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醫日一方——脾陽虛及調理方

醫日一方——脾陽虛及調理方

醫日一方——脾陽虛及調理方

脾陽虛的癥狀

脾陽虛是指脾的陽氣虛弱,使其溫煦」運化功能減退而表現出的一系列體征。脾陽虛的常見表現有:食慾不佳、腹部脹滿或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大便溏薄清稀、小便不利、四肢不溫、形寒氣怯、神疲乏力、口淡不渴、面色蒼白沒有光澤、肢體水腫、帶下量多而清稀色白、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脾陽虛的病困病機

脾陽的主要功能是運化水谷(食物)、運化水液、升運清陽、溫煦四肢肌肉。如果脾陽不足,則不能很好地完成其溫運和消化食物的職能,便會表現出食少腹脹、大便稀溏;不能將食物中多餘的水分及時地運輸到身體各個部分,就會出現水濕內停的癥狀,流溢肌膚則肢體困重,甚至肢體水腫,滲注於下則婦女自帶量多質稀,如膀胱氣化失職,則會出現小便不利的現象。脾陽不足,其升清職責受到限制,不能將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向上輸送,子是口淡不渴,面色蒼白、沒有光澤。脾陽虛則寒從內升,寒凝氣滯 表現為腹痛,遇溫遇按則有所緩解。脾陽虛弱不能溫煦四肢,所以還表現為畏寒怕冷、手足不溫。

導致脾陽虛的原因如下

1、由脾氣虛發展而來

2、飲食失調,過食生冷食品,損傷脾陽。

3、因寒涼藥物太過而損傷脾陽。

4、先天稟賦不足,命門火衰。

5、久病耗損,傷及脾陽而致。

6、腎陽虛衰而導致脾陽不足。

脾陽虛的調理

脾陽虛需及早進行調理,因為脾參與消化,如果脾虛必導致胃腸出

現運轉不暢,引發消化系統疾病。在治療上宜溫陽健脾,常用中藥有黃芪、桂枝、乾薑、党參、白朮、甘草、法半夏、陳皮等。飲食上,宜選用粳米、糯米、薏苡仁、山藥、扁豆、牛肉、牛肚、大棗、櫻桃、芡實、蓮子等健脾溫中的食物。

中藥調理法

醫日一方——脾陽虛及調理方

1、附子理中丸

配方組成:附子、党參、白朮、乾薑、甘草。

劑型規格:本品為水蜜丸或大蜜丸。大蜜丸每丸重9克。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1次6克,大蜜丸1次1丸,每日2~3次。

功效主治:溫中健脾。適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

2、四神丸

配方組成: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大棗。

劑型規格: 本品為水蜜丸。

用法用量: 口服,每次9克,每日1~2次。

功效主治:溫腎暖脾、澀腸止瀉。適用於命門火衰、脾腎虛寒之五更泄瀉或便溏腹痛、腰酸肢冷。

3、補脾益腸丸

配方組成:黃芪、党參、砂仁、白芍、當歸、白朮、肉桂、延胡索、荔枝核、乾薑、甘草、防風、木香、補骨脂、赤石脂。

劑型規格:本品為胃腸分溶型水蜜丸。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

功效主治: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澀腸止瀉、生肌消腫。適用於脾虛泄瀉症,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腹脹、腸鳴、黏液血便或陽虛便秘。

4、溫脾湯

配方組成:大黃15克,當歸、乾薑各9克,附子、人蔘、芒硝、甘草各6克。

製作方法:水煎服(大黃後下)

用法用量:每日1 劑,分2次溫服。

功效主治:溫補脾陽、攻下冷積。適用於脾陽不足、冷積便秘、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溫、脈沉弦

5、理中湯

配方組成:人蔘、炙甘草各6克,乾薑9克,白朮12克。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共水煎。

用法用量:分2 次溫服。

功效主治:溫中祛寒、補氣健脾。適用於脾胃虛寒而導致的腹痛、腹瀉、嘔吐、不渴,或腹滿食少、舌淡苔白、脈沉細或遲緩等症。

醫日一方——脾陽虛及調理方

飲食調理法:

1、雞肉金山藥粥

配方組成: 山藥20 克,雞內金9克,大米100克,白糖適量。

製作方法: 將山藥、雞內金共研細末,與大米共煮粥,加白糖調味即可。

用法用量: 空腹服用。

功效主治:健脾益胃。適用於脾陽虛而致食少、乏力。

2、豬肚糯米粥

配方組成:豬肚1具,白朮30克,乾薑20克,糯米100克,檳榔10克,食鹽、味精各適量。

製作方法:將豬肚用食鹽、醋搓洗千凈,切小塊,和白朮、檳榔薑絲一起放入沙鍋中,加人適量清水,燒開後去浮沫,以小火燉至酥爛取汁,和糯米一起熬煮成粥,加食鹽、味精調味即可。

用法用量: 每日分2 次空腹服用。將豬肚蘸醬油t、香油,佐餐食用。

功效主治:溫中健脾。適用於脾陽虛而致消化不良、不思飲食、身倦力乏。

3、狗肉粥

配方組成:黃狗肉200~250克,粟米400~500克,食鹽、豆鼓各適量。

製作方法:將狗肉洗凈,切片。將粟米洗凈,加水煮粥,放入狗肉食鹽及豆鼓共同煮粥,待肉熟米爛即可。

用法用量: 空腹服用。

功效主治:溫補脾胃。適用於脾胃陽虛所致的脘腹冷痛、納少、肢冷等症。

4、羊肉粟米粥

配方組成:粟米100 克,羊肉150克,芡實30克,山藥20克,姜、食鹽、味精、香油各適量。

製作方法:將羊肉洗凈,切成末;芡實、山藥均洗凈,搗碎。粟米加適量清水燒開,放入羊肉末和芡實、山藥、薑絲及食鹽,用小火熬煮成粥,下味精、香油調味即可。

用法用量:空腹熱服。每日1一2次。

功效主治: 溫補脾腎。適用於脾腎虛弱、食慾缺乏。

5、蔥白生薑羊肉湯

配方組成: 蔥白、生薑各15 克,羊肉150~200 克,陳皮6 克,吳茱萸3 克,白鬍椒粉適量。

製作方法: 將蔥白、生薑、羊肉、陳皮、吳茱萸均洗凈,一同放入砂鍋內,煮熟後加白鬍椒粉調味即可。

用法用量: 食肉喝湯,服後微汗,每日1次。

功效主治:溫中健脾、祛風散寒。適用於脾胃虛寒而致外感風寒。

醫日一方——脾陽虛及調理方

6、豬肚薑桂湯

配方組成;豬肚150克,生薑15克,肉桂3克,食鹽適量。

製作方法:將豬肚洗凈,放人碗內或陶瓷器皿內,加人生薑、肉桂、少許食鹽和水,隔水燉至豬肚熟即可。

用法用量:分2 次飲湯,食肚。

功效主治:健脾養胃、溫中散寒。適用於脾陽虛弱、消化不良。

配方組成:鵪鶉1隻,党參15克,山藥50克,料酒,食鹽、味精、

蔥、姜、雞湯、雞油各適量。

製作方法:將鵪鶉去毛、內臟、腳爪,洗凈,放沸水鍋內氽透,取出斬塊。鍋中注入雞湯,加入鵪鶉肉、党參、山藥、料酒、食鹽、蔥、姜,共煮至肉熟爛,淋上雞油、味精調味即成。

用法用量:食肉喝湯。

功效主治:補益脾胃。適用於脾胃氣虛所致的納少、食慾缺乏、消化不良、體倦乏力、、食後腹脹:便溏、腹瀉等病症。

醫日一方——脾陽虛及調理方

按摩調理法

選穴.:神闕穴。

操作方法:每晚睡前空腹,將雙手搓熱,雙手左下右上疊放於肚臍,順時針揉轉 (女子相反),每次360 下。

艾灸調理法

選穴:足三里、天樞、神闞、氣海、脾俞、中脘。

操作方法:每天在以上穴位用艾條熏灸,直至皮膚髮紅且微微發燙為止。每日20分鐘。

日常護理小貼士

1、飲食上多吃些溫性食物,少吃寒涼之品。在食用如山藥、蓮子、枸杞子、人蔘等具有健脾、溫中作用的食物時,可適量地加一些薑片,效果會更好。

2、黃色食物具有補脾功效,如南瓜、檸檬、玉米、香蕉、柿子、黃豆、生薑、韭黃等,經常食用為佳。

3、做到勞逸結合,保證良好的睡眠。

4、不可焦慮憂思過度,保持心情舒暢。

5、生活中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保睬,以免受涼。

6、積極治療各種疾病。

如想獲取更多的古法養生保健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易醫道堂(或srrygw)。

醫日一方——脾陽虛及調理方

醫日一方——脾陽虛及調理方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醫道堂 的精彩文章:

醫日一動——推拿經絡可以幫助孩子退燒
醫日一方——如何鑒別肺陽虛及調理方法
醫日一動——如何治療小兒腹瀉
醫日一方——肝陽虛證及調理方法
醫日一動——小兒流口水有絕招

TAG:易醫道堂 |

您可能感興趣

水濕內停脾陽虛
脈相沉細苔黃膩,四肢不溫脾陽虛
跟我學中醫 | 告訴你,這樣就是脾陽虛了
脾陽虛、脾陰虛、脾氣虛詳解
畏寒喜暖脾陽虛
溫脾陽祛痰濕,防己黃芪湯
溫運脾陽的中藥足浴方——脾胃病不可不知
國醫大師李乾構治脾五法:健脾化濕、溫補脾陽、補脾升陷!
脾陽不振手冰涼,按摩陽池穴搞定
滲濕瀉熱四君子湯,燥濕除痰脾陽足
調理高血脂,重在升脾陽、行肝氣!這兩味葯真能一勞永逸?
四肢不溫脾陽虛,便溏如水要溫中
開竅泄濕脾陽虛,水濕不化喝水都胖
咳嗽(風寒型、風熱型、肺陰虛、脾陽虛)選穴
葉天士三焦辨證治「濕」(二):中焦濕病之辨證論治,「若有胃陽虛者,參苓必進,脾陽衰者,術附必投」
水濕內停脾陽虛,流口水濕氣大
健運脾陽足三里,食欲不振主消化
胃寒、胃痛,小心脾陽虛!中醫大夫說吃它們能溫胃散寒!
夏季如何做到補脾陽 這些食物別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