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茶之道:和、靜、怡、真

茶之道:和、靜、怡、真

日本茶人以「和、敬、清、寂」為其茶道精神。近年來,隨著我國茶文化的復興,有一批專家、學者,在研究中外茶道發展情況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茶道的真髓。其中,以「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認為的「和、靜、怡、真」最為世人所推崇。

「和」――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於《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指世間萬物皆有陰陽兩要素構成,陰陽協調,保全大和之元氣以普利萬物才是人間真道。陸羽在《茶經》中對此論述得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陸羽不惜用二百五十個字來描述他設計的風爐。風爐用鐵鑄從「金」;放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的木炭從「火」;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可見五行調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學基礎。

儒家從「大和」的哲學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思想。在儒家眼裡,「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事活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泡茶時,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現「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飲茶過程中表現為「飲罷佳茗方知深,讚歎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禮。在品茗的環境與心境方面表現為「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

「靜」――中國茶道修習的超然境界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秘?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來鍛煉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個靜。

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老子和莊子所啟示的「虛靜觀復法」是人們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無上妙法。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空靈虛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精神便在虛靜中得以升華凈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天樂」境界。

古往今來,無論是隱士高僧還是儒生雅士,都不約而同地喜歡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大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機,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怡」――中國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於平常的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突出體現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同時,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有不同的追求。歷史上王公貴族講茶道,他們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誇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托物寄懷,激揚文思,交朋結友。佛家講茶道重「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參禪悟道,見性成佛。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養生,保生盡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膩,滌煩解渴,享受人生。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暢適。

參與茶道,可撫琴歌舞,可吟詩作畫,可觀月賞花,可論經對弈,可獨對山水,可翠娥捧甌,可潛心讀《易》,亦可置酒助興。儒生可「悅情悅性」,羽士可「怡情養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悅性,使得它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這種怡悅性也正是中國茶道區別於強調「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標誌之一。

「真」――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而一旦論道,則必執著於「道」,追求於「真」。「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所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跡;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含了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心境要真閑。

中國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義:

追求道之真,即通過茶事活動追求對「道」的真切體悟,達到修身養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追求情之真,即通過品茗述懷,使茶友之間的真情得以發展,達到茶人之間互見真心的境界。

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過程中,真正放鬆自己,在無我的境界中去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達到「全性保真」。

愛護生命,珍惜生命,讓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暢適,讓自己的一生過得更真實,做到「日日是好日」,這是中國茶道追求的最高層次。

所謂「茶道」,絕非掛在口上,流於形式,或自我標榜的題目,也非講究境、器、茶品、茶具的茶藝,什麼物質一與「道」字相關,便生出無窮之奧妙、無盡之遐想,不是文化、技藝、說教所能包容的。當年李日華在《六硯齋筆記》中所談「非真正契道之士,茶之韻味並未易評量」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品茶到了「以心品茶」的品悟層次;到了「苦盡甘來」的品飲之感;到了「茶味惟有方寸知」的品味效果。或許近了「茶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普洱茶中黃片、黑條屬於殘次品?
飲茶時,如何選擇搭配的茶點?
自然家《鼓》新中式禪意茶室日式竹編檯燈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茶之道,乃為心道!
茶趣:圖說宋代鬥茶之道
楊絳先生的喝茶之道
花茶之道,夫婦之道
許玉蓮老師的「慢」中喝茶之道
好茶之道,水知道
泡茶之道:茶道中的幾種出湯方式
以玉為媒的品茶之道
茶之道,人之道;茶之味,人生之滋味
以瓷為媒的品茶之道
快時尚、慢生活!用美學鏈接時尚男裝與禪茶之道!
飲茶之道,怎樣喝茶更健康?
九龍營養課堂:飲茶之道包括那些內容?功夫茶具介紹及使用方法?
藝術家的喝茶之道,也許是閑得慌啊!
改變中國飲茶方式革命之壺-煮茶之道
端午節茶之道端午正陽茶道
解密宋代點茶法,體驗宋人喝茶之道
人生如茶 星雲大師說明喝茶之道
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靈去悟
天人合一 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