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大數據」引發「哥白尼式革命」,助力文化創新

「大數據」引發「哥白尼式革命」,助力文化創新

關注

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給新聞傳播學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當下,基於互聯網的、基於社交媒體的、基於移動終端的新興媒體和數字革命以銳不可擋之勢席捲世界,使得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這既是人類交往的偉大革命,也是一場生產力的偉大變革,同時也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運動。處在這一社會深刻變革的背景下,文化形態如何嬗變創新?數據科學如何驅動社會?新聞傳播學科如何實現深刻轉型甚至是全面重構?

為了解讀這些問題,復旦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近日聯合舉辦了「文化創新與數據科學:新媒體、新傳播、新格局國際學術會議」。十多位國際著名學者和來自國內數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近百名學者與會,圍繞如上話題展開了交流與討論。

報紙原文:《數據科學助力文化創新與社會發展》

本報特約記者 史春暉 鳳仙

「大數據」引發「哥白尼式革命」

6月30日,世界智能大會在天津舉辦。馬雲等互聯網巨頭在會上紛紛表達了對數據資源應用的極大關注。業內人士認為,在互聯網成為基礎設施的今天,數據就是資源,計算能力也成為一種公共服務,是一種核心的競爭力。

應該說,從資料庫到大數據並不僅僅是數字技術的演進,而是思維方式的全面變革。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用「一場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來定義大數據時代,認為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並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復旦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指出,人類向數字化時代、向互聯網社會的全面遷徙,是一個時代性的人類課題和不可阻止的人類命運。「互聯網、大數據」已經成為了人類文明的一部分,成為了人類的一種文化。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張濤甫教授認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打開了信息所羅門的瓶子,數字化的信息失速狂奔,將人類主宰信息的能力遠遠甩在後面。哈佛大學定量社會學研究所主任蓋瑞·金則認為「大數據技術將觸及任何一個領域」。「大數據」時代會引爆一場「哥白尼式革命」:它改變的不僅僅是信息生產力,更是信息生產關係。

與會者普遍認為,文化創新的拓展在數據科學的推動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社會科學者常常通過分析解讀各種社會數據來解釋豐富複雜的社會現象,數據科學家則致力於開發改進科學工具,從而更好地挖掘使用數據。數據科學對社會的驅動,其根本還是由科技要素資源構成的一種文化創新。有學者認為,數據科學驅動社會發展的實質,是要我們不僅關注這種數據驅動與社會發展的微觀現象,更要與宏觀社會情境緊密關聯,實現文本性和情境域的結合,將數據科學對社會的驅動作為社會文化結構(如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文化模式、心理感知等)的制度性維度之一,調節其他維度乃至整個社會文化的構成與轉變。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Johan Bollen分析了社交媒體的網路傳播效果與社會公共效應。他認為,人是社交性的動物。社交媒體使得更多的人能夠彼此聯繫,但並不是說社交媒體越多,人們的幸福感會更強。他進而追問:人們幸福的原因是什麼?受歡迎度是否與幸福感相聯?幸福感的模型是什麼?其研究將社會發展的微觀現象與宏觀社會情境緊密相連,通過社交媒體的使用研究進而研究社會公共福祉。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張嘯通過借鑒元數據概念試圖對文化數據做統一標準的描述。他以法國文化產業元數據基礎建設為研究對象,指出文化數字信息描述規範化是建設文化產業基層數據的基礎,能夠優化文化數據創造、傳播、檢索、版權利益保護和分配、適應新技術進步、優化市場結構、創新經濟模式。他希望能夠借鑒這些成果,促進我國的文化發展特別是文化產業的發展。

從數據到洞見,在數據科學驅動社會發展的探索中發現問題,讓不同的社會科學理論在不同的節點上發揮作用,成為這一研究的重要方向。在會議的討論中,這些學術趨勢得到了充分的關注。

搭建從數據到傳播的橋樑

「數據和傳播的內在聯繫催生了傳播數據科學。這意味著傳播是數據的一個重要產生機制,而數據本身又成為傳播的媒介。傳播數據科學力爭融合現在廣泛討論的計算傳播學和批判數據科學,強調在傳播的過程和理論視角中考察數據,另一方面又通過整體數據的各個相關環節來考察傳播現象。」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孫少晶教授的學術見解引發了與會者高度關注。

許多學者認為,要通過聚焦於數據,去探索數據如何在新聞傳播理論和方法之間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樑。如何推進數據驅動與新聞傳播研究的結合,這充滿了探索的魅力。目前,對於數據驅動的新聞傳播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新聞、社交媒體、數據分析、公共輿論等領域,以此來進一步尋求和培植社會科學理論者、數據方法研究者和應用研究者之間合作的共同土壤,是極為迫切的。

江蘇師範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的胡學峰認為,數據驅動的新聞傳播研究是一種跨學科的研究方式,它把信息時代人類新聞傳播活動行程的大數據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和出發點,通過數據挖掘、機器學習、數據可視化等技術,在海量的數據中發現有價值的新聞傳播模式,尋找新聞傳播現象間的相關性,對新聞傳播實踐活動做出預測,最終尋求新聞網路傳播的一般規律,形成新的新聞傳播理論。他認為,數據存在的同時意味著一種有限性的提醒,而相關性因素的分析也不代表是因果邏輯。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傳播學系教授Jim Dearing介紹了傳播學中的經典理論創新擴散理論的最新發展和跨界應用。它涉及到個體層面的決策過程,同時,語境、創新屬性、意見領袖、跨境協調者在這一過程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從側面反映了社會文化形態和媒介實踐關係的不斷變化。文化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構成因素,其在數據科學時代的呈現也會出現新的形式。

關注「超學科」新話題

數字驅動的傳播研究既使新聞傳播研究理論與實踐面臨轉型,也改變著新聞傳播學科既有的研究方法。研討會期間,數據驅動的人文社科研究作為一種新的範式,其研究方法究竟呈現出什麼樣的根本性變化?這成為與會學者關注與討論的重點話題。

孟建教授從「超學科」的視野出發認為,當下學術研究的一個重要趨勢是,學術研究早已從單學科、多學科、跨學科,進入了「超學科」的階段。我們講的「超學科」主要是指,要在研究中讓不同的學科在某一個研究領域充分匯流激蕩,最終實現學術研究上的「臨界突破」。數據驅動的科學研究應將數據作為起點,把它看做理論與方法之間的橋樑,讓不同學科的理論、方法充分匯流激蕩。「文化創新與數據科學的研究,正是要在這樣的全新研究理念指引下,去進行、去發展、去突破。」

此次學術對話中,共有傳播學、計算機科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領域的國外專家學者參與。他們的學術見解,證明了「超學科」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經濟學系教授Bruce A. Weinberg探討了數據分析路徑中的研究價值評估。他試圖建立起一套標準,用大數據去評估研究的價值。英國華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Thomas Hills從心理學層面對新聞閱讀與記憶效果進行了分析。他通過一些具體的案例,提出問題,分析不同的話題在不同語言里的言說,進而探討語言與情感之間的勾連。他認為,如果我們想改變人們彼此之間的態度,可以嘗試將他們引導到更為積極、更為正面的情感上來。

通過參會學者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傳統的演繹性質的量化研究常常把理論作為起點和終點,數據只是中間的節點,而數據驅動的研究方法則是把數據作為起點但不是終點。在數據探索的過程中,社會科學理論會在不同的節點發揮作用。這也意味著數據驅動的傳播研究已超越以往計算科學強調的數據的計算與分析,而成為一種探索性的社會科學。

諸多問題有待研究

這次國際學術會議在緊緊圍繞「文化創新與數據科學」展開不同維度的學術討論時,也呈現出值得回味的「開放性」學術思考。例如,今天我們面對大量的數據,很多問題值得研究,但是問題後面的根本問題即元問題要不要做研究?大數據如何影響到你提出的問題?處在這一社會深刻變革的背景下,在數據科學驅動的社會發展研究視角下,最為重要的話題和問題究竟是什麼?這些問題間的邏輯聯繫如何釐定?這些諸多問題,都期待著學者們去潛心研究並不斷實踐。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571期第4版,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社會科學報》新媒體平台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我們是誰!」引爆網友自黑狂潮!就問你扎不扎心?
全球範圍杜威教育思想的傳播,真的帶來教育革新趨同了嗎?
傲慢與偏見:告知一個真實的英國私立教育
張慧瑜:「商業主旋律」電影才是當下的文化表徵!
住房公積金制度面臨巨大衝擊,全面改革勢在必行

TAG:社會科學報 |

您可能感興趣

毛澤東為什麼發動「文化大革命」
新文化運動:一張傳單引發的「革命」
榮耀香港再發三大自研黑科技 引領新革命
大國權力競爭如何引發了技術革命(下)
為什麼說五四運動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鬥爭登上歷史舞台創造了條件?
「文化大革命」是怎麼發動起來的?
人工智慧引發新思維革命
大國權力競爭因何引發技術革命?——萬字長文透視全球科技變遷的政經邏輯
啟蒙·革命·規訓——「文藝大眾化」考論
無界創新驅動顯示技術革命,維信諾引領開啟「泛在屏」時代
三大技術改變世界!創新時代比數字革命更具變革性
上海交大潛艇重大技術研製成功!我國海軍力量將迎來革命性發展
哥白尼與中本聰——科技革命的範式轉換
技術開路 生態賦能,創維新硬體引領電視革命
革命or將軍?加泰大學活動創3大新詞吹梅西
革命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深厚力量
革命領袖的魅力
大聯大的革命
大數據+AI語音,「自銷貓」引發電銷革命
戴建兵:弘揚革命文化 增強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