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社交媒體時代,品牌營銷怎麼玩?

社交媒體時代,品牌營銷怎麼玩?

摘要: 消費者在意的是,自己付出的行動是否有反饋,而完全不在意你在他沒找你的時候做了些什麼。以前,品牌用「知道 –> 購買 –> 忠實」的方向運作,花很多錢讓更多人知道,然後讓他們買進而成為忠實用戶。而新的邏輯是,在社交媒體上,每個人都是代言人,品牌傳播按照「忠實消費者 –> 擴散知名度 –> 更多消費者」的方向進行。

前幾天讀了「麥青Mandy」的文章《全民代言時代的品牌新邏輯》 ,文中觀點頗為贊同,於是把近來想到的東西記錄一下。

那些年,品牌營銷走過的彎路

Facebook之前,所有品牌都樂此不疲地按照傳統手段做著營銷,絞盡腦汁做創意,在大眾媒體打廣告,吸引更多人知道,然後建立好感,產生購買,最後維護忠誠用戶。

當消費者的媒體消費習慣發生變化,花更多時間在Facebook等社交媒體的時候,每一個品牌掌門人都感受到了「來自社交媒體的威脅」,那種感覺就像是周杰倫剛出名的時候給周華健他們的感受一樣,不知道怎麼應對,但覺得時代已經不可避免是人家的了一樣。

品牌們唯一能做的事兒,就是在各種社交媒體註冊賬號、做公共主頁、mini-site、招人運營,說是建立溝通渠道也好,傳播陣地也罷,反正不集齊六七個社交媒體賬號,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品牌們在這些社交媒體上做什麼呢?加粉是第一件事,最簡單的就是加關注+轉發+抽獎。第二道菜就是他們最拿手的「我說你聽」式的單向傳播,比如講品牌故事什麼的。但很快就發現粉絲們不買賬。品牌掌門人開始要求「互動」,社交媒體的運營者開始得到「點贊」、「評論」和「轉發」的數字指標。接著人們開始研究什麼東西在社交媒體上最有互動,所有人開始翻箱倒櫃地找段子,什麼星座八卦兩性社會,什麼有話題就發什麼,今天你發明天我發。這玩意玩了不到半年就枯竭了。

我認為,這種「討好」式的做法,不是建立溝通的正確方式,反而會讓品牌變得更廉價和無特色。

這時候,出現了幾個可怕的典型案例,杜蕾斯和BMW。他們讓人大呼過癮的傳播案例讓品牌們覺得找到了救命稻草:原來在社交媒體上是要「玩創意」的呀!接著,品牌們被帶進另一個漩渦,病毒視頻、微電影、即時創意大行其道,做這些的公司也賺得盆滿缽滿。可是,大家有沒有注意,一年下來,你能記住的視頻和創意不超過5個,能跟人分享的還不到5個。大量的所謂創意在幫品牌打水漂。

我認為,把品牌營銷寄希望於創意的想法,是投機行為並終將失敗。凡是持續性的傳播行為,就不能摻著偶然性元素,因為偶然性元素不可控。

兩年前開始,人們明顯花更多時間在手機屏幕上,而手機本身就是社交工具。這就是品牌社交化戰役的第二季:佔領手機屏幕。官方App很快被證明不靠譜,這時候微信來了,每個品牌的官方微信賬號可以跟粉絲「一對一的」、「獨佔式的」、「精準」地進行傳播了,大家一窩蜂地衝進了微信。很快,用戶覺得這跟垃圾簡訊沒什麼兩樣,騰訊也覺得這玩意兒讓微信變得更煩人,所以現在繼續在微信上運營的品牌只有兩種:特別有用的和特別不識趣的。

還有二維碼。我的媽呀,為啥什麼東西上都要帖一坨黑乎乎的膏藥呢?很洋氣嗎?真的有人會掃嗎?難道「掏出手機掃描」就是品牌和消費者建立溝通的方式了嗎?我對二維碼這東西的唯一理解就是,如果消費者對你的傳播感興趣,這是一個快捷方式可以了解更多。這事兒的前提是你東西做的足夠好啊!遺憾的是,大量品牌在傳播中是為了顯得高端洋氣,硬生生貼了一個膏藥上去,而已。

我們漸漸發現了問題:消費者和品牌,對品牌賬號作用的看法完全不同。品牌希望在這裡能跟忠誠顧客互動(準確地說是精準洗腦),能吸引更多潛在客戶。而消費者認為,品牌賬號是一個自己可以接觸並有回應的窗口,以及工具。所以,新浪微博成了投訴通道,在那兒投訴並多@幾個大V,收到的反饋會快很多。同樣,微信賬號做得好的,都是那些能迅速反饋「附近哪裡有門店」、「提供攻略」、「路況」的工具型應用。

發現了么,消費者在意的是,自己付出的行動是否有反饋,而完全不在意你在他沒找你的時候做了些什麼

這就是苦逼的單相思,也是社交媒體上的品牌傳播現狀。

社交媒體到底有用沒有?廢話!消費者花最多的時間在那兒,用最放鬆的心情,你說有用沒有!只能說,品牌沒找到路子。

品牌在社交媒體的傳播方式

我常常希望思考問題的時候,回到本質上去,想想這件事到底是要幹嘛。對品牌來說,終極目標是賣貨獲利。希望通過社交媒體,接觸到更多潛在客戶,建立好感併產生購買,同時,希望通過他們的努力幫助品牌獲取更多客戶。

用Mandy文章中的兩個說法來分析這個問題:新的品牌邏輯和全民代言

文章中引用的新品牌邏輯是這樣:

以前,品牌用「知道 –> 購買 –> 忠實」的方向運作,花很多錢讓更多人知道,然後讓他們買進而成為忠實用戶。而新的邏輯是,在社交媒體上,每個人都是代言人,品牌傳播按照「忠實消費者 –> 擴散知名度 –> 更多消費者」的方向進行

這是個非常好的模型。我試著把這件事兒再分散一點來看:

我特別加入了兩個維度:「花費」和「消費者信息接受強度」。

「花費」說的是品牌為這件事兒需要花的錢。傳統方式中,品牌需要在大眾媒體上做大量傳播才能獲取足夠的知名度,進而在每一步「轉化」中都可能要付錢,同時,維護忠誠客戶的要花更多經歷和相對少的錢。

「消費者信息接收強度」說的是在這個階段消費者對品牌信息印象的深刻程度,顯然大眾媒體的能達到深刻程度很有限,越往後強度越強。但同時我們也要知道,獲得強信息的人數也越少。

那麼,下面就是分解開的「品牌在社交媒體中的傳播方式」:

除了花費和強度之外,我在信息傳播的箭頭上標註了不同消費者傳播的信息,有「贊Perfect」、「好Good」、「還行So so」和「爛Shit!」幾個檔次。我們可以看出的東西是:信息會被消費者「背書」才會傳播

這是兩層一次,一是A會把自己的體驗加在品牌信息上進行傳播,A朋友接受的信息是「A說xxx不錯」或者「A說xxx很爛」。二是B和C對A的印象決定了信息的有效程度,B和C接受了A的信息,但他們傳遞出去的信息卻不會保真,而是加入了自己的加工和體驗。如果B認為A不靠譜,那B很有可能說A說的這個東西是垃圾。

品牌形象在傳播中被不斷塗抹

品牌形象因為不斷被不同人背書而產生了不同的塗抹效果,X說你是什麼,比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更有意義。

社交媒體中信息傳播的強度沒有明顯衰減

這很有趣。相反,高強度的信息還在被擴散。這對品牌來說,後面大量的傳播都是免費的。

傳播驅動力取決於品牌和產品本身,且傳播決定權在消費者那裡

說簡單點,只有「超贊」和「超爛」的東西,消費者會主動傳播。這也是為什麼大量品牌在社交媒體做的有獎轉發都相當無力的原因,消費者轉發的時候不是因為自己願意,而是不得不做的無奈之舉,同時,這樣缺少驅動力的信息,獲得繼續傳播的概率也很低。同樣,消費者只會傳播那些值得傳播的東西,那杜蕾斯來說,無數人會轉發杜蕾斯的段子,但沒有人會新發一條,說剛用的杜蕾斯真好用吧。

這張圖還有很多可以分析出來的東西,我們先說上面這些。

那結論是什麼呢?

核心是「傳播驅動力」。

品牌的核心是定位,定位必須找到自己在社交媒體中的傳播驅動力,這驅動力不是段子不是笑話,而是真正產品本身帶來的東西,要讓消費者有可說的東西。要讓消費者被打動,並且說「我願意」才是最最重要的。

用心在產品和「魅力屬性」上會更有效。

只有好的產品才會被人提起,所以用心把產品做好吧,別整那些沒用的。要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用心的產品不是死,而是被落井下石。「魅力屬性」是一個很好的傳播素材,我之前的文章專門講述過魅力屬性。魅力屬性讓產品有特色和不被替代。

品牌形象,不再是你說什麼,而是別人嘴裡你是什麼。

這個不用解釋,上面的圖再清楚不過了。社交時代,口碑比什麼都重要。

關注消費者想什麼,而不是做什麼。

拿有獎轉發來說,他們確實做了,但心裡卻在罵娘,這樣的互動數字再高也沒有意義吧?新一代的消費者嘴都很毒,但也不會吝惜自己的讚美,所以,做點他們想的事兒,他們才會幫你說。

認真對待消費者的每一次反饋。

我們說了,消費者關心的是自己發了信息是否有人反饋,所以如果他們說了什麼,把自己當成一個正常人去聊聊天,對他們的體驗會更好,如果碰到好的話題,轉出來讓大家一起看看,這才是最好的方式。千萬,千萬不要敷衍,更不要找一個啥也不懂的外包來做社會媒體的溝通。

忘掉洗腦吧。

品牌必須徹底改變那種洗腦的做法,想都不要想。消費者有自己的腦子,他們現在一點不覺得你牛逼,所以品牌沒有什麼機會站在台上洗腦,那只會被人笑。

注意溝通的姿態。

在社交媒體上哈巴狗一樣的講笑話八星座只會讓自己越來越low,自娛自樂地發各種活動信息只會讓人覺得你傻,沒事兒就有獎轉發的品牌也不會獲得更多期待,碰到什麼都用官方腔回復的品牌只會催人放棄自己。消費者希望能跟你平等溝通,那麼就把自己當成一個人吧,說人話,不卑不亢,有性格都很好。

用心比用創意有效。

如前所述,創意偶發性太強,而「用心」卻不是。持續用心,比押寶在做出一個病毒視頻之類的有價值得多。

技術控是百度新聞與鈦媒體合作,專門為技術愛好者打造的欄目

本文系作者 胖胡斐?授權鈦媒體發表,並經鈦媒體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和本文鏈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匯圖品牌策劃 的精彩文章:

演藝活動內容為何更吸引人
如何提升更加廣泛的演藝活動參與度
怎樣醞釀合理的演出活動
演出策劃公司應有怎樣的市場心態
時尚博主如何成為「吸金王」?把個人品味IP化

TAG:匯圖品牌策劃 |

您可能感興趣

毛基業:互聯網+與社交媒體時代的新營銷!
新媒體時代,如何自營銷?
農商銀行在互聯網+時代如何玩轉品牌營銷建設?
社交標籤的時代,我們都缺乏文化
全民網紅時代,揭秘社交媒體下的黑色產業鏈
被中國品牌偏愛的紐約時代廣場,它的營銷生意經什麼?
藝術品金融化時代,藏品出手渠道
自媒體時代,爹媽該咋當?孩子進行網路社交,家長咋引導?
互聯網時代下的娛樂方式:社交軟體
如何利用新媒體,進行新時代的營銷模式
「手機時代」的餐廳營銷戰略
「代際營銷」時代,這個品牌把年輕人都抱走了!
移動互聯網時代,掌握這些自媒體變現套路,你不用再去工廠上班!
中財商學院師生參訪極揚文化,探討自媒體時代的金融與營銷
互聯網時代「社群營銷」的大腿,你抱得住嗎?
互聯網自媒體盛行時代,手機能給個人用戶帶來什麼?娛樂、金錢?
興趣社交時代,發現「猩人類」的理想國
超越硬體:工業物聯網時代的「軟革命」!
生活在人工智慧時代是怎樣一種體驗?
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