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格鬥技術的思考
公號從上周開始嘗試話題作文,讀者給出話題,通常是一部電影或者一本小說中某個讓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或者情節,剩下的就是我自己自由發揮了。今天要說的電影是上映於1994年的《精武英雄》,主演:李連杰。這部電影首先暴露了提供這個話題的讀者的年齡。電影英文名為「Fist of Legend」,直譯為傳奇之拳。說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精武門陳真的故事。
包括格鬥在內,任何運動都需要一定的體能和技巧。格鬥,即便作為運動項目,仍然以打擊對手為形式,在實戰中,需要綜合運用心理學、運動科學、生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訓練有素的武者不是目不識丁的莽夫。電影把這一理念凝練為「修為」二字,聽起來挺玄乎,其實這背後的邏輯進路並不複雜:
首先是單一的身體動作,這就是招式;
和圍棋的「定勢」一樣,經過武術家凝練之後,多個招式連貫起來,這就是套路;
以上只是靜態的分析,到了動態的實戰當中,還要隨著自己和對手的身體位置的變化和招式的使用,變換招式以避開對手出招,讓對手出招的目的落空,這就是變招;
從客觀的身體姿態上看,招式大致分為攻擊和防禦兩種類型,但是結合主觀目的之後,攻擊和防禦變得就不是那麼絕對了:攻其必救是以進攻的姿態達成防守目的,守其必致是以防守的姿態達成攻擊目的,這就是融會貫通;
融匯貫通之後,練習的難點就已經不在招式本身了,而是在於能夠預見到出招的後果的情況下,能夠審時度勢地收手,這就是收放自如,實戰中這叫點到即止。
格鬥技術最原始的目的當然是擊倒對手,隨著時代的發展,擊倒對手的方法變得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方便,但格鬥技術仍然沒有消失。現代社會,人們賦予了它更豐富的含義,格鬥從單純的擊倒對手的技術,變為鍛煉人的體能、意志、自控以及修養的一項運動。除了軍人、警察以及格鬥比賽選手以外,現代社會幾乎沒有人帶著打擊對手的目的去學習格鬥技術,市面上可公開報名的各種命名以格鬥技術的課程,其學習者也大多沒有把這當做一項打擊技術,而是一項運動。
格鬥技術從打擊技術變成運動項目,按照自然法學思想的觀點,是因為每個人都讓渡出了一部分自然權利,這其中包括攻擊他人的權利。現代社會中,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理論上使用武力的唯一目的只剩下防禦。如果簡單地把擊倒對手作為使用武力的目的,那麼確實如電影中所說的,不必這麼大費周章。但是畢竟作為一項技術,其基本的攻擊和防禦的功能並沒有因為擊倒對手有了可代替的手段就消失。所以,格鬥技術,通常情況下可以把它理解為一項運動,但在某些極端情況下,其基本的防禦功能還是有實踐意義的。因此,我不反對修習一定的格鬥技術。
以下是我想寫給我未來的孩子的話,是關於個人使用武力的:
1、為了保護自己,可以打架,而且要力爭打贏。
2、除非沒有其他救濟的方法,否則不可以主動攻擊任何人。
3、不可以主動攻擊比自己弱小的人,即使對方挑釁也不可以。
4、窮寇莫追,在個人對個人的武力對抗中,沒等你發動技能「宜將剩勇追窮寇」,對方總是先觸發被動技能「兔子急了還咬人」。
5、兵不厭詐,對手嘴上說投降,但是沒有作出跪下或彎腰弓背同時雙手護住頭面或者其他更沒有威脅性的動作之前,不要停手。
6、如果對手真的投降了,要及時停手,清楚明白地用語言告訴他,打他是因為他太欺負人了,不要再欺負人,否則還會挨打。
7、以下攻擊行為絕對禁止:戳眼睛,關節技,攻擊長骨中段(被動格擋除外),打擊喉頸、襠部以及頭部鼻子水平線以上的任何部位。
8、如果對手使用器械,跑,跑不掉就盡量先攻擊持械的手或手腕。
9、對手器械掉地上之後,不要撿起來用,盡量踢遠一點。
10、不要試圖以一敵多,跑,一對二也算。
11、打不過,跑。
12、如果你是男孩子,任何情況下,不可以打女人(女生)。
13、如果你是女孩子,忘掉我上面所有的話,尖叫著跑,越快越好!
寫得還行,表揚一下,不可驕傲,繼續努力
PS:
1、話題作文活動持續進行。各位讀者衣食父母可以通過後台留言,告訴我您想讓我碎碎念些啥。我儘力滿足大家,直到身體被掏空。


TAG:馬小希的碎碎念 |
※關於移動開發技術走勢的思考
※專業鋸片的研發設計與實用技術的研究 博野精密工具
※漂發技術操作和水平挑染技術要領
※針對物聯網的高能效加密技術
※物理攻擊最無敵!盤點奧特曼的格鬥技術高超的奧特曼
※李鋒:克拉克的「技術模式」與中國舊石器技術演化研究
※菜薹栽培管理的技巧和蔬菜防寒技術措施
※創造無限:神奇的納米技術與原子技術
※小米覬覦格力空調技術?與格力前員工密謀合作
※加密貨幣價格預測與技術分析的藝術
※技術的遞歸結構
※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是一門科技尖端的專業
※關於飛釣狗魚的技術探討
※胸廓畸形手術的無管技術
※用真實的技術博弈,用聰明的大腦思考——樂鳳傑
※綠莧的栽培技術
※勞丹的科學進化理論對技術進化研究的啟示
※張禮立:技術推進社會治理的四點思考
※跨越技術和管理的鴻溝 成為技術領導者
※新能源汽車電子控制的關鍵性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