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對發表論文數量和質量看法

對發表論文數量和質量看法

看到網上說到發表論文數量多必然導致質量高的說法,我們應該理性科學地看待這個問題,當然,從統計學觀點來看,數量多必然能有一些論文的質量好,這是必然的,而且數量的積累本身就是一個量變的過程,量變到一定階段以後,必然會導致質變,也就是總能有一些偉大的成果橫空出世,這是普遍規律。另一種思路是,有的人從來不發表低質量論文,只是發表高質量論文,這方面的成功者也很多,從伽羅瓦、黎曼、愛因斯坦到張益唐教授,都是論文數量少而質量高的典型,他們一生髮表的論文不多,但是篇篇都是精品,讓他們從一個個無名小輩變身為科學大家,但是他們多多少少都有著一段非常曲折的人生經歷,而且他們的成功顯然是不可複製的。你要是問到底哪種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我只能說,這要因人而異,偉大的人在一個合適的環境中,不管他(她)身處何處何地,總有一天會做出石破天驚的成果來,他們當然文章不多,但是個個是精品,要注意這些人的天分不可小覷,後天的努力當然更加重要。但是對於普通的科研工作者而言,如果一味地思考發精品有影響力的文章,等幾年不出成果,恐怕在當今中國高校大躍進奔論文的時代早就被淘汰了,大浪淘沙,淹沒在滾滾紅塵中,恐怕連一粒沙子都做不成。所以任何事情討論利弊時,必須要放到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討論才有意義。

如果我們理性地觀察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那個時代背景和烙印,我們不難發現:當時的歐洲學術派的地位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程度,連皇權貴族都趨之若鶩,他們對科學家百般尊重,所以造就了顯赫一時的哥廷根派系以及歐洲大陸、不列顛王國在科學和藝術方面出現的井噴式大爆發局面,也就奠定了現代國際政治經濟背景下的歐洲的領導地位和話語權;二戰爆發後,希特勒獨裁統治加速了哥廷根派系的衰落和瓦解,德國科技受到的衝擊比歐洲大陸其他國家都要大,之後,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一批科學家遠赴美國,美國提供了穩定的政治環境和自由的學術氛圍,足以讓美國吸引到足夠的人才,成為繼歐洲以後的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但是很顯然,穩定的政治環境、自由的學術氛圍和沒有行政化的干預,才真正成就了現在的美國超強的科技創新和基礎研發實力,這跟二戰前的歐洲是何等的相似,同樣的故事發生在我們的近鄰日本身上,日本的科技實力令世界刮目相看,這是不爭的事實,其對歐美社會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學習非常成功,這樣的模式,讓日本成為了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世界級玩家,讓人由衷的佩服。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方面的競爭異常激烈,面對來自中國快速崛起的挑戰,歐美日澳等發達國家適當地調整了一些策略,但是他們的科學基因和社會管理模式沒有根本變化,所以能繼續領導全球的科學和創新。從表面上看,中國作為後發國家,為了趕超發達國家,整個國家急功近利的心態可以理解,但是用到科學創新上,其帶來的弊端遠遠大於利端,所有人拚命寫文章,哪怕是很爛的文章,這其實沒有錯,關鍵是你的文章不能造假,我前面說過,這跟中國現在所處的大環境密不可分,歐美方面的要求沒有這麼嚴格,就博士學位授予條件來說,歐美方面可以沒有文章發表,但是你的工作必須有意義,而我們恰恰相反,沒有意義也得有文章,這造就了我們的認識和視野存在認知上的偏差,很可能與歐美距離再次擴大,同時行政化的過度干預也是中國科學和創新的最大敵人,不是之一。中國各種論文獎勵政策的狂轟濫炸,令中國的論文數量短期內快速上升,但是科技造假也在逐漸加大腐蝕著中國乃至中國人的國際形象,施普林格最近的大規模撤稿事件,折射出中國在論文獎勵方面的政策以及論文大躍進方面的政策是完全失敗的,沒有被國際上主流國家認可,是不科學的,是對人治化治理模式的一種徹底否定。然而,多少青年才俊在這種大環境下為了生存,不得不拼數量,多多少少失去了對科研的天然興趣,就像每天被別人趕著走路一樣,從短期來看,各地交出的是一份亮麗的成績單,但是從長遠來看,對國家和整個民族來講,是歷史的罪人。

就事論事,在中國要想生存,必須有數量,然後才是質量,這個環境是不會要求你反過來做的,但是起碼要做到不抄襲才行,至於有沒有意義,或者是學術垃圾也罷,我認為這至少是一個量的積累,很可能會孕育著質的突破。然而抄襲的習慣一旦形成,對這個國家會產生一種災難性後果。

而做工程項目的就不同了,難度不夠大的一般的工程項目也就最長半年,這半年內項目必須完成按照節點推進和完成,而大型工程則有長遠規劃,但是節點內完成什麼任務非常明確,也很嚴格,基本上出入不太大,有一些延期往往很正常,而科研意味著創新,創新過程與每個人的能力、時間、狀態、習慣等有很大關係,所以產出自然很難量化確定,這是科研和工程的根本區別。

不管在什麼環境下生存,吃透遊戲規則是至關重要的,但是不造假是一個基本準則,在此前提下,認真處理好堅持(論文質量)和妥協(論文數量和大環境)的關係。這是不二生存法則。在中國這種環境和遊戲規則下,多發文章絕對沒有錯,即使沒有意義,另一方面,很多高質量文章多來源於其數量的積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博文精選 的精彩文章:

科技評價的可能會遇到的幾個實質性困難
淺談催化劑對化學工業及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中國科協等六部委2017年D類期刊資助名單
為何「為老不尊」層出不窮?
校園的石竹與菊花

TAG:科學網-博文精選 |

您可能感興趣

衡量科研水平,看質量還是數量?
用好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辯證法
讓中原更出彩 怎樣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彰顯科技力量
如何衡量高質量發展
一文讀懂數據質量和驗證檢查
發明專利量質齊升 指標註重質量導向
如何寫首席質量官論文
論文的質量、類型及撰寫,這篇文章說透了!
蘋果:我們的影視內容重質量而不是數量
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體系研究
質能方程描述質量和能量是等價的,那麼能量可以轉化為物質嗎?
卵子數量與質量決定試管成敗
光線傳媒質疑影片質量:丁晟質疑電影宣發費去向
中經產業景氣指數發布:高質量發展特徵明顯
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激勵效應
「減肥」的關鍵是食物質量而不是數量
古錢幣收藏與投資最看重存世數量和品相質量
硬碟上的數據是否有質量?
書法格調,看線條質量
身體質量指數,你真的了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