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改稱時節須防病

改稱時節須防病


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體驗:有些季節生病多,另一些季節則生病少。據醫生介紹,從疾病發生過程看,內因即人體的抗病能力是關鍵。人的抗病能力主要取決於免疫系統,如白細胞、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堪稱對付各種病毒的「特種部隊」,這些細胞在各個季節的狀態直接關係到人體的健康狀況。


  一年四季中,從l1月份到下年的1月份淋巴細胞數量與活力最低,因而寒冷的季節易患感冒、支氣管炎。而在6、7、8月份,淋巴細胞數量上升到頂峰,故病毒無力惹是生非,但細菌卻可乘虛而入,故腸炎、痢疾等疾病取代了感冒、支氣管炎的地位而改為多發病。只有春、秋季節,人體內免疫球蛋白增多,是一年中感染疾病最少的時期。但可誘發過敏性疾病,罹患過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的機會大增。  一些傳染病,因其傳染媒介受到季節制約而引起發病的季節變化。可分為嚴格與不嚴格兩大類,前者的典型例子是乙型腦炎、絲蟲病、瘧疾等。   所以說,換季之時,亦是疾病轉換之時。人們應該根據季節的不同、疾病的變化而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大米飯是多數中國人每天要吃的主食,如果掌握吃米飯的健康原則,日積月累,不知不覺就能起到防病抗衰的作用,對慢性病人極為有益。

  盡量讓米「淡」  盡量不要在米飯當中加入油脂,以免大增額外的能量,也避免餐後血脂更多地起。因此,炒飯最好少吃,加香腸煮飯,或者用含有油脂的菜來拌飯,也應當盡量避免。另外,盡量不要在米飯當中加入鹽、醬油和味精,避免大增額外的鹽分,否則不利於控制血壓和預防心血管意外。  需要解釋的是,加入醋、用紫菜包裹、中間加入蔬菜和生魚一類的做法是符合清淡原則的。醋本身可降低血糖反應,並能幫助控制血脂;紫菜和生魚也是對心血管有利的食材。只要同時不吃過鹹的菜肴,紫菜飯卷是相當適合慢性病人食用的主食。  盡量讓米「粗」  所謂粗,就是盡量減少精白米飯,它們的血糖反應過高,對控制血糖和血脂均十分不利。只有吃足夠多的纖維,才能有效地降低米飯的消化速度,同時可以在腸道中吸附膽固醇和脂肪,起到降低餐後血糖和血脂的作用。這樣也可以讓人吃得慢一些,食量小一些,有利於控制體重。實際上,慢性病人大多數都是脂肪超標的類型,控制體重是飲食調整措施的第一要務。  一些營養保健價值特別高的米,如糙米、黑米、胚芽米等,雖說有益健康,但每天吃百分之百的糙米飯,口感上覺得不適,難以長期堅持。因此,在煮飯的時不妨用部分「粗」糧和大米合作,口感就會比較容易接受。最好先把「粗」原料放在水裡泡一夜,以便煮的時候與米同時熟。  盡量讓米「亂」  在烹調米飯米粥時,最好不要用單一的米,而是米、粗糧、豆子、堅果等一起同煮。比如說,紅豆大米飯、花生燕麥大米粥等,就是非常適合慢性病人的米食。加入這些食品材料,一方面大增了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另一方面還能起到蛋白質營養互補的作用,能夠在減少動物性食品的同時保證充足的營養供應。  更重要的是,這樣做能有效地降低血糖反應,控制血脂上升。其中豆類與米的配合最為理想,因為豆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其中的澱粉消化速度非常慢,對於預防慢性病最為有效。  盡量讓米「色」  白米飯維生素含量很低,如果選擇有色的米,並用其他的食品配合米飯,讓米飯變得五顏六色,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其營養價值。比如說,煮飯時加入綠色的豌豆、橙紅色的胡蘿蔔、黃色的玉米粒相配合,既美觀,又提供了維生素和類胡蘿蔔素抗氧化成分,特別有利於預防眼睛的敗落。又比如說,選擇紫米、黑米、紅米與白米搭配食用,也能提供大量的花青素類抗氧化成分,幫助預防心血管疾病。


秋季是一年中由熱向冷的過渡季節,氣溫變化較大,空氣濕度偏小,「肅殺之氣」易侵入肌體,所以古人稱秋季是個「多病事」的時節。


  秋季里最常見的病症是秋燥  所謂秋燥,就是指因空氣乾冷而引發的頭痛、揮淚、咽干、鼻塞、咳嗽、胃痛、關節痛等一系列癥狀。秋季又是個易過敏的季節,因為和夏季相比,秋天氣溫和濕度有所降低,氣壓則有所起,這就勢必影響人體細胞的攝氧量,對於一部分人來說,就容易產生抑鬱、失眠、頭痛等氣象過敏癥狀;另一方面,秋季空氣乾燥,過敏源也比較多,花粉、真菌孢子等浮泛在空氣里,極易侵犯一些過敏體質的人,再豐富秋季氣候變化較大,宿痰常被新邪引動而引發哮喘。  秋季抑鬱有生理原因  秋風蕭瑟,秋雨凄涼。的確,深秋時節,紅衰翠減,百花衰落,「枯藤,老樹,昏鴉」,容易讓人觸景生情,憂愁纏心。「寒蟬凄切……驟雨初歇」,柳永在初秋的陣雨中就感受到了一種凄苦之情;「已覺秋窗愁不盡,那堪秋雨助凄涼」,曹雪芹《紅樓夢》中的這兩句詩,更是寫盡了秋日的凄涼和憂愁。  不過,秋風秋雨易使人抑鬱、憂愁,並不完全是審美和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著一定的生理原因。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在人的大腦底部,有一種叫松果體的腺體,能分泌出一種「褪黑激素」,這種激素能誘人睡眠,使人意志消沉,生出抑鬱不歡之情緒。夏日裡,由於陽光充足,這種「褪黑激素」分泌較少;入秋以後,由於日照時間減少,強度減弱,這種激素會有較多的分泌;如果逢上秋風秋雨的不得了天氣,日照幾乎沒有,「褪黑激素」就會大量增多。「褪黑激素」的增多,就會使人的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體細胞就會「偷懶」,人的心情自然就容易低沉消極,精神也容易萎靡不振。這就是古人說的「天昏昏兮人鬱郁」。  此外,氣候規律表明,幾乎每一次秋風秋雨都伴隨著一次冷空氣的活動,所謂的「一場秋雨一場寒」。而低溫條件下,會使人的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處受抑狀態,容易產生內分泌功能紊亂,從而導致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會出現心慌心悸、失眠多夢等癥狀,這就是通常人們說的「低溫抑鬱症」。  怎樣預防或減輕「秋愁」這種不良情緒呢?比較有效的辦法就是起居要有規律,注意體育鍛煉,同時要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雞蛋、肉類和豆類等)。在情緒低落時,可適當飲些咖啡、綠茶,吃些香蕉、巧克力等,從而興奮神經系統,改善心境。秋雨連綿之時,晚上要大增光照,從而抑制「褪黑激素」分泌。  不過,「秋愁」既然也是一種「心病」,心理調節也非常重要。秋日裡,要少看一些感情纏綿、充滿失意情緒的小說和電視劇;同時也要少一些懷舊情緒,多想想美好的未來,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以豐富自己的業餘生活。外出遊玩,也要少去一些草木枯黃的荒涼曠野,而多登高遠眺,「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飽覽秋日美景和豐碩果實,定會心曠神怡,百愁皆消。一些喜歡文學的朋友,也不要太受古人「悲秋」思想的影響,不必「秋雨晴時淚不晴」地自尋煩惱,而應該把秋天當作「不似春光,勝似春光」的美好季節,「秋愁」自然也難有立身之地了。  舊病複發與季節更替有關  我的一位姓劉的老同事患風濕性心臟病和哮喘病十多年了,但在夏季里,老劉的生活、工作與常人沒什麼區別,甚至在某年的防汛抗洪中,年近50的老劉還走上大堤,表現絲毫也不比年輕力壯的青年人差。只是每當秋去冬來,他突然就像變了個人似的,咳嗽不停,特別是每當有強冷空氣南下,氣溫驟降之日,身穿棉衣,圍著取暖的火爐,他也冷得瑟瑟發抖,臉色發青,氣喘不停。好在他是一位老天氣預報員,本地的天氣變化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也因天制宜,在天氣變化前採取防病措施(如多穿衣服,去醫院就診等)。雖然病情也有些波動,但一直相安無事,生活質量也沒受到太大的影響。  發生在老劉身上的這種疾病現象,醫療氣象學上稱之為氣象病或季節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冠心病以及部分皮膚疾病等患者,對季節變化或異常氣候特別敏感,癥狀往往出現在天氣變化之前,所以,人們常稱這些病患者為「氣象預報員」。對此,老劉最有體會,尤其在季節更替時,他戲稱自己的病情變化也是製作天氣預報的指標。  研究表明,季節病的發病率、發作期均具有明顯的季節傾向,在季節交替時最易發生。如冠心病、腦溢血的發作以冬春季多見,夏季很少;支氣管哮喘最易在秋冬交替時節發作;慢性腎炎、潰瘍病多發於11月至翌年3月;幼年型糖尿病7至8月發病率最低,而11月則顯著增高;據觀察,58%的神經官能症患者,可在三天前預感天氣的變化,尤其對寒潮的入侵更為敏感。長江中下游地區流行的俗諺「菜花黃,痴子忙」,說的也是在每年春末夏初的季節轉換時節,精神病容易發作。  為何季節交替時容易舊病複發,這當然與氣象條件的變化對人的生理影響有關。就以深秋為例,由於北方寒流同南方的暖空氣展開了「拉鋸戰」,天氣便陰晴無常,忽冷忽熱,濕度也變化較大,常常是熱幾天冷幾天,晴朗幾天陰雨幾天。即使是某一個晴日,也是中午前後氣溫較高,早晚和夜間氣溫較低,尤其是凌晨4-5點,氣溫降至最低值,比中午時分要低10℃以上,所謂的「羅衾不耐五更寒」。溫度、濕度變化幅度過大,對人體健康是有影響的,常常會誘發和加重一些慢性病症,如氣管炎,冠心病等。  中醫認為:「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也。」溫、熱、涼、寒的變化,改變著人體腑臟、經絡、氣血等方面的功能。一些慢性病患者,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例如,每逢初春季節,隨著外界環境變化,體內某些變化也相對劇烈,如血液中酸度大增,靜脈中高濃度膽固醇和糖的流動加快,特別是保持人體恆溫的下丘腦的「工作強度」必須加大,而體內各控制系統對初春或深秋多變氣候的應變能力,至少需要幾個星期才能真正調節配合好。這樣,正常人也會感到不適,而有慢性病灶的人則容易發病,精神病、眩暈症、膽石症等病都有發作和加重的可能。  預防秋病有方法  「多病之秋」雖很惱人,但也絕不是無法防範。例如,可通過下述食療來預防和治療秋燥:百合50克、蜂蜜30克煎湯服;梨汁、生薑汁、蘿蔔汁各50克飲服;可通過保溫理療來預防胃病複發和加重:每晚睡覺之前,將自做的保溫帶(或用熱水袋替代)放在胃部,時間為10-20分鐘。對於一些過敏體質的人來說,秋季要少食新鮮魚蝦,減少外出,尤其要少在一些花草多的地方逗留。  季節變化與許多疾病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也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十分有用的信息,那就是如果能掌握好這些疾病的季節性發病規律,預先知道什麼季節、什麼氣候容易發生什麼疾病,那麼對及早預防是十分有利的。目前,國內許多氣象台在編髮天氣預報時,大多開展了這種和氣象變化密切相關的疾病預報內容,被稱之為「健康預報服務」(大城市氣象台這方面的工作更為出色),以此提醒患者注意防病。年老體弱者或慢性病患者,可以利用氣象預報做到「心中有數」。對哮喘病患者來說,秋季里更要特別注意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節目,一旦遇到冷鋒過境的天氣,要注意保暖,多作休息,以減少發病幾率。  當然,預防秋季病症,最主要的還是要注意自我保健,積極防治慢性疾病,做到「無病可發」;平時衣食住行要合乎健康要求,注意鍛煉身體,以增強體質,從而提高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和肌體的防病抗病能力。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白露時節防秋燥 養生防病正當時
紅斑狼瘡治病不如防病如有發現及時治療
如何有效預防癌症 家裡有它抗癌防病不用愁
洪水過後,我們如何防疫防病?
春季防病先防風,預防風邪致病你了解怎麼做嗎
秋季防病飲食應該多吃這些,也要謹防胃腸道疾病
白露節氣如何養生防病
清明時節防病強身四大原則!
需要定時複查觀察病情,以防病毒重新複製,這時要再控制病情就不容易了
結合時令特點積極防病
寒露腳不露 保暖防病是關鍵
冬季簡單按摩防病又治病
有事沒事「走兩步」:治病、測病、防病統統搞定!現在知道還不晚
餐前要做的一件事,防病治病!
柳絮紛飛的季節,養肺防病只需簡單一步
刮痧不但治病而且可防病,你知道原因嗎?
清明時節多種慢性疾病易複發 養生防病遵循6原則
「早踩剎車」才能防病於未然
寒露腳不露,保暖防病調養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