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倉央嘉措:一直被誤讀,從未被了解

倉央嘉措:一直被誤讀,從未被了解

文半個錯別字

這篇文章是我從網上收集整理的材料以及融合了一部分自己的觀點,權且作為讀書筆記吧。

我給倉央嘉措總結了三個標籤:一個是被大眾文化誤讀的倉央嘉措;一個是政治漩渦中突圍的倉央嘉措;一個是生長在每個人心中的倉央嘉措。

1、被大眾文化誤讀的倉央嘉措

關於倉央嘉措,我想大部分人和我一樣,應該是在2010年底才開始知道他的。為什麼說是2010年底呢?因為這一年的12月份馮小剛的《非誠勿擾2》上演後,片中罹患癌症的李香山的女兒川川為他讀了一首詩,詩歌的名字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見與不見》,而從這部電影之後,倉央嘉措一下子就火了。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讓倉央嘉措走進大眾視野的這首《見與不見》卻並不是倉央嘉措本人寫的。這首詩歌在《非誠勿擾2》上映不久後,網上就有人闢謠了,隨後一些以訛傳訛的主流媒體也公開道歉了,但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依然在關於倉央嘉措最美詩歌等等的雞湯文中看到,大家仍然認為這首詩歌是他寫的。

那這首詩歌是誰寫的呢?它是一名叫扎西拉姆---多多的女孩子寫的,扎西拉姆是她的筆名,而她真實的名字叫譚曉靜,一名虔誠於佛學的廣東女孩。而《見與不見》是她2007年的作品《疑似風月》裡面的一首詩歌,詩歌的名字也不叫「見與不見」,而是叫《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翻譯成中文「(班扎)金剛-(古魯)上師-(白瑪)蓮花」)意思就是蓮花生大師的沉默。而蓮花生大師是西藏佛教的創始人,也是紅教寧瑪派的始祖,這首詩歌本來是扎西拉姆多多向大師致敬的一首詩歌,卻被我們誤讀為愛情詩歌,錯的可不是一點半點。

當然除了《見與不見》這首詩歌,我們常常捧為倉央嘉措經典的其他詩歌,比如《那一世》,《十誡詩》,還有《我問佛》都不是他的作品。

我們看《那一世》:

那一刻, 我升起風馬,不為祈福,只為等候你的到來。(後人編寫)

那一天,我閉目在經殿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信徒》)

那一日,壘起瑪尼堆,不為修德,只為投下心湖的石子。(後人編寫)

那一夜,我聽了一宿梵唱,不為參悟,只為尋你一絲氣息。(後人編寫)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信徒》)

那一年,我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信徒》)

那一世,我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信徒》)

那一瞬,我飛升成仙,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平安喜樂。(後人編寫)

實際這首詩歌的原創作者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家何訓田老師的作品,大家看上面的備註,其實只有四句是原創,其他都是後人加工添加的。

提起何訓田老師,那可不得了,他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是中國當代第一位用自己的作曲技法創作的作曲家,1995年開創了國際唱片史上在全球發行第一張中文唱片的歷史,個人重要生平還錄入了英國劍橋的《世界名人錄》。1997年,他與我國著名歌唱家朱哲琴合作的《央金瑪》,在世界五大洲的65個國家和地區同步發行,美國MTV頻道亦在81個國家作世界同步首播,朱哲琴成為全球第五位獲此殊榮的藝人。而朱哲琴也被當時的媒體評價:如果你在外國的唱片店發現只有一張CD來自中國,那麼它極有可能是朱哲琴的」。而我們說的《那一世》的最初版本就出自《央金瑪》這張碟子,我們現在看到的《那一世》是後人多次修改而成的。

大家再看《十誡詩》: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倉央嘉措)于道泉翻譯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倉央嘉措)于道泉翻譯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白衣悠藍)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白衣悠藍)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白衣悠藍)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白衣悠藍)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白衣悠藍)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白衣悠藍)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白衣悠藍)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白衣悠藍)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白衣悠藍)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白衣悠藍)

而被廣大網友喜歡的《我問佛》居然是不知出處的網路作品。

2、在政治漩渦中突圍的倉央嘉措

前面我們講了一個被誤讀的倉央嘉措,那麼真實的倉央嘉措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呢?

倉央嘉措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出生在藏南的一個山溝溝裡面,他的祖上好幾代都是土裡刨食的老實巴交的農民,他自然也是農奴家一個從小穿不上褲子的孩子。不過也不知道啥原因,在他十來歲的時候就時來運轉了。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在平定準噶爾的叛亂中,意外得知西藏五世達賴已圓寂多年。而他的親信弟子桑結嘉措,為了繼續利用五世達賴的權威掌管格魯派事務,秘不發喪,向外界宣布,達賴喇嘛已「入定」,進行無限期的修行,一切事務均由「第巴」負責處理。「第巴」是協助達賴攝行政務的官員,即俗稱的「藏王」,而此時的「第巴」正是桑結嘉措本人。

當康熙獲悉此事後,當然大發雷霆了。盛怒之下,致書桑結嘉措,責問該事。在這種情況下,倉央嘉措才被作為五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迎回拉薩。第二年,也就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倉央嘉措被正是選定為六世達賴喇嘛。

大家知道,當時的西藏是政教合一的地區。宗教的首領也是政治權利的最好集成者。但當時的西藏各種勢力錯綜複雜,倉央嘉措雖然是外表上是「雪域最大的王」但實際上只是攝政王「第巴」桑結嘉措的一個傀儡。桑結嘉措利用他和「拉藏汗」制衡,(拉藏汗是清政府授命駐紮在藏區的蒙古王,名義上是幫助西藏發展和維護和平,實際上是制衡「藏王」的),另外,藏區宗教又好幾個派別,最主要的比如紅教寧瑪派,黃教格魯派,還有什麼花教、白教等等,即使在黃教執政的內部還分達賴和班禪不同的勢力),所以你想,來自一個山溝溝里的農家娃,孤身進入布達拉宮,沒有各種勢力扶持和幫助,只能成為人家的一個棋子。

所以入住布達拉宮的前幾年,倉央嘉措還是很愛學習的,也很有志向,不過過了幾年,發現不是那麼回事啊,他的很多想法根本沒法付諸實際,而且攝政王都是打著他的名義發號施令,這就讓倉央嘉措很煩。另外,倉央嘉措出生於紅教寧瑪派,寧瑪派是允許信徒結婚的,而在他被選中轉世靈童的那個年齡,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想必對男女之事也是頗為嚮往。而他被選中轉世靈童,是黃教格律派的信徒,這個教派的創始人是偉大的宗喀巴先生,當年正是因為藏區佛教的領導們驕奢淫逸高高在上不問底層民眾的生活,他才改革教規的,不允許信徒接近女色,所以這對倉央嘉措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所以,我們看倉央嘉措的一些早期詩歌,對男女情事也是比較嚮往的。所以後來,倉央嘉措也是比較放縱自己,反正我也是你們的棋子,還不如自由自在的想做啥就做啥呢,所以他經常晚上帶著假髮偷著從布達拉宮跑出去,遊戲於各種酒吧場所,醉心於歌舞游宴,夜宿於宮外女子之家。而攝政王「第巴」桑結嘉措呢,他也只是把倉央嘉措當做木偶用,所以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倉央嘉措的這個狀態我們從一首詩歌里看到:「住進布達拉宮,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他22歲的時候,也就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當時駐藏的拉藏汗蒙古王與藏王桑結嘉措矛盾日趨激烈,然後桑結嘉措就想對拉藏汗下毒,結果這事兒暴露了,拉藏王一怒之下,帶兵血洗布達拉宮,殺了桑結嘉措。同時向康熙彙報說,桑結嘉措這個傢伙早有謀逆之心,我幫皇上先殺了他,以除後患,同時還說他立的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每天沉迷於聲色犬馬,根本就是個假的「轉世靈童」。於是,倉央嘉措就被康熙一下子給貶了。

倉央嘉措被廢黜之後的命運可謂撲朔迷離、莫衷一是。官方報告稱在押解赴京途中病死。不過,最新的考證越來越傾向於他其實並未病死。由於倉央嘉措作為達賴喇嘛的轉世在藏區仍然深得人心,當時的西藏地方統治者和北京的清廷誰也不知道究竟應該怎麼處置這樣一位退位的達賴喇嘛——他們既不能冒加害於他,也不能繼續給他活佛的禮遇。

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倉央嘉措又去了全國各個地方去弘揚佛法,最後定居於蒙西的阿拉善,圓寂時活了64歲。這個在在1998年版《阿拉善盟志》第253頁也有記載:「1716年至1746年,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流落阿拉善弘揚佛法,傳播佛教達30年之久。」據說阿拉善南寺還保留有倉央嘉措的舍利以及佛帽等多件遺物。

3、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倉央嘉措

倉央嘉措所寫的詩歌馳名中外,表現了他短暫而傳奇一生的愛與憎、 苦與樂、 行與思、 感與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願望,不但在藏族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藏族人民中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而且在世界詩壇上也是引人注目的一朵奇花異葩。

但是我們要知道,他現在給予我們的形象與他真實的經歷和文字表達意象是不相符的。可以說,他作為「情僧」的標籤從最早的翻譯者于道泉先生那裡就已經先入為主了,而後來的翻譯者和讀者更是根據這一表達意象加重了對他這一標籤渲染的強化力度。

我們現在看到的倉央嘉措的詩歌大都是現代人翻譯的,而因為翻譯者的水準和方式不一樣,導致倉央嘉措的詩歌呈現給讀者的面貌也不一樣。最早的翻譯者于道泉先生翻譯的是自由體格式,曾緘先生用的是七言絕句格式,劉希武先生用的卻是五言絕句格式,而倉央嘉措藏文原版很多是四言和六言的。另外,他的詩歌中純粹的情詩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大部分看似情詩的詩歌其實是對佛法參悟的深情表達。就像扎西拉姆多多那首《見與不見》一樣,經過翻譯後容易讓人誤讀。

雖然倉央嘉措和我們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但他的文字的的確確被那麼多人喜歡,這是為什麼呢? 我想應該有這麼幾個因素:

一是倉央嘉措本小小年紀就成為了政治利益的受害者和犧牲品,這樣的弱者和無辜者,最易得到人們的同情。

二是他作為一個出家人,不顧教規森嚴的束縛,而對愛情的嚮往,也正是暗合了現代男女們不顧一切禁忌、不管一切後果追求「法外之情」的「叛逆」特徵。

三是作為地域遙遠、文化神秘的西藏,以及倉央嘉措從農奴兒子到雪域之主特殊的身世經歷,在今天已經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這也是一些「小資」們和大眾的內心嚮往。

四是人們心中對現實情感生活的本真需求和對宗教信仰精神寄託以及對戒律衝突的困擾和焦慮,也是人們心中情感的真實渴求。

倉央嘉措能在文學上成為一個特殊的符號,我想應該和上面提到的幾個因素有關。而他的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也說明每一個人心中都居住著一個屬於自己的倉央嘉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麻士吟社 的精彩文章:

TAG:麻士吟社 |

您可能感興趣

「被誤讀」的倉央嘉措,這些你都知道嗎?
瑜伽,被「異化」了還是被「誤讀」了?
不止柳岩一人!明星被消費或被誤讀,何時成了理所當然的事?
被誤讀了上千年的幾首詩詞,快看看自己是不是也錯了
擒龍功這麼強大,為何蕭峰只用了一次?其實不然,只是我們誤讀了
姜文,被看懂的都是誤讀
來論:《相信未來》被誤讀,是喜劇不是慘劇
岳飛背後刻的不是「精忠報國」,而是另外四字,被我們誤讀近千年
被誤讀的《唐詩三百首》,解釋起來哪裡很尷尬?
被我們誤讀的世界
對不起,區塊鏈!我們誤讀你了
詳細解讀:白羊座,究竟被誤讀得有多深?
「三妻四妾」被誤讀千年,根本就是錯的,社會地位想像不到的低
一詞不明,誤讀全句——那些年被我們誤解的詩詞名句
被誤讀的「疾病」一
那些我們終於讀對的漢字,又悄悄變回了錯誤讀音……
這七句膾炙人口的名言,原來卻被誤讀至今
「無毒不丈夫」一語被誤讀千年,是什麼意思
這句俗語被人誤讀近千年,教壞了無數青少年,原來應該這樣解釋
被誤讀的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