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結廬在茶境

結廬在茶境

點擊上方「藝術與設計」

可以訂閱哦!




編者按




距今 1600 年前,東晉詩人陶淵明寫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樣的詩句,表達超凡脫俗,毫無名利之心的情懷。1600 年後,深圳名漢唐設計創始人,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盧濤又在國美「結起了廬」,只不過這一次,沒有鬧市中的喧嘩和吵鬧,有的只是茶境中的悠然與淡雅,和器道相融的臻境、天人合一的幽思。




前不久,由盧濤博士策劃的「人在草木間——中國茶生活藝術展」正式落下了帷幕,在展覽餘味未散時,本刊邀請了盧濤博士撰寫了這篇文章,來講講他在本次展覽中如何實現心中的人間茶境。




> 結廬在茶境:所有圖注均為:「人在草木

間——中國茶生活藝術展」展覽現場




「茶」本是一類名曰「山茶科」的灌木或小喬木生植物的葉子,經過我國古人

發現,並加工成可為葯的飲品。「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唐.陸羽《茶經》)。

經歷代發展,茶逐漸地變為人們修養心性的飲品 ;同時,也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茶禮儀、飲品形式、器物與環境,並由此共構成有意境的場所。於是,就有帝王與士夫文人置入意匠文心,通過詩、書、畫、樂共同營造出可以被稱作「中國茶藝術」的典故 ;也就有了陶匠、木匠、織匠、金匠等「百工」民藝及其「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態」。遺憾的是,眾所周知的原因,這種具有本土傳

統文化精神的生活方式不僅慢慢地式微了,而且就連審美趣味也迷失了方向。






> 結廬在茶境:所有圖注均為:「人在草木

間——中國茶生活藝術展」展覽現場





「展」本是為陳列展閱的一種方式,通常情況下,或為了純審美的藝術展,或為了商業目的產品營銷展。今次,作為中國美院 2016 年尾的壓軸展,主辦者立意將當下復興的茶生活方式做一次集文化、歷史、藝術和茶生活方式為一體的展示,可見其用意深刻,是一種多維立體的策展試驗。問題是如何將這

一理想得體的展示,對於「策展」是一種挑戰。





「茶」、「展」,與「策展」,這些本未必存在內在聯繫的事物在「生活」與「藝術」

的語境里遭遇了,於是,普通物質層面的事物就被提升到「非物質」的精神層面上議事,一切就變成了另一番景象。





> 結廬在茶境:所有圖注均為:「人在草木

間——中國茶生活藝術展」展覽現場





展覽主題包括三個方面:茶、生活、藝術。這三個篇章的設立以中國文人茶禮為引,回望傳統,並探討生活智性之上的日常設計的全新可能。以「茶」切入,從生活美學中追尋文化根脈的理念。「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早已滲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並吸納和蘊含了多種藝術形式,最終形成茶藝精神以及品茗、茶具、茶室等逐漸衍生出的一系列物化形式。中國人受儒學文化影響,形成了更為務實、達觀的生活態度,這種態度使我們在曲折的生活中依然保有期待。品茶,看似孤立、簡單的生活行為和個人愛好,其背後卻關聯著一整套的生活心態、生活情境,以及它們背後的生活觀念和生活美學。品茶不只是觀茶,更是觀內、觀外、觀心、觀自在。茶境不只是場景,更是安身、安逸、安心、安天地。這是中國人特有的生活情趣,也是我們善待生活,善待自己的非凡智慧。因此,重拾文化精神,在當今多元文化語境下追溯對於傳統技藝的牽盼,形成當代生活方式的深入思索,從而重構現代中國人的生活哲學與美學範式,這正是策

劃「人在草木間——中國茶生活藝術展」的意義與價值。





> 結廬在茶境:所有圖注均為:「人在草木

間——中國茶生活藝術展」展覽現場





為了清晰詮釋主題概念,構架立體完整的展覽,本次展覽由茶史研究到茶境

創作,對主題概念層層剖析與分解。展覽分為三個板塊,按照時間的順序展開,從茶文化的歷史源流自然過渡到現代茶空間的設計上。





第一板塊「茶書問道——中國茶文獻展」,從唐宋至明清的時間軸線,對古文獻、古器具等實物進行展示,通過梳理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淵源奠定觀眾對展覽的初步認知。第二板塊「清圖研壺——紫砂七十三壺圖專題研究」,依據清代《七十三壺圖》稿本,幾代匠人經由點校與製圖最終複製創作的紫砂茗壺,以古今對照的陳列方式展出,構建古代圖稿與現代器物之間對話的時空感,使觀眾能從真實的茶器具中感知制器的傳承與匠心。第三板塊由「器」入「境」,「茶境九品——中國文人茶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是一個非常寬泛且虛化的概念,因而從中國文化品格中提取「隱、理、逸、融、禮、古、真、和、朴」為茶境九品,使板塊內容再次細化,並以空間實體場景的形式作為茶精神營造的載體,展現當代人的理解與當下生活方式重構的探索。板塊將茶藝術在現代生活中的「器」與「境」融合一體,呈現「器由心生、境由心造、用心以明」

的意韻。






> 結廬在茶境:所有圖注均為:「人在草木

間——中國茶生活藝術展」展覽現場





由此,展覽由「史」、「器」、「境」三個方面立體建構主題,從古文化追溯到當下生活探究,從史學理論研究到現代設計實踐的思路,對主題概念的進行系統詮釋與分解,逐步探究中國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展覽採用先總括再具體後提升的表達,使觀眾對主題產生更為深刻的認知與思考。與此同時,把控敘述節奏,由古畫中的基調舒緩的進入展覽氛圍、到嚴謹探究茶壺制器、再

到開放體驗茶意境,學理敘事娓娓道來。




甄選的觸點主要集中在「茶境九品——中國文人茶的精神生活」板塊上,在

策展之初就經歷了無數次激烈的討論。縱觀國內眾多的茶博會、茶藝展,多

以茶品種類、茶器具、茶包裝等為展示內容,而我們認為,作為學院語境下的藝術呈現不同於此類商展,而是應當以茶空間、茶生活方式、中國茶生活態為展示內容,以空間的形式回歸生活設計與茶文化之間的細膩關係,茶空間不是還原傳統場景,也不是主觀臆造的空間,而是釆用當代設計創作的物態形式,

這一策略恰好回應了「茶藝術生活」的主題。






> 結廬在茶境:所有圖注均為:「人在草木

間——中國茶生活藝術展」展覽現場





設計人藉助器物的體與形以器載道、以茶釋道、以境化道、以心悟道。本次邀請的十幾位設計師都是在傢具設計、生活方式建構方面具有影響力的創作人,基本代表了新中式設計的當代水準。其中盧志榮的豐富創作涵蓋了建築、雕塑、室內與傢具等領域,他一直以對理念的凈化,詩意的詮釋、細節的關照,備受義大利及國際設計界關注。朱小傑、沈寶宏是國內原創傢具設計的代表人物,卻始終謙虛地稱自己是個手藝人。侯正光、仲松、吳作光、黃建輝、陳燕飛、陳大端、吳昊宇、劉山等均是探索基於中國傳統精神的空間設計、傢具設計、陶藝創作的代表性設計家。十餘位設計師、藝術家、收藏家始終保持著對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方式有溫度的觀察與思考,本次借茶境為意,以茶為題,

制器造境聯合展出還是首次,期望為國人帶來更多維度的樂趣與體驗。





布展工作既需要感性的藝術手法,又需要理性的專業態度。展覽主題、板塊、

展品和展示空間等因素都會影響布展方式。策展人讓人、空間、作品三者相互對話,產生新的內涵與感受。這意味著獨立作品再次被詮釋與視覺化,如何以具體物質的形態傳達非物質的意境,成為本次布展的關鍵,總結有三點:1、「集中展現、散點布局、錯落有致」的布局總方案;2、「取法自然,借勢借景」;3、「動線、視線、情感線」。






> 結廬在茶境:所有圖注均為:「人在草木

間——中國茶生活藝術展」展覽現場





首先,在展廳空間規劃布局上,最初九品空間散落穿插於每個版塊,許江院長提出修改為集中在最後三個展廳 ;故此,策展團隊明確了「集中展現、散點布局、錯落有致」的布局方案,這有利於整體意境的營造,各個展位結合展館的

空間特點,借中國畫散點透視的手法進行有序分布,達到「形散而神不散」的

布局效果。其次,展覽還運用了「取法自然,借勢借景」布局手法。民藝館整面通透的玻璃牆體,配以在玻璃幕牆之外的瓦片,滲透著古樸傳統民居的氣息。透過層層瓦片,戲劇性的光影漫入展廳,陽光雨露、瑞雪松鶴皆與館內作品相交輝映,人、茶事、茶器具、茶室,自然融合一體,使靜態展品煥發生命的活力,共同生成茶意境的美感體驗,這種方式即為從特殊空間與展覽內容中找到相

互契合點的思考,也符合中國文化中「道法自然」的思想境界。




此外,展位布局依循「動線、視線、情感線」三條線索,考量每個作品的展位

安排。民藝館循山而建,以幾何單元分割與組合處理錯綜複雜的地形,在起伏的坡地上形成連續的「之」字形展示空間,形成了讓觀眾溯流而上與順勢而下的遊走路線。展廳之間的迴廊、展位之間的幕布等將視線切割,避免了視

覺上一覽無餘的單調感,營造了重山疊水的含蓄空間,同時也形成相對獨立的展示空間,使展品之間互不干擾。情感線主要通過展品內容與展位關係來安排和把控觀眾的情感節奏,並重點把握「頭、中、尾」三個關鍵節點的展品安排,採用先抑後揚的手法,達到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觀展效果。譬如,「頭部」為盧志榮先生的「隱」空間,這是一種向內的氣質與緩和的節奏,逐步引導觀眾進入氛圍 ;「中部」第六展廳沈寶宏的小庭院,大量空間留白營造出「無畫處皆為妙境」的情感小高潮 ;「尾部」為朱小傑高調外揚的作品,給人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悠閑與曠達。展區從頭至尾為觀眾塑造出「言有盡而意無窮」觀展體驗。可以說,動線為明,視線為隱,情感線為暗,三條線索相

輔相成,看似隨意的布局構成了內在邏輯的合理性。






> 結廬在茶境:所有圖注均為:「人在草木

間——中國茶生活藝術展」展覽現場





「人在草木間——中國茶生活藝術展」由構建主題、確立板塊、擬定展品、布局陳列等一系列步驟,最終建構起中國茶藝術的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美學的立體對話機制。它將傳統器物與現代設計作品同時展出,既脫離了傳統古器物展示內容的枯燥與展示方式的單一,又使中國當代傢具品牌設計力量第一次走進學術性博物館,突破以往活動在商業市場中的藩籬,為現代傢具原創

設計獲得學術界的認可提供良好的契機。




從展覽敘事角度來看,是一次提出問題、做出回應、引人深思的過程。展覽提

出了對中國茶藝術與當代生活關係的問題,並通過茶歷史、茶器、茶意境做出策展團隊對此問題的回應,同時又給予觀眾開放自由的思考空間。策展成為一次糅合機構、設計師、展品、空間之間關係的實驗,策展人通過這些實驗搭

建起一座溝通古今文化、公眾與藝術設計世界的橋樑。在展覽策劃的過程中,策展人明確主題概念,並不斷思考與聯繫各方力量,剖析茶文化藝術、解讀當代文化、命題創作設計展品、理解展示空間、斟酌布展方式,策劃每一個環節都應思考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與影響,最終才在展館中呈現一個視覺與情感交流的場所。明代詩人劉得仁一句「飲茶除假寐,聞磬釋塵蒙」道出禪茶之意。而此景此境,安適靜謐,使人拋開紅塵,回歸本我,感受自然,參悟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制以器,造此境,重構當下生活方式,探尋生活與自然相融的理想之境。茶的造境是禪宗的美學觀,如人飲水,冷暖存在茶碗里 ;時光流逝,

歲月藏在茶壺裡 ;生命無常,萬物擺在茶席里。




以高端視角為您提供最新資訊


藝術與設計


微信號 : artdesign_org_cn


新浪微博:@藝術與設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茶中日月,以觀世界
秋茶怎麼選購你知道么?
夏日,抹茶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太姥茶境
茶境,最是那份心境
茶境之妙,貴在於淡出於水而又入水
茶境,樸素自然忘卻俗世之境
茶境:中國窗戶
謙不語:縱觀古今的茶境之談
一方茶境,一張茶桌
茶境人生,你在第幾階?
注意規避這些喝茶「小誤區」,能讓你的茶境界提升好幾層次
絕美:古人十茶境
一位20歲茶藝女青年的飲茶境界:我品茶,故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