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乾貨!風險管理三大關鍵,1分鐘就看懂

乾貨!風險管理三大關鍵,1分鐘就看懂

大家好我是老錢,很高興又跟大家見面了!昨天,有位朋友跟我借錢,說到借款用途的時候,他臉一沉:「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呢?」

要我說,一旦到了朋友借錢的事兒上,一切的信任基礎,是風險控制。 但是對於風險都有哪些,如何做風險控制,曾經的我跟各位一樣,好像明白點,又總考慮不周全。

人在江湖走,走出了多年的經驗。今天就從非常實用性的角度跟大家聊聊這件事。一切皆在掌握之中,咱還怕啥呢? 穩當借貸,安心生活。(此處應有掌聲)

不管是10塊錢,還是10萬塊錢,不管是請客吃飯,還是買車買房,跟朋友借錢或者朋友向您借錢這事,都屬於民間借貸的範疇。

「控制風險」是我們最常說的一句話,而我根據多年踩過的坑,更傾向於管它叫「風險管理」。準確的說,風險控制實際上是風險管理中一個重要且必須的環節和手段。

敲黑板!風險管理包括:風險識別、風險控制、風險監測

首先我們要能夠識別風險,這是第一個關鍵。只有敏銳的將風險識別出來,才能對症下藥。也就是說在整個借貸過程中,從錢離開你的賬戶,到你的朋友重新把錢連本帶息的歸還給你的整個過程中,哪些地方有風險存在,這些風險對你來說是否嚴重,程度如何?要能提前發現,並進行一定的分析和評估。

第二個關鍵是風險控制。在我們了解了風險都有哪些之後,就可以考慮是否能夠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說白了,就是你是否能hold得住?我總結了四種具體的控制方法,給各位老鐵參考:

1

風險接受

此類風險在你可以承受的範圍內,暫時不需要處理但需要進行關注並監測趨勢。比如你借出去了100元,這100元對你來說,並不是大數目。即使朋友未能按時還給你,你也可以接受。

2

風險降低

即通過各種手段去降低產生風險的因素,進而將風險降低到預期的水平。比如,一位朋友說想向你借10萬塊錢。但是你手裡沒有那麼多錢,你又擔心如果三個月之內沒有還給你,你的房租就會斷掉。怎麼辦呢?進行風險降低措施。依然借給他,但是只借出你能承受的,即使借出去也不會影響你個人正常生活的額度,比如1萬元或5千元。這樣一來,就將整體的風險降低了。

3

風險規避

即將風險的產生因素徹底消除,以此來規避風險。比如,有朋友找你借錢,你怕他記性不好忘了還。但是這個人的信用還不錯,並沒有借錢不還的前科。怎麼辦呢?你們可以使用借貸寶,在平台上打借條。這樣一來,快到期的時候,有人幫你催還。既不用抹不開面子催還,也不用擔心他記性太差忘記還錢。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規避。

4

風險轉移

這是比較特殊的風險控制的方式,比如在借貸的時候找個擔保人。

第三個關鍵:另外我們還要意識到,在整個借貸的過程中,風險是在實時變化的。因此風險管理中,還有個重要環節,就是風險監測。如果是在金融行業領域,通常會用量化的關鍵指標數字來統計、預測風險的發展趨勢。而我們把錢借給朋友的過程中,則可以經常跟朋友聯繫下,看看對方的生活有沒有發生特別大的變動。

比如是否及時還上了其他人的借款,如果他是借錢做生意,那麼他的生意做起來了嗎?客流如何?以此來幫助我們隨時掌握全局,及時調整風險控制的具體措施。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手繪了一幅流程圖。即使是一件小事,我們也要有個大局思維。這樣才能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基情常在,友誼萬年長!

by 靈魂P圖手 老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借貸寶 的精彩文章:

每周一BAO:深圳房價連跌9月,大城市買房不是夢?
借錢後就得了患得患失症?這病這麼治就對了!
最好的禮物就是帶父母跟上這個時代

TAG:借貸寶 |

您可能感興趣

股骨頭壞死一定要手術嗎?關節置換的風險大不大?
做好這三件事,就能大大減低罹患風險!
大風險來了!你買的理財還安全嗎?
讀懂P2P背後金融邏輯,教你遠離風險!
治病的藥物有「致命」風險!關於吃藥的六大誤區,一定要看!
膽固醇高是心梗中風的關鍵因素,六大風險你有幾個
紅茶的四大益處大家都聽說,它的四大風險你們知道嗎?
怎麼管理結腸、降低疾病風險?你需要知道這8件事!
宮頸癌能預防嗎?不僅能,注意這四個方面,還可大大降低風險!
U23亞洲杯,一場風險管理的大戲
早晨跑步有1大好處,2大風險,這些你都知道嗎?
股權怎麼分?什麼時候分?分多少?分給誰?如何規避法律風險?
分娩女性患中風和心臟病風險劇增?關鍵要做好這些!
痛風高危風險因素,看看你有幾個?
誰說中國經濟不能抗風險?一個強大的市場在這裡,關鍵要做這件事
你可以做幾個俯卧撐?它能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少於10個就危險啦!
頭胎剖二胎想順?全面把控瘢痕子宮風險是關鍵
張連起: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要「一種病吃一種葯」
你的心臟病風險有多高,就看血液里這5個關鍵指標
大數據,大風險?數據監管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