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楊渡:二十年前台灣走過的路,大陸正在走

楊渡:二十年前台灣走過的路,大陸正在走


騰訊文化 徐娉婷 發自北京




楊渡:二十年前台灣走過的路,大陸正在走


「2016華文好書評委會特別獎」獲獎作品《一百年漂泊:台灣的故事》,楊渡 著


西方人曾經一度對台灣「經濟奇蹟」鼓吹和艷羨,台灣作家楊渡很不以為然,如今「經濟奇蹟」這個詞經常被用來形容大陸。楊渡深深知道,奇蹟的背後有著無數個體的辛酸疼痛、萬千家庭的流離失所。因為大陸正在經歷的,和二十年前的台灣如此相似。


楊渡1958生於台中農村,在童年時見證了台灣經濟騰飛背景下家庭的分崩離析。這些經歷他在紀實小說《一百年漂泊:台灣的故事》里娓娓道來。


1960年代,台灣土地改革後安定下來,開始從農業向工業轉型。農村紛紛開起了工廠,在這一背景下,楊渡的父親,一個天生不甘於平庸的農民,也開起了鍋爐廠。由於資金缺乏,他賣田地、借高利貸。但是由於他不懂鍋爐技術加之不善管理,財務上產生了巨大的漏洞。他用一個個親戚的名義去開支票應付財政困難,但是最終這些債務都壓在了他妻子——楊渡的母親身上。

因為跳票(空頭支票),楊渡母親被捕。母親在牢裏手足無措地哭泣時,旁邊的一個女人說,有什麼好哭的,這裡一半女人都跟你一樣。那個年代有許多女人在承擔著男人闖蕩失敗的後果。母親被捕期間,一家人嘗盡了人情冷暖:追債人惡語羞辱、房屋及傢具被法院查封、孩子們天天吃腌菜……這些給少年楊渡帶來了巨大恥辱,他發誓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聰明賢惠的母親出獄後,不得不接管起鍋爐廠的管理,勵精圖治,才慢慢有了起色,最終一家人從赤貧走向了富裕。


楊渡說,對於已經工業化完成的西方國家來講,他們在看到我們經濟飛躍時會說,哎呀,亞洲四小龍是經濟奇蹟。其實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多少農家破碎了。這樣的生命故事,這樣些人的傷心和眼淚、憂傷和彷徨都沒有被看見,好像只有「經濟奇蹟」四個字。


這也是促使他寫下家族故事的原因。他說自己寫的不是一本家族史,而是透過父母親的故事,去呈現台灣社會從農村轉型到工業社會,再到商業社會的資本主義化歷程。這個過程,歐洲國家是以四百多年的長時間跨度逐步完成的,但在台灣卻是以四十年時間,他稱之為「十倍速發展」。由於速度之極端,人性也遭到前所未有的扭曲,人們無法立即適應,所以產生了各種悲劇。


二十年後,這一幕幕轉型之痛又在大陸上演,1980年代之後,勞力密集的加工出口型工業在大陸急速發展起來,它所呈現的社會變遷之劇烈,幾乎與台灣當年無異。

除了這一面向,這本書中也能看到台灣政權更替下普通人的心境,書中借父親之口說到:


我們生下來被當做日本二等公民,讀完小學,就被美國人轟炸,天天躲恐襲。戰爭一結束,咱們以為可以做台灣的主人了,可是國民黨來了,我們還是二等公民。「二二八」那時,打打殺殺。然後,美國人來了,說是來保護你,我們還要反過來感謝他們,幫助台灣人打大陸。這個世界,改天換地隨便你,我們台灣人吶,像土沙堆里焢地瓜,燒得燙心肝,卻只能悶在地底沒得說。


近日,楊渡這本書獲得2016騰訊·商報華文好書評委會特別獎,對於此書的主題及背後的故事,他接受了騰訊文化的專訪。



楊渡:二十年前台灣走過的路,大陸正在走


台灣作家、詩人楊渡



歷史轉變中女性承受的苦難容易被忽視



騰訊文化:這本書有兩個名字,台灣版叫《水田裡的媽媽》,你的初衷是想寫母親的故事嗎?


楊渡:對,初衷是想寫女性的故事,畢竟在大的歷史裡面男性參與了轉變,參與了創造、創業,可是實際上承受這些苦難的是女性,所以我想寫一下母親這個角色。可是到了大陸這邊,編輯從書里看到了台灣百年劇變,而不僅僅是女性在變遷過程中所承受的苦難,所以在大陸就改名為《一百年漂泊:台灣的故事》。

騰訊文化:你如何客觀看待女性這樣的命運呢?她們其實為了家庭在隱忍。


楊渡:我覺得女性很像是大地母親,她們承載了整個劇變過程中所有的後果,但是她們又維持了大地的穩定,使得再大的折騰、再大的苦難都還可以承受得起。就像我父親不斷在創業的過程中,起起伏伏、跌跌蕩盪,可是並沒有翻船。這個家是靠母親把孩子、把家庭維繫住了。所以我覺得在整個中國也好,歷史上也好,其實最重要的還是母性的力量。



楊渡:二十年前台灣走過的路,大陸正在走


童年楊渡(右)和母親、弟弟合影。



騰訊文化:書中有一些通靈的故事,比如祖父被神靈召喚成三界公,並預測到外孫即你的出生,這些看上去挺魔幻的,你個人覺得是真的嗎?


楊渡:那是我親身經歷的,不是魔幻,是真實的。像我外公,神明要找他,所以他變成通靈人,可以預測到我和弟弟的出生。在農業社會的時候這些彷彿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我想要寫那種氛圍,人們依然有一種古老的信仰,用信仰來預測未來命運。可是像我父親未來命運也好,時代的劇變也好,這些是神明所無法預測的。所以我是想要描繪一個時代的農業文明的面貌。



經濟奇蹟一詞掩蓋了個體疼痛



騰訊文化:台灣六七十年代經歷了從農業向工業社會轉型,這種轉型可以說現在在大陸重演,很多現象都挺相似的,像很多農民轉變身份變成工人、經濟發展帶來了環境污染等等,台灣當年走過的路,現在看來對大陸有什麼啟發?


楊渡:我覺得台灣走過的路,特別是六七十年代的時候走過的那些路,彷彿是一個工業化過程中必經的痛苦。犧牲了環境,重工業污染犧牲了人的健康,甚至於無數的家庭付出了代價。對於已經工業化完成的發達國家來講,他們在看到我們的時候會說是經濟奇蹟,就容易去歌頌它。我在想,我們不要讓亞洲以及我們自己有過的奮鬥和血汗變成他們的一個抽象概念,而是很具體的人的面容。


所以我那時候就想起我父親在創業過程中碰到的艱難,他要學習當一個現代的企業家,學習怎麼去管理人,去管理錢,乃至於因為他的失敗而導致一個家庭差點破碎,如果最後不是因為我母親回來,我父親重新再做起來的話,這個家庭就破碎了,我就會輟學去當工人了,我弟弟妹妹也沒有什麼機會再去上學了。類似的家庭的破碎難道只有我們一家嗎?當然不止,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多少農家破碎了,這些生命沒有被看見,這種家庭的起伏跌蕩,這些人的容顏沒有被看見。因此我當時決定一定要好好寫父母親的故事,我一定要讓西方人知道,那不是亞洲的經濟奇蹟,那是他們以為的奇蹟,其實是我們用家族、用生命、用血汗堆疊出來的一條艱難道路。


騰訊文化:大陸現在也在歷經農業向工業的轉型,比如農民工潮,其實有很多家庭也承擔了這種劇變的代價?


楊渡:在90年代,每次要過年的時候,台北就變成一座空城,很多人都回去了,北京、上海現在也是一樣的。我覺得這個工業化過程已經走到這一步,對於執政者來講,往下就應該是如何處理工業化過程中所帶來的問題。


第一個是農村的沒落,如何拯救農村,農村所代表的也是中國的生態,不僅僅是你可以產出多少稻子,多少玉米,賣多少錢,不只是這些產值,而是你保留了農村的種植之後,可以讓中國維持在一種生態平衡,所以你要投給生態保育的錢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應該可以投入到農村,讓農民可以去生產,而不會把田地給荒廢了。土地如果荒廢,破壞了,生態也會破壞,與其說到那個時候再付出錢彌補,不如現在把它補助給農民。


第二個是工業化的過程中會有大量的人口從農村遷徙出來,所以城市要有足夠的準備,城市的衛生、安全、健康等等,這些都要有各種準備。現在大家在醫院排隊看病那麼痛苦,很簡單,是因為你的醫療系統沒有準備好去容納這麼多人去城裡面看病,這是城市化過程中城市應該做的一些準備。


再一個是生態,已經污染的應該好好把它整治回來。特別要提的是,中國有許許多多的地方需要做生態,或者說是污染的處理。這個處理包括比如煤、石油或者碳排放所造成的污染,這些設備是可以好好做研究的。過去台灣很難是因為台灣的這種燃煤的發電設備只有幾座而已,太沒有效益,而中國有太多,所以應該是一個有效益的行為,環境保護可以作為一種產業來發展,而不要只看到人家發展電子產業。


再一個就是教育,勞動力勢必要移動到城市,所以要為未來的孩子設想。我強烈建議,政府一定要讓移動人口的孩子可以很容易地進入父母工作地的學校去就讀,不要設名額的限制,盡量讓學校去配合。為什麼呢?現在如果讓農民工的孩子不跟父母在一起,回到農村或者到其他地方去,會造成未來的很多社會問題,而未來你要解決這些社會問題要付出的代價太高了,會帶來社會治安的代價。不如現在從教育上就付出,未來可以省下許許多多的錢。而且坦白說對一個政權的安定來講也是很有益的。



台灣年輕人會在大陸看到希望



騰訊文化:你在書中也借父親之口講到台灣人的悲哀,你自己怎麼看?


楊渡:台灣的命運跟中國大的歷史是聯結在一起的。我個人來看,其實台灣人確實是有很多人覺得這是悲哀的,特別是在日據時期,台灣人被當成二等公民,明明白白地寫在法律裡面。日本人的教育在台灣達到98%,台灣人到日據的後期,受教育的比例在46%左右,台灣人只能讀醫科、讀農業學校,不讓你讀人文、政治、歷史,不要你有思想。因此台灣會有一種不平。


台灣光復的時候人們覺得自己終於可以恢復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國民。可是因為國民政府去到台灣的時候是很落後的,不是一個現代化的政府,沒有現代化的管理能力,因此一到台灣就發生了衝突。台灣人本來以為自己可以由二等公民變成一個正式的公民,結果發現國民黨來了之後連公民的概念都沒有,這是悲劇的所在,所以會覺得悲哀,但是要克服這種悲哀,台灣人要認清自己在國際局勢中的角色,並且了解自己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清楚自己的命運,不要有過度的自憐情緒,把悲哀放大之後反而看不清楚自己的未來。


騰訊文化:由於政局的動蕩,台灣人的自我認同也發生很多變化,現在是什麼狀況?


楊渡:現在台灣人對台灣這一塊土地,對於自己的生活方式特別是文化有一種認同。但是對於未來,台灣人希望兩岸能夠維持現狀的人居多,就是希望台灣繼續經濟發展,大陸也在發展,最好的情況是兩岸在不斷發展下去之後,大陸因為發展快速,事實上台灣這幾年的增長有點趨緩,兩邊的經濟發展跟社會發展越來越接近的時候,就很容易融合。因為大陸畢竟跟台灣不同,是一個很大的載體,這個大載體才能讓台灣找到新的出路。台灣年輕人看到希望的時候自然就會走過來,會把他的命運跟這裡的命運相結合。



楊渡:二十年前台灣走過的路,大陸正在走




本文系騰訊文化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文化 的精彩文章:

余世存:行夏之時——關於二十四節氣
莫言:摹仿《南方高速公路》在我的創作路上意義重大
薩拉馬戈:科塔薩爾和卡夫卡他們擁有相近的氣質
余世存:立春,天下雷行而育萬物
時間開始了——關於《時間之書》的對話

TAG:騰訊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楊渡:在時間的長河中
楊渡:日據下的台灣奇女子
楊渡:在東京上空灑下傳單的台灣人
楊渡:給青春一次漂亮的轉身
楊渡:日本統治下台灣人的心聲,都在這些歌里了
楊渡:百劫回歸的作家
楊渡:當政治的風暴過去,什麼會留存下來?
楊渡:1945年8月15日,五個台灣人的這一天
楊渡:生死這一課,我們何曾學過?
楊渡:未來有兩大趨勢難以避免
楊渡對話陳冠中:1949 文化南渡與台灣
楊渡:謎一樣的歷史老師
水際輕煙,沙邊微雨,荷花芳草垂楊渡
楊渡專訪陳映真:個人必須回歸階級
楊渡:1949文化人南渡成為台灣的轉折點
楊渡:小燈泡能照亮誰的心?
楊邪VS楊渡:父子詩行
中國成語大會選手楊渡寄語12刻:12刻拾字,關乎世界,關乎生命
楊渡:她們才是真正改變台灣歷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