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對在柬埔寨辦學的老夫婦何以感動法國?

一對在柬埔寨辦學的老夫婦何以感動法國?

陳振鐸:紀錄片《點石成金》講述一對法國夫婦在柬埔寨的人道探索與行動史,收穫《放牛班的春天》在法上映時的效果。



一對在柬埔寨辦學的老夫婦何以感動法國?


【編者按】FT中文網今日推出由陳振鐸撰寫的新專欄《邊城記》,敬請關注。本文為《邊城記》專欄的第一篇。


2016年10月,紀錄片《點石成金》(Les Pépites)在法國公映。公映後的6周多里,15萬左右觀眾觀看了電影,評價分數一直居於法國電影市場排行榜首位,收穫了《放牛班的春天》在法國上映時的效果。


作品講述了一對法國夫婦在柬埔寨的人道探索與行動史。克里斯蒂安·德帕里埃和瑪麗·弗蘭斯,一對巴黎中產階級家庭夫婦,愛好世界旅行。1970年代,他們帶著全家,開著房車跨越歐亞大陸,最後來到印度,對南亞留下了印象。1995年退休之後,夫婦倆定居柬埔寨,從零開始,在金邊郊區垃圾場附近辦了一所慈愛學校,專收各種有問題的貧困小孩,讓這些小孩有飯吃、有地住、有書讀,快樂地學習、長大,並有一技之長。


「我們看到孩子們在垃圾場里翻撿著各種城市生活和醫療垃圾,並在裡面尋找吃的,我決定我要做些什麼。」1990年代初,德帕里埃夫婦在金邊為法國一家非政治組織做義工時,發現了這觸目驚心的一幕。


當時,柬埔寨處於紅色高棉政權統治末期,政局仍不穩定。1995年12月22日,國王西哈努克同父異母弟弟、親王諾羅敦·施里武流亡法國,他之前因涉嫌謀殺當時的第二首相洪森而被逮捕。1989年越南撤軍、1992年內戰結束後,在聯合國聯柬權力機構的管治下,1993年柬埔寨已經開始舉行大選,恢復柬埔寨為王國。到德帕里埃夫婦定居柬埔寨的1995年,盤踞柬埔寨30年之久的紅色高棉政權出現內部分裂,其領導人波布爾特在1997年被捕,該政權於1999年正式解體。


這時期,柬埔寨經濟與社會發展起步。城市的快速發展使得郊區Stung Meanchey附近,一塊堆放垃圾的臨時用地變成了一座有100英畝的小山,集聚了大量從全國各地來的拾荒者。他們舉家以此為生,形成了貧民窟。兒童因為戰亂和貧困,無法接受教育,也加入到拾荒隊伍中。注射針頭、過期食品等都成了孩子們拾撿的對象。


這對夫妻在1990年代初「為了柬埔寨的未來」機構的人道服務結束後,覺得不應該就此停止。1995年退休後,他們在法國註冊了「為了孩子們的微笑」協會,並募集了部分善款,在垃圾山附近開始用這個名字建學校、辦教育。到1997年,第一座房子在垃圾山附近建好投入使用。當時他們的夢想是按照自己家族在諾曼底的城堡的格局,建起一個有院子、像城堡的校園,讓金邊垃圾山的孩子們跟自己一樣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


校舍建立後,夫婦在當地教員和翻譯的幫助下,按照自己的標準收留了各種問題小孩和窮小孩。紀錄片中的幾位小主人公,部分人就有家暴、強姦、殘疾等陰影。學校設立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什麼精英人才,而是讓這些本無機會接受教育的孩子們享受到基礎教育。學校設立了培訓中心,總共有28種職業引導。導演問小孩有什麼夢想,大多數只是說:「我要做大廚!我要做模特!我要做工人!」

從成立至今,學校總共接收了1萬多名兒童,同時還和其它組織合作,設置了營養午餐、糧食救濟計劃,成為柬埔寨最有影響力的慈愛學校之一。


陳振鐸:紀錄片《點石成金》講述一對法國夫婦在柬埔寨的人道探索與行動史,收穫《放牛班的春天》在法上映時的效果。



有善心的夫妻,旅行後被貧困落後地區的教育觸動,退休後二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恆耕耘一方,撫養一個個貧困小孩長大成人。在全世界各地的慈善行動中,這樣的邏輯蘊藏在很多故事中。他們夫婦也在2005年出版過記錄學校工作的書籍。但為什麼這個故事在影片上映後才廣為人知?


一方面是這個故事打動了有類似經歷、長期耕耘、又善於講故事的紀錄片導演夏威爾·德·洛桑(Xavier de Lauzanne)。這位導演長期活躍於東南亞原法屬印度支那地區,1996年到2000年,在東南亞從事各類兒童人道收治的教育項目,從1999年開始,用購買的第一台攝像機,選取了法國國慶這個對於越南來說有複雜民族和社會情感的紀念日,作為觀察越南的開始。他從2002年開始就參與到法國五台拍攝「為了孩子們的微笑」協會的一個節目中,認識了德帕里埃夫婦,並開始了跟蹤拍攝至今。

導演本身是個作家,在影片的音樂、圖像的生動性、敘事的連貫、整體性和象徵廣度等方面有自己的優勢。在影片中可以看到,在配樂、製作、電影標題等方面都有《放牛班的春天》的影子,又深化了該片代表的法國傳統人道精神。比如電影標題的「pépite」,在法語語境中有啟發兒童才智,讓孩子天份得以發揮的意思,跟中文「點石成金」意涵接近。


他未接受任何先入為主的意識形態,而從人道和事實本身看學校,這也讓他獲得了更多觀眾。在接受法國五台訪談時,他談到:「我想拍一部電影,它要主題鮮明,但不捍衛任何立場、任何意識形態,也不要有任何分析,只是呈現事實,從我開始遇到這對夫妻時,直到這部閃著人性光輝的作品完成時,一直都這麼在做。」


導演也未用一般的拍攝方法,而是定期和這對夫婦以及學校的老師和孩子們一起生活,成為他們生活中的朋友。影片拍攝從2005年開始,一直到現在才完成,需要長期與拍攝對象生活和交流的意志。這種在歐洲影視人類學常用的民族志方法,最大的好處是能自然地呈現真實,而且能減少拍攝者的偏見。


但是為什麼是這個故事能打動導演和他的團隊,並且恰好在這個時間點感動法國?這就和法國整個社會的傳統以及自黃金30年以來社會發展的變革息息相關。


作為傳統的天主教國家和有過殖民史的帝國,法國經歷了大革命和帝國時代,在1901年和1905年迎來了至今依然影響法國社會的兩項重大改革。1901年7月1日,法國《協會法》通過實施,把憲法規定的公民結社自由以法律加以保障,並把協會作為公民,通過其他配套制度,使得協會成為政治、經濟、社會中代表「社會」這方最重要的組織,平衡各方力量,彌補政治和經濟組織在國家公共生活中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1905年12月9日通過的《政教分離法案》,使得法國天主教會也從國教變成文化協會的一部分。教堂從國家政治行為和公立教育中退出,成為公民個人信仰的空間。這使得帶有部分天主教文化道德意涵的法國國訓「博愛」,在政教分離後,主要以人道和國際主義精神,成為共和國世俗化社會的一部分。


在這兩項法國上世紀最大變革的背後,主要活動在亞洲的巴黎外方傳教會的行動,能說明這種變化。該教會1695年成立於巴黎,得到教宗的批准,成為歷史上最早的全力從事海外傳教的天主教組織,而其主要活動地是亞洲地區,尤其是東南亞,以及中國西南地區。該教會的一個精神就是,傳教士和教徒們不管做什麼事業,都要尊重當地文化與習俗,並紮根當地。


陳振鐸:紀錄片《點石成金》講述一對法國夫婦在柬埔寨的人道探索與行動史,收穫《放牛班的春天》在法上映時的效果。


貢嘎山下、四川甘孜瀘定縣的摩西古鎮上,一座1920年代的法式天主堂至今仍矗立著,這背後就有巴黎外方傳教會的歷史身影。《中國民族報》2009年1月13日的報道記載,中法戰爭後,法國天主教會在中國西南地區的傳教活動快速擴張。1856年左右,屬於外方傳教會的傳教士勒努在康定建立了「西藏教區」,以康定為中心開始向鄰近地區丹巴、康定、瀘定三縣擴展。1918年傳教士彭,利用其兄長1892年左右在丹巴傳教遇害獲賠的白銀,主持修建磨西天主教堂,1922年完成神甫座房,1926年鐘樓、經堂落成。他們說漢話、改漢姓,在磨西發展了500名左右教徒,並辦修道院、學校和醫院。


而在越南、寮國和柬埔寨等屬於法國殖民地的印度支那地區,這種天主教事業的傳統一直保持至今,通過文學、歷史傳記、攝影以及電影,在法國社會中留下了作為精神層面的印度支那社會想像:充滿著東方佛教神秘氣息、友善,法國社會在經歷了殖民與去殖民化後,在自身的文化中,從該電影的製作團隊名「Alloest」(你好,東方)以及團隊成員文學與藝術的經歷就可以看出端倪。


對於中國人來說,要理解這種文化,從瑪格麗特·杜拉斯的小說、讓-雅克·阿諾導演的《情人》,以及雷吉斯·瓦格涅導演的《印度支那》、《大門》等作品中,都能看到這種殖民文化遺產留下的異域想像具體是如何呈現的。



從1980年代開始,法國三十年高速發展的神話不再。從本世紀初開始,法國經濟持續陷入低迷,大國地位衰落,加上近年受郊區穆斯林問題、伊斯蘭極端主義以及恐怖主義的影響,整個社會信心持續陷入了低迷。影片在此時出現,一定程度上喚醒了大家對過去繁榮時代的美好記憶,因為德帕里埃一家,代表了大多數法國傳統中產階級的價值與生活方式。


影片根據法律規定,並未在電影中公開德帕里埃一家的信仰與天主教背景。克里斯蒂安實際上成長在天主教家庭中,他也是社會發展形態的一個縮影。其作為法國貴族後代,在諾曼底有個家族城堡,克里斯蒂安在那裡長大。夫妻倆1964年相遇,養育了4個孩子。克里斯蒂安退休前是IBM公司的高管,一家生活在巴黎西南郊莫東(Meudon)市,小鎮包圍在森林和塞納河之間,是法國傳統中產階級街區。


1977年到1978年之間,他們開著房車,帶著他們的四個孩子,從莫頓出發,全家擠在6.2平方的房車中,開始跨歐亞大陸的旅行。他們的目標是進入那個充滿土邦想像的印度,經過希臘、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最終在1984年出版成《德帕里埃一家:四個孩子和一個夢想》(Famille des Pallières:Quatre enfants et un rêve),第一版賣了30萬冊,其它語種也賣出了10萬冊。


夫婦出發旅行的1970年代末,那是法國最自信的年代。法國剛剛經歷了戰後的黃金30年(1945-1975),國力大增,在世界的地位與影響力也達到頂峰,這時期的國家和個人財富劇增,並孕育出了各種新型中產階級生活方式。


根據《費加羅報》2011年8月22日報道,世界旅行作為其中的一種,傳統天主教中產階級家庭理解其他文化的一種方式,也是親子教育的一部分。通過家庭的世界旅行,了解異域的社會與現實,已經成為部分法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這其中,有天主教和運動精神支撐著各類家庭走向世界,並通過實施慈愛行動,實現個人的公共道義。


陳振鐸:紀錄片《點石成金》講述一對法國夫婦在柬埔寨的人道探索與行動史,收穫《放牛班的春天》在法上映時的效果。


這種慈愛行動,也離不開介於大型專業慈善組織和個體之間的小型協會網路支撐。影片中,他們返回法國,帶著幾個小孩一起開著原來旅行用的房車,在外省各地募款,其中很重要的是和幾個協會合作。當地的協會負責安排、宣傳,通過演講、文藝演出等形式,在法國鄉村小鎮市集、聖誕市場進行籌款。目前的合作協會已有15家。這背後,天主教社區的支持和給予的信任不無關聯。而世俗化的協會形式,使得這類公民社會行動脫離了宗教干涉,成為實現公民個人意志的工具。


導演本人在接受南錫CAMEO影院訪談時,也談到自己在做問題兒童收容的教育項目時,體會到協會形式的「協作」,法國公民個體對協會精神的認同,才促使了各方合力,讓紀錄片得以見世。


德帕里埃夫婦在建立自己的協會之前,接受的服務工作是由法國「支持柬埔寨」(SIPAR)機構支持的。該機構作為法國最大的援助柬埔寨的非政府組織,在1982年成立時,主要的初衷是幫助因國內戰亂逃到法國的柬埔寨難民,在1992年柬埔寨內戰結束後進入柬埔寨,目前主要從事該國的公益圖書館和圖書的事業。


因而,法國夫婦在柬埔寨的慈愛學校,可以看成是從天主教傳統繼承而來,經歷了政教分離、殖民與去殖民,在全球化體系中的公民慈愛行動。它是法國世俗社會中,從國訓「博愛」出發,但超越國家、民族等區隔,以旅行而不是旅遊的經歷出發,獲得了共情與事業認同後,開展的具有一定世界主義理想的公民行動。而電影的成功,在當下深受經濟危機和穆斯林移民問題困擾的法國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人們對歷史與戰後美好時代的回憶,藉此慰藉當下的困局。


9月24日,在電影在法國試映後第二天,被柬埔寨人民稱為「爸比」的克里斯蒂安在金邊逝世,享年82歲。柬埔寨王后諾羅敦·莫尼列26日參加了葬禮,其骨灰將按照當地儀式放在一座佛塔中。法國天主教會報刊《信仰報》評價克里斯蒂安時說,他是「用自己的信仰紮根當地」。而「為了孩子的微笑」學校,也逐漸規範化,除在法國的15人核心團隊外,目前和在柬埔寨的學校吸引了大量各國志願者和義工加入。


(註:陳振鐸,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博士生,法國中歐城市學會召集人,FT中文網《邊城記》專欄作家,將以社會學和人類學視角,觀察和記錄歐洲和中國社會問題和變遷。個人文章參見專欄同名公號Deaudo。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責編郵箱bo.liu@ftchinese.com)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FT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後真相時代:當公眾重歸幻影
帝國的最後低語
顧隨大師的蛻變
美國加息將暴露中國經濟弱點
焦慮的聯盟

TAG:FT中文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泰國教育部做好應對外國大學在泰國辦學授課的準備
林正英師妹,穆念慈最佳代言人,如今開辦學校教人功夫
關於民辦學校去公辦學校挖人那些事,你怎麼看?
史上第一妃子!和皇帝離婚拿錢去辦學校當老師,就是這麼任性!
胡歌重情義,古仔辦學校,星爺捐骨髓,低調慈善的他們,你們都了解嗎?
這兩所以「科技」命名的大學,有著獨特的辦學模式
孔子辦學經費是從哪來,孔子辦學為何不差錢?
《民辦教育促進法》落地實施 營利與否 民辦學校仍在糾結
中國第一所公辦學校不在洛陽,也不在長安,而是在這
大地主劉文彩的另類人生,拿出一半積蓄辦學校,讓家鄉孩子有書讀
九芝堂復甦振興 投資國醫辦學堂
民辦學校沉思錄——如何實現「團隊第一、擁抱夢想、永葆激情、追求卓越」
靠情懷留不住好教師,公辦學校現離職潮,何也?
窯洞里的紅色最高學府:對革命青年來者不拒,深入敵後辦學
則悟大和尚:閩南佛學院一如既往的傳承太虛大師的辦學方針
艾麗一家-黑豆辦學
獅城新加坡是如何開辦學前教育的?
美國紐約州伯克利學院與三亞理工職業學院交流合作辦學
書法好的速報名來,公辦學校請你當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