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朝兩代心中永遠的陣痛——論燕雲十六州對華夏民族的實際價值!

宋朝兩代心中永遠的陣痛——論燕雲十六州對華夏民族的實際價值!

燕雲十六州【一二二三 寫歷史的工科生】文:李彥轉載分享請私信,盜文抄襲必究!

談論兩宋興衰,在人們心中揮之不去的是其國土分裂,兩朝輪世,終國滅家亡。究其原因,常被提及的便是號稱「燕雲十六州」這一漢族傳統意義上北方天然屏障的丟失。今天筆者將通閱數篇相關研究文獻,帶大家來了解這段痛心的歷史。

一、燕雲地勢之利

北宋全盛時地域全圖 燕雲十六州這一後人附會的稱號,包括由石敬瑭割讓給遼朝的「幽(遼升為南京,亦稱燕京,即今北京)、涿(今河北涿州)、瀛(今河北河間縣)、莫(今任丘)、檀(今密雲)、薊(今薊縣)、順(今順義縣)、蔚(今蔚縣)、新(今河北原涿鹿縣)、媯(今懷來縣)、儒(今北京延慶縣)、武(今河北原宣化縣)、朔(今山西朔縣)、雲(今大同市)、應(今應縣)、寰(今朔縣東),合計十六州。史稱燕(幽)雲十六州,又稱「山前代北十六州」。 十六州東西大約六百公里,南北約兩百公里,總面積可達十二萬平方公里,幾乎涵蓋了漢民族傳統意義上的整個北境防線,後世明廷籌備的九邊重鎮也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影響意義不可不大。十六州北部在今河北北部地區,囊括了險要南辟的燕山山脈,西北一帶山地叢多,地勢複雜,東部直接渤黃海,而南部即為廣闊平坦之華北大平原。歷史上任何北方民族或勢力一旦突破十六州長城防線,中原王朝若未能在河北北部抵禦住其進攻勢頭,迎來的便是亡國之痛。 由此可見,燕雲十六州這一狹長地區地勢極為險要,在古代是一道天然軍事天險。北宋曾言「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在古代生產力低下,器具落後,軍事手段有限的情況下,要想突破這道天險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燕山山脈以及太行山脈如同兩座直聳雲霄的城牆守護者華北平原,佔據了騎兵機動性這一優勢的北方游牧民族在此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同時燕雲地區中部和南部又有兩條作為戰略防禦中心的桑乾河和巨馬河,江河沼澤之便常作為拒敵之屏障,也是有效的防禦手段之一。此外,江河在山區地帶可以起到運輸戰略物資的極大作用。此為燕雲地區在戰略上抵禦北方鐵騎南下的天然的第二道防線。 燕雲地區嚴密的防禦體系不僅包括天然屏障還包括人為防線,那就是長城五關。長城的歷史在此不多贅述,五關分別為金坡關、居庸關、古北口、松亭關及渝關,「幽平之間,以五關為形勝」。雄偉險要的長城五關依託於天然地勢所組建起來的防線成為歷代王朝重點建築對象,縱然耗資無數也常樂此不疲。

二、遼宋初期爭奪

宋太宗趙光義 對於中原王朝苦心經營的北境防線,北方游牧民族同樣也意識到這條天險對其利益的極大危害性。契丹興起之初便積極南下參與到中原王朝五代紛爭之中,待唐石敬瑭乞表稱臣,遼主耶律德光抓准這一扭轉游牧政權劣勢的時機,乘勢而下與其約為父子,一舉拿下困擾游牧民族南下侵擾的枕邊之錐。自此,北方游牧民族和漢族政權的勝負之機已經逆轉。 漢民族在痛罵石敬瑭漢奸之餘,同時從不忘奪回戰略要地。後周一代雄主周世宗柴榮「北伐契丹,下三關」,誰料英年早逝,無奈飲恨而終。時任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抓住時機發動陳橋兵變,奪取了五代中最為強大的後周政權。宋立之初,便著手消滅北方仇敵北漢政權,雙方來往拼戰數十年。由於北漢之後有遼為資助,終宋太祖一世未能完成漢人傳統統治地區的統一,同時朝堂上下雖對十六州如鯁在喉,但苦於實力不濟,與遼兵接觸後明白其實力便「絕口不言伐燕」 ,留下「封樁庫」這一贖邊之策。 這一歷史遺憾只能留給後世來解決。宋太宗趙光義繼位之後,便一心要完成其兄未成之憾事。自太平興國四年(979)開始,宋遼雙方開始了歷經太宗、真宗兩朝,長達二十餘年的戰爭。北宋的對遼軍事策略在這期間經歷了三次轉變,第一次以太宗發動幽雲之役為標誌,北宋自此由戰略防禦的和平態勢轉向了主動對遼進攻,其間的主要戰役包括平滅北漢之役、高粱河之戰、滿城之戰、代州之戰、雍熙北伐等。第二次轉變發生在雍熙三年(989)五月北伐失利之後,北宋由主動進攻轉向積極防禦。直至君子館之戰失利之後,迫於內外的多重壓力,宋太宗才不得不放棄積極防禦的策略,最終轉向消極防禦。 不論是軍事實力不濟還是趙光義能力不足,終兩宋一代收復幽雲之地的最好機會已經完全錯過了,對於兩宋來講,收復這一戰略據點只能是夢中鏡花。 然而做夢的人總是有的,說不清好壞的機會也隨著而來。北宋末年,整個王朝上下瀰漫著將死之軀的氣息,而國家核心上下卻在這種令人作嘔的氣息中腐蝕糜爛,宋徽宗趙佶這一歷史上有名又難得的昏君登上了歷史的丑角舞台。「君不似乎人之君,相不似乎君之相」,「六賊」當道,民不聊生,軍事力量堪稱漢民族政權歷史上最差而不為過,百萬之眾盡為螻蟻,滿腹經綸而成蛆蟲。當女真金人崛起之後,欲聯合宋廷一同攻滅遼國,滿堂昏庸之輩盡認為百年機遇已直,迫不及待與金人簽訂「海上之盟」。 宣和四年,北宋「履約」出兵燕京,當做著兵至城破、千古功臣美夢的童貫率領的十餘萬宋軍接連兩次被遼軍打得大敗而歸後,宋廷不得已請求金軍收拾殘局。同年十二月,金軍兵分三路直取燕京,遼國君臣開城投降。遼亡之戰中,其五京之地均為金人攻取。遼朝蕭後曾言「契丹軍雖寡弱,若止當南軍,有餘」,宋廷軍力之弱可見一斑。正是在合力滅遼之際,金人眼見宋廷之虛弱如此,「遂有南牧之意」。

三、宋金之爭

金國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傑出軍事家、政治家 盟約簽訂之初由於對於滅遼消耗大量實力同時為了消化其新佔領區域,金人並未乘勝追擊,決議踐行盟約,將大部幽雲之地歸還於宋廷,不過在談判之時漫天要價,勒索了大額歲幣。 宋廷對於歲幣的多少並未放置在第一位考慮,但關於十六州具體地域發生了較大的爭執。由於徽宗在盟約中對舊漢地領域只提到燕京二字,引起了宋金關於平、營、灤三周的反覆交涉爭論。而宋廷在宣和四年攻取燕京失利後,金人見宋廷虛弱如此決議趁虛而入。宣和五年至宣和七年宋金全面戰爭爆發,金人提兵入燕,宋金燕雲交涉徹底失敗,宋廷也就徹底喪失了收復這一戰略地區的機會了。 金人入燕之際,本從遼國投靠宋廷的大將郭藥師,在宋廷委派其駐守燕雲重任之時再次轉向投靠金人。宋廷燕雲防線形同虛設,而此時又爆發方臘、宋江等人起義,內部紛亂,外部侵襲,北宋軍力乏弱,滅亡指日可待了。

在沒有燕雲十六州這一天然軍事屏障的庇護下,北方游牧文明與中原農耕文明再次進行的激烈碰撞,而羸弱的宋廷作為漢族唯一政權卻毫無能力保護其臣民,較為落後的游牧民族的侵襲意味著種族的屠殺。任後世為宋廷徽欽二宗背書無數,也難掩其民族罪人的行徑。 宋廷之「富」尚存爭議,但其沒敗卻是事實。軍事力量的原因筆者在宋軍軍制中已經詳細講明,但諸位都知軍事只是政治的延伸,國家核心階層的腐敗糜爛才是其滅亡的主要原因。 警鐘不存,國之難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唐朝和宋朝這兩個朝代不同的防禦政策, 不同的結果
此皇帝繼位後,整個宋朝「無光無義」
宋朝被稱之為「弱宋」,可有這樣一組數據,不得不佩服

TAG:宋朝 |

您可能感興趣

華夏文明中的二十四恥!
安史之亂唐軍的悲壯一幕:六千忠魂守孤城,忠烈身死衛華夏
華夏民族的「英雄時代」
古代中國四大別稱:神州,九州,華夏,中原
陳寅恪贊華夏民族文化「造極於趙宋之世」,其中最悲壯功臣是誰?
長城:中國最偉大的文物古迹,華夏民族統一的象徵
華夏民族的起源始祖,「三皇五帝」你知道嗎?
唐朝洛陽城:中國華夏第一王都,大唐盛世的見證人
「中華龍脊」秦嶺,為何被稱為是「華夏文明的龍脈」
盤古、華胥氏、伏羲、女媧、炎黃二帝,誰是真正的華夏始祖?看看
【第十一屆「華夏杯」國際華語辯論錦標賽】奇葩說大咖雲集,最值得期待的辯論盛事隨春將至
探尋華夏民族起源,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軒轅氏
我們是華夏子孫,那麼華夏,中華漢族,中華民族有什麼含義呢?
大夏河:華夏文明的起源,黃帝從這裡走向了陝北
華夏大地十大古建築,令炎黃子孫感到驕傲和自豪 !
文史宴:江東豪族從五胡手中保住了華夏文明
山西省會錦繡太原城,華夏文明的一顆璀璨明珠
華夏民族人文先始,創立八卦,中醫藥鼻祖,三皇之一人王伏羲
中華文明第一次被清華教授整理得如此清晰,為偉大的華夏民族吶喊!
華夏文明始於炎黃二帝,為百姓造福亦始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