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戰略思想史:蒙古的武功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六十四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蒙古的武功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六十四課

作者|鈕先鍾,著名戰略思想家、學者


來源|《中國戰略思想史》


本書把元、明、清三代總括成為最後一篇,理由是這三代在我國歷史上構成一個特殊階段,與以前的時代有顯著差異。公元一二七六年,蒙古大軍在伯顏指揮之下,攻入南宋首都臨安(今杭縣),再過四年,南宋的末代皇帝(帝昺)又在崖門跳海殉國,南宋遂亡。於是蒙古人忽必烈正式入主中國,是謂元世祖。這也就是元代在我國歷史上的起點(1280 A.D.)。蒙古人是第一個在中國版圖上建立統一帝國的異族(少數民族)。在此以前,中國雖有分有合,但概括言之,始終還是以漢人的統治為正統,而且任何異族也從未有能夠統一全國者。

自從元代開此先例,在其後兩代中,最後的清代又是異族,只有夾在中間的明代讓漢人扳回一城,在共長六七一年的三代中,明代僅為二九四年,而元清兩代合計為三七七年(元一〇九年,清二六八年),佔半數以上。三代中就有兩代是異族政權,在我國歷史可謂從未有的創格。


從戰略思想史的觀點來看,元、明、清三代也各有其特色,尤其是與其以前的各期相比較,更是有顯著差異之存在。所以,本書擬將此三代總稱之為蛻變期。現在就依時間的順序來分析這三代的戰略思想以及有關問題。


一、蒙古的武功


蒙古人以異族統一中國,開從古未有的先例,但不僅此也,在其統一中國之前,又早已在中國版圖之外征服了大片的土地,並且還建立了更大的分立汗國。成吉思汗(即元太祖鐵木真)建國是在公元一二〇六年(宋寧宗開禧二年),到其孫忽必烈滅宋時,凡歷五世,共七十八年。雖然嚴格說來,這段時間是不屬於我國歷史系統之內,然就戰略或戰爭的觀點來看,又還是聯合成為一體,所以對於蒙古武功的研究遂不能僅以中國部分為限。

所以,元史的研究也就一向被認為是非常困難,不僅牽涉範圍極為廣大,而且還有許多語文上的障礙,尤其是人名、地名的翻譯也不統一,令人如墮五里霧中。明代所修元史不僅資料不夠完備,而且也受到種族偏見的影響,記載和評論常欠公允。尤其是以軍事方面而言,西征的部分在中國幾乎沒有紀錄,中國歷史中只有南征的部分。


蒙古武功之盛可謂前無古人,甚至於就整個世界而言,也都是如此。蒙古人口很少,據多方考證,在成吉思汗逝世時,其總數概約為一百萬人,真正蒙古軍的總數不超過十三萬人,即約佔其全部人口百分之十三。[註:見李則芬:「元史新講」,由李樹正:「國家戰略研究集」(民國七十八年版,非賣品)加以引述,p.2400。]此外,據西方資料,成吉思汗用來征服波斯的大軍僅為二三九〇〇〇人,當然,其中還包括非蒙古族的部隊在內。[註:R.Ernest Dupuy and Trevor N.Dupuy:Military Heritage of America(McGraw-Hill 1956),p.52。]如此渺小的兵力而能攻無下克、戰無不勝,席捲大半個歐亞大陸,真可算歷史上的奇蹟。尤其是蒙古人的征服高潮是在其尚未入主中國之前,換言之,其時國力並未發展到最高限度。但非常諷剌,自從滅宋之後,蒙古人的勢力就開始衰頹,不再能繼續發揮其先人的雄風。


我國長城之北有許多游牧民族,更興迭仆。其中常有一個部落,逐漸強大,先征服近鄰,次入寇邊境,終進入中原,而同化於漢族。於是另一部落又繼續興起,循著此同一軌跡發展。五代之後,契丹(遼)是第一個這樣的部落,女真(金)是第二個。他們都統治了一部份中國領土,但在文化上又終為中國所同化,最後也就變成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於是第三個部落又來了,那就是韃靼(Tartar),也就是蒙古(Momgol)。


鐵木真(Temujin)出生於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 A.D.),經過長期的慘烈血戰,到寧宗開禧二年(1206 A.D.)始正式建國,定都於和林(今庫倫之西)。上尊號為成吉思汗(Genghis Khan),即宇宙皇帝之意。此時鐵木真已經五十二歲。


成吉思汗雖已統一蒙古諸部落,但四周都是強敵,所以他必須繼續擴張。他認為南面的金國為其大敵,但他在攻金之前先攻西夏。從這一點看來,即可顯示其戰役構想是有異於常人。公元一二一〇年西夏求和,翌年他展開攻金的戰役。其戰略計劃為將金國切為兩段,先征服其北部,然後南進。蒙古軍並不從正面進攻,而採取極困難的迂迴路線,從南面北上,進攻金之東京(今遼寧遼陽),這也是最著名的成吉思汗「大迂迴戰略」的第一次展示。以後幾乎是每次都使用同樣的手法,到公元一二一五年,金國的西京(大同府),中京(大定府),北京(臨潢府)都已先後攻克。此時成吉思汗將有事於中亞;返回蒙古,只留下其將木華黎監視金國。後者又於公元一二二二年攻佔今日陝西全省,於是金國只保留河南開封(汴京)一帶之地以苟延殘喘。

成吉斯汗北歸後,即開始西征,其主要目標為花剌子模(khwarizm)。[註:元史與新元史均稱貨勒自彌。]該國為西域回教大國。成吉斯汗首先在公元一二一八年以其將哲別襲取西遼,迅速滅亡該國,次年,親率大軍遠征花刺子模,分為二路:第一路由其長子朮赤領軍,第二路由其次子察合台與三子窩闊台領軍,第三路由其本人及幼子拖雷領軍,採取分進合擊的部署。花剌子模陳兵於錫爾河(Sirdarya)上來防禦蒙古大軍。成吉斯汗暗遣哲別和速不台兩員大將率輕騎繞道達到花軍防線的後方,後者匆忙調兵前往攔截,其正面又出現空隙,於是蒙軍乘機攻擊大破花軍,佔領首都不花剌(Bukhara)。公元一二二一年,其王走死,國隨之而亡。[註:此一戰役曾受到西方戰史學家的極端重視,被視為一種典型的戰例。]


蒙古軍乘勝,一方面由哲別及速不台進兵伊蘭(波斯)北部,北上越過太和嶺(Caucase,即高加索山脈),攻入欽察(Kincap)之地。後者向斡羅斯(Oros, Russes 即今俄羅斯)求援,蒙軍又擊破之(公元一二二三年)。遂長驅進入其南部,大事焚殺後才返回與成吉斯汗大軍會合。此次遠征裏海(即鹹海)沿岸,為時共為二年。


在此階段中,成吉思汗也已平定伊蘭東部,並攻下阿富汗諸城。在這些地區都已降服之後,成吉思汗即與哲別及速不台的部隊會合,一同返回蒙古。結束了蒙古人的第一次西征(1218-1225 A.D.),前後歷時七年。


此時西夏雖已降,但仍懷貳心。於是公元一二二六年成吉思汗遂又出兵進攻西夏。在作戰過程中因墜馬而病,自知將不起。於是密告其二子窩闊台與拖雷曰:「我壽已將終,賴天之助為汝等建一大國。自國之中心達於諸方邊極之地,皆有一年行程。汝等如欲長保此國,必須同心禦敵。大位必須由一人繼承。我死之後,應奉窩闊台為主,不得違背我命!」[註:新元史卷三太祖本紀二十一年段。]及其臨終時又遺命曰:「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我下兵唐鄧(今河南唐河縣及鄧縣),直搗大梁。金急必徵兵潼關,然以數萬之眾以千里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註:新元史卷三太祖本紀二十二年段。]其後人運用其遺策,終以滅金。


於是成吉斯汗將其所征服土地分給其子孫。長子朮赤已先死,其子拔部分得欽察及花刺子模的一部份,建欽察汗國,包括裏海以北,西伯利亞一部份,及歐俄之一部份。次子察合台分得西遼舊地,即東西土耳其斯坦,建察合台汗國,東至天山,西至錫爾河。三子窩闊台分得乃蠻舊地,建窩闊台汗,轄貝加爾湖以西到烏拉山。至於幼子拖雷依國俗,少子守父遺產,故獨以舊居之地與之。[註:新元史卷二〇八拖雷傳上。]此外,伊蘭、阿富汗等地則由統軍將領管理,直到一二五六年旭烈兀(拖雷之子)才建立伊兒汗國。[註:伊爾汗國至一三三四年始亡。]此即所謂四大汗國。固然分封,但並不妨害蒙古帝國之統一,因為各汗國仍隸屬於大汗。

成吉斯汗死時年七十三(1227 A.D.)。他又囑諸將死後秘不發喪,待至夏主開城出降時,執而殺之,並屠城中居民以絕後患。足以顯示其個性的冷靜殘酷。


成吉斯汗死後,依其遺命,窩闊台被推舉為大汗是為太宗。太宗以和林為都城,設中書省,並以契丹人耶律楚材為中書令。這是蒙古有正式的都城和中央政府的開始,而耶律楚材對於其政治制度的建立有極大的貢獻,這也是蒙古走向漢化的開始。[註:新元史卷二〇八耶律楚材傳。]汗位既定,侵略行動遂又繼續進行,太宗首先南侵,於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 A.D.)滅金,次年又命拔都發動第二次西征。實際上指揮權是操在老將速不台的手中,他也是西方戰史家所推崇的古今名將中的一人。同時,察合台之子貝達兒,太宗之子貴由,拖雷之子蒙哥等也都隨行。可以暗示這次用兵還有教育的意義,其目的之一即為讓下一代的領袖有實習的機會。


此時,歐洲還生活在封建時代的黑暗期中,所謂神聖羅馬帝國已經名存實亡,各國諸侯割據,缺乏有組織的中央政權。所以蒙古大軍到處橫行如入無人之地。拔都首先征服裏海以北地區,然後進兵斡羅斯(俄羅斯),一路長驅直入,北至莫斯科,南下烏克蘭,焚毀乞瓦城(Kiev 即基輔)。自此之後,斡羅斯受蒙古人統治垂二百餘年之久。[註:多桑蒙古史(馮承鈞譯)第二卷,p.2240。]


公元一二四一年,蒙軍又再以西俄為基地分兵兩路向東歐前進,一路進攻孛烈兒(波蘭),另一路直趨馬札兒(匈牙利)。適逢兩國內部都有內憂,而蒙古人也早已獲得情報,所以,他們的行動也就勢如破竹。大兵所至,城邑為墟。其前鋒一直進到多瑙河上的維也納,使整個歐洲都為之震撼。據西方戰史家的綜述:

在四個多月的時間內,蒙古人已經攻佔了全部東歐,從聶泊河到奧德河,從波羅的海到多瑙河。其所徹底擊敗的歐洲軍隊總數至少要比他們自己的實力超過五倍。[註:R.Ernest Dupuy and Trevor N.Dupuy:Military Heritage of America,p.59。]


一二四二年蒙軍正擬繼續進攻,並擬在馬札兒建立一個汗國。不料大汗(窩闊台)的凶訊傳來,拔都遂班師返國。這次西征前後歷時七年,前五年是用於徵服俄羅斯,後二年則用於進攻東歐。在三次西征中,以這一次最為著名,同時也最受到西方學者的重視。他們對於蒙古武功的研究也是以拔都(速下台)的西征為焦點。


繼承帝位者為太宗之子貴由,是為定宗。他在位時間僅五年,除征服過高麗外即無其他建樹。死後由拖雷之子蒙哥繼位,是為憲宗。他命令其兩弟忽必烈寇宋,旭烈兀往伊蘭征服尚未降服的中東地區。旭烈兀於公元一二五三年由和林出發,一二五六年滅木剌夷(Molahidas),一二五八年又滅報達(巴格達),次年再進攻敘利亞,佔領其首都大馬士革。於是中東地區全部平定,並建立伊爾汗國。總計三次西征,建立了四大汗國,共歷時四十二年。


到此時,唯一尚未被征服的地區就只剩下中國的南部。蒙古的騎兵所向無敵,橫掃歐亞,但在其擴張的過程中,所遭遇到的最堅強抵抗又還是在中國。蒙古人花了很長久的時間,分了好幾個階段才把整個中國完全吞併。當時的中國已分成三部,一宋、一金、一夏,所以蒙古用兵也分成三階段,由易而難,由近而遠。首先攻取金黃河以北地區和毀滅西夏,其次攻擊金黃河南岸所剩餘地區,將其消滅。最後進向長江流域和華南,並終於滅宋。在每一階段中,蒙古人都曾費了不少的力量,而尤其以最後階段最難。若與西征比較,則南徵實在是一個遠較艱巨的挑戰。其主因為戰略環境之不同,中國本部地形複雜,而且列城相望,百里之間必有三邑,不像大草原地區那樣便於騎兵的賓士,而且攻城戰,無論中外古今都是一種最困難的作戰。所以,錢賓四先生曾指出:「近人治國史,每謂中國易受外族侵凌,意在警策國人之奮發,非史實也。」[註:錢穆:國史大綱(下冊),p.453。]


在元太宗時代,蒙古雖已進入四川,但為長江所阻而不易南下。所以,當忽必烈奉命侵宋時,他知道中國遍地都有城塞,不易攻克,於是決定效法其乃祖成吉斯汗的大迂迴戰略,決定先由甘肅進入四川以攻大理(雲南),來拊宋國之背(1252 A.D.)。大理在唐代名南詔,一直保持獨立地位。忽必烈遠征大理的確是出人意外,因為不僅距離遙遠,而且還要經過叢山峻岭,行軍極為困難。而且自從南宋建都臨安以來,對於敵情的分析一直都以為異族南侵必然是採取由北向南的軸線,也就是由山東、河南經淮泗與湖北地區向長江流域進攻。因此,南宋的設防是重東輕西,在四川雖也有少量駐軍,但只是扼守要點而已,忽必烈遂以一部分兵力牽制宋軍使其不向西移動,而親率其主力由甘肅臨洮經川西山地及西康東部無人地帶,南渡金沙江而直入大理。大理國王以為神兵自天而降,遂束手投降。忽必烈在征服雲南之後,又命兀良合台(速不台之子)進兵交趾(越南北部),使其成為蒙古最南端的屬國(1257 A.D.)。然後還師北向,侵入宋之南部,經廣西進圍長沙。此時,忽必烈親率的兵力也已由廣西、湖南、湖北而會於鄂州(武昌)。同時蒙古憲宗(蒙哥)也已由漢中入川,由關中進攻合川,不幸負傷死於城北的釣魚山下。忽必烈獲致凶聞後遂與宋媾和,引軍北歸(1259 A.D.)。


忽必烈在上都(開平)自立為大汗,建國號為元,並循中國之制,建元曰「中統」(1260 A.D.),是謂元世祖。這也是蒙古政權正式變成中國歷史中一個朝代的起點。公元一二六四年又遷都燕京(北平)並改稱為大都,而且又改元為至元元年,這象徵著新朝代的開始。忽必烈在安定內部之後即繼續伐宋。至元十年(1274 A.D.),命伯顏、史天澤等分兵南下:一路出襄樊,趨鄂州;另一路出淮西,趨揚州。襄樊本為南宋國防重鎮,自公元一二六九年即開始受到蒙古軍的圍攻,到一二七三年,經過四年又五個月的時間,兩城始相繼陷落。所以,到此時,南宋已經門戶洞開,尤其士氣已經低落到極點,以至於各地守軍紛紛敗降。伯顏先下鄂州,繼入建康(南京)然後於公元一二七六年攻入臨安,虜南宋恭帝北返。宋之遺臣先後擁立益王昺於福州,衛王昺於崖山(即端宗及帝昺),都不能自保,一二七九年元將漢人張宏范遂滅宋於崖門,時為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中國至此遂又歸於一統。


蒙古人滅宋之後,仍未停止其擴張行動。先是世祖命日本稱臣,但受到日本的拒絕。於是至元十一年(1274 A.D.)命將率舟師往征日本,史稱「文永之役」,其目的可能只是示威而已。兵力僅約兩萬人,為蒙古高麗所合組之聯軍。陷對馬壹岐等島後,登陸九州,使日本全國大為震驚。以後因兵少而天候又不利,自動撤回,到至元十八年(1281 A.D.),世祖又對日本發動第二次遠征,史稱「弘安之役」。此次規模較大,兵力約十五萬,大小戰船約四千餘艘,但其中真正的蒙古軍只有二千五百人,其他均為漢軍、江南軍、高麗軍。以陸上的作戰而言,日本人遠非蒙古大軍的對手,但因受到空前大颱風「日人稱之為神風」的襲擊,遂損失慘重,無功而返。但不像傳說,蒙古軍並未全軍覆沒,其損失大概不超過百分之六十。元世祖本來還準備作第三次遠征,以群臣諫阻,到至元二十三年始下詔罷征,日本遂終能免受蒙古的征服。[註:李則芬:元史新講(第二冊),p.147,170。]


除日本以外,元軍也繼續南征。此時中南半島分為四國:即安南(越南北部)、占城(越南中部及南部)、緬國及真臘(柬埔寨)。元軍於公元一二八六年先平安南,占城聞風而降。次年進兵緬國,攻入其都城蒲甘(Pagan),該國也隨之奉表稱臣。此後元軍還想佔領真臘,並討伐爪哇。會世祖崩殂(1275 A.D.),國內不安,遂停止進一步的遠征。此後,蒙古勢力遂不再繼續擴張,而其曠代武功也隨之而告一結束。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席戰略官 的精彩文章:

美國海軍發布《重返海洋控制》新戰略規劃欲捍衛全球海洋統治權
孫友師:美空軍開展支持兆瓦級飛機的推進、動力與熱管理綜合技術研究
日本借道英國《金融時報》對中國暗地裡搞輿論戰?
中國如何打贏網路安全戰?

TAG:首席戰略官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戰略思想史:漢武帝與匈奴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五十三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大秦帝國的興亡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九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之秦滅六國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四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儒家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八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唐朝為什麼衰亡?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五十九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戰國時代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七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大秦帝國的興亡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五十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明朝開國階段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六十六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唐朝戰略家與著作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六十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道家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九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元代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六十五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魏晉南北朝中國戰略思想的黑暗時期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五十六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先秦兵書之《六韜》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三十六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宋朝的建國與偏安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六十一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之李斯完成統一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八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一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先秦兵書之《陰符經》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三十八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之范睢與遠交近攻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七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