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高尚舉:您讀對《論語》了嗎?

高尚舉:您讀對《論語》了嗎?

在"傳統文化熱""國學熱"的當下,儒家經典《論語》成為人們的首選,其讀者數以億萬計:中國人讀,外國人也讀;成年人讀,未成年人也讀;大學裡開設《論語》研讀課;中小學也將其列為必讀書。隨著讀者數量的巨增,一些《論語》解讀著作也大量出現,但就解讀質量來看,良莠不齊,有些甚至存在較多的錯誤,對廣大讀者產生嚴重的誤導作用,令人擔憂。

我們是如何誤解《論語》的

某書,將《論語》中的很多「不」字都釋為「丕」,即「甚大」義。據此義,把「君子不器」釋為「君子大器」,「三月不違仁」釋為「三月丕違仁」,「述而不作」釋為「讀同丕作,是詳加釋義」,「門人不敬子路」 釋為「同學們非常尊敬子路」,「不念舊惡」釋為「是丕念是反覆地念舊惡」,「執德不弘」 釋為「執德丕弘,是堅持他正直無私的善行,並能儘力發揚光大」,「信道不篤」釋為「信道丕篤,是由衷行善道,又能任重道遠地持之以恆」。「不」字本來是否定副詞,而該書將其解為肯定副詞,由否定變為肯定,完全顛覆了《論語》相關詞句的基本意義。

某書,將「竊比於老彭」之「老彭」誤解為「老馬」(傳統解釋為「老聃和彭祖」);將「君子先難而後獲」之「難」誤解為「『戁』。戁,敬也,先敬人而後獲」(正確的解釋應是:「先經受勞苦之難,然後獲得。」與范仲淹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義近);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誤解為「食不合精,肉不合細』,謂『食米不當精,膾不當細』」(正確的解釋應是:「飯食不嫌做得精,魚肉不嫌做得細);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利」誤解為「『賴』……祭祀必先賴有祭器」;將「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之「有」誤解為「『佑』,助也。何有,猶言何助,……我、義二字相通假,……『何有於我哉』,疑即『何助於義哉』」。

書,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誤解為「學問,適時慣用它,不也講說嗎?從遠方結伴來求學,不就是喜好這學說嗎?別人不知道,自己傾囊講授,不也是君子行徑嗎」;將「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誤解為:「才質勝過名聲,則在野;名聲勝過才質,則在朝」(正確的解釋應是:「質樸勝過文采,就未免顯得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未免顯得浮華」);將「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誤解為「做官做得好,就是學;學得好,就是為政」(正確的解釋應是:「官做得優秀,還要繼續學習;學習優秀,就可以去做官」);將「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誤解為「既要厚待自己,也要厚待別人」(正確的解釋應是:「厚責己,薄責人」,即「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這樣的說解,富含精義的儒家名言被解釋得精深義全無,精闢性盡失。孔子師徒倘若泉下有知的話,也難免要問:「我們說過這樣的話嗎?」當然,學術界對古代經典存有不同理解,是很正常在現象,創新又是學術發展的生命動力與總趨勢,但是,違背「實事求是」治學基本原則的所謂創新研究,得出的結果往往是與所作的努力恰恰相反的。

正確解讀《論語》首先要選對書

對於廣大讀者而言,閱讀《論語》時應首先選擇質量高、聲譽好的《論語》註解本。古今《論語》註解著作數不勝數,如何選擇?

建議參考「伯鴻書香獎——《論語》十大好書」。2014年,中華書局聯合其他單位設立「伯鴻書香獎」,旨在向讀者推薦佳作。

2016年3月,由楊牧之等專家組成評委會,評選出「伯鴻書香獎——《論語》十大好書」:

《論語義疏》,(梁)皇侃撰,高尚榘點校,中華書局出版

《論語集注》,(宋)朱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論語正義》,(清)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中華書局出版

《論語集釋》,程樹德撰,程英俊等點校,中華書局出版

《辜鴻銘講論語》,辜鴻銘撰,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

《論語譯註》,楊伯峻撰,中華書局出版

《論語新解》,錢穆撰,三聯書店出版

《論語今讀》,李澤厚撰,中華書局出版

《喪家狗——我讀論語》,李零撰,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孔子評傳》,匡亞明撰,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在《論語》解讀、孔子研究方面,比較而言,這些書無疑是古今較好的讀本,享有頗高的聲譽。當然,還有一些:諸如錢遜《論語淺解》(北京古籍出版社)、孫欽善《論語本解》(三聯書店)、楊朝明《論語詮解》(廣陵書社)、金池《論語新譯》(人民日報出版社)等,這都是可靠的讀本。還可以參考周遠斌《論語校釋辨正》(人民出版社)、高尚舉《論語誤解勘正》(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這兩部書對歷代《論語》注釋著作中的錯誤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清理,並予以審慎的糾正。

明辨才是自學法門

《論語》中的章句,大多通俗易懂,可以說中學生都能讀得通。只是少數疑難詞句,有些閱讀障礙。這些疑難詞句,即使是我們推薦的上述「好讀本」,其解讀也難免存在錯誤。因此,在閱讀過程中,要不盲從,審慎分辨,力求做到正確理解。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該章的「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一語,古今注家有的解為「犬馬養人」,有的解為「人養犬馬」。皇侃《論語義疏》曰:「犬能為人守御,馬能為人負重載人,皆是能養而不能行敬者,故云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也。」朱熹《論語集注》曰:「犬馬待人而食,亦若養然。言人畜犬馬,皆能有以養之,若能養其親而敬不至,則與養犬馬者何異。」楊伯峻《論語譯註》譯曰:「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夠養活爹娘便行了。至於狗馬都能夠得到飼養;若不存心嚴肅地孝順父母,那養活爹娘和飼養狗馬怎樣去分別呢?』」

「犬馬養人」說、「人養犬馬」說,都是對本章的誤解,正確的解釋應是「人和犬馬皆能相養」。清李光地《讀論語札記》曰:「舊說犬馬能養,則引喻失義,聖人恐不應作是言。且『能』字接犬馬說,似非謂人能養犬馬也。蓋言禽獸亦能相養,但無禮耳。人養親而不敬,何以自別於禽獸乎?」李光地「相養」說是正確的。烏鴉反哺其母之佳話以及動物中眾多相養的真實例子(某記錄片:一隻老海豚病弱得不能遊動,小海豚就伏在老海豚腹下,背馱著老海豚慢慢地游,恰似年青人攙扶老人,其動人場面令人類汗顏),證實禽獸確實能做到長幼間的相互養活。人在贍養老人時倘若體現不出「敬」來,那與禽獸有何區別?關鍵要看這個「別」字,孔子強調的是人與禽獸的區別:人能相養,動物也能相養,作為人,倘若在「養」的同時體現不出「敬」來,那與禽獸有何區別?孔子主張 ,「孝」不能停留在禽獸的水準上,只做到「養」是不夠的,還要做到「敬」。這與曾子所說的「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義近:孝的最高境界是尊敬父母;其次是修養自身,不給父母落罵名;至於贍養老人,供給老人吃穿,那是孝的底限。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名家的《論語》注釋著作也存在少量解讀錯誤。若按皇侃、朱熹、楊伯峻的解釋,不僅未能形成人與禽獸的明確對比,也遠未達到孔子的孝道境界。因此,我們在閱讀《論語》等傳統文化經典時,要鍛煉辨析能力,要有自己的判斷,由被動閱讀變為主動閱讀,求真務實,確實能把經典所蘊含的思想意義吃透,正確理解,正確接受,以達修身治學之境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學文獻 的精彩文章:

TAG:經學文獻 |

您可能感興趣

你讀懂《論語》了嗎?
讀《論語》札記:「知」與「愚」
《論語》: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
讀書推薦:《論語》
傅傑:中國人為什麼要讀《論語》?
錯解《論語》枉讀書!來對照下您枉了嗎?
《論語》晨讀,為儒明道
如何去閱讀《論語》
解讀《論語》:說「器」
錢穆:讀《論語》的最高境界
讀《論語》:好讀書求甚解
我們為什麼要讀《論語》?
國人為什麼要讀《論語》?什麼年齡可以開始讀《論語》?
小讀《論語》 賢哉回也
對《論語》中若干句子的重新解讀——讀《論語別裁》有感
《論語》里的悌道
我是怎樣讀《論語》的
《論語》:說話的學問,你知道嗎?
為什麼要讀《論語》
《論語》對「義」的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