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常識 佛教與科學

常識 佛教與科學

常識 佛教與科學



佛教與科學

文 / 翁佶

常識 佛教與科學



1

常識 佛教與科學



科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也是實踐經驗的結晶。其研究的對象均建立在物質基礎上。其中自然科學所研究的,佛教稱為「色法」。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對象是社會現象,是在人類的認識、意識形態同客觀物質世界結合的基礎上產生的,佛教稱此為「心法」。「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佛教之根本義,「三界唯心」所講的「心」是見分和相分的統一體,包括了主觀思想與客觀存在,此「唯心」不同於「唯心主義」。佛教不強調何為第一性,何為第二性,而是注重兩者之關係。


原始佛教主張「以色、心二法及貪、嗔、痴為根器界之本」,承認「色」(物質界)和「心」(精神心理方面的受、想、行、識)是構成世界的基礎是實有的,即承認了世界有物質因素。「心(主觀認識)本無生因境(客觀對象)有」,這句佛法名言,正折射出樸素的唯物觀點。心因物而有,物因心而顯,心物本不二。心與物在佛法中是不可分割的兩面,且事實上,物質與精神是世界上同時並著的兩個組成部分。


「萬法唯識」中「萬法」指一切心理、生理、物理現象。《成唯識論述記》卷一中講「歸心泯相,總言唯識」。其中「泯相」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否定物質存在。「相」是人類對客觀外界直觀的、被動的反映。佛法唯識是從物質到意識的認識路線之基礎上,把佛教的世界觀與實踐親證用到認識論上,提高增加了人類認識的主觀能動性,使人們的認識不再成客觀外界的直觀的、消極反映(泯相),進而成為人類改造自身意識與思維的積極、能動的反映(歸心)。

佛教的出發點在為證到真如實相,研究宇宙人生真理,以指導人生為主題,作為人們改造主觀意識的指南;科學之目的則為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探索客觀真理,作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指南,二者任務不同,佛教是門哲學思想,而哲學系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概括與總結。佛教與文化藝術、哲學一樣,既可採用科學真理作資料,又可採用神化虛擬作資料。而文化藝術、哲學與唯物科學不對立,那麼亦不應將佛教放在科學的對立面上認識。


佛教作為一種人類意識形態,其又對天文、醫藥、心理、生理等學科莫不有所涉及。「佛教是綜合物質精神的宗教」,近代著名科學家王季同(1862—1942)在他的「唯識研究序」一文中就已提出了這一觀點。若僅僅視佛教為「唯心主義」,或是一場持續兩千年的欺騙,那未免太簡單化了。

常識 佛教與科學



2

常識 佛教與科學



從公元二世紀起,佛教逐步成為當時歷史上亞洲地區眾多奴隸制、封建制國家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體現出它是具有很強適應性、融合性的一門宗教。


自兩漢之際佛教傳人我國,它先在形式上依附於中國傳統宗教中的道士方術,後經魏晉南北朝與玄學合流,形成派別,直至隋唐,同儒學相融,逐漸建立宗派,完成體系,並開始以中國佛教之面貌走向世界。佛教除了在意識形態與哲學思想之外,亦融匯、吸收一系列科學思想,加以消化利用,從而用來增強自身的思辯性與生存力,完善自身的理論體系。如17至18世紀末形成的原子學說(Atomi—Ctherory)以及電子、核子論,均被用於佛法「諸法眾緣生」的哲理論證中。愛因斯坦的物質、能量互為轉變說(E=mc2)則被用在證實佛經「芥子納須彌」的理論中。中世紀西方宗教曾反對的宇宙、天體、星雲系統論,卻給佛教「娑婆世界」和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說提供了充實的依據。諸如此類的事例甚多,這兒恕不一一再引。由此我們對佛教與科學之間的關係可窺一斑知全豹矣。

常識 佛教與科學



3

常識 佛教與科學



著名美藉華裔科學家沈家楨博土曾言:「我本人是科學家,對科學很感興趣,我對佛學同樣感興趣。我個人認為佛學與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世界聞名的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常常在科學研究、講學之餘,還堅持修「定」(佛教三無漏學中的一種修持實踐手段)以達到澄凈思維、開智益慧、明心見性。綜上所述也從側面反映了科學與佛教的統一性和相互促進性。


由於千百年來受民間習俗影響,諸多愚昧、無知、荒謬的邪道外神莫不附會於佛教,迷糊了世人對它的正確認識。人們往往無形中透過以往認識其它宗教的有色玻璃以窺覽佛教,同時佛教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受到過冷落與不公正的對待。更有甚者,假佛教之名搞迷信、筮祭等,這是褻瀆佛教。佛教提倡智信,反對迷信。佛教和科學是斬向迷信的兩把劍,然而世人多知秉執科學之利劍破除迷信,忽視了「佛法」這把慧劍。


孫中山先生曾評價:「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此言決不為過,佛教不僅科學,更能對當世之科技發展補偏救弊。人們利用科學研造出各類先進的武器,但無法通過科學研造出和平,佛教卻能為之;科學可診治人類疾患,但卻無法解脫人之生死大患,佛教則能為之;科學可創造高水準的物質生活享受,但無法創造高水準的精神道德品格,佛教能為之。佛教本身乃為道德完善之所必須。目前,科學搞出了「克隆」技術,唯有道德倫理能制約之,使其不至於泛濫成災,以至直接對人類社會構成威脅。


愛因斯坦說過:「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佛教與科學相融、相生,同為今世所需要,兩者皆不可偏廢。科學能增強國力,推動物質經濟發展;佛教能規範民行,推動精神文明發展。科技普興之際,佛教亦當廣為弘宣。


摘自《甘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隱寺 的精彩文章:

常識 托缽的意義
常識 浴佛節的由來

TAG:靈隱寺 |

您可能感興趣

佛法與科學
關於宗教與科學的沉思
東方比較宗教科學 學科二:宗教的教義
楊子峰教授:科學認識,科學防控
科學、科幻與詩
對學生自然科學啟蒙教育
佛教,科學與西方世界
宗教與科學的那些事
中醫和我認識的科學
科學的「無常觀」
慧律法師:佛學與科學的差異
《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導論》
北大女科學家:科學思維比科學知識的傳播更重要
道醫學堂丨丹鼎與科學
科學觀是科學教育的理論基礎,它影響著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
科學vs宗教?不,科學與宗教攜手並行
世界哲學史文藝復興——培根與科學方法
科學的終極歸宿是佛教
被「宗教化」的迷信科學
學習科學的誕生——通過認知和腦科學了解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