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盆底醫生的修鍊

一個盆底醫生的修鍊

阿圖·葛文德,出生在紐約一個醫生世家,先後就讀於斯坦福大學、牛津大學和哈佛醫學院。27歲時,在柯林頓執政時期指導75人的醫療小組,成為白宮最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

他同時在《紐約客》寫醫學專欄,曾發表一篇文章《成本的難題》,指出美國衛生保健支出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過度醫療,文章被奧巴馬推薦白宮官員必讀,成為醫改的催化劑。

現在阿圖是哈佛醫學院教授,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病患安全挑戰項目負責人。《時代周刊》2010年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中唯一的醫生。

重讀《醫生的修鍊》,阿圖願意展示他的失敗,他在疾病面前的無能為力,他嘗試各種辦法,仍然無法避免一位孕婦的劇烈孕吐,他差點切下一個病人的總膽管,他知道醫生難免會犯下各種錯誤,然而,醫生也千萬不能放棄對完美的追求。

2005年,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分會女性盆底組才成立,這之前醫生是如何診治盆底疾病的?可想而知,這裡面一定有很多遺憾,而現在,盆底診治的各種標準逐漸建立起來。

但是因為盆底疾病的特殊性,盆底診治過程中對醫護,治療師都提出了高要求。

溝通——讓秘密不再成為障礙

在《一說話就臉紅的女主播》中,阿圖講述了一個叫艾莉莎的女主播,她從小就容易臉紅,成為新聞主播後,常常感覺一股電流從胸口往上冒,躥升到她的脖子、耳朵和頭皮上。她從不喝咖啡,也嘗試過控制呼吸的技巧,都沒有用,最終她陷入了惡性循環:因為擔心自己會臉紅而臉紅。

她到瑞典一家醫院接受了手術——經胸腔內窺鏡交感神經切斷術,那是1998年,這個手術還在實驗階段,術後8個月的調查顯示有15%的患者不滿意手術結果,有2%的患者因為併發症後悔接受手術,比如由於切斷心臟的部分交感神經束,心率降低10%,身體機能變差。

術後的艾莉莎經歷了一些波折,她擔心大家問她為什麼又不臉紅了,辭去工作後,歷經4年又重返主播台,阿圖問她後悔手術嗎,她說一點也不,但是手術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你可能不能理解,因為臉紅做手術值得嗎?但這就是嚴重困擾她的一個問題,卻不被理解。就像盆底疾病,是很多女性的秘密,她們羞於就診和治療,因為躲避問題而無法解決問題,或者以為手術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避而不談只會加重病情,有時也會錯失防治的最佳時機,在產後42天的常規檢查中,很多人覺得雖然自己評估的分數比較低,但是暫時沒有癥狀,於是任憑醫生如何建議她做盆底康復,她也會把這件事放在帶娃,做家務和重返職場的後邊。

如何讓患者遵醫囑恐怕也是一個重大課題。

精進——專業和人性關懷

阿圖自己的妻子也遭遇兩次流產,他的女兒肘部脫臼,而他卻沒有意識到。因為沒有人是全能的,醫學博大精深,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化,即使是婦產科醫生,也不一定擅長盆底疾病的診治。

在一次次學術會議中聽課,一個個孤獨的夜晚中讀文獻,一例例病患中積累經驗,1萬小時理論在醫生這裡恐怕要變為10萬小時才會成為專家。

然而,人工智慧的出現,是不是會讓這些付出付諸東流?1996年,瑞典蘭德大學附屬醫院就組織過心臟監護專家與電腦進行心電圖識別比賽,專家識別出有問題心電圖620份,而電腦識別出738份。

智能確實可以取代一部分勞動,比如盆底智能評估和自動推薦治療方案,它可以成為醫護的幫手,但是沒有辦法取代醫護,醫療中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隨時調整治療方案,也更加需要人性關懷,智能讓醫護可以專註在治療過程中。

請繼續精進和溫暖。

寫作——醫生的第二把刀

一直以來,醫生不但要會手到病除,還要會寫論文,能文能武的醫生現在又加入到寫科普的陣營,國內做自媒體的醫生越來越多,微博大V粉絲幾百萬人,公眾號文章篇篇閱讀量近10萬。

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在於它和健康站得更近,讓我們遠離疾病,解釋生活中的疑慮。很多女性看了文章才知道原來大笑漏尿是壓力性尿失禁,有時一些疾病並不會危害到生命,但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人的生命指征包括體溫、血壓、脈搏和呼吸速率,阿圖說應該把痛苦作為第五個生命指征。比如慢性盆腔痛的患者,有一些是不明原因的,手術吃藥都無法解決,常年困擾患者,緩解後又加重,反覆出現,如何去解除患者的痛苦,讓疾病不發生或不再發生,生活行為是非常重要的。

病因是什麼,如何預防,回家後怎麼鍛煉,吃什麼,醫學散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孕期的大講堂,產後的准爸媽必修課,社區的盆底科普,這些不但需要寫出來,還需要做成通俗易懂的課件,講出來。

左手寫給同行看的論文,右手寫給患者看的科普。

協作——就像盆底是一個整體

「很難設想,沒有女性泌尿學知識的醫師能成為一流的婦科醫師」,盆底要整合泌尿、婦科、肛腸,甚至心理學。

所以,有了技術,有了一流的設備是不是就夠了?一個醫院,就算一年可以診治上萬的盆底疾病患者,但是如果無法對她們進行健康管理,又會有一部分複發再次就醫。

醫學需要系統的運作,協同工作,比如現在推行的分級診療,患者可以就近就醫,分輕重緩急,各級醫院一起來診治盆底疾病,既能夠讓患者便捷,也能夠對患病人群進行高效的管理。

醫生和患者間也需要協作,曾經的高血壓患者吃藥很隨性,現在大家都知道按時吃藥的重要性,盆底康復尤其需要患者的高度配合,有的患者說盆底治療效果不好,結果醫生一問,沒有堅持家庭訓練,或者總是拎重物。

「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要接納臨床的複雜性,預設一份豁達,才能體驗到醫術是心術,不可先知、不可全知的不確定性」。

人是喜歡掌控的動物,「醫生,盆底治療要幾次有效果?」,「癥狀會完全消失嗎?」,「電刺激會不會疼?」

當醫學碰到複雜的個體,我們只能在不確定中前行,在失敗中尋找方法,在不完美中探索行醫的真相。

這需要勇氣,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麥瀾德 的精彩文章:

TAG:麥瀾德 |

您可能感興趣

一個中醫醫生的自我修養
又一個醫生猝死了
這個三歲的孩子去看了一個「心理醫生」
每個醫生都會推薦的一把菜
醫者 一個醫生的自述:生死之間,隔著一個ICU
麻醉醫生的一天
幽默段子:去看醫生,醫生擺出了個碗上面有一雙筷子和一個火機
「醫生救命啊」,這個「醫生」是哪個科的醫生?
過路醫生一個善舉「收穫」兩個生命奇蹟
最後一個孤島醫生
一個醫生的自述:生死之間,隔著一個ICU
雙胞胎一個嫁醫生、一個嫁老師,十年後再相見,一個哭了一個笑了
開心一刻:一個醫生家的水管壞了
慧眼——一個醫生的眼淚
女孩每天都吃一個西紅柿,半個月後,醫生驚訝身體發生的變化
醫生推薦的5種「春菜」,這樣吃一整年大病不生!
綠皮車「醫生」的最後一個春運
醫療和服務,一個老醫生的感悟
每個醫生的背後,都有一堆段子手般的奇葩患者
小狗一到醫院就賄賂醫生,把醫生逗得笑噴了,醫生:不進你的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