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玄同理念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借鑒意義

玄同理念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借鑒意義


老子「玄同」理念於人類社會來說有其永恆與普世的意義,於當今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也有參考與借鑒的價值,而對老子「玄同」理念的深入探究將有益於其意義與價值的傳播與弘揚。


作者簡介

胡瀚霆,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摘 要


老子《道德經》是道家道教的核心經典,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包含著對宇宙、社會、人生的深刻認識。其「玄同」理念則是老子對人生、社會發展所作出的一個理想規劃。「玄同」代表著一種人生境界,也是社會發展的美好狀態,此中還包含了一整套形上思想意旨與行下修為功夫。《道德經》「玄同」理念不是無本之木,其深刻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文字的起源發展與《周易》文化傳統。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老子繼承了《周易》灌注於「玄」「同」之中的理想與精神,經過一番積澱與升華,形成了「玄同」這一理念,規划了一個世界「玄同」美好願景,指出了一條通達「玄同」境界的道路。著眼當下,我國領導人提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對此,老子「玄同」理念具有其不可忽視的借鑒價值,可以貢獻其所特有的思想養料。


「玄同」是老子《道德經》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理念,也是老子向世人展示的一個通達物我人天的至高境界。在老子《道德經》的思想體系中,「玄同」理念具有一整套形上思想意旨與行下修為功夫。老子還明確提出「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五十六章),為世人指出一條最基本、最實在的超脫世俗、實現「玄同」的道路。制度道教誕生後,老子被尊為教主,《道德經》則被道教奉為最高經典,其思想精神為歷代有道之士所傳承,並運用於具體的社會生活當中,以濟渡世間苦厄,而「玄同」思想則成為其濟世的指導。

玄同理念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借鑒意義



道教雕像(資料圖)


唐末五代後,道教分宗衍派的大趨勢更具備了張力。至南宋寧宗時代,白玉蟾整合鍾呂丹道思想資源,正式創建了金丹派南宗的教團組織。作為一代宗師,白玉蟾作《道德寶章》,以闡釋修身養性的思想要義,其中即對「玄同」理念做出了適應時代文化需求的解讀。白玉蟾說:「閉目見自己之目。收心見自己之心。觀我非我。觀物非物。觀心非心。觀空非空。聖凡一體。」在白玉蟾看來:閉目收心,摒卻外界紛擾,方可體證物我究竟,進入聖凡一體的「玄同」境界。他雖然是站在丹道修鍊角度解釋《道德經》的,但卻為後人體悟「玄同」開啟了通達之大門。


隨著時代發展與社會進步,如今的世界格局已發生巨大變化。然而,人類社會的紛爭與矛盾並不見減弱。小到人我之間的分歧,大到國家、民族之間的衝突,時有發生;而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新式武器足以毀滅整個地球,這更是令人憂慮的事情。

基於當下時代背景與社會形勢的考量,南宗宗壇——海南定安玉蟾宮住持、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陸文榮道長承道祖老子之教,繼五祖玉蟾之脈,於2016年9月舉行的世界宗教領袖聯盟「宗教與文明」大會上,作「道教傳統,世界玄同」的主旨發言,將老子「玄同」理念分享給世界。陸道長指出「『玄同』是超越小我局礙的大化境界」,這一境界「不排斥物質文明的自然發展,但也不依賴物質文明的苛刻條件」,並認為「人類其實是一個命運共同體」,而「培護人類命運共同體,應然的方向性選擇是『玄同』」。此番論述可謂高屋建瓴,有振聾發聵之功。


的確如陸會長所言,老子「玄同」理念於人類社會來說有其永恆與普世的意義,於當今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也有參考與借鑒的價值,而對老子「玄同」理念的深入探究將有益於其意義與價值的傳播與弘揚。因此,筆者試圖考究老子「玄同」理念的思想淵源,論析「玄同」理念的思想要義。再於此基礎上,申發我國領導人關於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闡述,提出老子「玄同」理念對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借鑒意義。


一、玄同思想淵源


《道德經》「玄同」理念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思想淵源與特定的時代背景。其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文字的起源發展與《周易》文化傳統,其特定的時代背景為周朝末年之亂世。基於思想淵源與時代文化的潛移默化影響,老子於《道德經》中構建了「玄同」的理論體系,為人生與社會發展做出一個理想規劃。


1

相續《周易》的思想淵源


《道德經》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一,為春秋時期老聃所作。作為道家道教最為核心的經典,其集西周至春秋期間哲學思想之大成,並「在哲學史上第一次有系統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形而上學體系及獨特的人生觀」。


眾所周知,思想的表徵與表達離不開文字,老子《道德經》與《周易》的關係尤為密切。因而,我們探討《道德經》「玄同」思想也應對相關文字意涵的發生演變與《周易》思想脈絡進行一番追溯。


從語義構成上看,「玄同」一詞包含「玄」與「同」的詞意,《周易》雖然沒有對「玄同」一詞的直接表述,但其思想體系中確是包含了「玄」與「同」的深刻意蘊與獨特理解。

從字形結構及源流來看,「玄」為會意字,「玄」與滋、茲、絲同源,甲骨文寫作,金文寫作。甲骨文是在河裡漂洗染絲形,表示染黑。金文省去河水,只留下一把絲,或在絲上加點,表示懸掛晾曬。因此,「玄」字的本義為將絲染黑,表示一種顏色。《說文》謂「黑而有赤色者爲玄」,即「玄」是黑色略帶一點紅色。蓋「因赤黑色不是單純色,在色階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隱晦性,所以『玄』可引申為幽遠義」。因此,《說文》亦謂:「玄,幽遠也。」至《周易》,其思想體系不僅以「玄」代表一種顏色,而且進一步擴充了「玄」的意義內涵。《周易·坤》爻辭曰:「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就字面意義來看,上六爻辭所描述的現象為龍在原野上交合,流出玄黃色交雜之血。此處的「玄」即表示顏色。


當然,《周易》並非只是對事物現象的描述,它所建立的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符號系統與具有辯證特色的信息處理系統,其卦爻辭所體現的是先民對世界紛繁複雜事物的看法,反映了他們的思想認識和哲學觀念。因此,《文言》解釋「坤」卦「上六」爻曰:「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此即是說,「玄黃」是天與地的雜糅,天為玄,地為黃。可見,「玄」成為了「天」的一個象徵符號。於是,「玄」在《周易》思想體系中被注入了「天」所蘊含的精神,成為「天」的象徵。


「同」亦為會意字,甲骨文寫作,金文寫作,會一聲號子四手共同抬起一個井盤放到井口上之意。其本義為合聚眾人之力。《說文》謂:「同,合會也。從閂口。」至《周易》,其思想體系將「同」與人類的社會秩序連接起來,將「同」的意涵擴充為人與人之關係的和同,並表達出「和同於人」的美好理想。這一思想直接表現在《周易》六十四卦之「同人」卦中。《周易·同人》卦辭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野,為原野。比喻與人和同必須處於廣闊無私、光明磊落的境界。此卦辭之意為在寬闊的原野和同於人,前景亨通,足以涉越大河巨川之險難,利於君子守持正固。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彖》在這裡指出,之所以能「和同於人」乃是因為柔順者(六二)處得正位且能上應於剛健者(九五),而剛健者亦能施行求同之心志。稟性文明且剛健,行為中正又相應,這是君子和同於人的純正美德。這樣的君子才能同天下之志。同時,「同人」卦不僅僅表達了「和同於人」的美好理想,而且正視事實,意識到要實現「同人」願望,並不是輕而易舉的。因此,卦中六爻分別以「門」「宗」「高陵」「墉」「郊」等地點借喻「同人」之時的各種曲折情況,「在『同』與『爭』的矛盾中極力揭示出『同人』艱難的本質規律」。


值得注意的是,《同人》卦下離()上乾(),離卦象徵火,乾卦象徵天。《象》曰:「天與火,同人。」此意為天體在上,火性亦炎上,因之而兩相親和。至此,從卦象、卦旨上皆不難看出「同人」包含著「天」的精神。上述「剛健者亦能施行」,即是「乾行」。王弼謂:「所以乃能『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非二之所能也,是乾之所行,故特曰『同人曰』。」由此可見,「天」的精神於「同人」來說亦有重要意義。換句話說,若要達到「同」所蘊含的、與人和同的境界,就要以「天」的精神為主旨來為人處世,實施「合於天」的行為。

玄同理念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借鑒意義



八卦(資料圖)


由上述可知,《周易》的思想體系中包含了「玄」與「同」的深刻意蘊與獨特理趣,並於「玄」「同」二字之中注入了以「天」為內在主旨的一慣性精神。又於此基礎上表徵了實現「同人」願望之時的曲折情況與「和同於人」的美好理想。老子正是繼承了《周易》中的這一精神與理想,並結合自身所處的時代背景作出了更為深刻的構建與發揮。


2


肇始周末亂世的時代背景


老子在世之時,值周朝末年,其於周王室任守藏史之官。而此時的周朝王室衰微,其附屬的諸侯國卻勢力強大。諸侯之間相互兼并,其中又強國紛起,互爭霸主之位。《史記·周本紀》載「周室衰微,諸侯彊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因之,彼時之社會動蕩不息,戰亂連年。至於周朝的「天子」,亂世中的諸侯們既不向其覲獻也不朝見,徒有祭祀宗廟的權利和天下共主的虛名,史書稱「天子之在者,惟祭與號」。而稱霸的大國則更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同時,周王室與諸侯家室的內部鬥爭也是異常慘烈。


東周自平王以後,王室內部幾乎代代都有廢嫡立庶、嫡庶互殘之事。諸侯國中,公族子孫與掌權公室、異姓卿大夫與公室的鬥爭此起彼伏。如魯國之「公室卑,三桓強」、齊國之田氏主政,還有史書所謂「三家分晉」等等。君臣之間相互廝殺者亦屢見不鮮,太史公記:「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可見當時天下之混亂,禮樂制度崩塌、道德秩序敗壞,社會之安寧已不復存在。


老子目睹自己國家的衰敗和「諸侯恣行,淫侈不軌,賊臣篡子滋起」的社會亂象,深刻理解到社會底層人民生活於此亂世中的疾苦,深切體會並且同情著疾苦中的人民對安寧與和平的渴望。作為周代的守藏史官,老子在遍覽周室史籍汲取個中思想精華、融合《周易》關於「玄」與「同」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玄同」這一理念,開啟了一個世界「玄同」美好願景,指出了一條通達「玄同」境界的道路。


二、玄同思想要義論析


老子《道德經》所建構的「玄同」理念既是個體通達物我人天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社會發展的美好狀態。「玄同」思想要義中包含了一整套形上思想意旨與行下修為功夫,作為實現「玄同」願景的基礎和路徑。此要義可從何為「玄同」、何以「玄同」以及「玄同」的示現情狀三方面予以論析。


1


「玄同」的本旨與依歸:何為「玄同」?


「道」與「德」是老子《道德經》的核心觀念,老子的整個思想體系就是圍繞著「道」與「德」展開。「玄同」理念亦不例外,「道」與「德」正是作為「玄同」理念的本旨與依歸,支撐著「玄同」這座思想大廈。


1、以「道」為本旨的形上思想建構


上文已說明「玄」「同」二字經由《周易》灌注了作為核心要義的「天」的精神。而「天」的意涵有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天」在殷商是至上神的存在;西周至春秋時期,「天」仍然具有宗教至上神的地位。與殷人不同的是,周人在崇拜「天」的過程中,由於主客觀存在的一些不吻合等原因,也產生了懷疑與不信任,並開始強調「人事」的作用。至春秋時期,對人事的作用與自身努力的注重則更為突出了。但此時仍保留著「天」的神聖性與最高權威性。因之,此時的「天」已經具有了某種「自然化」的特質,但是並沒有達到哲學上的自覺與明確意識。在形上學高度自覺與明確地把「天」自然化,使之從意志主宰之「天」中分離出來,是老子所做的歷史性工作。

玄同理念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借鑒意義



祭天(資料圖)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言:「法,謂法則也。人不違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違天,乃得全載,法天也。天不違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


在這裡,老子打破「天」作為最高主宰的觀念,指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以為最先在與最根本的是「道」。老子在對「道」的特徵進行了一番描述後,緊接著指出「天」取法「道」,即「天不違道,乃得全覆」,而「道」則以自然為旨歸,「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道」的本性是自然。不難看出,「玄」「同」二字經由《周易》所灌注的「天」這一精神橋樑,其字義內涵在老子《道德經》的思想體系中得到進一步擴充,既保留原有的思想意涵,又引發出「道」作為其精神本旨。老子正是在以「道」為本旨的形上建構中,通過融合此前《周易》的「玄」「同」義理,從而形成了「玄同」的思想體系。在這一邏輯上,「道」無疑是「玄同」的第一義。


另外,老子在論說宇宙本根時,也顯示了「道」與「玄同」的關係。《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王弼曰:「兩者,始與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玄者,冥默無有也,始、母之所出也。」這表明「玄」是幽昧深淵、冥默無有,是天地與萬物所出之處。在老子思想體系中,「道」是世界的本源,萬物由之所生。如老子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


可見,「玄」就是「道」的代名詞。正如張岱年說:「『玄』的觀念其實亦即道的觀念之變相。」再從詞語的偏正關係來看,「玄」是對「同」的修飾與說明,因此,「玄同」即是達到了「道」的高度的「同」,「玄同」之「同」是與「道」合一的境界。蓋因「道」不可言,老子且用「玄同」對「道」的境界作一描述。對此,清寧子說得很直白:「『玄同』,玄妙齊同,即『道』。」


2、以「德」為依歸的人生指導


「道」是世界的本源、宇宙的根本規律,它「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而「道」的特性在生化天地萬物的過程中顯現,正是「道」所顯現的特性足以成為人類行為的準則,成為人類的生活方式與處世方法。形而上的「道」,落實到物界,作用於人生,便稱它為「德」。王弼說:「德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德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盡德?以無為用。」可見,「道」與「德」是二而一的關係,「德」是「道」在社會人生中的作用,也是「道」在社會人生中的顯現。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老子這句話就是講「道」從形而上落實到形而下的過程。萬物因「道」而生,由「德」而育,因器物形狀自身的體態,最後因環境情勢而成長。從來源上說是「道」化生的結果,從現存形態上說則是「德」蓄養的結果。總之,「道」與「德」乃是一切事物發生與發展的基本根據。因此,老子又說:「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王弼解釋曰:「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故不得不尊;失之則害,故不得不貴也。」以此,「尊道貴德」成為道家道教的核心精神之一。「道之尊,德之貴,莫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照王弼的說法,「道」與「德」的尊貴,在於不干涉萬物的生長活動,不強加外力的限制,而任其自然地生長與發展。「道」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興作萬物卻不自恃己功,長養萬物而不以主宰自居,這就是「玄德」。


當「玄同」理念完成其以「道」為本旨的形上建構之後,老子以「德」作為「玄同」理念在社會人生層面的標準,並特稱之為「玄德」。王弼釋曰:「有德不知其主,出乎幽冥,謂之玄德也。」簡單地說,「玄德」即是出於形而上之「道」的「德」。在社會人生層面,「玄德,道也」。而人類社會之「玄同」理想的實現必定以「德」為依歸來指導人們的生活實踐。


2


「玄同」的歸向理路與著手功夫:何以「玄同」?


「玄同」境界的實現有其旨歸理路的指示與著手功夫的切入,老子於此兩者皆有深刻的論述,而有心向道之士則可憑之通達「玄同」。


1、「玄同」的形上旨歸理路


「玄同」境界的通達必定是以個體進德修道為基礎,由「修之於身」「修之於家」「修之於鄉」「修之於邦」「修之於天下」這一修德進程的點滴積累,經「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這一進道次第的循序觀照,以致通達人、我、天下的「玄同」境界。而對於進德修道以歸向「玄同」境界的形上理路,老子提出了「玄覽」「玄通」兩個路標。

玄同理念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借鑒意義



滌除玄覽(資料圖)


《道德經》第十章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


老子這一章專講修身,但值得注意的是:「抱一」「致柔」是屬於著手功夫,「營」「魄」「氣」還是形而下的物質;「愛民治國」「天門開闔」「明白四達」則是屬於通達「玄同」後之所施用。(此兩點在後文論述)「滌除」是指經由形下修為的功夫,漸漸摒除心中雜念,洗凈一切慾望,如此內心才能得到光明。而在此之後的「玄覽」,正是歸向「玄同」形上理路上的路標。高亨說:「『覽』讀為『鑒』,『覽』『鑒』古通用……玄覽者,內心之光明,為形而上之鏡,能照察事物,故謂之玄鑒。」


可見,「玄覽」為形下修為功夫的進階作印證,使之隨後能發而為利益天下之用。另外,「玄覽」亦是見「道」的標誌,「『玄覽』即『覽玄』,『覽玄』即觀道。要觀道,就要先『滌除』。『滌除』就是把心中的一切背離大道的慾望都去掉,這就是『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就可以見道了。見道就是對於道的體驗,對於道的體驗就是一種最高的精神境界。」通過前文對「道」與「玄同」關係的論述可知,「玄覽」亦標誌著對「玄同」的洞見。故王弼有言:「能滌除邪飾,至於極覽,能不以物介其明、疵其神乎?則終與玄同也。」


《道德經》第十五章曰:「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此之「善為士者」即是得「道」之士。老子對得「道」的人做了一個總括性的介紹:「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玄通」亦可作「通玄」理解,乃是對「玄」(「道」)的通達。林希逸曰:「此章形容有道之士通於玄。」有道之士深不可識,乃是因為其精微靈妙;其之所以能精微靈妙,乃是「玄通」之故。因而只能用「豫兮」「猶兮」「儼兮」「渙兮」「敦兮」「曠兮」「混兮」勉強加以形容。可見「玄通」是老子對得道者的氣象的總述。由之,其亦是「玄同」形上歸向理路上的路標,因為某人若有如此氣象之顯現,那就標誌著他是「善為士者」,其已洞見「玄同」。


從上所述可知,個體在進德修道的行進中一點一點地累積,從形下逐漸上升到形上,而正是在形上歸向「玄同」的理路上,老子安置了「玄覽」與「玄通」這兩個路標,以此導向「玄同」。


2、「玄同」的形下著手功夫


「玄同」境界的通達除了形而上的理路,也必定有行而下的著手之處。老子悲憫世人,已將這條通達「玄同」的道路鋪好,著手的功夫也是傾囊相授。他毫無保留地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第五十六章)而此中之「塞」「閉」「挫」「解」「和」「同」,就是形下修成的最基本著手處。


個體在形下修成的過程中需要處理兩層關係:其一是處理自我存在與自我意識的關係,這是對內而言;其二是處理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這是對外而言。老子所言「塞」「閉」等六字對此皆有所施用。在處理自我存在與自我意識的關係層面,金丹派南宗五祖白玉蟾作了很好的闡述。其所作《道德寶章·玄德章第五十六》言:


「塞其兌。閉目見自己之目。閉其門。收心見自己之心。挫其銳,觀我非我。解其紛,觀物非物。和其光,觀心非心。同其塵,觀空非空。是謂玄同。聖凡一體。」


在《無源章第四》中,白玉蟾亦細說到:「挫其銳。斂神。解其紛。止念。和其光。藏心於心而不見。同其塵。混心於物。」總的說,白玉蟾所表達的是:一個人在自處時,要收視反聽,摒除干擾,收斂精神,抑止邪念,從而關照自己的耳目身心,以此直達究竟。這也就是《道德經》中所載之「抱一」「日損」,最終進入「聖凡一體」的「玄同」境界。對於老子「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第五十二章)的警告,白玉蟾闡述道:「聽乎無聽。視乎無視。無為。神若出來,便收來。惟欲是耽。永絕道根。」


從處理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層面來看,此六字亦是受用不窮之真言。老子先言「塞其兌,閉其門」,此是指出人與人之間因私慾作祟而紛爭不斷,而「塞」「閉」乃處理人我關係的首要之務。河上公曰:「兌,目也。使目不妄視。門,口也。使口不妄言。」又曰:「塞閉之者,欲絕其源」。老子次謂「挫其銳,解其紛」。在人我關係層面,「銳」指銳進,「紛」為結恨。這就是說,當自我的情慾銳進欲為時,應挫止之,使其歸於道之無為;當我與人的怨恨結節不休時,應解釋之,使其歸於道之淡泊。老子再言「和其光,同其塵」,河上公曰:「和其光,雖有獨見之明,當和之使闇昧,不使曜亂人也。同其塵,不當自別殊也。」而「人能行此上事,是謂與天同道也」。可見,在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時,若能以「塞」「閉」「挫」「解」「和」「同」作為踐行指導,則能通達人我之間的「玄同」。


老子告訴我們,人慾通達「玄同」,當以此六者作為著手處,從內外兩方面勤下功夫。如此乃能內心明明朗朗,人我融融恰恰,一切自自然然。相反,開兌、濟事,則必將「終身不救」。就其所論,「塞」「閉」「挫」「解」「和」「同」可謂通達「玄同」境界之修行著手功夫的「六妙法門」。


3


「玄同」的示現情狀


個體經由形下功夫的積累與形上理路的導向,最終到達「玄同」這一最高境界。又因為「道」會落實於「德」,所以,「玄同」這一最高境界,在社會人生層面必定有所示現。「玄同」在社會人生層面示現亦由「玄德」呈現,其展現為「玄同之人」與「玄同之世」。


「玄同之人」乃是通達「玄同」境界的人,老子說其「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第五十六章)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疏》謂:


「玄同之人,心無偏私,不可得親而狎之,和光順物,不可得疏而遠之。恬淡無欲,不可得從而利之,處不競之地,故不可得犯而害之。體道自然,非爵祿所得貴也,超然絕累,非凡俗所得賤也。玄同之士,悟理忘言,塞兌閉門,根塵無染,銳紛既解,光塵亦同,其行如此,故為天下之所尊貴也。」


可見,這樣的人歷經了「塞兌」「閉門」「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你不能親近他,因為他心同虛空,不染情慾;你不能疏遠他,因為他慈悲為懷,關愛世人;不能使他貪利,亦不能使其受害;不能使他好貴,亦不能使其卑賤。這一切都因他與大道自然合體。他消除了自我的蒙蔽,化去了一切的隔閡,超越了世俗的局限,以開闊的心胸與無所偏執的心境對待一切人與物。他是超越現實的,但並不脫離現實,他「以百姓心為心」,混同於塵世之中改良社會與人生。他應物而無累於物,功成名遂身乃退,「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他的「玄德」。

玄同理念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借鑒意義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資料圖)


「玄同之世」是社會政治的理想狀態。這一社會政治狀態亦有其所呈現的「玄德」,老子曰: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第六十五章)


這裡首先需要解釋一下老子所謂的「愚」與「智」,因為人多看字面意思而誤以為老子主張愚民政策。「愚」是淳樸、質樸的意思。王弼注曰:「愚,謂無知守真、順其自然也。」


河上公曰:「使質樸不詐偽。」


老子本身亦曰:「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第二十章)


「智」是智巧偽詐的意思。王弼曰:「多智巧詐。」河上公曰:「智多而為巧偽。」老子指出得道之人治理國家,不是教人民攻心鬥智,而是教人民敦厚淳樸。國家之所以難治理,是因為智巧歪謀太多,離「道」「德」太遠。對此,老子還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第十九章)因之,以智巧治國是國家的災禍,不以智巧治國則是人民的福祉。懂得這兩者的差別,就明白了治國的法式。掌握了這一法式,就是具備了社會政治層面上的「玄德」。這樣的「玄德」可謂深厚幽遠,其能使人民返璞歸真,使社會的發展達到最大的和順。誠如唐玄宗所言:「明大道之世,所謂玄同。」總言之,社會政治的「玄同」是斷滅了人心的智巧虞詐,消除了社會的貧富不均,泯除了世上的一切階級,詐偽不生,污暴不存,人我同愚,物我兼我,天下和洽的大和同。


三、玄同與命運共同體


當下,世界正經歷著深刻而複雜的變化,各國家地域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信仰等正處在前所未有的交流互動之中。「我們所處的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面對的是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基於對當前世界局勢的準確把握、對人類命運的深刻思考,我國領導人提出了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思想理念。他說:「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在出席第70屆聯合國大會時,我國領導人發表了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其中強調:「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並具體地指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要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要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


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為了實現「中國夢」、促進世界和平而鋪設的一條道路。老子的「玄同」理念亦是老子在其時代背景下對人類社會和平發展的思想構建。在老子心目中,「玄同」境界乃是人與社會所欲達到的最美好的狀態。雖然當今的時代早已不同往昔,但是人類所面對的基本問題依舊沒變,而此中存在與潛伏的分歧對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嚴重得多。基於「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玄同」理念的共同指向,筆者認為老子「玄同」理念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至少有如下幾點借鑒意義,能夠為當今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貢獻其所特有的思想養料。


(一)在理論上,可借鑒「玄同」意旨,依憑老子思想在世界範圍的影響,促進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意識廣泛深入世界人民之心底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點在於「共同」,這就是將全人類視為一個共同的整體,並於此基礎上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國與國的關係以及人類命運的發展變化。構成整體的部分則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彼此之間「一榮具榮、一損具損」。「玄同」是通達「道」的境界的「同」,通透於人、我、天地萬物之間。而人類這一共同的整體亦是其「域中四大」之一。「共同」與「玄同」都圍繞著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而展開,依此,「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玄同」理念在思想上是可以對接的,對老子「玄同」理念的借鑒可以促進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傳播。

玄同理念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借鑒意義



「玄同」是通達「道」的境界的「同」(資料圖)


前文已述,老子「玄同」理念以「道」為本旨。「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宇宙的規律。而「道」本身並不就是一個具體本源或規律,只是把宇宙萬物的那個本源和規律的真相「強字之曰道」而已。即便是後來制度道教所信奉的神明,也是從那個「本源」和「規律」所產生。亦或說,「道」是宇宙真相的代名詞。作為代名詞的「道」,可越過各國家地域的意識形態與信仰的籬笆。因為各國家地域的人都認為他們的意識形態與信仰是真相,而不管是不是真相,或說誰的更真,大可以不必爭論,反正那就是他們心中的「道」。在這個層面上,已然可以化去一些隔閡、超越一些局限,獲得「大同抱一」的認識,規避不同意識形態與宗教信仰之間的對立與不相容狀態,共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在實踐上,可借鑒「玄同」的理路、功夫,加速「人類命運共同體」願景的實現


1、踐行「著手功夫」,助建良好互惠的夥伴關係與發展前景


對於建立良好互惠的夥伴關係與發展前景,我國領導人指出:「世界各國一律平等,不能以大壓小、以強凌弱、以富欺貧。」「大國之間相處,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大國與小國相處,要平等相待,踐行正確義利觀,義利相兼,義重於利。」「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是好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就應該秉承開放精神,推進互幫互助、互惠互利。」


任何關係都是由諸多個體相互關連而成,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都是一樣,因之其可做類比借鑒。老子「玄同」理念之著手功夫雖講的是如何收斂自身慾望、邪念與解除爭分,但對於處理國與國之間的事務而言也是有意義的。因為國家是由一定的社會組織構成的,這種社會組織機構在本質上一定反映一定社會中人們的願望和意志。所以,借鑒「塞」「閉」「挫」「解」「和」「同」的思想旨趣,端正自身的心態,收斂慾望、解釋紛爭、和同你我,這樣便有助於做到以上所言之不衝突、不對抗、平等相待、開放互助的良好關係與發展前景。


2、依秉「玄同」用事,助建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如今,世界各國相互處在緊密複雜的聯繫之中,各國的國家安全早已不能自顧自保,我國領導人指出:「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安全相互關聯、彼此影響。沒有一個國家能憑一己之力謀求自身絕對安全,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從別國的動蕩中收穫穩定。弱肉強食是叢林法則,不是國與國相處之道。窮兵黷武是霸道做法,只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可見,當今國家之間的關係,亦如「玄同」所昭示的一樣。「玄同」是相互之間的大同,其表徵彼此關係之深厚緊密。「玄同」用事的要義之一就是在如此深厚緊密的關係之上來處理事情。同時,「玄同」用事亦謂依照「道」所昭示的規律辦事。老子曰:「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第三十五章)「大象」即是「道」,或說「大道之法象」。「執大象」即依秉「玄同」用事,如此天下人都來歸往,歸往而不互相傷害,乃得安全、平等、合泰。


3、「覽」「通」並舉,助建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

玄同理念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借鑒意義



文化交流與融合(資料圖)


數千年來,人類創造了各種各樣的文明,我國領導人指出指出:「不同文明凝聚著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貢獻,沒有高低之別,更無優劣之分。文明之間要對話,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類歷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鑒、融合的宏偉畫卷。我們要尊重各種文明,平等相待,互學互鑒,兼收並蓄,推動人類文明實現創造性發展。」而「玄同」理念中就包含了兼收並蓄,不排斥、不對抗的精神。


「玄同」之境中自我的蒙蔽已經消除、隔閡與局限也已化解和超越,沒有了偏執與狂妄,這就能對各種文明予以吸收、接納。而「玄同」思想中體現的「玄覽」與「玄通」則可以為文明交流方式提供很好的助益。正如前文所述,「玄覽」有「覽玄」之意,「玄通」有「通玄」之意。而「覽」「通」亦代表了兩者達於「玄」的方法與徑路。由之,可由「覽玄」的方法洞見世界不同文明之精髓,可由「通玄」的徑路貫通世界不同文明之要義。如此乃為文明交流真正之互學互鑒、兼收並蓄,從而推動人類文明實現創造性發展。


4、道法自然,助建尊重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


長期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為了謀取經濟利益,不顧環境的承受能力,在發展過程中對自然生態造成了嚴重破壞。上世紀發生在西方國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就是極為深刻的教訓。我國領導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老子指出:人作為「域中四大」之一,是宇宙中的一分子、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與支配者。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人與天、地、道相互聯繫、相互依賴、相互支撐。這裡的「天」「地」概念就指的自然界。因而,對於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來說,「玄同」理念旨在秉持「尊道貴德」的精神,體自然而行,以一切平等的心來對待自然萬物,以尊重自然的態度處理人與自然界的關係。如此可幫助人類「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總言之,《道德經》「玄同」理念對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世界各國的傳播有其天然的促進作用;對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作為有其不可忽視的借鑒意義。當然,老子「玄同」理念的價值遠不止以上所舉幾方面。「玄同」理念自老子提出以後,包括制度道教在內的整個道家學派都有不同的拓展和發揮,這使得「玄同」理念還有更多的思想價值有待挖掘。


另一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範疇中還包括對兩岸命運共同體、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中非命運共同體、中阿命運共同體、亞太命運共同體等子概念的論述。可見,「玄同」理念於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借鑒意義尚有廣闊的空間值得更加深入研究。倘若循循思考、細細探究,老子「玄同」思想必能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作出更多借鑒,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份思考人類未來的「中國方略」必將引導人類走向更美好的未來!(編輯:憶慈)


溫馨提示


「道化天下 世界玄同」有獎徵文活動投票環節開始啦!歡迎投下您尊貴的一票。投票以後,移步評論區留言,就有機會在投票結束後獲得精裝版《白玉蟾真人全集》一套哦,快來吧!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天道」與「忘」 論《大宗師》中庄子的人生哲學
散落在民間的道教信仰:大別山老農三代守護小廟 信神如神在
細思恐極!帶血銀元的秘密究竟是什麼?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論道教「玄同」理念對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啟示
各國海軍對於此類軍艦的任務需求與設計理念皆有不同
對數學對象的「理念性」意義的現象學建構分析
別讓流傳的健康知識誤導你,健康理念因人而異
股權激勵的基礎:人性過關、理念過關、方法過關
如何處理念阿彌陀佛與念觀音的關係?
酒店管理——「心」的理念
學者:張居正被無限拔高改革理念與同僚相同
火影忍者 說實話我還是無法認同鼬對於和平的理念,無法理解
與其他各種武道相比,軍人們的格鬥理念可謂獨樹一幟
美軍這一作戰理念能否讓其保持領先?其實中國已開始運用相同理念
用閱讀保持謙卑,維意定製的公益理念
硬科技理念的產生與三體之間的故事
太極拳理與企業家管理理念
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的創作理念領先於同時代的其他人
醫療服務的理念
優生人才理念和方法
黎勵文專訪:傳遞診療技術新理念 推動心衰一體化管理
與合作夥伴「共享日程」,基於「麥肯錫時間管理」理念,這樣一款App你用得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