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初練太極拳如何出功夫?——給你分享一下太極拳技擊能力的培養方法!

初練太極拳如何出功夫?——給你分享一下太極拳技擊能力的培養方法!

老熊:「師兄,你是否可以系統地談談練太極拳如何才能出功夫即太極拳技擊能力的培養問題?」

張紹堂:太極拳毫無疑問地是一種技擊實戰性很強的拳種,現在有些人懷疑太極拳是否能夠實戰,這是因為太極拳普及的原因。因為普及了的太極拳就不是原來實戰性很強的傳統太極拳了。太極拳的普及是由於人們對健身的需要而形成的,象一些所謂的」國家標準套路、簡化太極拳等,都是屬於這一類型。因為大多數人所追求的就是通過練習太極拳而獲得健康的身體,其中很多人也達到了這一目的。練太極拳追求技擊實戰能力的是少數人,而這一部分人大都是各派傳統太極拳傳人,太極拳真正的實戰能力培養的內容存在於各派傳統太極拳中。當然,有些流派至今已經將培養實戰能力的具體內容失傳殆盡,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真東西失傳了。其原因有二:一是保守。二是不重視技擊實戰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那些真正的、好的內容失傳,這是很令人心痛的事情。這個問題不是僅僅存在於太極拳,其他拳種也有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傳統武術所普遍存在的問題。真正掌握太極拳精髓的,只是各派傳統太極拳傳人中的少數人而已。

練習太極拳要想具有技擊實戰能力,首先要出功夫,如何才能出功夫呢?首先要選擇正確的練習方法。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練習方法呢?以我個人數十年來練習李派太極拳的經驗來說,練太極拳不能死練套路,死練套路是很難出功夫的,即使是出了功夫也不會運用,遇到真正懂技擊的高手就會一敗塗地的。套路是傳統太極拳主要練習手段,但不是全部。

具體地說,太極拳的內容包括:一、基本功的訓練;二、套路的練習;三、樁功的練習(李派傳有太極十三樁);四、內功的修鍊;五、輔助功法的練習,比如操繩功、揉球功等等;六、各種推手的練習;七、對手練習(即實戰訓練);

首先基本功的練習決不可以忽視,俗話說「練拳不溜腿,必是冒失鬼」,傳統太極拳對基本功的要求很高,韌帶必須要抻開,這樣動作才能做到位,一些高難動作也就可以做出來。既然是要追求技擊實戰能力,那就不能和公園裡那些老年人一樣練法了。所以,基本功練習是基礎。其次是套路練習,俗稱「盤架子」,基本功練好了,動作可以做到位了,架子也就可以盤好了。盤架子不能死練,所謂死練就是一成不變地按照順序把套路打下來。你天天這樣練是不行的,就是練到老也是不會運用的。一開始,你不要上來就練成套的拳法,要先練簡單的單手套路,比如李派的「八門手法」、「老三推」,八門手法就是棚、捋、擠、按、采、捩、肘、靠,每一式就是一趟拳,反覆練習,八式練熟了,就開始入門了,這時就練習比較複雜的套路了,此外,你還要學習拳理,要弄明白一些簡單的要領和拳理。比如提頂吊襠、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裹襠護臀。什麼是「頂頭懸」?怎麼才能放鬆?這些都要弄明白。另外,什麼是無極、太極、兩儀、四象、陰陽、五行、八卦都要明白。這些可不是迷信呀!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精華,掌握了這些,你就會明白很多道理的,對你今後掌握拳理是很有幫助的。

接著說套路練習(盤架子),套路練習不能總是一種架子,要高、中、低架都練,低架子注重下盤功夫,俗話說:「下盤築根基,上盤練手法,中盤練大通」,下盤就是低架子,練低架子很吃功夫,也很出功夫。練低架子有的動作腿要緊貼地面,慢慢地裹起來,李派的太極五行捶共一百零八式,練上一回需要一個多小時,你要是不能做到放鬆,你是堅持不下來的。另外呢,這樣練習也能使你自然而然地放鬆。開始,你可能堅持不下來,練上一段時間後,你就會覺得很輕鬆,每天早晨練上兩個小時,你這一天都會覺得精神飽滿、精力充沛,體能特別的充足。你要有至少一年的時間來練下盤功夫,才能練好下盤,下盤練好了,根基有了,你的腰腿力量就會得到很大提高,全身也能放鬆了,這就是所謂功夫。你要是能搞清楚什麼是陰陽,功夫就會不斷進步,陰陽是事物的正反兩個方面,是一種分類的方法。在太極拳練習中,陰陽就是蓄與發,是開與合,是呼與吸,是左與右,是柔與剛,是--- ---。

盤架子要明白陰陽,明白什麼是雙重,什麼是偏沉,拳經云:「雙重則滯,偏沉則靈」,所謂雙重就是陰陽不分,偏沉就是分出陰陽,太極拳每一式都要分陰陽,動作與呼吸協調起來。全身的關節要靈活、協調,要身備五弓。上身不能練成平板,一動起來周身的關節就要協調一致。這樣,久而久之就會把勁練整,功夫就會出來。盤架子的功夫結合站樁、內功修鍊,輔助功法的練習,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時再結合推手練習,會使你比較深刻地了解、體會和掌握太極拳的勁法,為實戰能力的培養打好基礎。前面說到盤架子不能死練套路,就是說一套拳法不能總是機械地按照順序練下去,當套路練到純熟的時候,就要打亂順序任意連接各個式子。這樣練習是為了使你能夠靈活地掌握太極拳式子的用法。李派太極拳盤架子就叫做「單練」,單練講「單練四要」,「四要」即「理」「勢」「氣」「機」四個要點,也可以說是四種練法,李瑞東先生云:「單練者,乃一人獨練者也,獨練切勿貪多,務求純熟。或擇一、二式而專練之,此謂之練勢;或連三、五式而急練之,此謂之練氣;或乘勢之便利而任意練之,此謂之練機;或酌勢想像而練之,此謂之練理,合而言之,單練四要也。」

初練者在盤架子時,千萬不要貪多,不要追求儘快能學會一個很長的套路,因為這樣反而欲速則不達,重要的是純熟。李派的練法是,初練者在練習每一個式子後,都要將這個式子作為「樁」來站一段時間,然後才練下一個式子。這樣練才能很快地練出我們所要的「內勁」來,否則,你看似學的很快,其實出功夫反而慢多了。等你把每一個式子都練習純熟了,再練習成套的拳法不遲。一個套路純熟了,就要打亂順序任意連接練習,李派的單練四要是有順序的,不能亂來。李瑞東先生云:「夫本理以造勢,即勢以運氣,借氣以生機,行機以達理。」「而練有專規,不練勢則勢不穩,不練氣則氣不接,不練機則機不靈,不練理則理不通。俱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練勢則勢不真,不練氣而遽練機則機不活,不練機而遽練理則理不圓。學者宜深思之。」

單練的功夫達到一定程度後,還要由老師親自講明關竅和「手訣」,手訣有五個字,這五個字就是開關通竅的鑰匙(筆者在這裡不能隨便透露,以免練習者盲目採用而導致出偏),李派太極拳講究「手有五訣、足有五步、身有五方、口有五音、頭頂五星」,這就是外五行。此外還有「內五行」,而手訣呢?就是手指的曲伸與口的呼吸相合,做到這一步,就可以達到所謂「內外相通」、「呼吸通靈」,達到了內外相通、呼吸通靈,就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功夫也就上了一個台階。李瑞東先生云:「練藝不明手訣,猶如暗室無燈,雖苦練一生,亦難成功。」過去拳家講「六耳不傳」就是指手訣不能輕傳。單練功夫到了這時,仍然不能用於實戰,必須要經過雙練,由老師來給弟子「安手」、「安眼」,講明尺寸分毫,並且經常給弟子「喂手」,弟子之間要經常進行對練,也就是雙練。不斷地進行體驗,總結。這種雙練絕對不只是推手,推手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而已,經過這種練習後,才能具備實戰能力。練習者要每天進行至少四個小時的刻苦訓練,經過至少三年的訓練才能達到實戰的目的。過去有人說「太極十年不出門」,那其實不是太極拳傳人的說法,而是外人所說,那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李派講「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能初步進行實戰,並且放人於丈外的功夫,不過是小成的功夫。那麼什麼是大成呢?練太極拳達到了大成功夫,就是具備了相當的反應能力,非常靈敏。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達到了「返先天」,這是說將人(先天本有的某些潛能)本有的良能良知開發出來了。如果說小成是「懂勁」,那麼大成就是接近於「神明」了,功夫到了這一步,實戰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要想練到這一步也絕非輕而易舉的,路子必須要選對,有明師指點才不會走彎路,而且還要下苦功夫,不但練功夫時刻苦,就是學習拳理也要刻苦,還要有一定的悟性,總之,天上是不會掉餡兒餅的。我歷來反對什麼速成的功夫,也反對將本門的太極拳法函授他人。那樣既是貪人錢財,也是誤人子弟。不過現在有了錄像和光碟,某些自學者如果有悟性的話,也可以試試,這要看實際效果了,如果效果不好,也是不可以的。

筆者和張紹堂先生曾經就太極拳的實戰能力的培養問題作過長談,紹堂先生練太極拳將近四十年,積累了豐富的練拳經驗,有著非常出眾的實戰能力。紹堂先生說,武術的實戰功夫,下等功夫靠力量和速度來取勝,中等功夫靠手法和技巧取勝,上等功夫靠先天的靈敏來取勝,就是所謂無拳無意,無所謂什麼手法招式了。對方出手,你不用去想用到底什麼招式來對付,動作自然而然就出來了。假如對方的招式中途有變化,而你也會隨之變化,但你總能剋制對方,甚至對方偷襲你,你也會及時做出反擊的動作來,你的大腦還沒有反應,而你的動作就已經出去了,這就是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我們練太極拳最終的目標是「返先天」,所謂返先天就是把人體的潛在的東西開發出來。這些東西並不神秘,任何人只要方法對頭,都能練出來的。當然,萬丈高樓平地起,開始還是要從最基本的東西入手的。基本功一定要練紮實,沒有基本功,動作不可能練到位的。動作都做不到位,你也就不可能練出真功夫的。為什麼有的人練了幾十年都練不出功夫來?一是因為基本功沒有,二是因為方法不對,拳理不明白。三是因為工夫沒下到。練習太極拳是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前面的那個「無」,是什麼也沒有,你沒練當然就沒有,你就要通過苦練,練而有之,有了拳法也有了手法。這時候你就作到了從無到有,後面的那個「無」,是你功夫的升華,你的拳法、手法純熟了,運用自如了,你就「懂勁」了,可以實戰了,進一步練下去,你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就能練出來了,你就接近「神明」了 。這就是所謂「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這不是王薌齋的發明,李瑞東先生早就說過類似的話,意拳(大成拳)的理論並沒有超越傳統武術的理論範圍,岳氏心意拳理論也有這樣的內容。功夫練到了這一步,你完全可以不必刻意去想什麼招式對付什麼手法了,一伸手就有了。李瑞東先生說:「不練招法手」,指的就是這個時候。所謂「無招勝有招」嘛!任何人炫耀自己某個招式如何高明,那他的功夫肯定還不是很高的。高手比武是絕不會事先準備好用某招來對付對手的某招的而是審時度勢、隨機應變,靠什麼來隨機應變?就是靠你練出來的先天的靈敏反應,這就是「無招」。但是,你要明白,這個無招的基礎是「有招」,要想達到「無」,還必須從「有」開始的。我說盤架子不能總是按照順序去練套路,練習純熟後就要打亂順序任意連接,按照「理」「勢」「氣」「機」的次序去練,這樣盤架子就是從「有」練到「無」的一個過程。我這樣說應該是比較通俗的吧?

再說說推手吧!推手有「定步」、「活步」、「四正」、「四隅」、「單推手」、「雙推手」多種,你不要以為太極拳就只有通過推手來培養實戰能力的。它只是實戰訓練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已。太極拳的「聽勁」,就是從推手的練習過程訓練出來的。推手訓練也可以用於切磋功夫,因為是一種比較文明的切磋方式,也不易傷人,所以通過推手來進行切磋、比試的就很多。有些人甚至不練實戰的其他方法,而專門練推手,現在這些人不在少數,所以人們就以為太極拳就只剩下了套路和推手了,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誤解。太極拳培養實戰能力的方法很多,盤架子、推手是其中的內容,但是還有雙操和雙練以及各種輔助功法。其中雙練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李派主要是按照李瑞東先生所總結的《雙練三要》來進行的,所謂三要就是「比較」、「問難」、「爭強」,我就不細說了。

我簡單地說說李派的輔助功法,李派太極拳有很多種輔助功法,都是藉助於器材來練習的,我就舉幾個例子簡單地說一說,一、李派有「抖綆繩」,方法是用一條粗約雙手一掬,長兩丈余,重三十六斤的粗繩兩端套著兩個鐵環,固定一端,練習者手握鐵環另一端抖起來,主要是練習抖勁。二、李派傳有八卦九宮樁,就是用軟藤捆紮成直徑約八寸的藤束,栽於地面,共九束,練習者其間穿行擠靠,藤束富有彈性,練習者可以體會人體的彈性,這叫「盤樁」,盤樁是有步法的。三、李派有太極球的練習方法,可以練習和體會太極拳的圓活,也能練出各種勁力。李派《太極球十二法口訣》,就是:「金絲串腕出連勁,女子撈線出粘勁。老人端鍾出接勁,二龍戲珠出帶勁。仙人過橋出隨勁,丹鳳朝陽出棚勁。金雞上架出崩勁,夜摸珠子出圓勁。懷中抱月出空勁,老僧托缽出領勁。張飛蹁馬出沾勁,奴家磨刀出拱勁」。四、打袋,除了打各種沙袋以外,還有一種是將書本裝在一個口袋裡,吊起來來擊打,這樣練習日久,能練出一種穿透力來。另外還有一種練習手指的方法,就是用一根竹子做成環狀,用很厚的牛皮紙糊上,吊起來,用手指來點,要求練到手指點破牛皮紙而竹環不動。難度是很大的,這個勁力練出來是很實用的。此外還有太極尺等等。總之,藉助於器材練習各種輔助功法是很重要的手段。比如抖綆繩功夫,當你把三十六斤重的繩子抖的「嗡嗡」作響、連繩子都看不清時,你的抖勁就相當出色了。而你把太極球十二法練成後,你會十分的圓活,能掌握多種勁法。對於技擊、實戰是很有幫助的。

要想成為實戰高手,內功也是重要的一環,以李派的「釣蟾功」為例,其中的吞氣法也就是「大蟾氣」能夠直接運用到實戰當中的,而且威力是非常的驚人,因為此功不能濫傳,所以就不多說了。

按,乃以單手或雙手按人身之謂也。按以順步為得勢,否則不易為也。按中有開合之意,並含有由前後之一縱圓圈。如僅直按,既失效用,而反為人所制。至按之開台,須手足相應。前進後退,有升降之勢。藝高者用按法。以逐步為虛,落步為實。虛則為引,實則為發。按須用腰腿勁,加以意氣。又須眼神注意,虛領頂勁。然亦不可去之太速。太速,反而被人借勁。如能藉腰腿之前伸,手臂蠕蠕按出,人必覺累而受制矣。按時須頂懸身正,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坐腰松胯,收住尾閭。上身勿前俯,俯則重心向前,易被捋出。故須謹慎。凡藝高者按人,大都在其真勁未發之前,即可使對方勢背,自動傾仰跳跌。按之發勁中,亦分有長勁、截勁、沉勁等,尚望運用者隨機而施之也。

註:(太極拳套路中的弓步有幾種不同形式:兩腳約成45度角、前後開步的形式,是楊系太極拳基礎步型,川字形式是吳式太極拳的基礎步型,馬步在楊式套路中幾乎不用。這裡只舉了吳式太極拳樁步訓練內容為例,練習者應舉一反三,學哪種拳套路要選哪種拳套路中同樣步型,作為樁功的訓練內容,這樣才能學用)

太極拳樁步,分為馬步及川字式二種。前輩練太極拳必先練此兩種步法,使下部有勁,不至飄浮,而後進習架子推手,方克有濟。良以此種步法,正如建造房屋之基礎。基礎若不鞏固,試問極閣崇樓,高堂巨廈,又安能持載其上。惜現今學者,多不從此著手,以求漸進。初練即為盤架子推手。須知不經此步功夫,則下部無功,重心易偏。故本編特揭而出之,以促學者之注意,而免盤架子時,腿部不能過於坐低,姿勢不能過於求其準確,推手時易犯一采即俯,一按即仰之弊。故欲練太極拳真功夫者,非先練樁步不可。此種練習,時間不拘長短,唯須持之有恆,行之有素,一月後即能見效。至練之方法,分列於後。

馬步站樁

兩足並行分開,距離較兩肩略闊,身體下蹲,兩膝微屈,重心分於兩腿。上身正直,懸頂松腰,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尾閭中正,眼神視手,斂氣凝神,以鼻呼吸,兩臂屈彎,雙手向前,掌心相對,宛如拖球。勢分為一升一降。一升即身略升上,兩手稍開,氣為吸,貼子脊背。一降即身略下坐,兩手稍合,氣為呼,沉于丹田。總之,兩手一開一合,如肺之動作然。初學時,每次只須5分鐘。漸久漸加。日久以後,除下部穩實有功及周身四肢內勁皆加厚外,而丹田之氣,亦充足矣。

川字式站樁

立正,右足向前踏出半步,足跟著地,足尖略提起,屈左腿,兩足距離約1尺左右,勿過近或過遠,上身正直,臀部勿突出。含胸拔背。虛領頂勁,尾閭中正,眼神視手前方,無思無慮。氣一吸巾於脊背,一呼沉于丹田。身往下蹲,全身重心大部寄於左腿,兩臂略彎,雙手向前平伸,覺肩垂肘,坐腕,手指微屈,分開向上,右手在前,左手右後,略近胸前,掌心參差相對,宛如抱球。上身肩、肘、腕與下身胯、膝、足,均須相合。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腕與足合。周身經靈,無絲毫拙力,務求自然。姿勢與十三勢拳式中,提手上勢相同。此為右式。左式一切動作如現右式。叭左手左足在前,狀如十三勢拳式中,手揮琵琶式。練習該式樁步,不論時間長短,如能有恆,於人身內部意氣,周身內勁及腰腿功夫,皆有甘大之益助,按此式含有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以及攻守等勢,故在太極拳,極為重要。前輩對於此步功夫,雖練之數十年,每晨練習不息。蓋此式練意、練神、練氣故也。故練習太極拳者,切勿等閑視之。至於其他單式練法,十三勢拳式中,任何一式,均可依此法單獨練習。此種單式練法,自古迄至清季楊健侯,咸以此單式練法教授學徒,其重要可知。

太極拳勁節--擠

擠者,乃以肱部(即小臂)擠擊人身之謂也,為推手中主要動作之一。不可過高或過低。擠生於敵捋己之後。故欲擠之勢足,先須故意任彼捋足,而變擠擠之。擠亦可用以人靠之後。但擠不能用手臂之力,須用腰腿勁,加以意氣,其姿勢應圓滿,勿生稜角,頂懸身正,沉肩含胸,尾閭吸住。上身勿向前俯,免傾重心。若用力擠,則己臂反易為敵借勁。故藝高者能將擠氣貫於人之足部,使人處於背勢,身體不得自由.其發可用長勁、沉勁、截勁等。唯初學推手,在四手中,多缺擠一手。放推手盤圈不甚圓滿。希學者加以注意焉。

若遇他派拳家手腳極快,一時不能粘住,將奈之何

答:他派拳均以離開見長,然離開過遠,亦不能打上吾身,若欲打上吾身;必系手足能相及之處,彼近吾身則吾可粘之矣。粘住之後則可聽彼之勁,急動則急應,緩動則緩隨,若遇此時,不可膽小,急進身粘之,粘住則無危險,不粘則彼可得勢矣。

太極拳沾粘勁

即不丟之勁,主前進,為太極拳中最需要之基本內勁,由推手而來。初練時,兩手不知所覺,猶如木棍。漸復由手而臂、而胸、而背,以至周身皮膚,逐漸生有感覺。有感覺始可沾粘。有沾粘,始可將敵吸住,為我所制。此種沾粘,須由高明教師引領之。宛如蓄電池之過電,教師為一有電之發電機,學者為一無電之蓄電池,引領猶如過電。功成則如發電機已將電輸入蓄電池中,嗣後蓄電池亦能單獨發電。俗稱喂勁。以其如慈母餵食於小孩,日久以後,小孩亦知自食方法。故練習此勁至相當程度後,皮膚上有似雲似霧之氣,如漆似膠,一遇敵手,即不丟不離。非但兩手如此,周身皆然。其藝愈高者,氣愈厚,而面積愈大。但此氣不能目睹,僅能自覺,或使具有同樣功夫者,互相感覺耳。故藝高之人,於推手時,一搭手即知對方程度。其理即在彼此沾粘圓圈面積之大小也。此勁為練習太極拳推手中最重要者,初步必須練習,否則不能研究其他諸勁。此為初學者不可不注意也。

太極拳之散手如何用法?

太極拳七十餘式均是散手。既有散手,何必又習推手之法?蓋太極拳散手之變化均由推手聽勁而來,能聽勁則散手方能用之而適當。若不粘住敵人,不知聽勁則用散手,亦猶外家拳之格打,未必著著適當也。「太極拳論」云:由著熟而漸悟懂勁(著即是散手),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可見著熟是第一層功夫,懂勁是第二層功夫。著熟不難,懂勁最難。譬如敵人打一拳來,若不先粘住,則不能聽人勁之;不能聽人勁之,則不能或左、或右、或高、或低、或進、或退而施用散手,既粘住之後,若敵人手往上起,則亦隨之而起,即可以左手擊其胸部;若敵人手往下落,則隨之下落,以左手擊其面部;若敵人手往前進勁偏於左,則隨之向左化去其力,即可分手以左手粘之,騰出右手擊其頭部;勁偏於右,則隨之向右化去其力,以左手擊其頭部或肩部;若敵人抽拳,則趁勢向前放勁。此略言其大概也。總之,太極之散手與他種拳之散手不同。太極拳之散手是由粘住聽勁而出。他種拳之散手是離開而各施其手腳,遠則彼此不相及,近身則互相抱扭,仍有力者勝焉。許君禹生所作太極拳勢圖解,每式之後,均附以應用,甚為詳細。余曾叩之楊澄甫先生云:太極拳術若將散手用法加入,則更備矣。先生曰:太極拳散手隨機應變,無一定法。若會聽勁,則聞一知百;若不會聽勁,雖知多法,亦用不好。故余所著之書,未將散手加入也。孫武子曰:知己知彼,後人發先人至。太極聽勁全是知彼功夫。能粘住敵人,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彼不會聽勁,一動即跌出矣。若太極拳聽勁功夫尚不能到,不能粘住敵人,則不必與人動手可也。

太極拳之品格功用

太極拳為武當嫡派,乃張三丰祖師因觀鵲蛇之斗忽有會心,發明此拳。蓋恐修道之士靜坐功深,血脈有凝滯之患;山行野宿,突然有野獸之厄。是以因觀鵲蛇之鬥智,仿禽獸之飛躍,法天地自然之理,參太極陰陽之秘,創此太極拳以傳修道之士,為靜功之助,久練之後,且有衛身之能,延壽之益,故其歌訣中有「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之語,而練拳之時,純以神行,不尚拙力。故其歌訣中又有「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之語。最要而最難者,為「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此中大有講究。祖師雲遊四方之時,憫文人之懦弱,時受強暴者之侮辱而無抵禦之策,遂留傳世間,以柔克剛,以弱制強,無力打有力,借人之力,順人之勢。自此以後太極拳為世所重,稱為武當派,出於少林之上。得斯術者如獲至寶,不肯輕易傳人,必深知其人之德行操守,又加以多年之精密考察,始肯傳其秘訣。學拳之外,有必須遵守之規律:一不許保鏢護院;二不許沿街賣藝;三不許為綠林響馬以玷身家而累師傅。由此觀之,非品格高尚之人不能學;非堅忍卓絕之人不能學。學之者有變化氣質之功能。性暴躁而急促者可使之平和面安詳。蓋練拳之時全身鬆開,順乎自然,渾圓流利,氣沉丹田,心中空空洞洞,思慮全無,如莊周之夢蝶,人蝶不分。練完之後,自己曾練與否,亦不之知。練太極拳到如此境界,有何病不可去?不但自己如此,旁觀之人亦不覺心平氣和,與之俱化。練拳之時不許脫衣赤身,須穿長衫馬褂,從容文雅;不咬牙瞪眼;已病者雖覺痾宿患,皆能拔除。雖屬技藝,稱為醫王有何不可?如知此種太極拳術,為養生卻病之最妙法術。諸君觀之,當不以余言為河漢也。

太極拳術十要

第一、虛靈頂勁 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項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第二、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撥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撥背,能撥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第三、松腰 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第四、分虛實 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第五、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松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松墜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之斷勁矣。

第六、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論雲: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壑,溝壑不塞而本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中所云:"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第七、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幣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第八、內外相合 太極拳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第九、相連不斷 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線有斷,舊力巳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循環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日"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第十、動中求靜 外家拳術,以跳擲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拳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使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憤張之弊。學者細心休會,庶可得其意焉。

一、虛靈頂勁

頂功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通流。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

涵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三、松腰

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有不得力,必由腰腿求之也。

四、分虛實

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為所牽動。

五、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松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松墜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之斷勁矣。

六、用意不用力

太極論雲。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而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論中所云,極柔軟,然後能極堅鋼也。太極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及外勁浮面之勁也。外家之力,最易引動,故不尚也。

七、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矣。

八、內外相合

太極所練在神,故云神為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九、相連不斷

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續有斷,舊力已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循環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曰: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十、動中求靜

外家拳術,以跳躑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慢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僨張之弊,學者細心體會,庶可得其意焉。

太極拳的勁節--聽

此聽,乃周身皮膚感覺之聽,非通用耳之聽也。,故在未練聽勁之前,必須先練沾粘勁。若不明沾粘,則不能聽。或以推手之綱領,全在收勁,而未知不聽,即不能收(收其動作變化)。猶如言語,若不用耳靜聽,即不能會解人意,故欲收非聽不可,太極拳之聽勁亦然。非先將己身呆力俗氣拋棄,放鬆腰腿,靜心思索,而斂氣凝神以聽之不可。夫不聽,如何能收,不收,如何能走;不走,如何能化;不化,如何能發。由此可知,太極拳中之聽勁,甚為重要。希學者深注意焉。

太極拳為什麼要慢練

太極拳所包括的內容大概有四個方面:1:攻法2 架子 3 推手 4 散手。武派太極拳家李亦余的著作《走架打手行功要言》,論述了架子與推手之間的關係。這篇文章從練架子與練推手的目的說起,後又涉及到了推手與散手的關係。文章開頭便說,欲「四兩撥千斤」,則須「引進落空」;又進一步地推理,最後得出結論:為了使肢體符合推手和散手的技術要求,「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換句話說,經過長時間緩慢地練拳架,肢體逐漸實現了動力定型,以至於以較快的速度打拳也不會變形散架;即使是在推手散手時,也會形成不假思索的自動反應。

一般拳術大多以直勁快勁為主,以發揮人體先天自然本能。就戰略思想而言,太極拳並不以充分發揮人的先天自然本能為訓練目的,所謂「不以充分發揮人的先天自然本能」並不是說太極拳是反自然的。太極拳師理性化思考的結果,通過對其它技擊形式的反思,認識到一般拳術是強欺弱,慢讓快,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者。太極拳認為在技擊中,通過「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有可能達到小力打大力,手慢打手快的理想境界。打太極拳需要認真學才能有所作為,如果不經過一個較長的緩慢練習,學會架子後不久即進行快練,往往會使拳架動作一滑而過,成為頓挫明顯得外家拳。太極拳也曾叫「長拳」,但不是現代意義的長拳,是指太極拳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太極拳之長有兩個方面:一是指引進落空,要練就粘連黏隨,不丟不頂的防守功夫;二是指四兩撥千斤,要練就棚捋擠按·采冽肘靠的進攻功夫。這些技術都需要肢體節節貫穿連綿不斷綿里藏針剛柔相濟周身一家上下相隨精神意氣內外相合,「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30年代出版的《太極拳使用法》一書中,楊澄甫先生要求「不得有直勁,恐日久入於滑拳也;又恐入於硬拳也」,也是出於技擊目的,慢練時太極拳的基本要求。

基本功的慢練並不是太極拳一家獨有,很多拳術入門時都需要一段時間慢練,尤其是內家拳法,無不重視慢練,形意八卦太極三家乾脆把慢練拳架稱之為「行樁功」,外家拳法,以氣而言「外練為武」,拳術中含有大量竄蹦跳躍閃展騰挪動作,稍稍熟練就可以較快的速度練習,只是慢練的過程和時間比較短罷了。內家拳法,以氣而言內練為文,與呼吸吐納導引相結合,慢練的過程和時間則要求很長,甚至貫穿整個修鍊過程。在現代運動科學理論中,速度快的運動成為無氧運動,快速打拳時間雖然很短,打完以後卻氣喘吁吁,需要補充氧氣。打太極拳速度要求比較慢,即使是連續打一兩個小時,普通人也只是充汗卻不喘氣,不需要補充氧氣,屬於有氧運動。有氧運動能夠使人體有充足的氧氣,對人體健康無傷害。打太極拳時從容不迫,可使人體持續地出現愉悅感,因而適應各個年齡段的人。青少年和中老年,體弱多病和身體強壯者,都可以從事這項運動。緩慢練習太極拳本來是為了散手技擊的需要,卻為人類健康作出了極大貢獻。當然,慢練的太極拳並不是說越慢越好,慢到一定程度即可。傳統楊式太極拳打一遍需要8分鐘,最快2分鐘即可完成;陳式老架打一遍需要5-8分鐘,二路炮捶約3分鐘,王海洲打的趙堡太極拳架大約4分鐘,最快要求2分鐘;馬岳梁年老時打吳式快拳僅用6分鐘。太極拳家練拳都是快慢有度,王海州打太極拳如游龍戲水,靈活輕鬆;陳小旺打二路炮捶猶如疾風驟雨,剛強猛烈;馬虹打陳式太極如畫中江山,書卷十足;馮志強打陳式太極拳如老馬奔騰,渾厚凝重;喬松茂打武派太極拳如流水高山,高貴儒雅。看這些太極拳名家演練簡直是一種藝術享受,是超越於技而達乎其道者,故美不勝收韻味無窮。

為提高鍛煉效果,太極拳不但可以象八卦掌那樣,同一個架子有高中低三盤練法,還可以同一個架子以慢中快三種不同速度進行練習。一是中速,中等高度架子;二十以慢速,較低的姿勢,每個動作完畢停下來幾秒鐘,這樣打一遍拳大概需要個把小時。每隔一兩天這樣練習一次,有利於功力增長,我們稱它為「功架子」;三十以較高的姿勢,較快的速度,每隔三五天練習一次,有利於提高技擊反應能力。快架子會失去一些慢架子的表現形式,但無論怎樣快,均應不失要求為度,我們稱它為「打架子」,初入門者即可將「養架子」與「功架子」混合練習,只不過練「功架子」的目的主要是檢查動作正確與否。平日走架,是知己的功夫。一動勢,先問自己:周身合上數項不合?稍有不合,即速改換。養架子需有一定基礎,才可以混合運用這三種方法。養架子無害,功架子和快架子對身體素質要求較高,尤其是老年練習者總以適度為妙。只要掌握好尺度,許多長於技擊的太極拳家不是也很長壽嗎?太極拳慢練雖無時間要求,但也不是無限度的。那些死氣沉沉,半死不活的練法,並不是太極拳運動。一些研究表明,當運動時心跳速率加快不超過50%時,即沒有鍛煉效果。一些人說練習太極拳越慢越好,作為自身體會雖未嘗不可,但作為普通規律未必有科學根據。因為內家拳是以慢練為主的拳法,有人就批評練八卦掌時轉的很快,令人眼花繚亂。其實八卦掌走圈也應多慢少快,多轉少換,慢練時如太極拳。太極拳練時雖綿綿不斷,頓挫不明顯,但發力時卻與八卦掌形意拳一樣剛整頓挫。就是說太極拳並不是只要慢,不要快,而是兩者相輔相成。健身也罷,技擊也罷,都要靈活掌握,適度運用三種架子,混合練習,打破單一沉悶的練習方式。不偏執於一端,糾正那些錯誤見解,恢復傳統太極拳本來面目,對提高太極拳運動水平不無益處。

有力打無力,手快打手遲,是技擊所必須遵守的規律,太極拳亦不例外,前輩太極拳家為什麼提出了「四兩撥千斤「的技擊境界呢?四兩真的可以撥千斤嗎?我們肯定地回答」不可以「,難道先輩說的不對嗎?他們並沒有說錯,主要看我們如何去理解這些話。慢練太極拳又特殊目的,慢練本身並不是目的,技擊時雙方出手如閃電,當對方打來之時,太極拳家練就「捨己從人」的功夫,這叫「引進落空」,為了「引進落空」,所以「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我先動」,彼不動時重心沒有移動,此時四兩不可能撥動千斤,彼微動時重心已移動,便為四兩撥千斤創造了條件。對方勁力落空之後,瞬間重心不穩甚至前俯後仰,這時輕輕在對方著力點加一點所謂四兩之力,對方即會應聲倒地。此時發勁速度當然快於對手,力量當然大於對手,於志均先生在他的《太極推手修鍊》中稱之為「陰陽驟變」。如果得機得勢,能夠做到下肢無論在對方的內側還是外測,從前面直插到其背後,還會將對方擎發出丈外。所謂四兩撥千斤,不過是千斤落空在前,四兩撥動在後而已,傳統拳論稱之為後發制人。事實上,後發之力也遠不止四兩,陳長興在《太極拳十大要論》中說:剛者以千鈞之力遏百均,柔者以百均之力而破千鈞。此百均之力比較符合技擊格鬥時的情形,四兩隻是形容。

知難行易與知易行難互為辨證,太極拳大概更能體現這個觀點。格鬥技擊瞬息萬變,動緩則緩隨易,動急則急應難。太極拳理想的技擊境界首先是要「引進落空」。當對方以極快的速度打來,你怎能夠以很慢地速度去接手呢?這當然要快。當將對方引進落空之後,機會稍縱即逝,你怎能以很慢地速度將對方撥倒呢?這當然也要快。「彼微動,己先動」之動更要快,快從何而來?這就不是慢練拳架所能完成的了。平時也需要兼練快架子快散手。在各武術流派中,幾乎都有「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概念,太極拳尤其重視且充分發展了這項技術。傳統武術招法無數,當對方腿擊摟膝,佯攻假打,拳打寸勁,或也是以後發制人等時,單一招式即難以戰勝對手。太極拳也有許多其他技法,楊澄甫有極深的推手功夫,但他在《太極拳使用法》一書中,讓然不厭其煩地介紹了太極拳的一招一式,如果所謂推手八法或者十三勢確能代表太極拳的一切技術,楊氏何必再說那麼多呢?除孫式太極拳外,大多數流派都非常重視招法訓練。太極拳與其他拳法一樣,也要進行全面技術訓練。當然,這一切都需要「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自王宗岳《太極拳論》問世以來,太極拳界始終奉為神明。王氏提出小力打大力,手慢打手快的技擊原則,其他理論著作雖未過多強調,但也在努力發展這種思想。《太極拳論》科學地否定了傳統武術中單純以「大快」勝「小慢」之者,豐富了傳統武術的戰略思想。《太極拳論》說太極拳富於浪漫地誇張,給讀者以無限遐想,有很高的藝術性。中國人重文的傳統,武人大多不文,這種藝術性或許無意地誤導了一些人。老太極拳家出手雖慢,卻能戰勝多個對手,以說明慢能制快。大家心理上不敢懷疑,實踐中卻難以做到,甚至有些人根本就不相信。楊澄甫在《太極拳使用法》一書中曾說其父楊健侯萬年尚能敵八九人,且不說衰邁一年是否還能對陣,即使是老年人能與青年人相敵,年老之人出手就一定會慢嗎?除非對手不加躲閃,否則,發力一瞬間也一定是快而不是慢。所謂慢制快著,大概是形容技法嫻熟者從容不迫對敵之狀罷?總之,如果望文生義地認為,太極拳慢練不是一種由慢而快的手段,誤以為慢練就是目的,則一定會「枉費功夫貽嘆息」.

太極拳沾粘勁

即不丟之勁,主前進,為太極拳中最需要之基本內勁,由推手而來。初練時,兩手不知所覺,猶如木棍。漸復由手而臂、而胸、而背,以至周身皮膚,逐漸生有感覺。有感覺始可沾粘。有沾粘,始可將敵吸住,為我所制。此種沾粘,須由高明教師引領之。宛如蓄電池之過電,教師為一有電之發電機,學者為一無電之蓄電池,引領猶如過電。功成則如發電機已將電輸入蓄電池中,嗣後蓄電池亦能單獨發電。俗稱喂勁。以其如慈母餵食於小孩,日久以後,小孩亦知自食方法。故練習此勁至相當程度後,皮膚上有似雲似霧之氣,如漆似膠,一遇敵手,即不丟不離。非但兩手如此,周身皆然。其藝愈高者,氣愈厚,而面積愈大。但此氣不能目睹,僅能自覺,或使具有同樣功夫者,互相感覺耳。故藝高之人,於推手時,一搭手即知對方程度。其理即在彼此沾粘圓圈面積之大小也。此勁為練習太極拳推手中最重要者,初步必須練習,否則不能研究其他諸勁。此為初學者不可不注意也。

太極拳的「神明境界」

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指出:「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 神明。」說明,太極拳修鍊分為三個階段:著熟、懂勁和神明。

在武術術語中,「著」、「招」、「式」、「勢」四字意義相近,都是指套路的一個拳式和姿勢。所謂「著熟」,顧名思義,就是要求對拳勢名稱達到「熟記」;對拳架套路達到「熟練」;對套路中的一招一式,一勢一著的攻防「意念」達到「熟知」,以至能從思想上明確,清晰地知道何時何處何種情況下可以用何「招」何「著」。筆者認為,這就是太極拳的「著熟」階段。

何謂「懂勁」階段?懂者,知道、 明白、清楚、了解、通曉之謂也「勁」,在太極拳中與「力」有著本質不同:勁圓而力直;勁沉而力硬;勁活而力僵;勁多元而力單向;力為先天之本能,勁乃後天而統成。拳諺云:「功夫好練勁難得」,「勁」來源於不斷的推手散打研究實踐,來源於逐步的「默識揣摩」,深思體悟。

太極拳「懂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要了解自己,即對於自身之勁、技、法、藝貴有自知之明。要認識自己是鋼還是鐵,是半斤還是八兩。此謂之「知己」功夫。而另一方面必須了解對方,「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要很好地了解對方整體「功夫」的層次和水平,準確地判斷和感應對方「勁」的來源、大小和去向。太極拳「懂勁」後,雙方在較技中,以「人剛我柔,我順人背,無過不及,隨曲就伸,沾連粘隨,不丟不頂」意念為主導,並且雙方在比手較技中都應該判斷出:「可勝,可和還是不可勝」。譬如:如對方比我技遜一等,我則必勝,此時此刻,我務必掌握分寸,以德為上,友誼第一,點到為止,或者皆大歡喜,或者成為至交,讓對方口服心服;如若「棋逢對手」,雙方功夫旗鼓相當,此時萬勿「急功近利」,僥倖求勝,而應以求和、持平為上策;如對方較我藝高一籌,則大可不必與之周旋,理應虛心向對方求教。筆者認為,「知可勝,為勝;知可和,也為勝;知不可勝,仍為勝。」此乃「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真義也。技不如人而虛心求教,是「輸拳不輸人。「輸拳不為輸」,「不以勝負論英雄」;「輸人才是輸」,「人生無知最可畏」。如若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好勝自負,虛榮爭強,唯我「英雄」,不顧一切,強攻硬拼,勢必一敗塗地矣。此為一勇之夫,乃庸才耳。況且如此不計手段,以贏人為「宗旨」,縱然取勝,既非我太極之道,也謂之「贏了拳,輸了人」。所謂打手至上技擊第一,這是對太極拳藝的褻瀆和對武林友誼的輕蔑,實不可取,且可嘆可悲。

太極拳的「神明」階段,是太極拳愛好者應該追求的最高層次。必須指出,到達這個境界需要不間斷的求索、探討、揣摩和深思;必須忌急躁,懶惰,忌驕矜;要務正道循序漸進,不斷進取。「功練一日,技精一日」,「用功日久」.漸漸體悟,自會「豁然貫通」;「日新不已」,逐階登攀。自可「及於神明」。

太極拳以意為主,以氣為用。「意」在任何一個階段中都起著支配和主宰作用。但是各個階段的「意念」內容各有不同。太極拳「神明」階段的意念,不是「熟記、熟練。熟知」;不是「人剛我柔,隨曲就伸,沾連粘隨,不丟不頂」;而是「無形無象,全體透空」,「渾然無跡,妙手空空」,「一物無有,極其虛靈」。在這些「意念」的支配下,我之一舉一動,純任自然,「剛柔俱泯,一片神行」,時時處處無有絲毫之牽強和僵滯。此時此刻,我是一無所有,而又應有盡有,無邊無際,無極無限,無涯無垠,無窮無盡。有形而無形,無形而有形。

太極拳「神明」階段的推手較技,雙方不是皮膚肌體外在的「沾連粘隨」,而是在一定的距離之內虛空的「敷、蓋、對、吞」,是「意」和「氣」的感應、體現和高層次的應用。當此之時,雙手不是在「推手」,而是在「推氣」;不是在用「勁」,而是在用「意」;不是輕靈敏捷水準的比賽,而是「虛無」有無的印證。此時,我之身形「若空氣之不可見,若陽光之不可捉,如墨夜之不可知,如『神靈』之不可測」。我之身形,讓對方」看得見,摸不著,抓不住,找不到,甚至看不見」.而對方之勁、招、技、法、藝此時全盤落空,絲毫無用。我之取勝,不是將對方打倒打翻,而是對方失卻平衡自倒自跌;我不以「借勢借力,乘隙用招」「無敵」』而取勝,而是以對方用盡千招萬技,而對我「無奈」自告敗北。筆者認為,這正是太極拳的「神明」境界。也是對於太極拳這門學問和藝術研究的真諦所在。

或問:「以君之論,如何對付兩人耶?」答曰:「由一無所有改為應有盡有,分而擊之,各個擊破。」又問:「如何對付多人耶?」答曰:「雙拳不敵四手,好漢不勝人多」,對於一種藝術的愛好、探索和追求,與一髮千鈞之搏鬥完全是兩碼事。太極之道,根本宗旨是強身健體,而拳技之研究是為強身健體服務之手段。技擊至上,非我太極。另外,凡探求學問,研究藝術,其思想方法萬勿單向,偏激和鑽牛角尖,「計其一點,不及其餘」是錯誤的。西楚項籍善「萬人敵」,果能「敵萬人」乎?倘能如此,何有垓下之敗?太極拳藝,「益壽是上乘,打手是本意」,健身是根本,技擊是手段,如若本末倒置,則是對於太極的無知,背離太極之道遠矣。

問:「君如是說,想必已達神明境界矣。」答:「筆者愚魯,差之甚遠。」筆者淺見乃演練、體悟之心得體會,但太極拳「神明」之境界,非此莫屬,筆者倒是深信不疑。筆者循聲尋跡,曲徑探幽,對太極拳「懂勁」階段的延伸,「神明」階段的去向,做了一點理性的求索和尋覓,而不揣簡陋,拋出去的是「磚」,旨在引出「玉」來,確切與否,企盼懇請同仁和各家賜教不吝。

太極輕重浮沉解

雙重為病,干於填實,與沉不同也。雙沉不為病,自爾騰虛,與重不一也。雙浮為病,只如縹緲,與輕不例也。雙輕不為病,天然清靈,與浮不等也。半輕半重不為病,偏輕偏重為病。半者,半有著落也,所以不為病。偏者無著落也。所以為病。偏無著落,必失方圓。半有著落,豈出方圓。半浮半沉為病,失於不及也。偏浮偏沉,失於太過也。半重偏重,滯而不正也。半輕不偏輕,靈而不圓也。半沉偏沉,虛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圓也。

夫雙輕不近於浮,則為輕靈,雙沉不近於重,則為離虛。故曰,上手輕重,半有著落,則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為病手。蓋內之虛靈不昧,能致於外之清明,流行乎肢體也。若不窮研輕重覺浮之手,徒勞掘井不及泉之嘆耳。然有方圓四正之手,表裡精細無不到,則已極大成。又何雲四隅出方圓耶。所謂方而圓,圓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太極拳五字決

一曰心靜 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未能由已,要息心體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元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別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矣。

二曰身靈 身滯則進退不能自如,故要身靈。舉手不可有呆象。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兩手支撐,一氣貫穿,左重則左虛面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隨。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已。後身能從心,由已仍是從人。由已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枰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髮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工彌久而技彌精矣。

三曰氣斂 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易散亂,務使氣斂入脊骨。呼吸通靈,周身罔間。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

四曰勁整 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 。發勁要有要源,勁起腳根,主於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勁將出未發之際,我勁已按入彼勁,恰好不後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前進後退,無絲毫散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隨手奏效,此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

五曰神聚 上四者俱備,總歸神聚。神聚則一氣鼓鑄。鍊氣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開合有致,虛實清楚。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貴貫注、緊要全在胸中腰間運化,不在外面。力從人借,氣由脊發。胡能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於脊骨,注於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於脊骨,佈於兩膊,施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即是放。能懂得開合,便知陰陽。到此地步,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陳式太極拳十大練習步驟與方法分享!只要功夫純。全憑一開一合,一筆橫掃千人軍
馮志強大師談太極拳修鍊秘訣,六十餘年的積累,願與同道共修之!
胡老師楊建侯拳秘訣公開!原非入室弟子,此訣不說也!
太極拳鍛煉如何放鬆、不用力、不主動、不動手?初學進階必看!

TAG:九五太極養生 |

您可能感興趣

如何練習太極拳才能具備實戰技擊能力?太極拳技擊之法分享!
太極拳無極樁的練習法!你的腹部沒有這個點是不可能練出太極拳的功力來!
練技巧是太極拳嗎?
太極拳內功必練絕技,你與太極拳高手只差「一步」
練好太極拳的「聽勁」功夫!
掌握太極拳的走勁發勁規律,讓您的太極拳練出真功夫
太極雷雷輸的冤不冤?太極拳真的不能實戰?他學的可能是假太極拳
功夫沒下對,努力都白費!三位太極拳宗師助你了解太極拳的靈魂
練太極,撐筋拔骨有多重要?能夠做到筋骨練習的才是真正的太極拳!
你練的是太極拳還是太極操?
太極拳的五種練法,獲得太極拳真諦的最重要的途徑內功練法!
怎樣才能從太極拳套路里練出功夫?
為什麼你練的太極拳不出功夫?滄州人說太極拳系列
不練推手能練好太極拳嗎?
太極拳的松沉勁怎樣才能練出來?
怎麼練太極拳
習練太極拳,如何才能儘快進入「太極」狀態
太極拳慢練的方法
掌握了太極拳的五個要領,還怕練不好太極拳?
太極拳的無極氣功四句訣與練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