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都說封建科舉制度弊端很多,但是因為這個原因,一直沿用至今!

都說封建科舉制度弊端很多,但是因為這個原因,一直沿用至今!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國家選拔人才一般有三種方式:世襲制、舉薦制、科舉制。下面我給大家說說。

世襲制,這個我不想說明了,應該沒有人不會理解吧,這個制度說明你想要個好前景,必須有個好爸爸。

舉薦制,這個制度當時叫做九品中正制,漢代比較流行,當時按照家世、德才和孝廉情況,將士人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一共三等九品。如果你的品行不錯,又有朝廷官員(最好是宰相之類的大官)舉薦你入朝當官,那麼你就有機會鯉魚跳龍門,入朝當官,光耀門楣。

明朝的舉薦制,主要以德行為本,而文藝次之。選用之人分為八種:一、聰明正直,二賢良方正,三孝悌力田,四、儒士,五、孝廉,六、秀才,七、人才,八、耆老。

科舉制,就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方式。這種制度不看家世(有時候爸爸太牛還會有負作用,譬如楊延和權傾天下,兒子楊慎才冠天下,主考官不敢點他為狀元,怕別人說作弊),完全看個人的應試能力,與前面兩種相比,最為公正。這也是隋唐後,一直沿用至今的道理。『

(圖為古代科舉的場面)

其實這科舉制發展到明朝時,已經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要求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

院試

如果你是明代的讀書人,先要好好學習,參加院試,院試合格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才可以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很多人又將院試叫入學考試。

鄉試

你如果僥倖通過了院士,取得了生員的資格,才能參加三年一次地鄉試。這個鄉試,大家可不要顧名思義,以為是鄉里組織的統一考試,其實他的規格還是很高的,按照我們現在的考試制度來看,應該等同於高考(也是全省統一命題)。在明朝,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為在秋八月舉行,所以又被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往往是由皇帝親自委派的。考試合格者叫做舉人,第一名稱之位解(jiè)元。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唐伯虎有解元的稱號,也就是說他考得可是江蘇省全省第一哦!

會試

如果你在明朝讀書,一不小心又通過了鄉試,那麼你還要再加再勵,參加會試(這可是全國統一考試)。在明朝,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會試,因為是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各省的舉人和國子監監生皆可參加考試。一般來說,國家會錄取三百名合格者,稱為貢士,第一名叫作會元。

(圖為古代貢院)

殿試

如果你僥倖成為會試中三百名合格者中的一名,那麼才有機會參加殿試。殿試是皇帝自己主持的一場考試,考得是策問。參加殿試之人就是會試中合格的三百名貢士,殿試後,一般會選取七十二名合格者,成之位進士,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其實第一甲才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一般選取十來名,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其實就是第四名)。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圖為古代狀元的帽子)

以上三種選拔人才的方式到底哪種最為科學合理呢?

世襲制,我想大多數人都不喜歡這種制度吧,畢竟這種制度選拔官員的標準並非看本人,而是看他的爸爸和祖宗。倘若你的祖宗是個開國功臣,那麼你即使是個傻子也會是入朝官員。這種制度限制了底層優秀人才的上升空間,對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舉薦制,其實明朝一年舉薦之人達數千,可謂是人才濟濟。可是我們翻閱史料筆記,就會驚奇地發現其實舉薦為官的人大多數在史書上並沒有留下傳記,應該說是事迹不詳吧。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一般舉薦為官者並沒有什麼突出事迹可以流傳史冊,當然也有極小數舉薦者成為一代名臣。

(圖為古代貢院)

科舉制,一聊起這種制度,社會上許多人會認為這種方式不合理。因為他們認為年輕的學子整天讀書考取功名,這樣一來,書是念了不少,但是只會紙上談兵,寫得漂亮文章,沒有實際工作能力。當時文壇泰斗宋濂就對科舉制的學生有過非常糟糕的評價:

自貢舉法行,學者知以摘經擬題為志,其所最切者,惟四子一經之箋,是鑽是窺,余者漫不加省。與之交談,兩目瞪然視,舌木強不能對。

(宋濂《宋學士全集 中順大夫禮部侍郎曾公神道碑》)

因此,許多人認為舉薦制選拔的人才往往有實際工作能力,比科舉制更為合理,但是我個人卻不贊同這種觀點,我認為科舉制比舉薦制更為合理。

(圖為古代科舉時的情景)

第一,舉薦制不如科舉制公正。科舉制雖然存在一些弊端,但是他的公正性卻是毋庸置疑的,舉薦制我個人認為容易滋生腐敗,如何有效地監督舉薦制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

第二,科舉制促進社會階層的變動,有利於社會穩定發展。科舉制雖然從內容形式上束縛了應試者,選拔了許多眼高手低,缺少實際工作能力之人,但是科舉制解決了階層固化的問題,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促進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從而激發整個社會的積極進取謹慎。

------------------------------------------------------------------------------------------------------------------------------------------------------------------------謝謝閱讀,歡迎訂閱收藏與轉發!本站作品都是本人的原創作品,請勿轉載,謝謝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明月話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皇帝開創盛世,是個千古一帝,正值壯年,卻突然間暴斃於宮中
都說他只是個勇猛勝過關羽、馬超的莽夫,其實卻是個頗具謀略智將
這個皇帝殘暴無比,為什麼卻能名留青史,成為千古一帝?
明成祖朱棣為什麼派鄭和七下西洋?我來告訴你真相
此人武功地位不如楊逍、張無忌,但是見識和胸懷遠在兩人之上!

TAG:清風明月話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古代科舉明明狀元是第一,為何很多人都想中探花,只因這個原因
科舉制度有利有弊,但有一些公平之處,放在現在都不為過
只因這兩點,讓唐宋的科舉制有了本質的差別
武則天發明了一種用人制度,千年後的世界都在用,並不是科舉制度
為什麼說在古代科舉制度是很公平一件事情呢?原因很簡單
科舉史上,這兩個人一個奉旨做浪子,一個是狀元卻最終客死他鄉
所有人都誤解了!確立了科舉制度的唐朝並沒有狀元,只因為……
科舉考生若是用上這種作弊手段,基本上是一考一個準很難落榜
他天資聰穎,過目成誦,但科舉屢試不中,最終卻因這個出了名
在明朝,為什麼不是科舉出身,或是當過教官,都不能成為御史呢?
古時候的科舉,居然還有這樣的事情,名字,籍貫好的就能是狀元!
古代科舉狀元的妻子從來都不是公主,這背後大有原因!
乾隆有一次科舉只錄了十五人,但他們不受尊敬,反而被人瞧不起
科舉制度在不同朝代的制度是怎樣的?哪一個朝代比較公平呢?
不過是一個寫玄幻故事的,至於還在科舉考試的時候勾了主審官的魂?拿了個大頭!
科舉考試作弊方法,最常用的有3中,其中一種現在也有人用!
一個科舉失敗者的逆襲:考不上,就把它廢了!
這個被罵了幾百年的科舉制度,其實對當時的考生很公平?
科舉最後一關殿試不淘汰人,只排名?這是為什麼?
明朝科舉南北榜事件,究竟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背後大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