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中醫倡導標本兼治,徹底祛濕,行動起來吧

老中醫倡導標本兼治,徹底祛濕,行動起來吧

濕氣本質

濕氣的本質就是多出來的水(不單指飲用水,還包括多餘的津液),一塊土地,如果灌溉水太多,則成澇。從濕這個字本身也能看出,左邊一個水,右邊一個顯。用不了那麼多,但是又排不出去,積聚在體內,變成邪毒開始興風作浪,到處轉移陣地,水是流動的,而且傾向於自上而下流。

濕的同黨很多,遇風勾結為風濕,遇寒勾結為寒濕,遇熱勾結為濕熱,本身有濕氣的朋友要特別注意防風,寒,熱。濕本身可化熱,也可化痰成痰濕,如果長期不管不問,最後可演變為濕毒,調理起來很難很難,所以去濕要趁早,莫待濕邪成毒。

濕氣是最難祛除的慢性癥狀,沒有之一,為何?

先看下濕的特性:

1、濕性粘膩停滯,常纏綿不愈 。

"如油入面","千寒易除,一濕難除",這些都是古人對濕氣的贊語,足以說明其頑固程度。

2、濕性重濁。

常見身體沉重,四肢很沉,頭重如裹。關鍵在於重字上,要注意區分陽虛,血虛造成的頭重頭沉,不要一有頭重就歸結為濕氣。

3、濕性污濁。

白帶,白濁,濕疹,瘡流水等均屬於濕象。

4、濕邪最易阻滯氣機。

簡單點說就是氣不通了,胸悶,脘腹脹滿 。脘主要指胃部,腹部。

5、濕易困脾犯胃。

有一種脾虛就是由於濕氣侵犯造成的,本來乾的土地,整天澆那麼多水,澇是必然的。脾不好,胃也不能指望好過了。多見飲食不振,噁心嘔吐,大便稀溏,舌苔滑膩等。

6、夏天最易染濕上身,號稱暑濕。

假如脾胃本來就不好,暑濕邪就會乘虛而入。有心調理的已經出手行動,沒心沒肺才會甘願遭受濕邪的日夜折磨。

濕氣是所有慢性癥狀中最難祛除的,調理治療起來都非常慢,反反覆復,很是考驗人的耐心和恆心,99%的人最後放棄了,吃很長時間的葯也不見好轉,或者吃藥就好,停葯就反覆,就是無法根治,甚至形成以賴性,藥物如此,更別說食療了,那是否就要任憑濕氣在體內興風作浪呢?有對策,往下看:

濕氣癥狀

按準確性排列:

1、舌苔膩,越厚越嚴重(色白或黃),起床後看較準確。

2、齒痕舌,舌邊緣象鋸齒一樣,越多越明顯越嚴重。

3、大便粘膩,不好沖。注意區分:如果吃油太多也會不好沖。

4、口渴了不想喝水,或者喝幾口就完事。

上面是通用癥狀,如果真的有濕氣,一般都會有。

下面提供幾個併發症,因人而異:

5、胸脘脹滿,兩胸之間的中間部位。

6、口粘。

7、頭重好像裹了毛巾一樣,不輕鬆。

8、身體沉重,濕入四肢。

9、有個小規律,肥人多濕,體胖肚大。

10、臉色晦暗,有的面色油光。

11、餓了不想吃,或者感覺到餓,但吃幾口就飽了。

12、身體浮腫。面部浮腫兼具惡寒怕風---濕氣大;下肢浮腫,面黃食少,腹脹便溏---脾虛水腫。

一定要綜合多方面來判斷才比較準確 ,如果全部癥狀都有,那就是大濕級別,已經非常嚴重了,這種情況不多見,大部分人只有某些癥狀,還不至於嚴重到無可救藥的程度。

濕氣原因

傳統說法是分內濕,外濕,包括一些教材里也沿用這個,經過多個案例總結,我覺得這種分法有點不夠全面,很多時候肝,腎,肺出問題也會導致濕氣大,逐個說。

1、外在濕邪

六邪之一,比如常坐卧濕地,住處潮濕,水中作業等等和水沾點關係的。需特別注意,外濕只是濕氣大的誘發因素,不是根本原因,同樣的環境下,有的人啥事沒有,有的則瞬間濕氣爆滿,區別還是在於身體裡面脾胃功能的虛弱,當人處在濕的環境中,濕邪更易乘虛而入,內外結合便成濕氣體質。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古人早已講明,外邪只是發病的條件,是誘發因素,歸根結底還是要靠體內臟腑因素決定的。

所以,不要抱怨南方濕氣大,下雨多什麼的,還是要反思下,是否平時的生活習慣有傷害到脾胃等器官了,才給了濕氣孕育的溫床。

2、肺+脾+腎+膀胱---濕氣

一說到濕氣,很多人都認為和脾有關,其實不然,和肺,腎,膀胱關係也很密切,這恰恰是最易被忽略的地方。

津液是人體一切水液的總稱,但人體需要的量是有限的,如果有多餘,則必須經過氣化變成廢物排出體外 ,如此才能保持體液平衡。排出形式有汗液,尿液,總體而言,水液調節依賴於肺,脾,腎三者共同完成。

不能一味的健脾祛濕,如果是肺氣不宣,水道通調失職,應該宣肺祛濕,脾虛運化失常,應該健脾祛濕。腎陽不足,陽虛水泛或膀胱氣化不利,水濕內停者,應該溫陽化濕利水為治。

肺主通調水道,如果外邪襲肺,肺氣不宣,肅降無能,水液不得通調,則小便不利,浮腫等,故有肺為水之上源的說法。肺出問題無法將多餘的水液順利排出體外,滯留體內,也容易誘發濕氣大。

腎主水,主管腎關開闔,如果腎虛之類腎功能失調,就會發生水液停留,表現出來就是痰飲,水腫。腎還主命門火,全身陽氣大本營,如果腎陽虛,則無法暖脾以助脾運化水濕,同樣會導致水濕滯留體內。

脾主運化水谷+水液調節,如此功能發生障礙,可導致水濕停滯。如停於頭部則沉重如裹;停於胸膈,則胸悶嘔吐;停於肺部則可凝為痰;停於體腔產生胸水或腹水;停於腸道則腹瀉;停於肌膚則水腫;充溢四肢,則身困體沉等等。故有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病生濕。

脾功能為何會受損,比如飲食不節,損傷脾胃,過食辛辣油膩厚味等等,反正自己生活,飲食,作息不注意不規律,都會受影響,很少有人天生脾虛什麼的,還是要反思總結調理改善。

3、肝的問題

肝主疏泄,主要和氣的流通有關,該功能如果受到影響,直接導致脾胃的消化和脾氣散精發生異常。如果肝氣鬱結,直接影響脾胃,出現腹脹,泄瀉,嘔吐,沒有食慾,肝氣橫逆侵犯脾胃。大多因為情志不舒,惱怒傷肝,以致肝氣鬱結。肝氣上竄於咽喉,與痰相結,則咽喉中似有東西梗阻。

脾之運化,需肝之疏泄,肝藏之血又賴脾之化生。如脾虛不運,則可致肝血不足,肝鬱不能疏泄,又可致脾氣不運,如果肝氣太旺盛,對脾的影響更大,最終會肝脾兩虛,專業叫法是肝脾不和。如此,脾怎能不虛,接下來無法運化水濕,濕氣停滯也是必然的。

4、過度思慮

思傷脾,思則氣結,脾氣鬱結,健運失常,無法運化水濕,出現腹瀉,腹脹等癥狀。這裡的過度思考,主要指思維進入死胡同出不來了,茶飯不思,得了相思病一樣,正面的思考則沒有影響。

5、喝水太多

的確如此,網傳一些專家說一天要喝多少水,都是誤導大家。不少人為了達到這個指標,不渴不想喝水的情況下,強制灌水,對自己好殘忍。結果,身體慢慢就濕氣大了。每個人體質不同,用水量也不同,身體感受是唯一判斷標準,勿輕信所謂的指標。

濕氣調理

任何事物都有生有滅有弱點能被攻破,濕氣也不例外,能夠被產生也能被消滅,要有信心有決心有耐心,慢慢與之周旋,指望短期內吃幾副湯藥,吃幾瓶粉粉,喝幾碗粥就好了,老實說,不太現實。

1、整體調理,全方位入手

中醫講究的是整體觀念,反對頭疼醫頭,腳痛醫腳。也有朋友反饋,吃藥去濕,葯一停又馬上複發,這是單方面調整不能治本的。要結合生活方式調整,大壩開個口子放水,但是如果上流不截斷,仍然源源不斷往下注水,這樣的話濕氣是永遠祛不完的,舊濕祛了,新濕又來了。

1、徹底戒掉酒。

2、以素食為主,輔助以肉食,任何肉食要少吃。

3、肥甘厚味,烤串,麻辣燙,海鮮之類盡量少吃,也可戒掉。

4、寒涼冰冷食物,冰激凌等戒掉。

5、少吃糖,蛋糕這甜食,易生痰困脾。

6、不再熬夜,換掉工作換環境,真正有能力的人在哪裡都能活得很好。

7、生活環境要足夠乾燥。

8、每天務必運動下,微微出汗,這是硬指標。

9、喝水量根據自身需要來喝,勿迷信專家,身體是自己的,喝壞了,痛苦需要自己受。

10、節慾保腎陰腎陽。

11、學習並訓練調整情緒,避免長期抑鬱,發怒,生悶氣,以免肝氣傷脾胃。

12、學習靈活處理問題,避免鑽牛角尖,造成自我困擾。

上面這些全部做到位了,再進行食療葯療,效果才會明顯,不然吃啥也不管用。馬步扎不好,就想著學招式,就算學會了,也是不能克敵制勝的。

2、標本兼治

病因為本,癥狀為標。濕氣只是表象,比如脾氣不足,運化不利,如果一味的去濕,還是會反覆。無法根治。當某些標症出現嚴重情況時,甚至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有的危及生命時,應該先治標救命"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比如濕氣大到腹瀉,頭重如裹,甚至精神狀態非常差,要先去濕,畢竟健脾補脾需要實踐過程,不是短期內能完成的。腎,肺的問題也是這個思路。

3、扶正與祛邪

人體的任何問題,都是正氣和邪氣相互鬥爭的過程。正氣充沛,抵抗力強,就不容易發病,反之就容易生病。所以不管是治病還是調理身體,不僅要去除邪氣,還要重視恢復正氣,也就是增強抵抗力。扶正的方法一般是補益或加強鍛煉,增強體質;祛邪是用發汗利尿之法。

1、邪氣很厲害,但是正氣還沒被傷到。

濕氣時間還不長,還未傷害到五臟六腑,停於表面,此時應該祛濕,濕氣去掉,問題得解。注意,如果此時先扶正,健脾,有可能加重濕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必須直接對濕氣動手才是正確思路。

【表現】頭脹而重,怕冷,全身沉重睏倦,胸悶,口粘不渴。

這種情況多屬於夏季外感。"因於濕,首如裹"外感傷濕,頭痛多以重脹為主。

【調理方法】:解表去濕,濕邪在表在上,宜微汗而解,切忌發汗太過,不然濕不盡,陽氣反傷。

【推薦】藿香,佩蘭煮水或者泡茶喝。這款茶不僅可祛除濕氣,還可以防止暑濕上身,最適合夏天喝。

情況2:正氣已虛,邪氣強大。

濕氣有點重了,持續的時間比較長了,正氣已經被破壞,單純的祛濕氣已經無作用,要根據情況先攻後補,還是先補後攻,或攻補一起做。既要去濕又要補脾強腎宣肺氣。

情況太多,無法一一列舉給配方。列出針對性食材,大家自己組合

補脾健脾(脾虛):黃芪,党參,白朮,人蔘,山藥,白扁豆,炙甘草,大棗

脾腎陽虛(怕冷、有寒):乾薑(脾),肉桂(腎),肉蓯蓉(腎),艾葉,丁香,生薑(胃),桂枝

祛脾濕:藿香,佩蘭,薏米,茯苓,苦參

利水、利尿、水腫:西瓜皮,冬瓜皮,赤小豆,茯苓,茵陳,玉米須

理氣、肝鬱、腹脹:佛手,陳皮,青皮

清熱:生甘草

補肺氣:黃芪,人蔘,党參,炙甘草

溫肺寒(肺氣不宣受寒):乾薑

化痰:杏仁

【調理方法,組合原則】:

1)如果時間不長,濕氣不重,請參考情況1,用藿香佩蘭即可。此配方也適合夏天預防暑濕。

2)如果濕氣較重,則要祛濕+健脾+利水,這是通用基礎組合(具體食材見上)

3)如果有腹脹,胸悶,胃口不好一類,要加陳皮,青皮。

4)如果有寒,怕冷之類,加乾薑,肉桂等。

5)如果大便不實,加苦參燥濕。

6)如果噁心嘔吐,加生薑。

7)如果水腫:加茯苓 。

8)如果腹瀉便溏:加炙甘草,大棗補氣。

9)如果痰多,則加杏仁。

舉幾個例子:

例1:濕氣大:薏米(祛濕)+茯苓(祛濕利水)+赤小豆(利水)+白朮(補脾)+白扁豆(補脾),健脾祛濕,標本兼治。

例2:水腫還怕冷有寒:茯苓(祛濕利水)+乾薑(溫脾陽)+炙甘草(補脾)+黃芪(補脾)+冬瓜皮(利水)。

每個人體質不同,大家還是自己組合,大部分是葯食同源,副作用很小,一般不會有傷害。煮粥,泡茶,煮水喝都行,用量:非雜糧掌握在3-10克以內,雜糧10-30克以內。

濕氣誘發的慢性病

1、泄瀉腹瀉

根本原因是脾胃功能失調,脾主運化,若脾胃受損,納化失常,致使清濁不分,混雜而下,注於大腸,則成泄瀉。脾喜燥惡濕,濕邪困脾,最容易引起泄瀉。(健脾祛濕)

2、水腫

水腫:人體內水液代謝和脾、肺、腎三臟氣化功能有關。

功能失調原因:

寒濕或濕熱困脾,脾失健運,不能升清降濁,水濕停留,生水腫。(健脾祛濕,清熱驅寒)

脾氣虛弱,運化無力。(健脾祛濕)

腎陽虛弱,腎關開闔不利,水濕泛濫而成水腫(金匱腎氣丸)

【調理方法】:玉米須+白茅根 +冬瓜皮,煮來喝有利水腫之功

3、痹症

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以關節肌肉疼痛,腫脹,麻木或紅腫灼熱或萎縮,強硬變形為主要特點,比如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病等,重點說濕痹。

濕痹癥狀:關節,肌肉疼痛重著而有定處,甚則關節腫脹。

濕犯經絡,其性重著,關節沉重疼痛,固定不移,濕注關節故腫脹。

【調理方法】:去濕通絡,具體食材見上。

4、脾虛帶下

帶下色白,量多無臭,稀薄如唾液,連綿不斷,面色萎黃,神倦乏力,納少便溏或有浮腫,舌苔淡白。

多由脾腎功能失調所致,脾虛失運,水濕下注,傷及任督二脈。如果是濕熱,濕毒內侵,濕郁化熱,濕熱下注,則成濕熱帶下,有臭味。

【調理方法】:健脾益氣,除濕止帶。

推薦食材:党參黃芪山藥甘草陳皮薏米,如還有浮腫,加冬瓜皮。

5、濕疹

一種常見的皮膚病。起因於濕熱,風邪相搏,浸淫肌膚而致病。濕盛者則滲水,糜爛。熱盛者灼紅成片;濕熱俱盛者流水粘腥。

【調理方法】:去濕熱。

推薦:金銀花,薄荷,黃連,茯苓,苦參,煮水喝。

如何根治體內的濕氣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非常快,工作壓力大,一想到每天都要用各種中藥去煮水喝,都嫌麻煩,而且很難堅持去做,因為實在沒有那麼大的精力天天去弄。

如果實在擠不出時間去煮水喝的朋友,這裡推推一個特別有效而且便捷的辦法------穴位貼敷祛濕法,在央視的健康之路也有過報道,效果非常不錯。

在《清太醫院配方》一書中,載有「延年湧泉膏」之防病保健方:藥用杜仲、牛膝、熟地、等12種葯熬枯去渣,入鉛丹收膏,再加入丁香、麝香等攪拌成膏,製成膏貼。

據載:此膏可治先天不足,後天虧損,骨痿身瘦,陽氣虛弱;以至腠理不密,易受風寒,常多疾病。若常貼湧泉穴,兼貼腎俞、關元穴,不但終身永無寒濕、腳氣、癱瘓之症,而且能防病保健,延年益壽,此後漸漸流傳於民間,經現代科技改良製成藥包貼湧泉穴叫酵素足貼。此方比其他方法祛濕效果要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祛濕 的精彩文章:

30年從未感冒就靠它!還能祛濕、補腎、緩解關節疼痛
夏天這樣拔罐 祛濕除頑疾,效果非常好!
教你如何祛濕:女人「那裡味道越難聞」,濕氣越重,慢了後悔可就沒用了!傳授你健康 百家號
難怪喝薏米紅豆粥祛濕沒效果,原來這4道程序99%都做錯了!

TAG:祛濕 |

您可能感興趣

老中醫的「黃金秘方」標本兼治 祛濕止癢 你值得擁有!
一步可查出自己體內是否有「濕毒」,中醫老方子,一步祛濕!
冬去春來,你還想做「濕人」嗎?老中醫出謀劃策,輕鬆祛濕不是事
動動手就能祛濕?老中醫教你5招按摩法,每天5分鐘,健脾祛濕!
濕氣入體,會引來「四害」,專家教你4個方法祛濕,濕氣不再來!
它很醜卻是歷代中醫大家健脾祛濕的王牌,安神治禿,慈禧還用它來美白!
濕氣重,是百病之源!中醫教你,祛濕兩步走,徹底趕走濕氣!
濕重導致的肥胖要瘦下來,首先就是祛濕!三種方法,助你祛濕減肥
身體乏力濕氣重,中醫刮痧來祛濕
濕氣除不掉,反「養」一身病?名老中醫推薦「祛濕」良方
艾灸配穴:濕熱來襲,皮膚遭殃,艾灸這裡,祛濕除熱更徹底!
神草茯苓,四時「通殺」,祛濕氣,健脾利水,標本兼治
老中醫推薦祛濕高效的方子,原來祛濕氣最厲害的不是拔罐
濕氣不除,百病來!中醫教你兩個祛濕穴位,健脾祛濕,振奮陽氣!
濕疹黨的福音來了,一款常見中藥做成的茶祛濕止癢,根除濕疹
常灸兩穴,健脾又祛濕,夏天一定要用起來
常灸兩穴,健脾又祛濕,夏季一定要用起來!
想減肥,先祛濕,不過你知道你體內的濕氣是怎麼來的嗎?
花椒和它一起炒,燃脂祛濕,改善痛經,子宮越來越乾淨!
身體出現這些癥狀,說明你體內濕氣太重了,教你祛濕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