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知識付費」與「行為改變付費」之間必有一戰?

「知識付費」與「行為改變付費」之間必有一戰?

「知識付費」與「行為改變付費」之間必有一戰?



本文作者黃有璨,三節課聯合創始人。


1


2012年-2014年間,我曾經有過一段學習類平台產品的創業經歷。

當時,我與幾個朋友一起做了一個網站,定位為面向成人的「教育類淘寶」,先後面向用戶提供過包括時間管理、創業、德州撲克、高效閱讀方法、應對拖延症、項目管理、網路營銷、產品經理、文案寫作等等在內的各種課程。


假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當時的我們,應該也算得上是「知識付費」的先驅了。前後2年時間,我們實現了累計數千萬元量級的收入。


站在今天回頭看,那2年經歷其實帶給了我一個很大的思考和感觸——在未來,面向成人的課程或者「主動學習類產品」,可能天然存在著兩種不同的付費邏輯:一是為「知識」或「有價值的信息」而付費,二則是為「行為的改變」而付費。


2


可以再分享一個同樣是我在做了多年「學習」之後的一個核心感受——對於成人用戶來說,「學習」,或者至少是「主動型的學習」,其最終的出口往往在於「致用」。


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例1:


我們在之前做平台時曾經親歷過一個真實的事情,兩個都是講時間管理方法的課程,A叫做「時間管理」,而B則叫做「教你如何早睡早起」,A課程的老師甚至比B課程還要牛逼,結果卻是B賣得比A要好5倍以上。


這是主題上的「致用」與否帶來的差別。


例2:

還是上面的「教你如何早睡早起」這堂課程,最初,課程的老師只講方法,講完就完了,這時候,用戶們普遍的評價是這個課程還不錯,乾貨挺多的,還挺好的挺有啟發的,等等。


後來,過了半年,該老師調整方向,開始監督大家的早起,甚至成立了一個早起群,每天4點開始在群內打卡簽到等等,然後他就開始感受到了明顯的不同——從那時開始,他課程的至少50%以上的學員,都來自於老用戶推薦,甚至課程價格漲了3倍還源源不斷。


這是實質上聽完課之後「是否真的能夠致用」帶來的區別。


對成人來說,很多時候「致用」的核心支撐,是你需要養成某些新的習慣,或是在行為方面發生某些改變。


這時候,就需要有「行為改變付費」類的產品出現——我通過提供一系列服務幫助你更好養成某些習慣或改變某些行為,從而最終讓你獲得更好的價值體驗。


3


所謂「知識付費」,售賣的其實是信息。


而所謂「行為改變付費」,售賣的則可能是服務。


如果按照我此前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對「知識焦慮者」們的一些忠告》一文中的界定,「知識付費」類產品要解決的需求,其實是「給予用戶啟發」。


而「行為改變付費」的邏輯,則是「幫人培養起某種能力」。

站在商業立場上來看,一項生意要想能夠成立,或者說能夠做大,可能要有3個重要前提,我們姑且稱之為「三要素」:


它能夠滿足某種用戶需求;


它能夠且易於被量產;


它在商業鏈路上要擁有一定程度上的稀缺性或不可替代性;


在如上幾方面,「知識付費」和「行為改變付費」其實都各自有著自己的優勢和局限。要談論這個問題,我們可能需要先理解清楚兩類產品背後的商業邏輯。


4


如果要對標一個過往的行業或領域的話,「知識付費」產品的商業邏輯,可能更接近於出版業。


出版其實是這樣一個行業:我通過對於有價值的信息進行加工和組織,產出某個價格相對低廉的內容產品,並對於該內容產品進行包裝,讓更多人可以去購買這個內容產品。但本質上,這個產品能帶給你什麼價值是無法保證的。我不會,也不可能對於你看完這個產品後的價值收益提供承諾。


在這樣的行業中,我們在商業上要追求的邏輯是:還算親民的價格(比如不超過200元)+海量的購買。


回歸到上面提到的「三要素」,「知識付費」類產品其實可以相對較好地滿足第一點,以及幾乎完美地滿足第二點,但在第三點,也即讓自己的產品變得稀缺和不可替代方面,似乎不是那麼容易——我們能看到的絕大多數「知識付費」產品包括出版物,其實都是在聊一些已經有人在反覆講過的東西。

想要在「知識付費」的領域下解決「稀缺性」+「不可替代性」的問題,你可能至少需要能夠滿足以下3點之一:


你有能力不斷捕捉、策劃和包裝出來某些「新概念」、「新現象」等,通過強烈刺激到用戶們的好奇心而激發用戶的購買慾望;


2.你有能力搞定諸多頭部頂級的內容生產者或作家,或者是把自己變成某個不可替代的「頭部資源」,背靠著頭部資源的勢能即可獲得許多源源不斷的收益;(比如你能搞定吳曉波);


3.你有能力去做出來諸多「長半衰期」式的內容,並將其樹立為某種行業標準,從而在未來許多年內,整個行業提到這個東西,大家都會毫不遲疑去買你的產品。(比如新概念英語教材)。


然而,問題在於,上述三者,可能註定無法屬於絕大多數人。


就像羅輯思維火了許多年,也沒見真有幾個人能複製羅振宇成功;就像,大家都知道吳曉波這種作家能搞定一定牛逼,但最終還是只有一個人能夠搞定他。


依照這個邏輯,或許也可以說:如果放到更長線的周期來看,「知識付費」這個領域內的機會,可能只屬於少數能夠擁有上述三種能力的人。


5


如果還是回歸到商業邏輯上來進行類比,「行為改變付費」的商業邏輯,其實與某些技能型(注意不是證書型的)的教育培訓機構比較接近,好比藍翔技校。


只不過,現在的用戶們想要養成和習得能力,應該遠比開挖掘機要豐富和複雜得多,以至於,有許多能力,都是學校里永遠不會教的。

比如說,如何堅持跑步,保持每天閱讀,如何科學的學習,學會使用大數據工具,學會寫文案,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每天早睡早起……


而教培,其實是這樣一個行業:通過提供特定的教學內容,通過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機制來確保用戶完成學習過程,再通過學習過程中的持續練習、實踐和反饋來最終實現能力的真正提升。


在這樣的行業中,服務會成為一個非常沉重的負擔,需要佔據人力、時間和精力,因此,它的商業邏輯往往會是:並非海量的購買+較高的客單價(如數千元以上)。


回到「三要素」來看,「行為改變付費」的不可替代性和面向用戶需求都異常明確,但它的問題,則在於「量產」,或者直白一點說,它較難以被規模化(或者說規模化的難度較高),因而缺乏想像力。


6


「行為改變付費」雖然在商業上較難以被規模化,但對於一個在專業領域雖然已有所積累,有能力提供一些優質內容,但「腕兒」還不是那麼大的個體而言,卻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舉例:


我有一個朋友,本身是跑步愛好者,他發起了一個社群,這個社群核心幫助大家解決的問題只有一個——幫助你養成跑步的習慣。


他在社群內發起了一個挺有意思的計劃。簡單說,就是你交納報名費+押金,自己制定一個挑戰目標(比如是想挑戰半馬還是全馬還是只是想先養成跑步習慣),然後在接下來的100天內,你會和100個人一起互相監督養成習慣。每完成了一天的跑步任務後,你會得到對應返還的押金,越靠後獲得返還的押金金額越大。此外,每個百人班還會跟其他的百人班互相PK,結束後還會依據班級排名、個人持續情況等獲得一系列獎勵。


他的這個計劃,最近一期的參與者是1200多人,據他說,100天後,完全堅持下來的人數比例高達95%。

這裡我想問的重點在於,如果你真的想要跑步,並且真的有人能夠幫助你養成這樣的習慣,你願意為此付多少錢?


我猜,至少不會比一張健身房年卡的錢低太多。


此外,如我們剛才提到的,「行為改變付費」無需依賴于海量購買,做好了還能通過源源不斷的口碑帶來新的購買和轉化,且,你也不用擔心競爭——服務這種事情,你只要有能力做好,永遠不用擔心競爭。


這些,對於個體而言,都是利好。


7


最後,我們把開篇的標題黨收一下吧。


邏輯上,「知識付費」和「行為改變付費」之間,並非是你死我活的關係,就如同出版與教培兩個行業之間一樣,它們面向的需求不同,提供的解決方案也不同,如果非要說,它們之間可能更接近於互補的關係。


以及,我隱隱有點感覺,未來出版和教培兩個行業的一些新變化,可能恰恰會跟現在的「知識付費」和「行為改變付費」這兩件事緊密相關。


對個體來說,我認為,「行為改變付費」一定是有前途的,可保自身無憂,也不用擔心競爭。


對各種「知識付費」平台來說,製造新概念、新話題、頭部內容的獲取和包裝能力,則永遠都是第一位的。

最後,如果有人能夠找到某種邏輯批量解決「行為改變」的問題,我猜那就牛逼大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 的精彩文章:

大起大落的橫店影視娛樂「五朵金花」
復盤現金貸:監管出手整頓,創業型平台輸在戰略層面上
米家全景相機體驗:按下快門前,一定要挪開自己鬼畜的大臉

TAG:虎嗅 |

您可能感興趣

知識付費時代,我們有必要付費嗎?
耿彪:知識付費的本質從「知識」變成了「付費」,割用戶的韭菜是必然?
知識付費內容要有「乾貨」
知識付費第二波,到底會改變誰的命運?
知識付費的焦慮
知識付費市場迎來爆點,你是否真的願為知識付費?
知識付費正在一步步走向知識付廢?
短視頻+知識付費,到底行不行?
知識付費的葯能治你焦慮的病嗎?
知識付費,是這樣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
一場有預謀的「知識付費練習」
知識付費還能走多遠?
為什麼人們需要知識付費?
去偽定製 為知識付費
知識付費你買的是知識還是焦慮?
內容付費,給錢就能獲取真知識?還是為了緩解焦慮
如果付費能讓國漫好起來的話,你真的願意付費嗎?
聽說最近流行知識付費?
知識付費時代如何正確決策
「知識付費」里的那些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