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關於《二十二》這部記錄電影,你應該知道的故事

關於《二十二》這部記錄電影,你應該知道的故事


Aug.


15


灼見(微信號:penetratingview)


22位老人極其珍貴的影像資料,被外人期待為「歷史的櫥窗」。可真正看到這部「沒有衝突」的片子,觀眾才恍悟,相比那段歷史的「暗」、「苦」,她們窮盡餘生在尋找「明」、「甜」。相比宏大的「歷史」,有一種更宏大的主題:活著。





作者  袁貽辰






導演郭柯的鏡頭一直在追趕時間:幾年前,他拍了一個「慰安婦」的故事,以《三十二》命名——當時全國僅有32位公開身份的慰安婦倖存者。


 

兩年後,這個數字減少到22。他把鏡頭對準了這22位慰安婦,片子取名《二十二》。


 


如今,這個數字減至9。他很清楚,這個數字最終會成為0。





王志鳳、符美菊、李美金三位老人在一起 




22位老人極其珍貴的影像資料,被外人期待為「歷史的櫥窗」。可真正看到這部「沒有衝突」的片子,觀眾才恍悟,相比那段歷史的「暗」、「苦」,她們窮盡餘生在尋找「明」、「甜」。相比宏大的「歷史」,有一種更宏大的主題:活著。

 


鏡頭裡的這22張「溝壑縱橫」的臉龐,像極了我們身邊的老人。


 


林愛蘭的腿抬不起來了,抗戰期間曾被強抓進日軍慰安所的她,如今瘦小的身子陷進了一張粉色的塑料椅子。海南農村,暴雨和艷陽不斷切換,這位慰安婦倖存者日復一日抬起「麵條粗細」的胳膊,一點一點挪動椅子到門口。她收養的子女都大了,走遠了。


 


兩次被抓進日軍慰安所的李愛連把過去壓在了最深處。她會留意院子里的野貓是否吃了飯,自言自語問小貓「你咋一個人來了呢?怎麼沒帶上你的孩子啊?」她不願提起那段「珍貴」的歷史,「17歲以後我再沒說過這些了」。


 


韓國老人毛銀梅似乎已經接受了遺忘。幼年流浪的她被騙到日本人在武漢開設的慰安所,在那裡度過了4年。70餘年過去,住在湖北孝感農村的老人說一口流利的湖北方言,不太能看懂韓文了。在慰安所的4年像是被橡皮擦去了,她對著郭柯的鏡頭說:「我記得一點,不記得一點。」


 


片子里全是大段大段日常生活「乏味」的鏡頭,看不出歷史的「大風大浪」。


 


與老人相處的時間越長,這個擅長拍攝「劇情跌宕起伏」的導演,越來越難開口要求老人講述「故事衝突」了,

「她如果是我奶奶,我能問你是怎麼被強姦的嗎?」

這個年輕的80後導演說,「其他東西都不重要了,首先得尊重她。」


 


機器就那麼靜靜地轉著,沉默、平靜、瑣碎的日常被裝進了片子。鏡頭掃過海南的酷暑、桂林的秋葉、太行山的飛雪,時光不斷流逝。




一把把菜刀、水果刀、鐮刀,掛在當時89歲的林愛蘭的房間里,長的、短的,鋒利的、鈍的,這名慰安婦老人用各式各樣的刀隔絕了自己和外界。



 


無聊不就是他們的真實狀態嗎?為什麼要假裝熱鬧?




曾有媒體報道:林愛蘭在抗戰時期被日軍抓進慰安所被強姦,一生無法生育,之後加入「紅色娘子軍」上陣殺敵。幾十年後的今天,林愛蘭被仇恨籠罩,她做夢都在「砍日本鬼子」,家裡掛滿的刀則是準備用來和日本人決一死戰的。


 


導演郭柯找到這位老人時,老人獨自住在養老院的小房間里,海南的氣候潮濕悶熱,她卻一個禮拜不換衣服。鏡頭一點點拉近,再拉近,這個逼仄的小房間里,成群的螞蟻從床上經過,老鼠屎散落在枕頭、盆子、柜子的各個角落。


 


郭柯問老人,為什麼要掛那麼多刀?


 


「因為小偷很多,他們如果來偷東西,我就拿刀砍他們。」端碗米飯都會顫顫巍巍的林愛蘭很認真地回答。





林愛蘭老人




沒有控訴、生活平靜、難見眼淚,當了十幾年副導演的郭柯感覺,自己似乎觸碰到了一個更真實的慰安婦。


 


當鏡頭轉移到幾千公里外的山西太行山,平靜無聊仍佔滿了畫面。李愛連老人是難得的「話匣子」,她挨個問攝製組成員都是哪兒的人,還和年輕人討論衣服的款式。老人每天生活的大事是喂貓,村裡大大小小的野貓都會在飯點湊到這裡,老人邊撒貓糧邊和兒媳婦討論,「這貓腰粗了,怕是快生了。」


 


郭柯想找到慰安婦老人應該有的「特徵」,可相處越久,老人越親切,每天看到自己就問「吃了嗎」。鏡頭裡,歷史彷彿只停留在她們布滿皺紋的臉上。


 


鏡頭不斷拉遠,李愛連靠在炕上安靜地看電視,幾個小時一晃而過。郭柯坐不住了,他搞不懂,「這些老人真的經歷過那些事情嗎?」


 


鏡頭掃到海南的農村,慰安婦倖存者李美金和全村的老人在榕樹下乘涼。郭柯透過鏡頭看過去,老人的面孔都太像了,「都那麼平靜、蒼老」,他找不出哪一位才是慰安婦倖存者。


 


鏡頭還抵達了湖北孝感的農村,背井離鄉的韓國人毛銀梅在中國生活了70餘年,她不像「被國讎家恨籠罩」的老人,時間似乎稀釋了一切。當時年過九旬的老人,只依稀記得幾句韓語,她的日常是搬著小板凳,靠著牆壁,靜靜地發獃。一旁,重孫們正玩著電子遊戲。


 


她悄悄跑到地里幹活,可是,她太老了,老到已經扛不起鋤頭、背不起麥子了,她對著鏡頭揪自己的手背和臉頰。老人的皮膚很松很乾,「沒有血了,活久了活久了,是個廢人了。」


 


片子拍到尾聲,幾乎全是「無聊」的日常,還有老人的嘆息聲和笑聲,「這是一部關於慰安婦的紀錄片嗎?」郭柯很沒底。


 


「無聊不就是他們的真實狀態嗎?為什麼要假裝熱鬧?」拍了十幾年劇情片的郭柯說服了自己,他決定剔除掉一切來自想像的「矛盾」和「衝突」。


 


這個年輕的導演說,自己認清了一件事,

「電影可以設計、可以構思,但生活永遠是無法想像的。」



鏡頭慢下來後,那些歷史的隱痛就露出來了




鏡頭裡,有人讓老人毛銀梅進屋拿個杯子,她卻聽成了被子,嘟囔著「拿不動啊」,緩緩起身到卧室抱起了被子。這個喜歡背著手遛彎的老人,會去房子邊的溝渠掏樹葉,會摘下新開的梔子花擺在床頭,滿室清香。


 


韓國駐武漢總領事館的工作人員送來賀卡,可毛銀梅拿著賀卡卻認不出上面的字,她獃獃地看了半天。她把賀卡拿反了。


 


那段「歷史」的痕迹只在不經意間流露。來了客人,「歡迎光臨」「請進」「請坐」……一個接一個的日語單詞從毛銀梅嘴裡蹦出來。


 


毛銀梅還會唱朝鮮民歌《阿里郎》和《桔梗謠》,但她對著鏡頭說,當初離開韓國時的情景記不太清了。她只記得分別是在火車站,戰爭年代,一切都是亂鬨哄的,母親在火車上,她在月台上跑啊跑,可怎麼也追不上。有人從火車上扔下食物,她也不知道為什麼,就衝過去撿起來大口大口地吃。


 


「都過去了,不說了,不說了。」這個90多歲的老人哭了。




毛銀梅老人




郭柯發現,當鏡頭慢下來後,那些歷史的隱痛就露出來了。他去尋訪這些慰安婦老人時,只有村子的地址,可幾乎每次到了村子後,所有的村民都知道外人為何而來,能準確無誤地指出老人的房子。


 


採訪時「刀槍不入」的林愛蘭提起日本人都是面色如常,可話題一轉到親人,林愛蘭就開始抑制不住地哭泣。她的手緊緊抓著那個粉色塑料椅子,哽咽著告訴攝製組,當年,她的母親被日本人抓住,被綁起來,然後扔進了河裡。很快,還未滿20歲的林愛蘭也被日本人抓住,被送進了慰安所。


 


越來越慢的鏡頭裡,老人向郭柯展示著自己最難以示人的那段歷史。


 


郭柯說,作為一名合格的導演,那個時候其實他應該高興,畢竟「終於得到了想要的故事」。可實際上,那一刻的他很難受,他覺得自己離這些老人已經很近很近了,聽她們講那些傷痛,就像是自己的奶奶經歷了一樣。


 


李愛連已經徹底不把攝製組當外人了,老人午睡時會邀請組裡的姑娘一起上炕,每天天不亮起床,給攝製組炸饅頭片。


 


毛銀梅院里盛開的梔子花味道清新,攝製組的人也很喜歡。老人從樹上摘下大大一把,挨個分給攝製組的成員,有攝影師扛著機器騰不開手,老人就拍拍對方的身子,讓壯漢微微蹲下。毛銀梅踮起腳,把梔子花別在攝影師衣服的口袋上,然後站在一邊,「嘿嘿」笑。


要活下去,就不會常常舔舐傷口。苦水往回倒,那才是真正活著的感覺




從酷暑到初秋,郭柯和30人的團隊乘飛機、火車和汽車,和22個老人都見了面。或長或短的拍攝過程中,他發現,老人身上的共同點很多,比如平靜、善良和樂觀,以及面對鏡頭的習以為常。



 


出發前他想過如何在不傷害老人的前提下提問並完成拍攝。但事實上,當機器出現時,有老人挺直了腰,「正襟危坐」,嘴裡冒出來的是「我不原諒日本人,我要他們認錯」。那些長槍短炮,老人似乎都很熟悉了。


 


拍攝後期,李愛連告訴郭柯,以前來採訪的記者太多太多了,可她「沒有講實話」。


 


「他們每次問那些問題,都當著我的兒媳孫孫,我怎麼說得出口。」老人說。


 


出發以前,郭柯還上網搜索過慰安婦的相關資料。可當他點開搜索頁面,出現的全是一個形象——仰拍的一張正哭泣著的蒼老的臉,照片說明字裡行間都是仇恨。


 


他很痛心,很多老人被這種形象綁架,像復讀機一樣,對著不同媒體說著同樣的、「記者想要的料」。


 


「其實她們的生活早已歸於平靜,如果遠遠地看,她們的生活會每天都帶著恨嗎?」郭柯覺得,「她們有自己的方式去消化這些歷史,一直以來都是我們不斷地在對老人進行二次傷害。」


 


他以前不明白,拍攝慰安婦不就是該讓老人提那些過去嗎。可幾個月近距離的拍攝,讓他發現,老人要活下去,就不會常常舔舐傷口。





郭柯和韋紹蘭老人




在海南的拍攝過程里,攝製組遇到了日本志願者米田麻衣。她是個在海南師範大學求學的日本姑娘,因為被慰安婦老人的故事所震動,時不時探望老人,為老人購置藥品和營養品。


 


曾經有一次,米田麻衣拿著一位日本軍人的照片給一位慰安婦老人看,她以為老人會生氣,可老人竟然笑了,「日本人也老了,鬍子都沒了啊。」


 


米田麻衣對著郭柯的鏡頭留下了眼淚,「她們心裡的傷口很大很深,可還是對人很好。不管是對日本人還是中國人。」這個日本姑娘說,「如果我經歷了這些事情,可能我會恨死那些人,會恨一輩子,甚至可能自殺。」


 


郭柯懂老人的選擇。韋紹蘭1944年被日軍擄走,送至馬嶺慰安所。3個月後,她好不容易趁日本士兵打瞌睡逃了出來,卻發現噩夢並未結束。


 


一回到家,她就哭了,丈夫卻說她「到外面去學壞」。婆婆和鄰居都勸丈夫想開一點。丈夫還是過不了這坎兒,躲著她一個人跑到山後去砍柴。


 


她喝葯自殺,被救回來。那時,她發現自己懷孕了。


 


老人說,那時候「淚都是往心裡流的。」


 


那個有著日本血統的兒子羅善學開始學會了認命,他沒上過學、一生未娶,談了6個姑娘,女方就算同意,家裡人也不會同意。36歲的時候,他決定看一輩子牛。從小到大,就有人指指點點說他是「日本人」,這三個字,「背了這一輩子,壞了這一輩子」。


 


如今,這個「日本人」已經70多歲了,他還記得同母異父的兄弟是如何把自己關在家裡,叫囂著「我要買兇殺了你這個日本人」。他說,自己對未來沒啥期待了,只希望自己快死的時候,「能有哪個人來管我一下就行了」。


 


「如果連個端水的人都沒有,我就喝農藥死掉。」他說。


 


郭柯很觸動。他很清楚,這些老人只有把這些苦痛壓到心裡最深處,才可以繼續生活。這些苦水往回倒,才是真正活著的感覺。


 


鏡頭裡的李愛連總是笑,對孫兒笑,對郭柯笑,對野貓也笑。可提起自己的丈夫,她哭了。抗戰勝利後,她從慰安所回家,丈夫告訴她:「從今往後,我們該怎麼過就怎麼過,是日本人抓你去的,不是你自己要去的。」


 


她的丈夫已經去世好幾十年了。

老人一直把這段經歷埋在心底,前些年很多民間團體上門拜訪,李愛連每次都擺擺手,說自己怕給子女丟人,什麼也不會講,「讓他們走吧」。兒媳勸她,「這些事情不是發生在你一個人身上,不用不好意思,那不是你的錯。


 


毛銀梅已經記不得韓國家鄉的事兒了,她不願意回國,「都沒親人了」。她說,從慰安所出來以後,自己就不用韓國名字朴車順了,她開始叫「毛銀梅」。「因為毛主席好,沒有毛主席,就沒有現在的日子,我想跟他一個姓。」


 


後來,她遇到了自己的丈夫。丈夫從未嫌棄過毛銀梅慰安婦的身份,和她恩愛幾十年。老人說,丈夫最愛的,莫過於那白色的梅花了。




把這些老人當作親人去看待,你的拍攝就有了分寸,問題就有了底線




如果說還有什麼能撥動這些耄耋老人的心弦,郭柯的答案一定是親人。這些經歷過傷痛、戰亂、饑荒的老人在晚年輕而易舉地被子女捏中了「七寸」。


 


攝製組的志願者龍慶全程跟拍,作為團隊里的「長輩」,她既是郭柯中學時代的英語老師,也代表攝製組和老人及家人溝通。她和一位慰安婦老人溝通拍攝訴求,對方告訴她,自己恐怕不能接受拍攝。原因很簡單,「如果我說了,我擔心我的子女不再贍養我了」。


 


還有老人跟龍慶哭訴,每次好心人來看她給了錢,總是第二天就被兒子拿走了。龍慶著急,她要替愛心人士給老人捐款。想來想去,她把錢塞進了老人的羽絨服里,這個口袋放一點,那個口袋裝一些,可是塞著塞著她又想,老人年紀大了,怎麼記得住錢在哪裡。


 


志願者龍慶停下雙手,默默地哭了。


 


海南的一位慰安婦老人,初次見到龍慶時正嚼著檳榔,嘴裡紅紅的,在一間破屋裡卧床不起。龍慶等人為老人買了一把輪椅,老人坐上輪椅後出了小屋,旁邊是兒子住的兩層小洋樓,兒子默默地看著龍慶把老人推出去,在村子裡轉了一圈又一圈。


 


天黑了,龍慶想回去了,可老人說,「再轉轉,再轉轉吧。」


 


郭柯覺得,這一切就像一個圓,身處圓心的老人往往早已平靜度日,圓心之外的親人、鄰居甚至是大眾卻在源源不斷地向老人投射傷害。


 


毛銀梅把慰安婦的身份瞞了五十餘年,甚至連她的養女都不知情。直到上世紀90年代,突如其來的記者才讓養女了解了母親的這層身份。





毛銀梅老人和攝製組在一起




「社會上很多人叫嚷著日本必須認錯、慰安婦好可憐等等,實際卻對老人的生活情況一無所知。」郭柯很氣憤,他認為這些人要麼把老人當成了「歷史證據」,要麼就是站在高處的同情憐憫,自始至終,「我們沒有真正敞開懷抱去接納這些老人」。


 


「走不出這段歷史的,不是這些老人,是我們自己。」他平靜地說。


 


郭柯用了最克制的手法來拍攝,很多時候老人開始哭泣,他的鏡頭就拉遠,飛到了天上和窗外,雲靜靜地飄過,雨嘩啦啦地落下。大段大段的空鏡頭和遠景讓這部片子變得「一點兒也不好看」。

因為想一個不落兒地呈現22個老人,這部電影甚至被一些學院派批評「沒有故事」「沒有層次」「沒有起承轉合」。


 


這也許是全世界主角最多的一部電影。在95分鐘時長的片子里,22位主角輪番登場,沒有時間軸,鏡頭遠遠的,只來得及「深情地凝視一眼」。


 


從拍攝結束到現在,3年過去了。這期間,郭柯數不清自己經歷了多少質疑。有投資人撤資,有發行方打退堂鼓,還有業界紛至沓來的批評。


 


一次,在一場傳媒公司舉辦的小型看片會上,業內的編劇評價《二十二》:「從藝術創造的角度上看,即便是紀錄片,也需要矛盾和衝突,也需要有情節。」


 


他們的意見,是否定的。


 


坐在角落的龍慶急得不行,她是外行,不敢發言,可她真的很想站起來,替自己的學生郭柯鳴不平。那些矛盾、衝突,其實都有。


 


在李愛連家拍攝時,某天,一場大雨突如其來,老人倚坐在炕上發獃。攝製組當即決定,人員清場,只留下攝像師和龍慶。攝製組決定試試看老人是否願意開口。

許久,老人小聲問龍慶,門都關好了嗎?


 


得到肯定的答覆後,李愛連一邊哭,一邊說起了當年的遭遇。70多年前,日本人把她抓去後,餓了她三天三夜,到最後扔給她一堆大蔥,那年只有18歲的她接過來連吃了8根,吃到後面胃已是火辣辣地痛,嘴卻沒停。


 


後來,她落下了胃病。


 


老人開始哭泣,還在斷斷續續回憶那個凌辱她的40多歲的日本人。龍慶對著老人無聲地哭泣,耳機里傳來郭柯的聲音,「龍老師,可以了,停下吧。」


 


這段故事最終沒有被剪輯到成片里。 「把這些老人當作親人去看待,你的拍攝就有了分寸,問題就有了底線。」郭柯說,自己很倔,在市場面前,他也曾自我懷疑過,但從沒想過低頭。




如果這是個錯誤,那就讓它錯得浪漫些




紀錄片四處碰壁的那段日子裡,郭柯曾不止一次地和龍慶說,大不了片子就作為資料片保存下來,30年後一定有它的價值。


 


其實,剪片子時,郭柯也有過掙扎。他那些「導演的臭毛病」時不時冒出來,讓他糾結要不要剪出一部「有故事情節、有節奏感」的片子。


 


但他心裡沒底。他找到了知名剪輯師廖慶松,對方問他「你為什麼要遷就觀眾?」


 


「你拍這個片子是為了什麼?故事性嗎?」


 


「你為什麼要剪得有節奏感?她們的生活是有節奏的嗎?」


 


郭柯覺得自己醒了,他決定徹底放棄歷史畫面和解說詞,「如果這是個錯誤,那就讓它錯得浪漫些」。


 


剪輯團隊翻來覆去啃完十多個硬碟,成片最終比粗剪版少了3分鐘,卻多了郭柯曾經想都不敢想的內容。比如,一個固定的鏡頭竟然放了一分鐘,沒有任何節奏可言。按過去,鏡頭對準5秒鐘後,這個年輕的80後導演就打算切走了,「該考慮觀眾是不是煩了,該切個近景什麼的」。


 


可是這次,郭柯突然覺得,「人的心靈沒有節奏,就這樣放著,讓觀眾自己去體會吧。」


 


剪輯片子的幾個月里,他發現自己能慢慢聽懂廣西話了。那個說著「眼淚都往心裡流了」的韋紹蘭在鏡頭前不止一次地說過,「世界真好」。


 


老人說,這世界紅紅火火的,真好,「吃野東西都要留出這條命來看」。


 


在殘破的土房子里,老人收到了攝製組送給她的毛絨玩具。那是一隻紅色的小猴子,老人和郭柯都屬猴。收到禮物的那天,老人一個勁兒地撥弄著小猴子的尾巴,笑著說「真好玩」。


 


快走了,龍慶擔心老人會不捨得,可瘦小的韋紹蘭只是站出來目送他們遠去,表情「非常平靜」。她還給郭柯發了4個包著100元錢的紅包,「過年了,你拿著這個回去給媽媽買點糖果吃。」年關將至,拍攝結束後的每年臘月,郭柯和攝製組的代表都會來探望老人。




韋紹蘭老人




拍攝林愛蘭時,曾發生了一件小插曲。當過紅色娘子軍的老人非常重視政府發給自己的獎章。一天,她告訴攝製組,自己的獎章被一個叫阿憨的村民偷了。她著急的樣子讓龍慶十分不忍,龍慶匆匆為老人尋獎章。


 


可是阿憨否認自己偷盜。第二天,攝製組幫老人打掃衛生,在一堆死老鼠的屍體里找到了丟失的獎章。老人笑了,「就像個少女一樣,特別羞澀,特別不好意思」。


 


和獎章一起被發現的,還有老人珍藏的「美元」,版型比正常美元大了幾號,龍慶笑了,她跟老人說,這美元是假的。林愛蘭又笑了,臉窩深陷,還躲著鏡頭。一旁的龍慶覺得老人「內心其實也很柔軟啊」。


 


獎章的故事代替對戰爭的回憶,和餵養野貓的故事一道擠進了這部95分鐘的紀錄片。郭柯說,自從2012年開始拍攝《三十二》以來,從來都不是自己在幫助慰安婦,而是老人在幫助自己這個毛頭小伙成長。他越來越清楚,「自己該幹什麼了」。




也許有一天,自己會把那些框全部抹掉       




郭柯眼中該做的事,就是讓《二十二》走進院線,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看到。


 


他跑了一整年的電影節。他太窮了,總是讓電影節主辦方把返程票訂到下一個電影節舉辦地的城市。全世界奔波一圈兒,片子獲得2015年釜山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提名和2016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提名。在電影節現場,郭柯說:「謝謝你們的包容。」


 


俄羅斯著名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評價《二十二》:「是一部很溫暖的電影。」2016年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將組委會「特別推薦獎」頒給了它,可是,這部片子在當時還是離上映遙遙無期。


 


一年過去,郭柯已經把能報名的電影節報了個遍,滿打滿算有好幾十個。新的一年,他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了。


 


可他還想再為電影做點什麼。他還記得,在一個國際影展上,一位日本記者攜全家觀看了這部片子,他告訴郭柯:「謝謝你拍了這樣的片子,沒有一味指責日本,能讓我們自己去回想,想想這些老人當年都發生了什麼。」


 


郭柯希望,這是一部任何人看了都不會尷尬的片子。「如果一部片子全是責備、指責、說教,你讓人看啥?」他還是那句話,「老人能活到現在,就說明了一切。」


 


電影宣傳海報,是手繪的女孩形象。郭柯還特意將這些老人的笑容做成手繪海報。郭柯說,自己想讓多一些的年輕人走進影院,不排斥這個題材,不被痛苦、灑滿淚水的面容嚇跑,能知道「這些慰安婦老人是受害者,更是我們的同胞」。


 


郭柯說,影片的所有票房都會捐給研究中國慰安婦的相關研究機構,自己不會靠這個項目賺一分錢。



米田麻衣




跑電影節時,他看到,韓國的年輕人把慰安婦老人繡的花做成了logo,印在手機殼、相冊和帽子上,並進行義賣,收益都捐給老人。韓國的明星紛紛在公開場合佩戴紀念慰安婦的紀念章,呼籲更多人關注這一群體。


 


郭柯曾參與一次韓國慰安婦紀念活動,活動現場全是中小學生的身影。可去年,上海「海乃家」慰安所去留引發爭議時,他從電視里看到,慰安所遺址附近的中學生說,「(慰安婦)不是很光彩,還是不要特別了解比較好,學生還是不應該知道太多。」


 


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對著鏡頭說:「你在學校里放了這樣一棟房子,對學生到底要起什麼樣的教育作用?」


 


這部電影的推進,還在繼續。


 


去年,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幫助下,郭柯面向社會眾籌片子上映的宣發費用,大半年過去,100餘萬元被湊齊,31850個名字留在了紀錄片的片尾。


 


那也許是史上最長的電影片尾,「要放10分多鐘」。光是片尾曲就有8分鐘,漆黑的銀幕上,31850個名字開始緩緩滾動。


 


片尾曲輕輕放著,「日頭出來點點紅,照進妹房米海空。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窮。天上下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憂愁自己解,自流眼淚自抹乾 ……」


 


這個名單從0走到31850花了大半年的時間,也有很多事情悄然改變。


 


《三十二》正式進軍一家視頻網站,當那個因為日本血緣而一輩子不能上學、娶不了妻的70多歲老人羅善學在鏡頭前講述自己的一生時,視頻彈出了鋪天蓋地的彈幕:「你是中國人。」


 


林愛蘭悄悄去世了。攝製組趕赴海南,想辦法為沒有男性後代的老人立碑,將老人的遺物收好,寄給上海的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他們奔走的身影觸動到了老人最小的養女阿香,家境並不富裕的阿香為紀錄片捐了款。


 


那位被兒子搶走善款的老人89歲了。她對龍慶說,自己很多年沒過生日了,今年兒女都回來給自己祝壽,無論如何要請攝製組的人一起吃飯,「我管飯,你們一定要來」。


 


「日本人」羅善學養了只可愛的小貓。冬天生著火,老人默默看著小貓撲騰,龍慶覺得「他不再只一個人躲在牆角了,眼裡都是溫柔」。


 


但告別,終將是關鍵詞。毛銀梅老人走了,床頭的梔子花一點點泛黃、消失。


 


李愛連的腳、手、喉嚨一個接一個地「失靈」,她生活的半徑越來越窄,整日躺在炕上。她很思念這些遠方的年輕人,總讓兒媳給郭柯發消息,說「自己最近身體不太好,能不能來看看我」。


 


兒媳告訴老人,郭導很忙。「他在忙什麼呀?」老人還是不死心。


 


「他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呢。」兒媳眼色和緩。


 


第二天,李愛連似乎忘記了昨天的對話,又對著兒媳嘟囔讓郭柯來看看自己,只是,她的喉嚨一日比一日使不上力了,總有一口痰卡著,說著說著就沒了力氣,只聽得見微弱的氣聲。


 


龍慶的手機內存早就不夠了,她拍了「數都數不清」的照片,可還是總錯過和老人的分離。22這個數字自從他們離開那一刻就跳動起來,3年後的今天,這個數字暫時定格在了9。


 


每當一位老人離世,郭柯就會在紀錄片片尾處,給老人的名字加個框。可最近這些日子,老人走得太快了,他甚至來不及加框。


 


他說,也許有一天,自己會把那些框全部抹掉,回到當初遇見她們時那樣,老人對著鏡頭笑啊笑,彷彿這些年,她們從沒有離開過。





—THE END—


?

來源:冰點周刊(ID:bingdianweekly)。灼見經授權發布。



MORE

延伸閱讀 


??48小時撤離九寨溝:一位母親和她8歲兒子的災後紀實

??39歲,坐牢30年,這隻世界唯一上過大學、通人情世故的猩猩,結局卻這般悲慘

??寫給汶川地震中逝去的女友:親愛的,對不起,我要去跟別人結婚了(看完淚奔)

??豆瓣罕見評分9.5,歷時3年,近1000人群演,製作團隊跨越千年尋找「河西走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灼見 的精彩文章:

德國人到底有多嚴謹?看看他們的廚房,太震撼了!
雷佳音:這個時代從不拋棄努力的人
你不知道的外交官級別!史上最高票房《戰狼2》背後的外交知識
中印的差距有多大,看看上海與孟買就明白了!講得真透徹
48小時撤離九寨溝:一位母親和她8歲兒子的災後紀實

TAG:灼見 |

您可能感興趣

這些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信息 《矽谷早知道》第二季刊首語
女孩子應該知道的五十件事
關於健身你應該知道的五件事
《邪不壓正》上映前,你應該重新審視一下這部電影
這幾項忌應該知道
就憑這首歌和這句話,《歌手》三顧茅廬請他值了,「六顧」也應該
你應該知道《三字經》里的生活常識
中國喜劇電影,這部應該能夠排進前二十
十二星座應該忘記的人
關於網聯,這些你都應該知道
漫威電影《黑豹》五句話影評,你應該都深有體會!
關於取卵前,你應該知道的那些事
《鳳囚凰》《戀愛先生》等熱播劇其實應該這麼看!
這2部劇告訴我 女記者應該這麼搶戲
失落文明!這是你不知道的但應該知道的,關於古代北歐海盜!
我們應該知道他的故事
【快訊】均安醫院這三些事,我們應該知道!
《紅樓夢》後四十回的作者應該署誰?
除了《時間簡史》,關於霍金你還應該知道這些!
除夕,你應該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