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史小記:秦軍的秘密·兵銳

讀史小記:秦軍的秘密·兵銳

(圖片來自網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戰國時代,各國的武器裝備競賽如火如荼。當時有「強弓勁弩皆從韓出」的說法,但是如果韓國人真的要說他們的武器天下第一,那麼秦國人肯定笑了。秦有天下,武器精良,功不可沒。秦國兵器鋒銳,是有堅實基礎的。

秦國武器設計思路清晰,一寸長一寸強。在冷兵器時代,戰士手中的兵器長一點,生存和獲勝的機會就多一分。《史記》記載「荊軻刺殺秦王」,秦王繞柱而逃,企圖拔劍還擊,由於佩劍過長,三次拔劍都未成功。然而,一旦秦王拔出了長劍,也就是荊軻倒斃之時。在秦國,不僅僅是秦王的劍長了「一點點」,秦軍的制式裝備都是加長版。考古工作證明了秦劍之長。戰國時代,各國劍的長度大約在60至70厘米,而秦俑坑出土的三把秦劍,長度分別為81、89、91.3厘米,出土時候依然鋒利如新。

(秦劍,圖片來自《帝國軍團——秦軍秘史》)

要把「一寸長一寸強」的理念變成現實,是要有「本錢」的。秦國的冶煉工業掌握了精確的合金配比,出土秦劍經過測量,其錫含量為21%,這可以讓劍身的硬度和韌性恰到好處,即使劍身加長,也不易折斷。秦國的冶煉工業還掌握了鉻化技術,在武器表面形成保護層,確保裝備不蝕不銹。秦劍其實有兩個發展方向,一是長度增加,二是寬度變窄,這樣秦劍更加適合刺殺。秦劍器型變化或許意味著秦軍對於戰場格鬥技巧認識有了突破性的提高。根據實踐證明,以相同的力量進行刺殺,相對劈砍,有更大的殺傷力。

除了劍,秦軍的其他制式武器也都發展出了加長版。戰國傳統戰矛長度為三尋,大約5.54米,秦俑坑中發現的秦矛,其矛柄痕迹的長度就達到了6.3米,可以推測完整的秦矛長近7米。當然,有如此之長的兵器,秦軍必定掌握了相應的實戰陣法,那是另外一個討論話題了。有了更長更堅韌更耐用的武器,成就了戰場上的虎狼之師。

秦國武器生產標準統一,有利於大規模生產。秦軍鼎盛時期,帶甲百萬,戰事不斷。如何為這樣一支龐大的軍隊源源不斷地提供一流兵器,是一個十分複雜艱巨的任務。秦國用標準化組織起了高效兵工生產體系,秦簡《工律》中要求,「為計,不同程者毋同出」,這對於生產者具有法律約束力。

在秦俑坑中,發現了大約4萬支三棱箭鏃,經過統一的打磨拋光處理;箭鏃的截面是等邊三角形,製作規整,誤差極小。考古專家對箭頭的金屬成分進行分析,發現這數萬支箭頭的金屬成分基本相同,可以推測它們是通過相同工藝生產出來的。

(秦弩銅弩機,圖片來自《解讀秦俑——考古親歷者的視角》)

統一生產的可能不僅僅是箭鏃。秦弩之強,天下聞名。秦弩厲害,關鍵在於弩機精巧,在射擊的時候穩定性高,減小震顫的誤差。而秦軍的弩機實現了標準化、模塊化生產。這種設計安排,可以使秦軍就地實現裝備重組和零件互換,有助於部隊在消耗戰中快速恢復戰鬥力,成為打不死的「小強」。

秦國武器質量優良可靠,背後還有嚴格的監督追責體系。秦法嚴厲,世人皆知,那麼到底嚴到什麼程度呢?1982年,細緻的文物工作者在天津的一批廢銅爛鐵中發現了一件殘破的銅戈。據考證,這可能是一件秦王嬴政時代的兵器,上面有三行銘文,「十七年,丞相啟、狀;造,郃陽;嘉,丞兼,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映青山 的精彩文章:

TAG:雲水映青山 |

您可能感興趣

讀史小記:興秦三策
讀史小記:秦·宜陽之戰
讀史小記:秦·邯鄲的誘惑
讀史小記:秦·暗戰之謀
讀史小記:秦·昭襄王的「微操作」
讀史小記:秦·「定海神針」華陽太后
讀史小記:秦·分割上黨
東北網小記者李思琪:探索稅務的秘密
讀史小記:秦·變法之法
老軍墾魏德友履職小記
散文:雲龍澗小記
遊記:游北京伊甸園小記
玉石古董小資料:明代瑪瑙小記
三月小記:薔薇與馬拉松
原創 玉石古董小資料:明代瑪瑙小記
「小記者」訪村史館
讀史小記:秦·昭襄王的兩個三十年
妙艷文譚 南溪小記
順德祖屋修繕小記(三)讀譜斷代
姜淑坤:小記——紅葉谷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