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談科學研究「給青年茶學生的八封信」

談科學研究「給青年茶學生的八封信」

封面:湖南農業大學劉仲華教授和他的學生在實驗室

S.E.N.S-《風のように》

應該說,社會上對於茶學普遍存在一種誤解,我曾經就聽到這樣一種言論,認為茶學系的學生學得的知識和技能太低級,這種低級是指沒必要用一個全日制大學教育體系來做系統學習。感覺高中生就能夠輕而易舉的在技能和產業市場業態的適應性上快速彎道超車。應該說,這個誤解還不是個別現象,從某種層面上還存在一定的共識基礎。也許從表面上看確實是像大家認為的那樣,把茶產業放在服務行業的維度上去看,所有的價值呈現都集中在銷售人員的業績上,也就很自然的距離產業學科的核心很遠了!

但我們不能因此就掩蓋這個學科背後基礎研究的重大價值。我們都知道茶葉源產自中國,在近代全球化的過程中,被西方的「植物獵人」盜取了茶種,於是在世界其他土壤、氣候適宜的區域都種上了茶樹,都有了茶葉生產和貿易。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茶葉開始放在近代科學的研究範圍內,內含成分被我們漸漸的認知,古書上那些有關功效的傳說都有了科學的印證。我們不能對中國落後的近代史苛求太多,但青年茶學生樹立對茶葉科學研究的理想方向是一種很偉大選擇,這應該成為一種共同認知。

陸羽《茶經》里對於喝茶的效用描述提及了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乏、百節不舒等等。在近代科學對於茶的功效研究展開之前,對於「得荼而解」的解釋只能從主觀上去堆砌一些天賜稟賦的讚美。久而久之,讓茶有了一種被「神話」的社會心理基礎。如今每年各地搞的主題茶文化活動開場就要對自己領地上公認的茶祖進行祭拜便是源於這種心理基礎。神農像似茶學的創始人,陸羽是集大成者,四川的吳理真像似一個「育種專家」,浙江台州對吳理真是頗有微詞,於是把葛洪請了出來要PK一下。對於這位煉丹的道士,可能大家更願意相信他擅長加工。當然了,這些都是玩笑之言,這其中的是是非非是理不清楚的,也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因為這些傳說、文獻記錄都還沒有涉及到去探索一種更深層次的方法論去剖析茶的世界。因此,一部《中國古代茶書集成》感覺不到茶學本身的歷史演變。讀完,裡面的時間軌跡依然是來自於政治。直到進入中國近代史。

解釋凝悶、目澀、百節不舒等癥狀的是一個德國化學家,他1819年在歌德的鼓勵下首次提煉除了咖啡因,他的名字叫弗里德里希·費迪南·龍格。最初他是在咖啡豆中提取的,之後在茶葉中也發現了咖啡因。如今咖啡因已經成為重要的治療神經衰弱和昏迷復甦的藥物。中國首次從茶葉中提取咖啡因是在1950年,從神農嘗百草到陸羽的時代走了上千年,從陸羽用文字記錄茶葉具有這種功效到19世紀初期和20世紀中葉又走了一千多年。陸羽之後的盧仝、張又新、蘇虞、王敷、毛文錫、溫庭筠、歐陽修、蔡襄、沈括、趙佶、朱權、丁謂、徐渭、高濂等連同清朝中後期的翁同龢之類的茶葉體驗者評話,感覺像當代的淘寶買家秀,贅述之言過多。而且思維方式受陸羽的影響太大,我們把這一千年的茶學著作歸結為「後茶經」時代是一點也不為過。可能終結這個時代的標誌應該是吳覺農先生的《茶經述評》的問世。

《茶經述評》的意義在於擺脫了陸羽的思維方式,用現代科學的方法論去重新校正經典,肯定了前人基於有限的研究基礎所得出的結論。陸羽的」茶聖「地位被辯證確立,這與過去的盲目崇拜相比,是有本質區別的。

因此,以《茶經述評》作為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其後,涉及茶學的科學研究才算是轟轟烈烈的搞起來。假如有人發出疑問,我們為什麼要喝茶?基於嗜好無需太多的理性緣由,基於現實意義便是茶的健康效用。

我們已知的有關茶與健康的內容是十分巨大的一個體系,它幾乎可以給人體帶來從內到外的改變,從身體到精神氣質的諸多變化。很問題還是21世紀的人類最為關注的話題,例如:抗衰老、提高免疫力、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壓、預防過敏、預防神經退化、預防癌症等等,茶葉內部豐富的內含物正在逐步的被我們所認知,而且內含物在氧化過程中還會不斷的聚合形成一些新結構的物質。這些新結構的物質對於自由基的清除,對於抗氧化、抗炎等效用又有新的表現特徵。例如由兒茶素氧化聚合形成的茶褐素在某些自由基的清除率上要高於其他天然抗氧化劑。去年冬天,當霧霾肆虐華北的時候,身在北京的我深感憂慮,在窗戶緊閉的室內突然讀到一篇論文,是湖南農業大學的一個博士牽頭做的一個小實驗,是研究紅茶的水提物與PM2.5的關係。在面對霧霾的時候有很多打著」抗霧霾「旗號的產品,當然,最直接和效益最高的抗霧霾產品還是口罩,也有不少茶葉自媒體在鼓吹喝茶能夠抗霧霾。茶葉到底能不能抗霧霾,這有待於我們茶學專家進一步的去做實驗印證。霧霾是我們工業文明留下的負面環境影響,是一個新生問題,我們沒辦法靠已有的經驗去解決,科學研究是面對未來,去解決一些未知的問題。所以,就茶學而言,」後茶經「時代終結的標誌除了由《茶經述評》去劃一個標誌性的句號之外,科學研究的蓬勃發展才是一個新時代開啟的新標誌。

關於茶與健康的科學研究問題,早在2013年4月中旬的時候,在杭州舉行的中國科協第74期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上讓人感受到了茶葉科學研究的一種新氛圍。茶學、植物學、醫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食品科學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匯聚在一起,以主題發言+討論的形式將茶與健康的主流科研成果做了一次學術思想的碰撞。在這次思想碰撞中,專家學者對於飲茶和人體健康領域的很多理論基礎做了進一步探討。其中,讓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4月16日下午劉仲華教授在最後的發言,他提到:此次沙龍專家學者們在以健康作為支撐來探討中國茶產業的發展,這已經超越了茶葉健康本身。這應該是中國茶產業發展在關鍵時刻為中國茶葉的發展制定了方向。最後在他的總結髮言里提到,把信息技術等一系列現代技術融入到茶的健康研究里,實現多學科的雜和,國際國內聯合來進一步多角度地研究茶與健康,使它的結果更科學,更具有推廣價值。

2013年,距今4個年頭過去了,劉仲華教授在發言中指出的信息技術在當下已經升級成了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這種技術可能不僅僅是對我們能使用的工具做了新的延伸,更重要的是可能會從一些重大環節上來改變我們的科研環境。我也曾去湖南農業大學參與過一個有關茶的實驗,其實實驗很簡單,但感覺阻力重重。而最大的阻力就是人,要做實驗就必須有懂實驗操作流程的人,但他們都很忙,沒時間來顧及我的實驗。實驗室感覺成了一個勞動密集型的工作,在很多高校的實驗室都是這樣,大量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把80%的時間花在了一遍一遍的實驗操作上。科學研究有時候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在實驗室里一個一個的試,一個一個的對比。在大學裡,很多學生私下裡把導師稱為老闆,其實就是因為學生在給導師做實驗,感覺像以前作坊里的師傅帶徒弟。導師作為科學家把實驗分配給博士生去做,這樣他就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在實驗結果上搞一些突破。但操作試管、燒杯、移液槍這些動作在將來完全可以讓智能機械手臂去完成,假如智能機械手臂替代了實驗操作員,將有大量的博士生從實驗室解放出來去創造更多有價值的事。

當然,我們要運用的科研結果也不一定全部都要重新來做實驗,有些前人的研究就完全可以滿足這方面的需求,但是前人的研究大多數都淹沒在浩瀚的文獻海洋中,假如不是以專題專著的形式出現,尋找成本非常高。雖然互聯網技術讓我們現在搜索論文已經不像以前圖書館那麼費事了,但這種PC時代的協作效率依然呈現出了一種低效率的態勢。假如我們的人工智慧實驗操作員在按照科學家設計的實驗過程做實驗時,同步將實驗數據上傳到了一個雲端,論文發表以後,論文和雲端數據可以共享。當我們再出現科研需求的時候,只需要支付很便宜的知識產權費就可以在前人的基礎上繼續推進,即便是要再印證一下前人實驗的準確性,也有了很好的參照與比對。站在社會宏觀面來看,我們的研發速度有可能會提升,一些企業和高校即便沒有自己獨立的實驗室,也能夠利用實驗雲來完成一些創新產品設計。

在過去幾十年,我們的科研主要還是服務於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例如,當我們發現茶多酚和兒茶素的巨大利用價值以後,便開始在實驗室研究如何提取這兩類物質,實驗成功以後將實驗設備升級為工業化量產設備,然後立項,組建企業開始做該類產品的生產。在工業集成度越來越高的未來,這種模式的利潤增長能力顯然是非常疲軟的。工業化的產能過剩慢慢地讓我們的周遭不會再缺具有物質形態的產品,茶葉科研產生的很多信息產品如何服務於第三產業將是在工業4.0時代的一種新型驅動力。

所以,茶學專業的高材生假如僅僅止步於傳統形式的服務端,那將永遠背負著我前文提及的那種誤解。你將混跡於一種沒有門檻的社會生態圈,抱著古人的茶葉消費「買家秀」,麻痹於文化盛世的春秋大夢裡面···

給青年茶學生的八封信

談科學研究談茶藝與茶文化

談畢業就業 一個老學長的獨白

持續更新中···

版權信息

執行總編:周繼紅

文:洪漠如

版權屬古往今來國茶生活平台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量子位 的精彩文章:

研究發現人工誘導地震與天然地震「不可區分」
放大1000萬倍,帶你領略人體內的微觀世界
ACL最佳論文出爐,十四行詩生成、OpenNMT、概率類型學等上榜
這家人工智慧AR明星製作公司獲得騰訊500萬美元投資

TAG:量子位 |

您可能感興趣

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得主談:做好科學研究的秘訣
紫台一研究員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
臘碧士:教學與研究——19世紀德國大學的學生、教授和科學
牛津大學學者:將社會學視角引入經濟學研究
性的科學研究
文學人類學與國學研究現代轉型
數據科學對科學研究的影響
謝伏瞻調研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研究學部
青年學人 | 李晶:新史學視域下的美國公共衛生史研究述評
研究學習法與《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
奎罡國學研究院
經濟學研究科,日本留學最好進名牌大學大學院的專業!
「媒介研究的學術勞工」國際學術研討會: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
京都大學經濟學研究科招生調整
中國「美學」學科的最初確立——以最早的三部《美學概論》為研究個案
國際進化生物學研究領域最著名的學術期刊刊登我校教師研究成果
《轉》訪復旦大學於文強教授:從表觀遺傳學研究中談科研創新與自信!
本學會理事孫汝初研究員:世界古代銅鏡的考古學研究
暨南大學肺癌精準醫學實驗室誠聘生物化學或分子生物學相關專業的副研究員和博士後各兩名
為什麼孩子不愛學習:心理學和腦科學研究的最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