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學誠大和尚開示:佛教讓您真正認識身心苦樂的根源(上)

學誠大和尚開示:佛教讓您真正認識身心苦樂的根源(上)

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自己要戰勝自己,超越自己。我們人,事實上,身跟心的矛盾是很大的,是很大的一對矛盾,並且是很主要的一對的矛盾。

比如說,我們在小孩的時候,青少年的階段,他的心靈是最為純潔的,內心裏面很清靜、很乾凈,充滿了理想,充滿了希望,沒有一點惡意,也沒有一些不好的動機。在青少年時候,你的身體發育還不是很好,還不健全,沒有那種體力,不能做什麼事,反過來說,即便你有再好的一個心態,你還要大人、成年人來幫助你,否則的話你自身都難保。我們人到中年的時候,就不同了。到中年的時候,我們這個人的身體逐步逐步已經非常的發達,但是因為我們長期在社會上面,經歷了種種的事情,社會對我們有很多很多的影響,尤其是很多不好的影響,我們心裡就會逐步逐步變得不健康。到老的時候,不僅僅說我們身體在衰老,其實我們人的心靈也在起著很大的變化。你看看,有許許多多的人到了年老的時候都是很無奈,都是無可奈何、百般無奈的一種狀態,很少很少的人能夠感受到自己的一生無怨無悔,自己一生是幸福快樂的一生,更多的人認為,我今生今世這麼辛苦、這麼忙碌,活得很沒有意思,這樣子的人是居多,只有極少數人,他能夠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身心。

再舉一個比較簡單的一個例子,比如你要看書,那麼你看書的時候,看多了,沒準這眼睛就會疼,你就看不下去。我們就會受到我們這個身體的一種影響。我們想,我就好好坐下來看書,心裡是這麼想,但是我們的身體就是坐不住。你坐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心就往外攀緣,往外面跑,就不安寧。我們常常講身心不安寧,身心不穩定,不安寧、不穩定都是跟我們人的心有關。

再比如,我們可能一天當中大多的時間都是在追逐,在去追求,求這個、求那個,我們有很多很多的追求,其實都是我們內心裡邊的一種缺乏、慾望,所以才會去做出種種的追求的行為。也就是說你去追求什麼東西,恰恰你內心裏面就缺乏什麼東西。你內心缺乏的東西,不等於說你沒有那些東西,因為只是你內心有缺乏而已。比如你想去賺錢,很少有人說我現在賺多少錢我就夠了,而事實上,其實一個人並不需要那麼多,我們一天、一年能夠吃多少東西?他根本就不需要這麼多。所以人的一種需要跟需求的含義是不一樣的,他需要的東西可能很簡單,有兩片麵包,有一碗粥,有一碟小菜,可能就夠了,但是他內心裏面追求的是很多很多的,並且很多都是不正當、不合理的、不合法的,那麼這些都是人的一種慾望形成的。我們去追逐慾望時,常常也會感到疲勞、疲乏,因為你追逐的慾望,並不一定能夠得到滿足,或者說得到很快的滿足,你不滿足,內心裏面就會有失落感,內心裏面就會有矛盾、痛苦等等,就身心疲乏。有這些疲乏,就會引起昏沉,深重的睡眠。

通常我們人有執著,認為這個身體就是我,所以他時時刻刻,工作、生活,都會考慮到我的身體承受得了、承受不了,它對我們人的身體有沒有影響?有沒有妨礙?有沒有幫助?有沒有好處?所以他更多情況下都會把我們人的這個身體認為是我。事實上,我們人的身體僅僅是我的一個載體而已。比如說,我們人,你講不講人格?你講不講道德?你這個人有沒有能力、有沒有學問?這些也是我們人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說我們人忽略了自己的品德的這一塊、學問的這一塊,老把我們這一塊血肉之軀當成我,那麼問題就會很多。

世間上面做事情,比如說你有一個職業,其目的是為了你的生活,讓你和你的家裡人的生活過得好一點。如果你職業幹得好一點、職位高一點,可能會有事業也干出來了。你做了一分的事業,一般僅僅是要來激發你自己的聰明才智的潛能,把內在的潛能表現出來而已。你這種潛能表現出來,到底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是有利,還是有害的?那就很難講了,就說不清楚了。而佛法是不一樣的,佛法它一方面要引導我們把自己生命的潛能淋漓盡致發揮出來,同時呢,對自己對大家又能夠有利,能夠讓自己、讓大家,在當下、在現在、在未來、在更長遠的未來,都能夠幸福快樂,這樣子做事情的出發點和目的是大大不一樣的。

因此要用佛法來指導我們的生活和行為,特別對財富、名譽、地位、權力等等。它們在獲得的時候,同時也具有排他性、競爭性、不穩定性、不連續性,和不確定性。比如說,你有十塊錢,你將這十塊錢去買了一支牙膏,你買了牙膏就意味著不能再去買別的東西,這就是叫做排他性。你在去買牙膏的同時,有很多的小攤小販,希望你到他那裡去買牙膏,買了則高興,不買就會不高興,這樣子的話,也就引發競爭性。你買了牙膏,回到家裡的時候,可能會發現,自己家裡沒有鹽巴、沒有醬油,自己會想到,應該把這十塊錢拿去買鹽巴、買醬油,這樣也就說明,金錢價值的不穩定性。更何況我們並不能一直都能夠賺到錢,所以,它也存在著不連續性。我們如果不小心,可能會把這十塊錢弄丟掉,它存在著不確定性。我說這個話的意思是,我們如何來對五欲的境界全面認識。長期以來,我們對這些東西的認識,總是把它覺得是好的、是快樂的、是圓滿的,它裡邊所包含和具有的問題,沒有認識到。剛才談到,從這些東西的競爭性到它們的不確定性,都是一步之遙,隨時都有可能發生。

而如果是佛法、如果是智慧、如果是一個人的慈悲心,這些作用和力量,它永遠不會消失,它永遠會給自己帶來利益和快樂,它永遠不會去損害到別人的身心。它不存在排他性,它不存在競爭性,它不存在不穩定性、不連續性和不確定性。排他性、競爭性、不穩定性、不連續性、不確定性,都是世間煩惱的標誌,都是無常的特徵,都是痛苦的根源,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我們需要對治的地方。我們一般人想擁有財富、名譽、地位、權力,而苦苦追求,孜孜以求。這種貪慾的心理火焰,是非常猛烈的。我們本來就有貪慾的煩惱,自己的內心又向這樣子一個強烈的境界上面去追逐,無疑是火上澆油。因為你在火上澆油,這個火就越燒越旺,自己的痛苦也就越來越多,越來越強烈。

柏拉圖曾經說過一句這樣子的話:「貧窮不僅是個人財富的減少,乃是個人貪念的增加。」我看很有道理。不少的人為了要過上好日子,他所採取的手段,往往是用拚命賺錢的辦法來滿足,用拚命工作的方法來追趕自己增長得那麼快、那麼主觀的一種慾望的需要,而不是自己實際生活上的需要。就是說,自己去工作賺錢、自己在世間上面所作所為,是為了要滿足自己在慾望上的名譽、權力、地位、財富等,而不是自己生活實際上的需要。這些也是障礙我們身心,使我們不得自在的重要原因。

如是學堂

如是學堂公眾號:szrsxt

由來自北京的出家法師發起,為大眾提供佛教學修和交流的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是學堂 的精彩文章:

抄寫《金剛經》近三百部的當代台灣高僧圓因法師
學誠大和尚教誨弟子:怎樣成為一名正信正行的佛教徒?
禪師沽酒市脯為哪般?
三個「不知道」和一個「知道」,知道了,你就「得道」了
木魚之眼

TAG:如是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你知道嗎?誠摯良好的友誼=健康的身心
讓身心健康、幸福、快樂的殊勝妙藥——揭開「藏傳佛教」的神秘面紗
吃素可潔凈身心、讓氣脈暢通、智慧展開、與大自然同步覺醒!
湯一介:儒學與身心和諧
上能下弘大和尚詩偈:身心自在多念佛
《禪林寶訓》:誨人當以道德正其身心
和兒子的對話:普通但卻身心愉悅
懷著愉悅的心情修習,讓瑜伽傾聽你的身心
馬蓉堅持上訴王寶強實情曝光:我問心無愧,不想傷及兒女身心健康
身心靈:是心理成長,還是洗腦邪教?
言雖淺近,大益身心:《關聖帝君覺世真經》
身心靈和諧是最好的良藥
蕅益大師:向身心切近、日用動靜間沉細思察,方有真實開豁
佛法接龍:你敢將自己的身心供養上師三寶、融入佛的法身嗎?
通過瑜伽全身心練習之後,讓你神清氣爽!
他給食物「歸類」,網友看後表示:身心舒爽
王雲急於生子,讓黃世友把脈,得知身心健康,心中大喜!
靜心怡情,身心皆開闊,這樣的波瀾不驚讓人羨慕
親愛的,祝你身體健康!——在生命探索中解讀身心健康的秘密
道教信仰是我們靈魂的家園,是身心的歸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