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密陝西「十大怪」之:鍋盔像鍋蓋,我是吃貨我怕誰?

解密陝西「十大怪」之:鍋盔像鍋蓋,我是吃貨我怕誰?

熱文推薦:契丹後人眼中的契丹窪可汗


重點推薦:《詩經》解讀之卷耳:你是我們今生最美的等待


文/陳邦林


解密陝西「十大怪」之:鍋盔像鍋蓋,我是吃貨我怕誰?



【作者簡介】陳邦林,四川省散文學會、遊仙區作家協會會員,喜歡文字,小說、散文、詩歌等作品散見多種媒體,有散文、詩歌作品獲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解密陝西「十大怪」之:鍋盔像鍋蓋,我是吃貨我怕誰?



鍋盔是著民俗的載體


去陝西,印象最深的除了「房子半邊蓋」的民俗以外,其次便是「鍋盔像鍋蓋」之怪了。好一些奇怪的大餅:圓如鍋蓋,狀像草帽,兩面有輻條狀烙痕,恰似太陽的光茫。人們說:「這就是號稱陝西十大怪之一的鍋盔。」


歸而「百度」查閱得知:鍋盔是西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的民間小吃,尤其在陝甘寧青地區流傳已久。民間流傳,它源於外婆送給外孫賀彌月而贈的禮品,小孩子滿月時候,外婆都會精心給外孫子烙制小鍋盔,然後用白線紮上守歲的錢,穿過中間的孔,帶在外孫的脖子上,寄託著對外孫子的真誠的祝福。後發展成為風味方便的食品。


解密陝西「十大怪」之:鍋盔像鍋蓋,我是吃貨我怕誰?



老腔《陝西十大怪》唱詞曰:「麵條寬的像腰帶,鍋盔大的像鍋蓋」。這鍋盔又叫鍋魁、鍋盔饃、干饃,是陝西省關中地區城鄉居民喜食的漢族傳統風味麵食小吃,也屬關中八大怪之一。它整體呈圓形,直徑尺許,厚一寸,重五斤。料取麥面精粉,壓稈和面,淺鍋慢火烘烤。外表斑黃,切口砂白,酥活適口,能久放,便攜帶,故有民謠曰:「餅大直徑二尺外,又圓又厚像鍋蓋。陝西把餅叫鍋盔,里酥外脆好捎帶。」


關中較為著名的有乾州鍋盔、武功縣鍋盔、長武縣鍋盔、岐山縣鍋盔,扶風縣鍋盔,鳳翔縣鍋盔。


乾州鍋盔又叫「檢叉軲轆」,所謂「檢叉」是一種麥場里用的農具,這種鍋盔的形狀與其軲轆大小形狀相象,故有此稱。當地人常言:「乾縣有三寶,鍋盔、挂面、豆腐腦。」


解密陝西「十大怪」之:鍋盔像鍋蓋,我是吃貨我怕誰?



鍋盔是飲食文化的傳承


在陝西,烙制鍋盔用的鍋可不是一般的小鍋,而是用來做十幾人飯菜的大鍋。這樣的鍋直徑約在七八十公分,上面用的鍋蓋也是隆起的,所以說烙好的鍋盔就象鍋蓋一般大小,一般模樣。

鍋盔製作工藝精細,素以「干、酥、白、香」著稱。做鍋盔用的鍋一定得用生鐵鑄成的大鍋,做鍋盔用的面必須用當年收成以後上好的麥子磨成的麵粉,經過發酵後,讓面醒過勁兒。然後經過師傅揉、摔、捏、拍、捻、壓、擀等多道手法,使面糅合的十分均勻。這時,師傅操起一根鴨蛋粗細的擀麵杖,慢慢地把麵糰擀成一張大餅的模樣。


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烙饃,因為火候的大小決定著鍋盔的顏色和質地,掌握不好火候,不是沒有熟透,就是烙糊了。燒火用的材料一般也很講究,正宗的鍋盔用當年上好的麥秸,而如今,人們做飯大多用上煤炭或者液化氣了,所以,就很難再有以前那種純正的麥香味道了。



解密陝西「十大怪」之:鍋盔像鍋蓋,我是吃貨我怕誰?



烙制鍋盔手法很有講究:「一轉、二翻、三撓」。一轉,就是鍋盔在鍋中要不停地轉動;二翻,就是烙成一面以後再翻過來烙另一面;三撓,就是鍋盔熟的時候撓一撓鍋盔,聽一聽動靜,如果發出清脆聲音,上面有白色痕迹,那麼就可以了,否則就沒有熟透。等到快出鍋時候,再撒上新鮮的芝麻,就可以出鍋了。出鍋以後的黃里透焦,焦里透黃,咬著酥脆,吃著香甜,不愧有陝西十大怪的美名。



解密陝西「十大怪」之:鍋盔像鍋蓋,我是吃貨我怕誰?



(乾州千層鍋盔)


據史料記載,唐、宋時期,西安城多處設有驛店,外地客商東來西往,北上南下,客商攜帶鍋盔作為乾糧遠走他鄉。


明、清以來,百姓的鍋盔生意遍布州城:光緒時期的張聰、劉有學;民國時期的邢獃子、趙乾兒、張廣善;解放後的龐天紅、席金卵等,都是做鍋盔的行家理手。



解密陝西「十大怪」之:鍋盔像鍋蓋,我是吃貨我怕誰?



現在算起來,鍋盔在我國應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了


陝西鍋盔的製作可追溯到商周時期。相傳周文王伐紂時鍋盔就被用做兵士的軍糧,在陝西西府一帶,至今還有一個鍋盔品種叫「文王鍋盔」。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秦將王陵率軍攻趙。戰鬥剛一結束,他連聲大喊發令:「造火營,要吃飯,快!」


一個軍吏從匆忙回復道:「稟報將軍:將士隨身軍食已經吃光,糧道運來的只有整車整車生麵糰,做熟到口需一個時辰。」


王陵怒聲道:「一個時辰?要餓死弟兄們吶?」



解密陝西「十大怪」之:鍋盔像鍋蓋,我是吃貨我怕誰?



軍吏拭淚唏噓著:「造火營五百兄弟,全數參加激戰,死了兩百多人……」


王陵頓時默然,思忖片刻突然問:「大麵糰都運上來了?」


「麵糰盡有,干肉也還有一些。」


王陵大手一揮道:「有辦法了,傷兵一人一塊干肉,全活兵人各一大塊麵糰子,自己動手。」


「自己動手?」軍吏惶惑不解,「哪來這麼多鍋啊?」


王陵哈哈大笑,「要鍋做甚?急有急法,鐵盔架火自己烤。」


軍吏恍然大悟,跳腳便是一聲大喊:「兄弟們,領麵糰子了,架火!」



解密陝西「十大怪」之:鍋盔像鍋蓋,我是吃貨我怕誰?



八月初旬的瘦月下,兵士們支起了一個又一個火架,火架上倒吊著兵士們的精鐵頭盔,一堆堆篝火便如同一條橫貫谷地的火的河流。王陵也在篝火邊支起了一個架子,將麵糰子拍的又厚又圓,「啪」地丟進頭盔,高聲大笑著:「就這樣,還怕吃不上么?」


將士們對這種新奇的造飯方式大是刺激,整個營壘便是一片嗷嗷笑叫。火光中,士兵紛紛將分明還半生的焦黑帶黃的麵糰子倒出,邊喊著笑著大吃起來:「哎,這麼好吃的東西,該叫啥它啥名字呢?」


王陵正捧著麵糰子邊吃邊端詳,便是晃悠著手中一個大坑的焦黃麵糰子高聲笑道:「以盔為鍋,似鍋似盔,我看那,就叫鍋盔。」



解密陝西「十大怪」之:鍋盔像鍋蓋,我是吃貨我怕誰?



此後,秦軍行軍時將鍋盔用牛皮繩系好,前胸、後背各搭一個,如同民間的褡褳一般。這一特殊的攜帶方式竟成了極好的單兵護具,起到了盔防彈背心的作用。更難得的是,敵軍射過來的箭,扎在餅上,拔出來又可用來射殺敵軍。鍋盔能「吃箭」,也成了秦軍獲勝的一大法寶。「鍋盔」由此而名聲大振。秦人出門,家中必烙鍋盔,讓出門人帶上,這一習俗延續至今。



解密陝西「十大怪」之:鍋盔像鍋蓋,我是吃貨我怕誰?



唐朝時修建乾陵徵用了數萬名工匠,當時,有個叫冬娃的小夥子,從小失去母親,和父親兩人相依為命,他生性聰明,勤勞樸實,很受鄉鄰的稱讚。誰料後來父親因病卧床,他每天除了上山打柴,回來還要給父親燒菜做飯,天長日久便練就了一手做飯的烹調技藝。修建乾陵徵用民工時,他替父親去做工,因人多而活路又繁重,飯食往往不能按時吃,困苦不堪。



解密陝西「十大怪」之:鍋盔像鍋蓋,我是吃貨我怕誰?



有一天,他肚子餓得實在撐不住了,就悄悄地在路邊挖了一個小土坑,架上自己的頭盔,把面和勻放在盔內,在盔下燒著柴禾。過了一會兒,他從盔內取出烙成的饃一嘗,酥脆可口。他高興極了,就把這個辦法告訴了同伴,讓大家改用鐵鍋去烙,結果吃起酥,聞起香,一傳十、十傳百,就形成了這種獨特的鍋盔饃。


從此後,築陵工地上香氣瀰漫,總監嘗到這種香味異常的饃後,十分讚賞,忙派專人送到京城長安。因此饃不同一般,後來唐王朝每年就要乾縣進貢鍋盔饃。



解密陝西「十大怪」之:鍋盔像鍋蓋,我是吃貨我怕誰?



除此以外,我國民間還有許多著名的小吃鍋盔,其傳說很是有趣


包記鍋盔的傳說:—百年老字號,蜀漢時期,西蜀丞相諸葛孔明屯兵南充,待北伐,為不誤戰,蜀軍行軍途中腹中飢餓,遂架其盔,將面和勻置之於盔,盔下燒柴,少頃,盔內烙已為餅,稱之「鍋盔」。其後,包公後人包元恆隨軍入川,習軍中烙盔手藝。久之,見鍋盔形圓面厚,雖解飢耐餓,而口感欠缺,酥脆不及,苦思良久,改央薄旁厚,遂覺香味撲鼻,酥脆可口,自此包記鍋盔誕矣。



解密陝西「十大怪」之:鍋盔像鍋蓋,我是吃貨我怕誰?



岔口鍋盔的傳說:又名「酥油千層餅」,是河南的另一名小吃。據傳,唐代時,洛陽上清宮的香火極盛,許多名流顯貴都來此進香祈福,宮中道士常常用清油、白面做的餅招待客人。有位知府吃過之後深為讚賞,專門派廚師上山學藝。上清宮的道士也經常到民間傳授製作技藝,漸漸在民間流傳開來,經後人的不斷改進,成為今日的油酥鍋盔。



解密陝西「十大怪」之:鍋盔像鍋蓋,我是吃貨我怕誰?



長武鍋盔的傳說:長武鍋盔源於外婆給外孫的贈送禮品,在女兒臨產當月的初二、三,女方親娘帶大鍋盔和嬰兒裹肚來女兒家中,將大餅扣在鍋蓋上,用拳擊破,將裹肚從女兒住處窗口拋進去,再進屋把裹肚壓在席底稱為「打鍋」,以保生產順利和母子平安。產後三天,娘家人帶生麵條去女兒家中探望,俗稱「下奶」;產後10-20天,娘婆兩家至親好友探望產婦及嬰兒,攜帶烙餅、雞蛋、挂面、紅塘和衣物,祝願大小平安。孩子出生一月時,做「滿(彌)月」,滿月之日,備置豐盛飯萊,親友登門祝賀,嬰兒舅家人饋贈被單、童裝、童車、衣帽。一般親友贈布料、童裝、玩具等。午宴時,趁其不備給嬰兒父母、祖父母臉上抹黑、紅顏色,追逐嬉戲,皆大歡喜。在長武以巨家鎮的鍋盔最為有名。



解密陝西「十大怪」之:鍋盔像鍋蓋,我是吃貨我怕誰?



博望鍋盔是南陽地區的古老食品,是用酵麵糰與冷麵團經揉合、揪劑、蓋花紋烙制而成,吃起來酥香甘甜,美味可口。據傳,它的來歷還是出自諸葛亮的妙計。東漢建安年間,劉備三顧茅廬請來諸葛亮,諸葛亮首次用計,便在博望坡大敗曹操軍馬。獲勝之後,班師回新野,派關羽帶兵駐守博望。當時逢天旱缺水,飲水、做飯不便,士兵紛紛抱怨。關羽派人請示諸葛亮,諸葛亮回復說:「多用乾麵,摻水少許,和成硬塊,大鍋炕之,得食為盔。」關羽命令士兵如法製作,果然烙出的餅香甜可口,士兵們吃了非常高興,一個個都安心守城。從此博望鍋盔得名,併流傳開來。



解密陝西「十大怪」之:鍋盔像鍋蓋,我是吃貨我怕誰?



我國地大物博,小吃名目繁多,雖一字之差,卻去之千里。要想沿途尋訪,一一品嘗,所行之路,又何止千里


令人奇怪的是,在許多地方,稍有檔次的餐館飯店,都沒有鍋盔的席位,要吃鍋盔,必須到簡陋的街頭巷尾。走街串巷,沒人稱自己的鍋盔屬於什麼門派,無論是問白髮蒼蒼的老者,還是問血氣方剛的青年,他們都輕輕一笑,不就是做鍋盔么?在鄉村,即使是學個一般的木匠,都有一套繁瑣得近乎於宗教的拜師儀式,唯獨做鍋盔,會做的埋頭做,不會做的站在一旁看,看多了,再試著做。做差了,自己填肚子,直到做得自己滿意了,就可以出來單挑了。


民間有句俗語「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做鍋盔好像沒有師徒相傳的講究。滿街都是做鍋盔的,誰跟誰也沒有什麼關係。



解密陝西「十大怪」之:鍋盔像鍋蓋,我是吃貨我怕誰?



老輩的人講,記得以前的鍋盔,三分錢一個,當然那時節一個月掙工資才幾十塊,一個鍋盔只是是月均收入的千分之一;以前做鍋盔,一個集鎮才有那麼一個固定攤點,早晨一會就煙消雲散,吃的人不見多;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則遍地開花,從早到晚,煙火相傳,吃的人仍不見少;以前的鍋盔就是放鹽放蔥花,如今則還只是放糖放鹽,咸甜隨意;以前人們不講究,鍋盔大行其道,如今人們講究了,鍋盔仍然一如既往受歡迎。


記得在陝西的一個市鎮,走在街頭,看到吃鍋盔的人有時髦男女,有耄耋老者,有人在旅途的行者,有睡眼惺忪的婦人,覺得一種大眾食品,沒有廣告,沒有炒作,居然能人無分南北,地無分老幼,雅俗共賞,實在不可思議。


在尋常巷陌,那些做鍋盔的,做出特色沒人自豪,做成氣候沒人誇耀,大街小巷,彷彿約好似的,做鍋盔的連個招牌都沒有,則更讓人不可思議。



解密陝西「十大怪」之:鍋盔像鍋蓋,我是吃貨我怕誰?



行文於此,我忽然想起一句老話,常言道「有牙沒鍋盔,有鍋盔沒牙」,寓意頗多,吃鍋盔要具備一口健齒,牙齒健全了才敢於啃鍋盔。做人做事也當如此吧,德才兼備是敢於應事易於成事的先決條件,這德與才就是「健齒」和「鍋盔」,需要成年累月的保健和錘鍊。



解密陝西「十大怪」之:鍋盔像鍋蓋,我是吃貨我怕誰?



(岐山文王鍋盔)


特別推薦:請聽古代聖人、帝王、英雄們唱的歌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 的精彩文章:

宋詞漫談:一沾上了,就縈繞不絕
請聽古代聖人、帝王、英雄們唱的歌
契丹後人眼中的契丹窪可汗
《詩經》解讀之卷耳:你是我們今生最美的等待
著名寵妃褒姒之一:「烽火戲諸侯」能和「狼來了」畫等號嗎?

TAG:閱讀悅讀 |

您可能感興趣

陝西:偶然看到麻辣燙老闆一個小動作,吃還是不吃?太糾結!
陝西泡饃要逆天!你只知道牛羊肉泡饃,豆花泡饃吃過嗎?
《那年花開》中孫儷念念不忘的甑糕,原來就是它!只有陝西能吃到,你吃過么?
解密陝西十大怪之:「姑娘不對外」,哥哥死心塌地把藍花花愛
西瓜不能用勺子挖著吃?陝西人還不趕緊看看!
陝西傳統風味小吃石子饃,油酥咸香,經久耐放,你吃過嗎
陝西最美巷子,你去過嗎?
陝西到底木有啥?你能猜出來嗎?
陝西正宗油潑辣子的做法,不管是拌飯吃,還是加在菜裡面,都好吃
自製正宗陝西涼皮薄軟筋道酸辣開胃,做了一大盆全家竟然沒吃夠!
到陝西,能吃到這十大美食就足夠了!
如何像陝西人一樣吃涼皮?
把娘娘孫儷都吃胖了,這些陝西美食承包了劇組!
陝西韓城的夜市,真是夠大!你們哪的有這麼大嗎?
這道陝西特色麵食,在家就能做,原料雖簡單味道卻不一般!
那年花開火了,才知道原來陝西有這些美食!
來我大陝西咥面吧!
陝西美食這麼多,咋都不能忘了涼皮!
這樣做的麵條實在太好吃了,什麼陝西油潑面、四川擔擔麵都靠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