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論篆刻刀法的「三性」

論篆刻刀法的「三性」

論篆刻刀法的「三性」

中國美術館當代篆刻藝術邀請展學術研討會論文


論篆刻刀法的「三性」

——兼談當代篆刻刀法的三大發展方向

洪亮

內容提要

本文分兩部分展開討論。第一部分為討論篆刻刀法的「三性」。從篆刻刀法及其刀法的藝術表現形式入手,進而對篆刻刀法中所包涵的「三性」即:「人性、刀性、石性」的理解,並著重討論了「三性」之間的從屬關係和並列中遞進的互為生髮的關係,以及她們的內在文化支撐。第二部分是從篆刻刀法的「三性」的角度,對當代篆刻刀法表現出來的多元審美觀念進行關照,梳理出當代篆刻刀法在繼承傳統和融入現代意識上形成的「印從書出」、「印從刀出」和「印從人(我)出」的三大發展方向。

關鍵詞:篆刻刀法、人性、刀性、石性

篆刻藝術從實用印章的自然藝術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是以文人參與自「篆」,自「刻」為標誌的。篆刻藝術是「篆」和「刻」創作過程的總和。篆刻作者「篆」(寫印稿)的過程,主要是對篆刻作品的字法和章法的創作過程,實際上是篆刻形式美的創作過程。「刻」的創作過程,顧名思義就是篆刻作者手握刻刀,把所寫在印面上的「篆」(印稿)刻出來,成為篆刻藝術作品。這個過程,就是運用刀法進行創作,也就是對篆刻作品內涵美的創作過程。

本文所要討論的是篆刻刀法的「三性」,即:「人性、刀性、石性」。篆刻作者手握刻刀,進入「刻」的創作過程,也就是在自我審美追求的軀使下,通過篆刻刀法進行審美表達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必然有「人、刀、石」三者的互相作用和相互協調等關係。深入了解與把握篆刻刀法創作過程中的這些關係,明白篆刻刀法中包涵著「人性、刀性、石性」,不但有利於篆刻藝術創作的深入,同時也有利於篆刻欣賞水平的提高。

論篆刻刀法的「三性」

一、篆刻刀法及其刀法的藝術表現形式

關於篆刻刀法,古人曾提出諸如:單刀、復刀、反刀、切刀、留刀、舞刀、澀刀、飛刀、埋刀、補刀等等名稱。許容《說篆》中總結出十三種刀法,曰:「夫用刀有十三法:正入正刀法、單入正刀法、雙入正刀法、沖刀法、澀刀法、遲刀法、留刀法、復刀法、輕刀法、埋刀法、切刀法、舞刀法、平刀法。」並在每一種刀法下均有小注,說明具體刻法、適用範圍或相應的效果等。如:「正入正刀法(以中鋒入石,豎刀略直,其勢有奇氣);單入正刀法(以一面側入,把刀略卧,其勢豐,臻於大雅。)」等。從篆刻史的角度看,許氏對刀法的認識和總結是很可貴的。然而,從我們今天的創作實踐來看,他所談的只是刀法的各種藝術表現。刀法和刀法藝術表現不能混為一談。刀法的藝術表現可以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刀法最本質的質的狀態:「刻」。我們如果把刀法從各種各樣的藝術表現中抽象出來,其本質就是「刻」。刻的最基本藝術表現形式就是「沖刀、切刀」兩法。所以說所有的刀法藝術表現都是從「刻」的本質出發,在沖刀、切刀兩種方法的基礎上變化而來。①

二、對篆刻刀法的「三性」理解

篆刻刀法中的「人性」,也就是說在篆刻刀法中包涵著人的審美觀念、性格、性情,以及對事物的理解等,當然,它體現的不僅僅是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性,還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性。

對「刀性」的理解,一方面是篆刻作者選擇篆刻刀時,對其鋼質的堅韌度、刀口的鋒利度等自然屬性的了解;另一方面是要有「刻」的刀感。這裡所說的刀感,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篆刻作者在運用篆刻刀「刻」的過程中的刀感;二是篆刻欣賞者在品賞作品時,感覺展現在面前的作品印文是用刀刻出來的。有了刀感,通過刀感對「刀性」的堅韌與鋒利中的傳情,才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關於「石性」,不同產地的印石,有不同的石質,它們的石質的紋理和密度也不一樣,密度低的石質鬆軟,密度高的石質堅硬。還有,不同的石質在受刀時反映出來的脆糯性格是不盡相同的。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講的「石性」,實際是指「印材性」,文中例舉了以「石」為代表的印材。有關印材,古人早有論述,沈野在《印談》中談到:「金玉之類用力多而難成,石則用力少而易就,則印已成而興無窮。」篆刻所使用的印材是很廣泛的,除了我們普遍便用的石材之外,還有,礦物類印材:如金、銀、銅、 鐵、水晶、玉和瑪瑙等,植物類印材:有木印、竹根印 、果核、木根等。動物類印材:可分為象牙、牛角和骨印等。人工製造類印材:塑料印及壓克力(有機玻璃)印等。它們的缺點是韻味不易表達。人工製造類印材中:陶印、瓷印 、紫砂印,用泥坯刻印質地相當鬆軟,比較容易受刀,但刻後不能馬上鈐用,需要煅燒後才為成品,而煅燒中又有諸多不確定因素。對此,近年來有一批篆刻家正在探索當中。

論篆刻刀法的「三性」

三、篆刻刀法「三性」之間的關係及運用

篆刻刀法中對人性的表達是無法迴避的。因為,篆刻作者的審美追求是通過「刻」印的過程來進行審美表達的。這個表達的過程,就是人性在刀法中自然流露的過程。這很容易把篆刻刀法「三性」的關係理解為「從屬關係」。即:人性在「三性」中處於主導地位,刀性和石性皆從屬於人性。事實上,以往的篆刻家雖未提出刀法的「三性」,但在實際創作中,將刀法「三性」持「從屬」關係者,相當普遍,他們的觀念是刀法從屬於筆法的。明·朱簡《印經》中明確提出:「吾所謂刀法者,如字之有起、有伏、有轉折、有輕重,各完筆意,不得孟浪……刀法也者,所以傳筆法也。」這就是「印從書出」的觀念。在這種觀念中,刀法從屬於筆法。在刀法尚從屬於筆法的觀念中,刀法中的「三性」的從屬關係是客觀存在的,但還未意識到。明清篆刻家建立起來的「印從書出」的觀念,使篆刻藝術借鑒書法藝術的豐厚成果,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創造了明清篆刻的輝煌,出現了鄧石如、趙之謙、吳讓之、徐三庚、吳昌碩、黃牧甫等大批篆刻大家,而且一直影響到我們今天。

下面我們討論篆刻刀法的「三性」,在「從屬關係」之外,還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

先來看看人性與刀性的關係。人性與刀性的關係,首先是從篆刻作者(人)手執篆刻刀(刀)開始的。我們看到得他們表層的關係是人對刀的控制與被控制關係,即:從屬關係。當我們作進一步的分析時就會發現,在篆刻創作過程中,他們之間的深層關係是進入到「刻」的創作狀態時,人與刀的相互協調,密切配合,以至達到合而為一的關係。在這種狀態中,人即是刀,刀即是人,人與刀融為了一體,也就是人性與刀性的貫通。

人性與石性的關係,是通過刀性來實現的。篆刻創作過程中,在人性與刀性貫通的狀態下,刀與石的砥礪產生的石硝的迸裂程度不是僅僅靠手的腕力或指力所能控制的,而是靠心力去感受,去體驗的。刀在石上「刻」,石的堅硬性與脆糯性立即會通過刀鋒傳遞到人的心中,人的心理馬上會作出反映,根據石性,調整行刀的角度、速度和力度。只有這樣了解石性、尊重石性之後,「三性」才能溝通,以致達到交融的狀態。這時我們才能感受到石性的自然之美與刀性、人性融合在一起呈現了出來。由此,我們是否已經得出:石性的自然之美,不是靠人性去控制刀性制服石性所獲得的。而是需要人性去了解、尊重、感受、體驗物性(刀性、石性)才能獲得的。而且,刀石的砥礪間石硝迸裂的痕迹的微妙變化的自然之美,非人力所能為,就像宣紙上出現的水墨滲化自然之美,非人力所能為一樣。篆刻創作時石性的優美是從人的內心裡感覺出來的,這種感覺會直接引導人的各種情緒(情感)的產生,從而完全進入了深度的創作狀態。這就是物性(刀性、石性)作用於人性,良好的刀性、石性,使人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反之,再好的人性也得不到發揮。可見,刀法中的人性、刀性、石性是互為平等、互為協調的。他們是互為作用的關係,或者說是遞進中有並列,並列中有遞進,是一種互為生髮的關係。

論篆刻刀法的「三性」

洪亮,又名傳亮,號九牛,祖籍安徽績溪,1961年4月出生於浙江安吉,歷任北京大學訪問學者,《中國書法》執行編輯。九三學社**文化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院硏究員、導師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客座教授、洪亮工作室導師,美國費佛爾大學孔子學院名譽教授、首師大客座教授、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論篆刻刀法的「三性」


延伸閱讀:篆刻印章(欣賞帖)

論篆刻刀法的「三性」

印章:用作印於文件上表示鑒定或簽署的文具,分陰文陽文。一般印章都會先沾上顏料再印上,也有些是印於蠟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蠟印。製作材質有玉石、金屬、木頭、獸骨、竹及石頭等。中國印章是漢族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

論篆刻刀法的「三性」

清乾隆虯角雕秋山行旅章早在殷商時代,人們就用刀在龜甲上刻「字」(即現代稱為甲骨文)。這些文字刀鋒挺銳,筆意勁秀,具有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戰國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稱為「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璽」為天子所專用,大臣以下和民間私人用印統稱「印」。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稱「璽」或「寶」,官印稱「印」,將軍用印稱「章」,私人用印稱「印信」。

論篆刻刀法的「三性」

巴慰祖自用套印戰國時期,主張合縱的名相蘇秦佩戴過六國相印。近幾年來,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歷史向前推進了數百年。也就是說,印章在周朝時就有了。

論篆刻刀法的「三性」

論篆刻刀法的「三性」

清中後期林則徐自用壽山獅鈕印章

論篆刻刀法的「三性」

陳克恕刻壽山石獸鈕章篆刻藝術,是書法(主要是篆書)和鐫刻(包括鑿、鑄)結合,來製作印章的藝術,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自起源至今的三千七百多年的漫長歷史中,歷經了十餘個朝代。在這個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篆刻藝術出現了兩個高度發展的歷史階段。一個是戰國、秦漢、魏晉六朝時期,這一時期的篆刻用料主要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稱為「古代篆刻藝術時期」,它的篆刻藝術特點主要是以時代來劃分。篆刻發展到了唐、宋、元時期,則處於衰微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由於楷書的應用取代了篆書,同時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藝術走上了下坡路。這種形勢到了元末出現了轉機,畫家王冕發現了花乳石可以入印,從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藝術進入了復興時期。

論篆刻刀法的「三性」

清代竹根印一盒(五方)明清以來,篆刻又迎來了它的第二個發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藝術特點主要是流派紛呈。在這一時期文彭、何震對流派篆刻藝術的開創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是文徵明的兒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了「燈光石」凍石可以當做治印材料。經過他的倡導,石材被廣泛的應用。在這以後的一段時期內篆刻藝術流派紛呈現,出現了程邃、丁敬、鄧石如、黃牧甫、趙之謙、吳讓之等篆刻藝術家,一時間篆刻藝術呈現出了一派繁榮的景象。

論篆刻刀法的「三性」

吳讓之刻封門青吳雲自用印

論篆刻刀法的「三性」

趙之謙刻壽山石胡澍自用印

論篆刻刀法的「三性」

清廷賜盛宣懷「青宮少保」印直至近現代篆刻大師吳昌碩、齊白石,從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篆刻歷史。篆刻藝術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結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壯飄逸的書法筆意,又有優美悅目的繪畫構圖,並且更兼得刀法生動的雕刻神韻。可稱得上「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論篆刻刀法的「三性」

民國吳昌碩刻芙蓉石素方對章

論篆刻刀法的「三性」

吳昌碩刻壽山石方章

論篆刻刀法的「三性」

齊白石巨印對章

論篆刻刀法的「三性」

齊白石刻「不舍堂」黃壽山石獸鈕章

論篆刻刀法的「三性」

齊白石青田對章

論篆刻刀法的「三性」

齊白石詩書畫印四絕六面印

論篆刻刀法的「三性」

齊白石刻「五泉日利」壽山石長方章

論篆刻刀法的「三性」

齊白石刻壽山石長方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明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王羲之《孤不度德量力帖》,《阮公帖》,《轉佳帖》
顏真卿 行書 祭侄文稿資料彙編
啟功《唐摹萬歲通天帖》書後
草體十九種筆法口訣歌

TAG:聞是書畫 |

您可能感興趣

篆刻刀法學習:刀法的「辭彙」
論吳昌碩篆刻刀法的當代意義
篆刻刀法學習:把複雜的刀法說簡單
篆刻中刀法與篆法的關係
齊白石的單刀篆刻刀法
篆刻刀法:細說切刀
篆刻人物:弘一法師二三事
什麼是篆刻刀法的「准、狠、穩」?
篆刻技法:細說「字法」
篆刻技法:關於篆法
關於篆刻拿刀與刀法,《摹印秘論》的讀書筆記
書法·篆刻
篆刻小知識點:刀法中的「向線」與「背線」
關於篆刻刀法的親身體驗
篆刻實際操作:粗談識篆與篆法正誤
篆刻之鈐印的方法與技巧
篆刻印章十法
篆刻技法:關於「做印」
紫砂壺制壺工藝之篆刻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