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中醫養生:調適身心分離困境

中醫養生:調適身心分離困境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物質生活的發展,人們有條件關注自身的生命質量,人們所面臨的精神和身體危機也愈被重視。然而,「身心」問題卻一直是西方哲學、宗教和自然科學等領域共同關注的難題。目前,西方雖然在現象學、醫學、心理學、生命科學等領域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已取得進展,但尚未獲得較大突破。而中醫養生作為生動體現中國智慧的文化現象,是在身心和諧的基礎上,與自然、社會融洽相處的健康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可使人走上身心統一的道路,是今天人們解決身心困境的源頭活水。

中醫養生:調適身心分離困境


「身學」與「心學」並重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身心之間的關係極其微妙,在某些領域甚至很難嚴格劃分它們的界限。相較中西文化,西方唯心哲學或宗教常偏重心靈而忽視、輕視甚至貶低身體的意義,而中國傳統哲學則既推崇精神的修為,又不忽視形體的修鍊,視身體為心靈的載體,並且注重身心間的良性互動。


道家便是以身體為中心入手來解決身心問題。他們認為身心密不可分,但更為注重身心的內在修為,並著意彰顯身體在生命中的主體意義。


在道家看來,修齊治平的大學之道要以身心修鍊為本,探尋天人之際的哲學認識活動也要從身體出發。道家「身學」以「自然」為宗而形成了包含導引、情致、醫藥、飲食養生等內外兼修的完整系統,集傳統養生之大成。這一門修身養性、安頓生命的功夫,實際上也成為中醫的基本內容和特色。儒家稍有不同,儒家是以德行、修身為主來協調身心關係,強調精神修為。

中醫養生:調適身心分離困境



在國外,與養生類似的活動稱為預防保健,用來避免或延緩疾病的產生。西方熱衷的健身,其實宜稱作健體,它主要是在肢體等外在層面上,而西方的心靈學又只注重純粹的精神。在這種身心分離思維方式的基礎上,西方發展出現代醫學、體育學、營養學、心理學等學科。


與之相比,中醫養生則不止於預防保健,而是注重人的精、氣、神,更為積極。養生不能單一而為,而要形神共養,正是這種身心合一的思維方式使中國文化發展出內家拳、內丹術等裨益身心的煉養方法。中西方這兩種醫學模式,儘管側重點有很大的不同,如果相互學習可起到互補的作用。

中醫養生:調適身心分離困境


中醫養生的「現代性」


我國自古以來就認為,平和的心態寓於健康的身體,若不能打理好身體的和諧,精神狀態就會失衡。《黃帝內經》指出,心理活動是由身體產生的,分屬於五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同時還主張臟腑是情緒活動產生的生理基礎:「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身體的生理結構及其功能決定著心理狀態乃至人生命運。


「體若不健,心必難寧」,這一觀點在生活和科學上也不斷被證實。任何心理問題,都有一定的生理或物質基礎。許多心理疾病不只是由心理因素所致,更多的是由生理問題或身心相互影響的複雜原因所致。心緒的紊亂常導致身體機能的失序,身體失衡到一定程度時,就更加難以被精神控制和調節了。因此,心病可由治身入手,身病可由治心入手,若身心兼治,則可事半功倍。西方對治心理疾病僅從心理或器質出發的方法,便是對身心關係的割裂。

中醫養生:調適身心分離困境


傳統「心學」養生是自上而下的行為模式,即先提升人的境界,進而通過心力來調節身體。道家則在融攝「心學」的同時,還注重從下向上的「身學」路徑,以實現由身體到心靈的升華。這種「身學」的路徑與現代思維模式頗為一致。


美國哲學家丹尼特認為,現代思維與傳統思維的一大區別是:「傳統思維方式是一個吊車型的,現代思維方式是一個舉重機型的。」「心學」與「身學」正好對應以上兩種思維模式,它們互為根基。「吊車型思維」往往會做過多假設,而致其路徑不順暢,「舉重機型思維」從現實而具體的身體本質需求出發,由低到高地逐步推進(如下文所述精、氣、神的依次轉化),不需太多假設,技術更為牢靠,道路更為通暢。因而,道家「身學」養生較為全面,具有可操作性和「現代性」。


道家認為,身與心(即形與神)是有機的整體,形成了精(形)、氣、神三位一體的系統觀。《淮南子》曰:「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體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形體是生命活動的基礎;精神是生命活力的主宰;氣是充盈周身的生命能量,是把形神結合為一體的導體。在中醫養生上,表現為身心並重的練形養心法,即在調形正體的基礎上調息(氣)、調神,逐層提升,通過調整形體姿勢促進氣血流動,使經絡暢通,氣血平和,進而影響心情和思想,從而達到身心康泰的目的。

中醫養生:調適身心分離困境



中醫養生的復興


人類對自己身體與心靈關係的認識和態度,是文明發展的重要組成,貫穿於社會進化歷程中。從某種程度上說,人類每次思想解放,都首先開始並最終落實於身體的解放。英國漢學家李約瑟認為,道家的身心合一論再好不過地表明中國思想的有機特性,而沒有遭受西方在機械唯物論和神學唯靈論之間搖擺的神經分裂症。


道家注重身心和諧的觀念正是對治身心二元分離這一時代難題的良方,日益引起科學界、思想界的關注。近年來,西方的身體現象學已成為國際顯學,在我國也逐漸成為熱門話題。若將道家思想引入身體現象學研究中,不僅可促進研究的深化,也將形成中醫身心養生學復興的契機。


中醫養生的現代復興有深刻的社會及歷史原因。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活動的初期必須圍繞物質生活的需要這一中心來展開,但隨著科技革命和社會制度的不斷完善,人的自我身心和諧等精神需要則日益彰顯。

中醫養生:調適身心分離困境



中醫養生的核心恰在於身心之間的和諧。西方醫學在21世紀的發展出現了從生物醫學模式到「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向。中醫養生的理念正是在這一發展趨勢中被人們再次認識、重視和接受。身心和諧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協調發展直接相關,而養生也必須建立在人與環境和諧適應的基礎上,因此,改善人的生存狀態,並不僅僅是單純地治病,更是處理好人與自身、與社會、與環境的關係。


目前,人們有條件關注自身的生命質量,並採用各種方法以儘可能地延年益壽。《黃帝內經》謂「有道」之人,「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壽臻120歲方為「盡其天年」。現代科學研究認為,人類壽命應為生長期的5—7倍,即100—175歲。可見,人具備存活這麼長時間的潛力。而人們出現身心危機的原因,多是由於「失道」所致,即沒能尊奉自然規律,不重視保健,不懂養生智慧。因此,身心養生應成為人生的必修課。中醫所提倡的「身心合一」的養生思想體現了鮮明的特色,在當代已呈現出新的活力。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果香四溢,歷代名畫里的瓜果
張載「橫渠四句」
詼諧可愛的啰嗦詩
臘八節丨歲事告成,八臘報勤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內分泌失調 讓女性身心受傷
佛是大醫王,能療救眾生的身心疾病
辟穀身心雙修 養生八年感悟
身心靈排毒養生之旅—第一站印度
古法養生辟穀:可養身心,可調百病
澳洲母豬慘遭2男輪姦 身心受創看心理醫生治療
醫師眼中的身心症
滋養身心 人生三句話
秋季養生怎麼樣,女人就該水靈靈,如何調養身心、改善秋燥問題
立夏養生重養心 三種運動健身心
秋季調養身心四要訣
放鬆身心 遠離秋季抑鬱症
「身心同養」迎高考
著名國學養生專家張其成親授「三劑良藥」,讓你遠離身心疾病!
身心和諧話「養性」
養生專家推薦五款清香茶飲 緩解疲憊身心
澳大利亞一母豬遭男子性侵 身心「受傷」看心理醫生
美顏神器!碳酸離子美容儀 治癒你的肌膚與身心
放鬆身心,安然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