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未止科技:新研究告訴你原來人體細胞的DNA是這樣摺疊的!

未止科技:新研究告訴你原來人體細胞的DNA是這樣摺疊的!

你知道嗎,每個人類細胞里都有一條長達2米的DNA - 如果把我們身體里所有的DNA都鏈接起來,足夠從地球伸展到冥王星了!那麼問題就來了:小小的細胞只有幾百到幾千立方微米的體積,這麼長的DNA是怎麼「放」進去的?長期以來,這一直是一個生物學界的未解之謎 - 而理解DNA的摺疊以及三維組織結構,是遺傳學進步的重要基礎。

近日,來自美國Salk研究所的科學家利用新型ChromEMT技術,歷史上首次在細胞中觀測到了人類染色質的3D結構。他們的觀察結果不僅改寫了教科書中的理論,而且為基因研究提供了更強的推動力。這項研究刊登在最新一期《Science》雜誌上 - 現在就跟隨未止科技小編來一探究竟吧!

自從沃森和克里克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開始,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DNA是如何被摺疊到細胞核之中,以及它們是如何在細胞周期的各個階段被複制和表達。通過X射線和顯微技術,科學家們已經證明了DNA首先會纏繞在組蛋白(histone)上,形成核小體(nucleosome)- 它們直徑11納米,包含147bp DNA片段,是染色質的最小構成單位。核小體如同」一串珠子」一樣,繼續包裝和摺疊,形成不同直徑的染色質纖維(30、120、320納米等),直到最終形成完整的染色體(直徑1400納米),實現了高密度的DNA壓縮。

但最大問題是,沒有人在細胞中「看到」過這些直徑30納米到1000納米不等的染色質纖維。目前的研究方法,都是先將細胞分解,隨後用強力的化學物質處理DNA,最後分析DNA的摺疊結構。這種方法存在兩個弊端:首先,細胞被分解了,我們觀察到的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圖像。其次,多種化學物質有可能損傷DNA結構,造成觀察結果由偏差。因此,現在教科書上普遍應用的三維DNA摺疊模型並不嚴謹,並未在一個完整的活細胞中進行過觀察和驗證。

論文第一作者Horng Ou說:「教科書上的染色體結構模型為何都是卡通圖像而不是實際照片呢?這其中是由原因的:現在的研究方法都是將染色質從細胞核中提取出來,然後在試管中進行處理 - 這可能與完整細胞中的觀察結果不符。所以,活體細胞中觀察染色質結構,是十分重要的。」

為了克服這些難題,尋找到最真實的DNA結構圖像,來自美國Salk研究所的Clodagh O』Shea教授開發出了一種名叫ChromEMT的顯微熒光成像技術,能夠在不損傷細胞完整性的情況下,對細胞減數分裂期和分裂間期的染色質進行高精度的成像。

這種神奇的技術是如何實現的呢?

O』Shea教授帶領團隊經過長期的篩選,發現了一種染料:在光線的操控下,它可以進行催化反應,生成一種金屬多聚體,為DNA表明披上一層「金屬外衣」。這些多聚體發出的信號,可以被電子顯微鏡捕捉到,從而能夠使我們看到DNA結構的圖像。但是,只有染料還不夠,科學家們還需要合適的電鏡設備來成像。在電鏡專家Mark Ellisman的幫助下,O』Shea教授由開發出了一種類似「X射線斷層掃描」的電鏡設備,能夠全方位調整電子束的角度,從而重新構建出一個完整的DNA三維圖像。結合染色質染料和電鏡設備,他們創造出了ChromEMT技術。

一切準備妥當,O』Shea教授馬上利用新技術,對兩種人類細胞染色質進行了觀察:包括染色質較為鬆散的分裂間隙,以及DNA密度較大的減數分裂時期(染色體在這個時期徹底成型)。

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並未觀察到任何教科書中提到的染色質高階結構 - 即核小體繼續壓縮形成的染色質纖維(>30納米)。

觀察結果顯示,不論是在分裂間期還是分裂期,這串「核小體珠子」並不會形成任何30nm、120nm或者320nm直徑的高階纖維結構。相反,它們會形成柔韌的、直徑5-24nm的鏈條。它們能夠自由彎曲,包裝組合,以形成更高級的壓縮形態 - 在分裂間期,它們靈活性更大;而在分裂期,它們就會擁有極高的密度。

這或許表明:基因組的表達差異並不是由高階的摺疊結構決定的,而是靠染色質的包裝密度。

藉助電鏡的3D重構技術,科學家們可以「親身進入」一個250 nm x 1000 nm x 1000 nm的染色質空間 - 就像玩遊戲一樣,他們可以用第一人稱視角在DNA上「環遊」- 這讓他們能夠分析染色質密度如何影響RNA聚合酶。

「我們的研究顯示,染色質其實並不需要形成各種尺寸的高階結構來適配細胞核。」O』Shea補充道,「包裝密度可以改變或者限制染色質的可觸及性(accessibility)。這提供了局部和整體的基礎,讓我們能夠深刻理解DNA序列、核小體以及基因修飾是如何被整合到細胞核中 - 從而實現基因組功能和活性的控制。」

來自美國生化成像和生物工程研究所的主管Roderic Pettigrew博士表示:」這項突破性的研究將徹底改變遺傳學和生物化學的教科書!它深度揭示了這些複雜的生物學結構是如何執行人體的精密功能。」

事實上,O』Shea教授的研究不僅僅是為基礎科研提供了基礎。他們相信,進一步的研究能夠探索癌症病毒和癌症突變是如何改變細胞DNA的組織結構,從而導致細胞生長不受控制。這樣一來,科學家們就可以去設計新的藥物,來操縱DNA的結構,從而讓癌細胞「回憶」起如何變回正常細胞。另外,我們也可以為細胞植入更多新功能,從而提高人類的健康狀況。

人類的進步少不了科學家們的默默奉獻,讓我們一起為他們點個贊吧!

參考資料:

http://www.salk.edu/news-release/salk-scientists-solve-longstanding-biological-mystery-dna-organization/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7/6349/eaag002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咪懵 的精彩文章:

想像力不足,標題就只好這樣起了
最有心計的地底怪獸,差點炸死奧特曼人間體
俄羅斯發現2000年前男孩遺骸,頭骨被人為拉長神似外星人
酷熱難耐,難道當年后羿射掉的是假太陽?
兩大巨頭誓言要拯救10億生命!

TAG:咪懵 |

您可能感興趣

最新的科學研究告訴你,原來這樣是健康的!
TAF用於治療乙肝和HIV比TDF好嗎?最新研究告訴我們並不一定是這樣
Cell:新研究闡明大腦幹細胞的身份
CAR-T細胞療法的新研究可能將其用於實體腫瘤
科學家研究新電子膠囊,主要目的竟是研究「屁」?
蟑螂究竟是如何攻佔全球大陸的?新研究的答案令人崩潰:坐等
健康知識:「牛奶將人類送進癌症的墳墓」,這個是科學研究結果,還是偽科學?
DARPA斥資研究「時間晶體」,為研發更精確的原子鐘做準備
所有人,這份最新防癌研究報告請查收!一文讀懂你的生活方式與癌症的關係
新研究:人體內的新器官
Mayo Clinic 最新研究為研究嬰兒猝死綜合征的可能原因提供了新的線索
腎病尿毒症前沿:人工腎的發展歷程是怎麼樣的?有什麼新的研究進展?
ADAPT研究:基因檢測指導抗血小板治療是否真的可行有效?
NASA 將人類精子送上太空,下一步研究造人
Science子刊:新研究揭示HIV潛伏在人免疫細胞中之謎
DNA研究缺數據,你願意把你的基因信息賣了嗎
好事情?最新研究表明:血細胞可以轉化為腦細胞
又一個「餓死癌細胞」的研究被公布,這回是真的嗎?
最新!研究報告告訴你:癌症真的是吃出來的嗎?
NASA的研究結果解決了我們多年來對輻射帶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