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林語堂:論惡性讀書

林語堂:論惡性讀書



林語堂:論惡性讀書



記得一本小書有個笑話,說有個暴發戶,買了一所新居。朋友送他禮物為賀,有送金魚的,也有送白鶴的,作為家園點綴。過了幾天,這位土豪見他的朋友,謝他送禮的好意說:「你送來那對金魚。顏色很好看,可是吃起來,其味平平。」又對送鶴的朋友說:「這種野禽,清燉總是有點腥氣,還是紅燒為妙。」焚琴煮鶴,是古已有之。但是嘗金魚肉,卻實異想天開。我無以名之,故名之為惡性吃魚。(故事未查原書,或有記錯。)

加葳信books9,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惡性讀書,等於惡性吃金魚,而其起因,是源於惡性考試。考試本來有其用處。譬如公司僱用人員修理機器,自必考驗其技術,文官錄用也必考驗其學力,這自不必說。但是為考試而讀書,便成惡性讀書。聽說台灣留美的教育專家非常多,考試名目非常繁,分組非常細,計分非常精,配合非常密。有這麼多的教育專家,這樣用心研究,才造成今日這樣上下配合無微不至的考試制度,成為教育制度的中心。有這樣無與倫比的考試制度,才有今日無與倫比的惡性讀書。鶴肉清燉也好,紅燒也好,總與養鶴旨趣相去甚遠,那麼那些煮鶴專家,所為何事?


惡性考試藝術就是煮鶴藝術。可惜被煮的是我們男女青年,所以我於心不甘,想要說幾句良心話。


煮鶴藝術也有精通富有經驗的專家,但是我都不感興趣,因為這是與養鶴情趣完全相反的。而且勸諸位專家,勿太自鳴得意,因為,這會影響於學生讀書的情趣。有這種惡性考試,必然生出惡性讀書。

什麼叫做惡性讀書?惡性讀書有三惡,即惡陰平、惡去聲及惡入聲。凡惡性讀書、惡性考試、惡性教學、惡性出題、必有兩大前提:


第一前提最重要,是惡去聲。凡是書都可惡,而凡學生必定惡讀書。絕不會有學生好讀書一回事。學生必定是恨書本,不強迫不讀,不督責不讀,不考試不讀,而根本不會讀,不想讀。這是第一大前提。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是嚴陣以待,要盤查,要究詰,要故意非難,要緝私防弊,其中便成師生對峙的形勢,略與緝私與走私之陣勢相同。教師若肯時時檢查,日日盤究,即可使這些本來惡讀書的學生不得不好好獃讀,而得優良的成績,這樣的學校就是優良的學校,這樣的教師就是優良的教師。有時我覺得緝私與走私旗鼓相當,教師未必全贏,學生未定全敗。煮鶴專家又生恐有漏網之魚,逸飛之鶴,或逃到屏東,或飛去淡水,這樣制度猶有缺憾,不夠精密。設若置設聯考制度,布個天羅地網,一網打盡,不怕你青年學子能逃乎天地之間。所以,這制度是非常周密,非常令人滿意的。


第二是天下的書都是惡處(入聲),好書也可以尋出惡處來。這一點,非常重要,是考試制度之基礎。天下的傑作都是精彩處,也有欠精彩處,筆力不到處,議論平常處,無關緊要處。能抓到這些無關重要處,惡劣無聊處,就可做考試的題目。於是考試的技術日益精良,而成為惡性出題。據中外教育家的經驗,天下的學問可考的是名物年月,不可考的意會而不可言傳的領悟。譬如,中國小姐,世界小姐,可考的是腰圍尺寸,不可考的是不可捉摸的聲音笑貌。考試學問也是一樣。


比方你要學生賞識《清明上河圖》是可以的,要考你的欣賞是沒有法子的。但是教師自可另想方法,考試《清明上河圖》人物數目,騾車幾輛,馬匹多少。假定《清明上河圖》人物是三千七百八十五,馬匹是一百三十五,大船是四艘,風箏是兩個,這就有法可考了。假定學生真能這樣硬念硬記下去,便可說是考試優等,他就是好學生。在這圖上,要依捉迷藏的用意,點出這圖上極難找東西(有人出恭否,婦人穿紅褲綠褲的各有多少?)這種題目,非常便利考試,愈能壓倒學生,愈可證明教師高明。世上學問就如一片《清明上河圖》,可令人心曠神怡,但是能找出其惡處,無關緊要處,考問學生,教師的責任就完了。


教育為考試,考試為升學,我真不知道哪裡搬來這樣的教育制度。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但是能教記問之學就是今日之良師。這是惡乎可的良師,惡乎可的教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讀經典 的精彩文章:

沈從文最美的9句話,關於愛情
邂逅宋詞,總有一句令你怦然心動
這50個漢字,可以品出50個中國韻味
當年戰國七雄的首都是現在哪些城市

TAG:品讀經典 |

您可能感興趣

林語堂 《讀書的藝術》
林語堂:讀書與不讀書的區別
批林語堂妄語
林語堂之關於讀書的藝術
劉迅隨筆:馮友蘭和林語堂的讀書論
林語堂:談文化侵略
林語堂的書房
讀林語堂《風聲鶴唳》
林語堂:談話的藝術
什麼叫文人氣?請欣賞林語堂的書法
讀林語堂《生活的藝術》
林語堂經典語錄精選
林語堂:書法是中國人審美的基礎意識
林語堂:旅行的意義
林語堂著《蘇東坡傳》讀書筆記
林語堂:不懂書法,別談中國藝術!
文化怪傑辜鴻銘:林語堂稱其為「一塊硬肉」
林語堂:我的願望
《生活的藝術》林語堂
林語堂:老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