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科舉中一甲、二甲、三甲的進士,能當個什麼官?

科舉中一甲、二甲、三甲的進士,能當個什麼官?

自從科舉制度誕生以後,讀書人開始有了一個公平入仕的機會,也就從那時起,才有了進士、舉人這個稱號,而中了進士以後到底可以做什麼官呢?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先了解當時的選官制度。



科舉中一甲、二甲、三甲的進士,能當個什麼官?


學子們通過了鄉試之後,便要在次年的春天參加禮部舉行的會試,地點就在京城的貢院,取中者都叫貢士,第一名叫會元。貢士還要進行最後的殿試,才能成為進士。


殿試,顧名思義就是在皇宮裡的某個殿舉行,清初是在太和殿,乾隆後期移到保和殿。殿試是以皇帝名義主持的考試,取中者由皇帝授予進士,俗稱天子門生,這也可能是皇帝所要達到的一種政治目的。


殿試由皇帝來決定名次,其排名一共分為一甲、二甲、三甲這三個檔次,每個檔次里還有更細的排名。一甲只有三人,大學士會把前十名的卷子提供給皇帝,皇帝圈出三名,按名次稱狀元、榜眼、探花,這三鼎甲授進士及第。



科舉中一甲、二甲、三甲的進士,能當個什麼官?


二甲授進士出身,三甲授同進士出身。甲的檔次對以後仕途升遷有重要意義,朝廷在選庶吉士和庶吉士以後的散館留用為翰林和翰林院授職等次,就取決於原來授二甲還是三甲。


通常我們俗語說的連中三元,是指在鄉試時考第一名解元,會試時考第一名會元,殿試時考第一名狀元,就叫連中三元。這種現象是很少見的,在清代也就幾個人。


相關的概念還有傳臚,傳臚有兩種意思,一是指皇帝主持下的公布進士錄取名單時舉行的大典儀式,叫傳臚大典。二是指二甲的第一名,也就是殿試的第四名也叫傳臚,後來有時候把三甲的第一名也稱為傳臚,但是這個傳臚就沒有多大意義,還不如二甲的最後一名。



科舉中一甲、二甲、三甲的進士,能當個什麼官?


說到這,不免要提一下狀元。狀元是全國第一名,實際上授的官並不高,只是從六品的修撰,榜眼、探花授的編修也只是正七品,現在有些小說、戲劇上說考上狀元好像就能做多大官似的,其實就是一個從六品的官,正七品知縣被稱為芝麻官,狀元授官的品級只比知縣高一級。


一般進士授的主事是正六品,比狀元所授的修撰品級高。不過狀元與其他翰林官有選任為某些職官及進入中央高層的資格,出路比較優越。


傳臚大典授予進士之後,還要進行一次考試,叫朝考,這次朝考主要為了選拔庶吉士。庶吉士要入常館進一步深造。沒有錄取為庶吉士的進士授官,其品級主要是六、七品,所授的官以兩種形式最多:一是部院的主事,司級官里的最低官,正六品;二是授予知縣,正七品。



科舉中一甲、二甲、三甲的進士,能當個什麼官?


知縣和主事的缺額最多,而且都屬於學習階段,進士授知縣也是授一些簡缺的知縣,三年以後調同省缺分較重要的縣任知縣。這是進士大多數人的任官情況,也有授其他官職的。


在來看看被選為庶吉士的進士們,朝考中選撥出優秀的進士為庶吉士,入庶常館學習,三年期滿時考試,分配工作,叫散館,因為三年後又有新一科的庶吉士入庶常館了,若有恩科,不滿三年也散館。


散館考試優秀者留館,即留翰林院為翰林官,一是授編修,正七品,再是授檢討,從七品,原來殿試的時候凡是二甲的,授編修,三甲的授檢討。三鼎甲原則上固定授職,狀元授修撰,從六品,榜眼、探花授編修,他們不經過朝考而入庶常館。


科舉中一甲、二甲、三甲的進士,能當個什麼官?



雖說中了進士都會授官,但在清中期以後,由於待選官比較多,因此也會出現待缺現象。


當然在清代,做官的渠道也不僅限於進士出身,那些舉人,國子監貢生、監生,蔭生以及捐納出身的人,也有很多出仕為官的。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對待自己唯一的外甥,也算是顧及了一點親情
從對待繼母的態度上來看,康熙不愧是千古一帝
大清最後的貴妃,死後葬禮依然轟動整個北京城
有瑕疵不假,但這並不影響朱棣一生的功績
大明最無能的首輔,以進獻「房中術」而聞名於世

TAG:千古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科舉考試中那些中第的為什麼稱為「天子門生」?這和一個皇帝有關
歷史上明朝、科舉考試中、什麼是三元連中、又是那三元
中國古代的一條特殊的進身之路,既非科舉也非軍功
春秋戰國的「士」和科舉時代的「士」有3點不同
明清最牛科舉望族,三百年出三十名進士,一千多名官員
藏鞋底、塞肛門、放鴿子:古代科舉考試中各種奇葩的作弊技巧
科舉史上的三大名榜:流傳千古的單科狀元
魚躍龍門——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和干謁詩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高考(科舉)狀元,捨得一身刮敢把皇帝拉下馬
古代選官制度:科舉之前的中國都怎麼選官?舉孝廉到底公平不公平
任劍濤:廢除科舉是中國教育的一次大扭轉
被孫中山稱為世界的「第五大發明」的隋朝科舉考試制度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一隻古代科舉狗的日常
科舉:古人的「一考定終身」
科舉第一名的小楷考卷
關於李白的六大謎團 為何不參加科舉?鐵杵磨成針是真的嗎?
古代科舉之路:古代官員是如何讀書與做官的?
科舉前三名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科舉史上的三大名榜, 人才濟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