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細說漢字:大動干戈——說「戈」

細說漢字:大動干戈——說「戈」

細說漢字

(96)

大動干戈——說「戈」

朱英貴

一、「戈」字小引

成語「大動干戈」的「動」不是揮動或舞動的意思,而是動用或使用的意思,是指將武庫中的兵器大量地拿出來,充實于軍隊而準備打仗,意思是大規模地使用「干戈」一類的兵器進行戰爭,據《論語·季氏》云:「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這裡的「干戈」就是指的武庫中的兵器,而非某些將士手中的干戈。戈和干合稱為「干戈」,是各種兵器的統稱,其實,上古時代的「干」與「戈」是兩種用途不同的兵器,「戈」主以攻殺,「干」主以防禦。在戰爭交斗時,常常是一手執戈,一手持干,類似後來的矛與盾。「干」為象形字,上面一橫代表盾牌,下面的「十」就是「戈」,有「以干抵戈」(用盾牌來抵擋戈矛的擊殺)的意思。「戈」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特有帶柄兵器,可用於勾、啄、割等。它有橫刃前鋒,垂直裝柄,其內刃用於勾割,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鋒用來啄擊對方。下面我們藉助古文字字形來討論「戈」字的形義聯繫。

二、「戈」字的字形解讀及造字本義

「戈」字的甲骨文為獨體象形字,象「戈」之形,多用青銅或鐵製成,裝有長柄,上端有橫刃,可以用來橫擊和鉤殺。「戈」可勾可擊,與「矛」專刺、「殳」(shū)專擊有所不同,亦與「戟」之兼刺與勾者不同。金文字形更為形象,小篆則將金文形體線條化了。現代漢字直接由小篆字形隸變而成。

「戈」的本義是指古代用來橫擊鉤殺的長柄兵器。《說文·戈部》:「戈,平頭戟也。從弋,一橫之。象形。」《荀子》:「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可見「戈」是上古時代的主要兵器之一。戈由「援」和「內」兩部分組成。「援」上下兩刃,前有尖鋒,「內」上有用以穿繩的孔用來裝柄。為了防止勾啄時勾和柄脫落,又常在援內之間設「闌」,援下近闌處下延成「胡」,胡上有「穿」。

三、「戈」字的字義演變源流

「戈」字的字義很簡單,主要是指古代一種特定的武器(許慎所說的平頭戟),例如:「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楚辭·屈原·國殤》)

此外,就是表示兵器的意思,常與「干、兵」等字聯用,說成「干戈、兵戈」,用來泛指兵器和戰爭,例如:「能執干戈以衛社稷。」(《禮·檀弓下》)也可單獨使用,泛指武器,例如:「左右軍士,皆全裝貫帶,持戈執戟而立。」(《三國演義》)

根據上述對「戈」字字義演變的分析,「戈」字的字義源流大致為:

四、含有「戈」字文化含義的相關成語

「戈」字的字義演變雖不複雜,但遺存在成語中的文化含義卻較為豐富,大致有如下四類:

其一是表現動武殺伐,例如:「兵戈擾攘」,「兵戈」指武器或戰爭,「擾攘」是紛亂的意思,形容戰爭時期社會動蕩混亂。「反戈一擊」意謂掉轉武器向自己原來所屬的陣營進行攻擊。

其二是體現英武驍勇,例如:「枕戈待旦」意思是枕著武器等待天亮,形容時刻準備作戰,立志殺敵。「橫戈躍馬」意謂橫持戈矛,策馬騰躍,形容將士威風凜凜,準備衝殺作戰的英勇姿態。「金戈鐵馬」字面意思是戈閃耀著金光,馬配備了鐵甲,比喻戰爭。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語見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其三是暗示引起糾紛,例如:「杯酒戈矛」,比喻在宴會上引起的仇恨。「同室操戈」本指自家人動刀槍,可泛指兄弟爭吵或者集團內部鬥爭。

其四是隱喻化解矛盾,例如:「倒戈卸甲」比喻放下武器認輸。「鑄甲銷戈」意謂銷熔鐵甲兵器。借指結束戰爭,實現和平。「化干戈為玉帛」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源自《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五、談談「化干戈為玉帛」

上古時代的「干」與「戈」是兩種用途不同的兵器:「戈」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用來橫擊鉤殺的長柄兵器,有勾、啄、割等殺敵功效,它有橫刃前鋒,垂直裝柄,其內刃用於勾割,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鋒用來啄擊對方。「干」是個象形字,上面一橫代表盾牌,下面的「十」就是「戈」,有「以干抵戈」(用盾牌來抵擋戈矛的擊殺的意思,可見是防禦型武器。在戰爭交斗時,常常是一手執戈,一手持干,「戈」主以攻殺,「干」主以防禦,類似後來的矛與盾。據《論語·季氏》云:「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戈和干合稱為「干戈」,就成了各種兵器的統稱和戰爭兵戎的代稱,文天祥《過零丁洋》一詩中「干戈寥落四周星」的「干戈」即此意也。

上古時代的「玉」與「帛」是兩種含義不同的禮物:在古代,凡是初見尊長或者諸侯貴族間的往來通問修好稱為「聘」,見面時彼此都要贈送禮物,所送的禮物,稱之為「贄」。贄中最隆重的禮品,要數玉帛,聘問時所送的「玉帛」主要是指圭、璧一類玉器和錦、帛一類絲織物。圭與璧都屬於瑞玉,在會見場合這類玉器能夠表明雙方的身份等級,是禮的體現,贈送禮物時有一套禮儀,即是贄禮,古人十分重視。因為材料來源的珍貴和紡織技術的難度,帛這種絲織物在上古時代最為貴重,獻上錦帛顯示的是財富與尊重。贈送瑞玉,以示祥瑞與敬重;贈送錦帛,以示奉獻與尊重。這就如同今天送上高雅的文物和厚重的紅包一樣,此為古代聘禮的禮物內涵。

「干戈」是交惡的兇器,「玉帛」是交好的禮物,「化干戈為玉帛」,也就是將交惡轉化為交好,將戰爭轉化為和平。據《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這段話的意思是:從前夏部落的首領鯀建造了三仞(八尺為一刃)高的城池來保護國家守衛百姓,大家都想離開他,別的部落對夏虎視眈眈。後來禹當了首領,發現這一情況,就拆毀了城牆,填平了護城河,把財產分給大家,毀掉了兵器,用道德來教導人民。於是大家都各盡其職,別的部落也願意來歸附。禹在塗山開首領大會時,來進獻玉帛珍寶的部落首領上萬。這應該算作是最早的史料記載的夏禹會見萬國諸侯的「化干戈為玉帛」。

然而,夏禹以後,商周以來,中原大地卻干戈蜂起,連年征戰不止。商朝中期後,軍隊已裝備青銅兵器,戰車增多,發展為車、步兩兵種,分別編組,協同作戰,並出現了密集方陣戰術,以發揮整體功能。通常步兵列陣於前,戰車列陣於後,組成廣正面之大方陣。指揮官以金、鼓、旗幟等聽視信號指揮戰鬥,在平坦開闊地形實施正面攻擊。

周武王姬發在牧野之戰中,戰車機動性、衝擊力得到發揮,在姜尚的謀略下,大敗商軍17 萬,滅商。受封於齊,並獲得征伐諸侯的權力。自周平王東遷之後,三家分晉的春秋時期王室衰微,為爭奪勞力、土地、兵源及對別國的控制權,各諸侯國競建常備軍,諸侯兼并、大國爭霸的戰爭漸趨頻繁。較大的戰鬥約400 余次,軍隊沿襲西周,仍為車步合編,以乘為基本建制單位,每乘戰鬥人員由25 人增至75 人,進入繁盛的車戰時代,而且春秋前期大多數戰役由君主親自指揮,大國兵力號稱千乘乃至數千乘之巨。

特別是從春秋中期開始,晉楚兩國為了爭奪霸權連年廝殺,給廣大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經數十年戰爭,晉楚兩國都疲憊不堪,需要休整,諸侯國更是普遍要求和平。在這樣的形勢下,宋國約合晉楚兩國,並會同各諸侯國召開了盛大的弭兵之會。「弭兵」就是停止戰爭的意思,公元前546年(魯襄公二十七年),弭兵之會在宋國舉行,晉楚齊秦宋魯鄭衛陳許曹邾滕蔡等14國參加了會議。會議決定:晉國和楚國共為盟主,各國共訂盟約,不再打仗;除齊、秦外,各國都要向晉楚兩國同樣朝貢。弭兵之會的結果是晉楚兩國平分霸權,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比較安寧的社會環境,從而使激烈的爭霸戰爭暫告一個段落。於是中原地區戰事減少,進入了和平時期,使得社會經濟和文化漸漸發展和繁榮起來。當然,小國要對晉楚大國承擔繁重的貢獻:盡其土實,重其幣帛,供其職貢,從其時命,賀福吊凶……晉楚雙方以犧牲小國利益的方式達到暫時的和解。這便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化干戈為玉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朱本末 的精彩文章:

漢語淺論:文言習慣句式之六:狀語後置句(上)
漢語淺論:文言習慣句式之一:謂語前置句(下)
漢語淺論:「之」字的語法功能之十——「之」字各種用法之間的關係(上)
詞語感悟(7):話說 「前」、「歬」、「剪」之間的錯綜關係
漢語淺論:「之」字的語法功能之三——用作指代詞的「之」

TAG:朱本末 |

您可能感興趣

細說漢字:中冓之言——說「冓」
細說漢字:鳳鳴朝陽——說「鳴」
細說漢字:巴山蜀水——說「蜀」(下)
【老卜奎說茶】細說蓋碗
細說漢字:獨木不林——說「林」
細說漢字:只雞樽酒——說「只」
細說烏龍茶
細說漢字:你真的認識「告」字嗎?
細說漢字:草創未就——說「草」
細說左方框漢字——「匣」
細說漢字:一草一木——說「木」
細說左方框漢字——「匾」
細說《白先勇細說紅樓夢》
細說左方框漢字——「匹」
細說左方框漢字——「醫」
詳細說說噎、嗝、反胃
細細說說我們還沒到寵冠六宮的張雲雷
細說白石橋
細說普洱茶歷史
從張輝瓚的駁殼槍來仔細說說德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