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陸儼少《學畫微言》

陸儼少《學畫微言》

陸儼少《學畫微言》

我學畫六十餘年,其間順逆之境,甘苦自知,暗中摸索,一得之愚,卑之無甚高論,略記於後。

十分功夫: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畫畫。

我提出這個比例,其用意是學畫不光是作畫,還有畫外的功夫。第一是讀書。因為讀書可以變化作者的氣質,氣質的好壞,是關於學好畫的第一要事。氣質是創作的一面鏡子,直接反映到創作上去。要有寬闊的胸懷,高尚的品德,不為名利所動,加以對事物的敏感性,即有理想,有見解,以及筆有韻味神采等等,亦即前人所主張畫要有書卷氣,有了他,就有文野之分,新的涵義就是有文明的素質,直接反映到畫上去,簡單地說這樣就是好畫。再則古代書畫名跡,寥如星鳳,欲見為難,而自古大文學家、大詩人之鴻篇巨製,隨手可得,一篇在手,諷詠咀嚼,不特其聲容氣勢,甚之通篇結構,繁簡虛實,移之於畫,無非佳制,所以我認為學畫而不讀書,必致營養不良,不獨不能吟詩撰文,見其寒儉已也。

第二是三分寫字。中國畫注重骨法用筆,亦即首先研究筆的點畫,一支毛筆,用好它必須經過長期刻苦的訓練,而寫字是訓練用筆的最好方法,要做到使筆而不為筆使,要筆尖、筆肚、筆根都能用到,四面出鋒,起倒正側,得心應手,無不如志。做到這點,是一輩子的事。所以老輩告訴我們,畫不必天天動筆,而寫字則不可一日間斷。書畫同源,字寫好了,對學好畫有很大的幫助,寫字在進程中間,點畫不能有一筆敗筆,同樣情形,一畫之成,中間也要避免有敗筆。寫字中間,不能有敗筆,是人們所能理解的,而作畫中間,點線雜陳,千筆萬筆,要求無一敗筆,人所不能理解。雖然古人有雲,一有敗筆可以隨即掩蓋改正。而不知如何改正,欲蓋彌彰,越改越糟,只有在習字中間,一筆不苟,養好無敗筆的習慣,那末起訖分明,浮煙漲墨,無所點汙,而有透明之感。再則書法藝術,沿流至今,名家輩出,總結了很多好的形象經驗,如折釵股,屋漏痕,錐劃沙等,用到畫上去,能增加線條美。字帖的臨摹範本,亦多反映了名書家的忠義之氣,或瀟洒倜儻的高尚品質,耳濡目染,日久也會潛移默化受到影響,變化了學畫人的氣質。所以我提出三分畫畫,人或認為畫的份量太少了一些。其實讀書寫字佔去十分之七,終極都為畫服務,所以畫是不嫌其少了。

構圖

構圖,歷來有二大法,一法是由大到小,先用淡墨或朽筆鉤出大體輪廓,然後隨手填搭,層層渲染,隨染隨擦,以至成圖。清王原祁,近代黃賓虹都用此法。我則由小到大,不打草稿,也不用朽筆或淡墨先行鉤定,一紙攤開,凝神靜視,審度部位,先有一個大概。或先有畫題,或一般創作,皆不經過深思熟慮,一筆下去,接著第二筆,層層生髮,由小到大,即由局部到大片,以至成圖。用墨也不一定由淡入濃,或一筆下去,蘸飽濃墨,斬釘截鐵地留出口子,也不重複第二筆,這樣飳口分明。然後等到筆頭水份漸漸枯竭;再蘸第二筆,是時加多水份,一方面墨色也淡些,同樣筆頭水份畫到漸漸枯竭,再蘸第三筆,使筆頭上的墨用光,所以畫完後,筆洗內水還是清清的。隨畫隨生髮,筆到意隨,純任自然。其難處何處宜濃,何處宜淡,何處宜虛,何處宜實,要有把握。或因一筆而生髮出一個構圖來,甚至改變初期的設想,所以我的構圖變化多端,甚少雷同。然亦有時形勢扞格,畫不下去,而一轉手間,柳暗花明,又是一番境界,奇思絡繹,奔赴筆端,畫到順手時,左右逢源,認為天下之至樂。我作畫從頭到尾,一支筆畫到底,甚少換筆,順應筆毛,互為肥瘦,杜甫所謂「筆尖寒搦瘦」,因工具之不同,每有意想不到之效果。作畫又如奕棋,一子才下,要想到第二子,第三子,虛實疏密,濃淡乾濕,皆要心中有數,濃墨下去,不可更改,一有誤失,全盤皆輸。濕筆淡墨,也不易處理,多加易臟,不見精神,要之明凈無滓,一片精光,方是高手。

靈變

畫要好,必須有靈變,而這兩個字,是互為表裡的,有靈必有變,不變也無靈!有變才有勢。要變也不是無原則的亂來,像有些青年,橫塗豎抹,不擇手段,標新立異,嘩眾取寵,我們不主張這種的變,變不是無原則的,其間亦有規律可尋。只是高明的變,其規律不是容易尋到的,是一種無規律的規律。蘇東坡說:「出新奇於法度之中」,其奇必須有法度可尋。不特構圖需要避免老一套,即是筆墨也須出奇制勝,令人摸不著底,不知道其風格出於何人何派,同時畫第一筆時,令人猜不出第二筆怎樣畫法。變化多方,不可捉摸,只見他遲速頓挫,不可端倪,這樣變有助於靈氣的到來。靈氣之有無,一半是天生的,即使只看他下一筆,也能看出靈氣之有無。沒有靈氣,要使他有靈氣,後天的獲得,極不容易。要知無靈氣的人,一定筆無變化,所以我想注意筆墨多變化,包括用筆的順逆徐疾,用墨的濃淡燥潤,筆順之安排,用水之乾枯潤濕,做到這些,自然而無礙,一定可以做到靈氣之到來。畫有靈氣,一在筆,二在墨,三在構圖,自古大家,從未有過沒有靈氣的,不過各有各的靈氣。我們知道靈氣又叫鮮頭,凡是好吃的東西,皆有鮮頭,魚有魚的鮮頭,肉有肉的鮮頭,雞有雞的鮮頭,同是鮮頭,而各不相同,其間有厚薄清醇之別,但有怪味之鮮頭,亦所不取,猶如膾炙,人所同嗜,故大家筆墨,其鮮頭也即靈氣,也是無怪味,而為人們所能接受。既有靈氣,也就達到氣韻生動,符合六法的要旨。所以氣韻生動,歷來不易說明白,我想用靈變兩字來解釋,雖不完全適當,但也雖不中,不遠矣。我想提出這兩個字,對創作評畫都有幫助。

取勢

經營位置,亦即所謂構圖,構圖來之於大自然,下生活歷覽山川,觀察丘壑開合,山勢走向,雲樹蔽虧,川流曲折,道路往來等等,主要不悖於物理。如峰巒橫出過度,下無支撐,在現實中早已倒下,我認為不宜畫此,觀之令人心中起不穩的感覺,雖奇而不合情理,或上無水源,而下面瀑布甚大,請問水從何處來?所以構圖,有乖情理是不可取的,要做到既合情理,在平凡中出奇,經得起看,繹味無窮,第一要注意取勢。有了勢就出奇,一眼看去,聳神驚目,就能抓住人。取勢之法,要製造矛盾,如峰頂向左,坡石業樹,向左取勢,而下面山腳須在右處做工夫,坡石業樹,也都向右取勢,總之畫面筆墨皆服從勢的需要,不是削弱,而是盡量增益其勢,下面蓄勢愈足,則上面其勢愈突出,左右易位同樣情形,上之於下,亦如此。其他取勢之法,如景之取橫勢者,如陂陀沙岸,江河汀渚,橋樑屋宇,平波橫雲,不厭重疊,都取橫勢,景之取直勢者,多畫峭壁危崖,奇峰懸瀑,喬木參天,層層重疊,以取直勢,雲水輕靈,岩石重實,一實襯出一虛,總之兩者相反的物體,加重其一方,而減輕其另一方,不惜加以誇張,使之不平,則勢出矣。畫要險絕,忌平,平則無勢。實處愈實,虛處愈虛,虛實對應尤甚,而後有險。構圖之法,就是製造矛盾,虛實相間,小大相間,繁簡相間,黑白相間,橫直相間,諳乎此,則構圖不難,取險亦不難,蓄勢既足,而後奇變出矣。

識辨

識辨對此學畫,至關重要,即對包括古人和今人的作品,要有正確的見解,即好在那裡,不好在那裡,這樣才能吸取其精華,揚棄其糟粕。俗話說:「眼高手低」,這是常情。世上決無眼低手高之人,眼睛不高,識見不廣,見到一幅畫,不能看到其好壞,心中無數,你認為是精華,就去學得來,恰恰是糟粕,學了反而有害。再則人貴有自知之明,人的稟賦不一,何者是自己的所長,何者是自己的所短,明乎此,那末以我所短,學他的所長,永遠不能勝過他,永遠跟在他後面。只有用我所長,那麼可以勝過他。在這裡,談談我自己的經歷:當我青年時期,吳湖帆先生的山水畫,名重一時。他的畫明麗婉約,是一種詞境,尤其設色有獨到之處,我評他八個字,曰「筆不如墨,墨不如色」。我自知稟賦剛健木強,是詩境而不是詞境,尤其近乎杜甫沉鬱的詩風,和吳湖帆的設色山水畫,各異其趣,稟性不近,學他終不能勝過他。同能不如獨詣,我就注意線條,淡設色,不用重色,以免掩蓋線條的墨痕,化婀娜為剛健,結果我自辟蹊徑,獨立門庭,吳湖帆一種婉約的山水畫,不能籠罩我,自己定了這個信念,五、六十年來,奉行不悖,至今還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老年變法。近代張大千創為潑彩法,一新耳目,風標獨異,不愧豪傑之士。當然也是創新的一條路,但我一向反對跟在人後,如果也用潑彩法,跟在他後面,勢必和張大千接近。張大千的潑彩法,有他的基礎,有他稟賦,是他所長,而恰恰是我的所短,終不能勝過他,我因之多畫水墨畫,參用抽象畫法,同樣有我獨特面目,得到好效果。

入門

學習中國畫,起步不外臨摹,等臨摹了一段時間,接受傳統的技法之後,到大自然中去,才有辦法摹寫峰巒樹石。傳統是先代無數藝術家在大自然中不斷總結創造出來的,不是自天而降、白手起家所能做到,所以學中國畫,不能遠離傳統,那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沒有發展前途的。每有青年學過西洋畫,而沒有接觸過中國畫,到大自然中,面對山巒,面對青山,寸步難行,毫無辦法。這是常見的情況。但傳統不都是健康的,如果起手學了不健康的傳統,風格不高,好像吃的第一口奶,終身受到影響。陳老蓮可稱豪傑之士,起步學的藍田叔,雖然他後來成就甚高,而到老還是有藍田叔的影子,所以初學宜審慎,否則不如一張白紙為好。傳統好比一座大莊院,在外面怎能知道它的內部結構,以及軒堂陳設,必須走進去,瀏覽一番,登堂入室,然後從後門出,瞭然於心。進去不容易,出來更難。有幾個人學畫,能夠入而能出,這是不容易的。清朝末期,山水畫衰頹已甚,無一大家能跳出成法。主要原因,由於歷代精品盡入內府,民間極難看到,又印刷術也不發明,木刻本和真跡出入甚大,又不到大自然中吸收養份,豐富自己,只是相互臨摹,在故紙堆中討生活,以致一代不如一代。民國以後才有起色,以至於今,我相信必有一個遠勝前代,山水畫中興的高潮到來。

創新

石濤說:「筆墨當隨時代」。隨著時代的前進,賦予畫家的使命,是不斷創新。我們應該在學習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創新不是現在才提出來的,自古大家,未有不創新者。創新愈多,家數愈大,則影響後世也愈深。中國山水畫自從唐代獨立成科,經過宋元諸家不斷改進,蔚為大國,成為當今世界上獨特的流派,唐代以前,山水畫空鉤無皴。一自皴法的形成,山水畫才逐漸趨於成熟,所以皴法的出現,是山水畫的一個里程碑,自後作者,只不過在其範圍之內,改進修補,或在章法上出奇制勝,或在筆墨上更趨成熟,不能全憑一己冥搜枯索,白手起家,必須學習傳統。但是學了傳統之後,不能停留於這一點上,必須消化傳統,加以改進,主要是「化」,化為自己的東西,闖出一條新路子來,形成自己的風格面目,如是作品才有新鮮感。傳統不是一成不變的,應隨著時代而不斷進化,對著新事物的出現,發生激情,要求自己去表現它,既感動了自己,也感動了觀眾,創立新方法,也豐富了老傳統。藝術要求新,不新不能抓住人,感動人。這個新方法應用的範圍愈廣,效果愈好,為人們所承認,學習與應用,對後世的影響愈大,那末他在畫史上所佔有地位也愈高,決不為時代所抹殺。

附論(書法)

我於書法,所用功夫,不下於畫畫。十四歲開始臨帖,初臨龍門二十品中之《魏靈藏》、《楊大眼》和《始平公》。繼臨《張猛龍》、《朱君山》等碑。三十歲後學《神龍蘭亭》,如是復有年,後來放棄臨帖,改為看帖,尤喜楊凝式下及宋四家諸帖,揣摩其用筆之法,以指畫肚,同時默記結字之可喜者牢記在心,一有餘暇,抄書不輟,如是積紙數尺。隨看帖,隨手抄書,二者同時進行。看帖所以擷取其意,注入心目,抄書所以訓練指腕,運轉自如。二者相輔不悖,並行而不偏廢,我自創造此法,行之有效,得益甚大。我不看書法理論書,如八陣法、撥燈法等,覺得越看越糊塗。當然這不是唯一的正確學習方法,聊貢左右。

我今年八十二歲,以往歲月,走過彎路,而今衰邁,常思賈其餘勇,於未盡之年,進行老年變法,芻言不當,尚祈正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沃德利成書畫院 的精彩文章:

孫過庭的《草書部首》一百法
寫意牡丹的構圖形式
明 張瑞圖 書李白《月下獨酌》 附釋文
梅蘭芳 花鳥作品欣賞

TAG:沃德利成書畫院 |

您可能感興趣

《原本大學微言》出版說明
跟《金剛經》學心態,跟《道德經》學生活老子微言第85集
陰陽學是科學還是偽科學?「一得堂」微言
《原本大學微言》中的內養外用功夫(一)
細讀《論語》,深悟「微言大義」
觀點丨曾亦:《公羊》微言與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
李慈雄先生:《原本大學微言》中的內養外用功夫(四)
歷代畫論(連載39)元明:《繪畫微言》(摘抄)(明)唐志契 撰
《靈修微言》:愛與完美
李慈雄先生:《原本大學微言》中的內養外用功夫(五)
李慈雄先生:《原本大學微言》中的內養外用功夫
李慈雄先生:《原本大學微言》中的內養外用功夫(七)
新刊推薦 微言天下
李慈雄先生:《原本大學微言》中的內養外用功夫(六)
李慈雄先生:《原本大學微言》中的內養外用功夫(八)
李慈雄先生:《原本大學微言》中的內養外用功夫(三)
李慈雄先生:《原本大學微言》中的內養外用功夫(九)
李慈雄先生:《原本大學微言》中的內養外用功夫(一)
你好,新學期 微言夜讀
微言:為什麼寫意畫在國展中不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