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今日小暑丨伏天漸近,夏日扶陽正當時!養生全攻略

今日小暑丨伏天漸近,夏日扶陽正當時!養生全攻略



中國道醫


這裡沒有雞湯、偏方、謠言、廣告,只有可信賴的道家健康養生知識!



今日小暑丨伏天漸近,夏日扶陽正當時!養生全攻略

編輯/中國道醫研究院





小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叫小暑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




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隨著7月17日入伏(進入三伏天),高溫、高熱、高濕的天氣將頻繁出現。




詩云「地煮天蒸望雨風,偶得雷暴半圓虹。旱南澇北新天壤,總有荷塘色味同。」(左河水) 中國的南方地區在小暑時節平均氣溫一般為33℃左右;華南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7月中旬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於30℃、日最高氣溫高於35℃。而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災害,亦須注意預防。







小暑三候




中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一候丨溫風至




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



二候丨蟋蟀居宇




《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曆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



三候丨鷹始鷙




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小暑習俗




1

食新丨「吃新」乃「吃辛」




民間有小暑「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




2

封齋丨據傳誤食招災




湘西苗族的封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後的巳日。這段時期,禁食雞、鴨、魚、蟹等物。據說誤食了要招災禍,但仍可吃豬、羊肉。




3

吃暑羊丨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




4

舐牛丨舐牛喝了不淌汗




山東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幹活,不淌汗民謠: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5

曬伏丨去潮去濕




農曆六月六,小暑前後,傳說是龍宮曬龍袍的日子。此時氣溫高,日照長,家家戶戶都選擇這一天曬伏。把存放在柜子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暴晒,以去潮去濕,防霉防蛀。




6

吃伏面丨頭伏餃子二伏面




入伏之時,剛好是我國小麥生產區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麥滿倉,而到了伏天人們精神委頓,食慾不佳,餃子卻是傳統食品中開胃解饞的佳品,所以人們用新磨的麵粉包餃子,或者吃頓新白面做的麵條,就有了「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







小暑養生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降雨增多,人體陽氣在外,脾胃相對空虛,易出現上熱下寒、外熱內寒的狀況。




養生宜溫補去寒、陰補降熱。最宜借著此時旺盛的天地陽氣,養護好自身,得以健康無恙。



防寒護陽




天熱難耐,用空調一定要常開窗通風,否則長期在密閉空調房中,會有頭暈、噁心等「空調病」癥狀——為過濾後的空氣中負離子顯著減少,而陽離子過多所致。老人、小孩尤其應注意避免風扇空調直吹,溫度設定在26℃以上為宜。



以熱驅寒




「熱在三伏」,7月13日是入伏的日子,也是寒性體質調養的大好時機,可以去做三伏貼、三伏灸。此時人體處於陽氣旺盛、氣血通暢、皮膚腠理鬆弛的狀態,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味清淡




《遵生八箋》曰:「是月腎臟氣微,脾臟獨旺,宜減肥濃之物,益固筋骨。」質地肥厚、味道濃烈的食物,往往失去食物的真味。




小暑時節,飲食宜五味清淡,可使人神爽氣清、腸胃舒暢。食材也適宜選用當時當地的食物,最得天地中和之氣。







小暑是第十一個節氣,


夏天的第五個節氣,


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


暑,表示炎熱的意思,


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


時至小暑,降水增多,地表濕度變大,


濕氣之邪加重,暑夾濕,


所以此時節一定要注意健脾化濕!







因為腎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腎一虛,正氣則虛,邪氣則盛。因此扶養正氣貴在溫補脾腎。但道醫更主張補脾胃,認為脾胃的強弱是決定壽命的關鍵。通過調理脾胃,能夠提高人的抗病能力,對整體狀態進行調整,可以防止衰老。



道醫認為,溫補莫過於灸法,能壯人陽氣,益人真陰。艾灸有6大功效: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防病保健。古人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法,虛寒者能補,鬱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灸哪裡才能溫補脾腎呢?宋代醫家竇材《扁鵲心書》的一句話:「人於無病時,長灸關元穴、命門穴、氣海穴、中脘穴……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命矣。」

這4個穴位是溫補脾腎、扶養正氣、延長壽命的要穴。




1


關元穴






(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



是元氣出入的關卡;




2


氣海穴








(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



是陰中之陽、元氣之海;




3


中脘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



健脾和胃;




4


命門







(位於第二腰椎下兩腎俞之間)



具有溫煦、推動五臟六腑之陽氣的作用。




每天對這4個穴位艾灸10~20分鐘,以皮膚髮紅為宜,可強壯元陽、理脾和胃,增強抗病能力。平時忙碌的人也可以多按摩這幾個穴位。







起居養生




1


少動多靜




從道醫方面講,小暑時人體陽氣旺盛,陽氣具有護衛體表、抵禦外邪的功能。只有保護好自身的陽氣,人體才得以健康無恙。小暑時氣候炎熱,人體能量消耗較大,此時宜遵循「少動多靜」的養生原則,以免陽氣外泄太過。每天作息應有規律,除了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外,也要注意勞逸結合,運動時一定要掌握好強度,避免強度過大。




2


勿久坐木




俗話說:「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小暑節氣氣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的木料,如小區或公園裡的木椅木凳,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乾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如果人在上面坐久了,可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病,因此小暑節氣時不宜在木質凳椅上久坐。




3


飲食養生




俗話說「熱在三伏」,小暑節氣恰在初伏前後,因此在飲食上應注意清熱祛暑,宜多食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苡仁、等材料煲成的湯或粥,多食西瓜、黃瓜、絲瓜、冬瓜等蔬菜和水果。也有人將小暑節氣的飲食概括為「三花三葉三豆三果」。「三花」指金銀花、菊花和百合花,此三花在藥店里有售,適合沖泡成茶,是消暑佳品;「三葉」是指荷葉、淡竹葉和薄荷葉,此三葉也可在藥店里買到,也適合沖泡;「三豆」是指綠豆、赤小豆和黑豆,道醫稱之為「夏季滅火器」,能清熱降火;「三果」是指西瓜、苦瓜和冬瓜。




點擊鏈接查看更多內容



免費結緣奉請《太上三官北斗真經》、三官大帝護身卡!(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想排毒,那就先從疏通肩頸開始吧!




百分之八九十的方子都有它!你知道為什麼嗎?




黃芪到底是怎麼補氣的?誰都可以吃嗎?




什麼病看中醫?什麼病看西醫?看過此文一目了然!收藏~




關注道醫,學習正宗道教醫學!















問診諮詢/投稿


微信號:

w18901234567


郵箱:89928269@qq.com

中國道醫


◎ 中國道醫微信平台由武當山道醫傳承基地、中國道醫研究院創辦,秉承太上仙道貴生,濟世度人之教義,以傳承道醫精髓、弘揚道教文化及道家養生文化為己任,使道醫文化更好的為現代社會服務,減少人類疾病,提高健康水準。




宗旨:

援醫入道,以醫傳教,借醫弘道;又援道入醫,以道治心,以術治身,行道施醫。




如何關注中國道醫微信平台


① 點本文標題下方藍字"

道醫

"一鍵關注。


② 微信搜索微信號:

cndaoyi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END·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關注


中國道醫訂閱號


微信號:cndaoyi

更多精彩,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查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 的精彩文章:

道醫學堂丨指劍掌眼診斷
道醫學堂丨眼部望診
百分之八九十的方子都有它!你知道為什麼嗎?
道醫學奇恆之府!
八句話,道破老子思想精髓!

TAG:道醫 |

您可能感興趣

陽春三月,養生正當時
春已遠去,夏日當歸,養生伊始
每日養生:今日小滿
今日春分,除春困提陽氣,宜養生
今日穀雨 | 雨生百穀,養生正當時!
春捂秋凍,春季養生正當時!
夏日養生攻略
今日春分,送你養生習俗全攻略!
今日立春,養生要點
春將遠 夏將至,穀雨養生正當時
春季養生正當時!
一年之季在於春,春季養生正當時
今日春分,補陽氣正當時 6大春季養生秘笈一定要交給大家
今日立春丨一年之計在於春,道家立春開運養生全攻略!
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養生:晚睡早起春捂護陽 四種食物延緩衰老
今日立春: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養生重在養陽!
今日清明,倒春寒來襲,養生全靠「暖」
今日立夏,夏季養生須知
今日春分,養生要點
夏季養生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