻桃詩》這麼說:「蔗漿自透銀杯冷,朱實相輝玉碗紅。」說的便是這種吃法。還有一首宋詩寫道:「房青子碧甘剝鮮,藕白條翠冰堆盆。」說的也是夏季吃冰鎮果子的愜意事。
「冰盆浸果」的生活細節,還被宋人畫入他們的畫作中。但你得夠細心,才能夠發現這些細節。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套傳為南宋劉松年的《十八學士圖》(四幅),其中一幅是「棋弈圖」,畫面左下角的石桌上,有一個果盤,果盤裝了幾顆桃子,還有一大塊冰。正是冰鎮水果。
傳劉松年《十八學士圖》上的冰鎮水果。(作者供圖)
元人劉貫道描繪宋朝士大夫生活的《消夏圖》,也畫有一個果盤,擱在一張木几上,果盤裡裝了水果和冰塊。原來宋元人的「消夏」法子,也跟我們一樣,吃冰鎮水果。
劉貫道《消夏圖》上的冰鎮水果。(作者供圖)
宋代並沒有電冰箱,宋人又是如何在盛夏時節取得冰塊的?其實,古人在很早以前就有冬季采冰以供夏用的做法,皇室建有「凌室」藏冰,設立「凌人」掌管藏冰事務。不過,宋朝之前,通常只有皇家、貴族、官宦、豪富之家才有條件藏冰;市場上雖然也有夏冰出售,卻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長安冰雪,至夏月則價等金璧」。
到了宋代,除了朝廷還保留著「三伏日,又五日一賜冰」的慣例,尋常市民也可以享用到消夏的冰塊了,因為藏冰這時候已經成為普通商品進入市場,楊萬里的一首詩說:「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甘霜甜雪如壓蔗,年年窨子南山下。」詩中的「市人」、「行人」,顯然包含了一般市民,他們也是商品冰的消費者。
盛夏六月的汴京街頭,販賣水果的商販也會用冰塊來給水果保鮮:是月巷陌路口、橋門市井,皆賣「芥辣瓜兒、義塘甜瓜、衛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鵝梨、金杏、小瑤李、紅菱、沙角兒、葯木瓜、水木瓜、冰雪涼水茘枝膏」等水果(或水果製品),「皆用青布傘,當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惟舊宋門外兩家最盛」。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宋朝的尋常市民在炎夏時節也是能夠吃上冰鎮過的水果的。





TAG:南周知道 |
※夏季消暑又健康的水果有哪些?
※欠夏天的不只是一個冰箱,還有那些消暑的美食
※這個夏令水果好吃美味又消暑,但千萬不要丟掉它身上的一樣東西
※夏季炎熱,女性必吃的一種食物,消暑既瘦身!就看你怎麼吃?
※古代沒有電力的情況下是怎樣消暑的?賞塊冰都可以籠絡人心!
※這些歷史真夠消暑的,冷啊
※冰鎮綠豆湯算什麼,這三款涼茶才是夏季消暑神器
※「閩地」才有的消暑方式,這樣吃不瘦才怪了
※炎炎夏日,水果是必不可少的消暑神器,多吃這幾類水果既養生又消暑
※這才是大夏天一隻狗狗的消暑良方,看完忍不住要笑
※三伏天吃羊肉到底是亂補一通還是消暑去濕?看老中醫怎樣說
※一碗消暑的仙草凍,在這個村做了幾百年,堅守古法才好吃
※這道消暑的小吃竟有三種叫法,陝西冷娃吃上一碗才叫過夏天
※兩塊錢一大把,卻是夏日最好的消暑保健菜!你吃了嗎?
※消暑大作戰,這些小物讓你夏天時刻清涼不粘膩!
※西瓜清涼潤喉,是夏令消暑的最佳水果 但這3類人群一定要慎吃!
※這些東西既消暑又祛濕,會用能讓身體發生這些奇妙的變化!
※鱸魚這樣做涼了也不腥!魚肉嫩滑,消暑開胃!
※小暑吃什麼水果 消暑去火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