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好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家庭是成長之源

好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家庭是成長之源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家校合作共育]

看到別的孩子都在上補習班,要不要給自家孩子也報名?不受人喜歡的「熊」孩子,到底是孩子自身出現了問題,還是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略顯叛逆,如何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孩子說謊、叛逆、早戀、網癮、厭學,家長焦急萬分,可家長說得越多勸得越多,孩子越對抗,該怎麼辦? ……

全國婦聯2015年發布的《第二次全國家庭教育現狀調查報告》顯示:「不了解孩子的想法」的父母佔30.3%;「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的父母佔47.4%,成為家庭教育四大困難之首;認為「孩子比我強」或「孩子跟我不相上下」的父母超過六成……這都說明,對於相當數量的家長來說,並不了解如何用科學的方法尊重孩子、走近孩子、教育孩子。究竟該怎麼辦?

好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

——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

作者|王沐源|青島日報

1

在現代社會,

教育是兩代之間的相互影響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那麼難教育?這是讓很多父母困惑焦慮的問題。孫雲曉指出,信息化時代動搖了成人的權威地位,當今時代的父母比以往任何時代的父母都更需要學習,甚至要向孩子學習。

孫雲曉說,今天的孩子與網路的關係非常密切,他們喜歡玩手機、上網玩遊戲,因此很多父母最擔心孩子出現網癮問題。「但是你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孩子最容易上網成癮嗎?我們曾在全國範圍內做過這項調查,結果出乎很多人意料。」他說,一種情況是家裡沒有電腦、不允許孩子上網,這樣孩子會到父母無法監控的地方偷偷上網;另一種情況是父母上網水平低,不能引導孩子正確使用網路。如今很多孩子的網路應用能力強於父母。「我有一個9歲的小侄女,她用簡單的編程工具自己設計了20多款小遊戲,裡面的很多小奧秘我們大人都看不懂。她說她班上的同學都喜歡設計小遊戲。」孫雲曉說,「你真的了解今天的孩子嗎?今天的父母不僅要加強學習,還需要向孩子學習。」

現代社會應該是兩代人共同成長的社會。在現代社會,教育是兩代之間的一種相互影響,它要求把孩子作為能動的權利主體,成年人應該看到信息時代孩子身上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能。孫雲曉指出,當代少年具有影響成年人的10個優點——接受新事物的意識和能力非常強;思維獨立,具有批判精神;有較強的平等意識;有較強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熱心社會活動,有較強的公民意識;比成人更容易接受環保意識;相信事實;做事認真;積極的休閑態度;興趣愛好廣泛。

2

人生路上,主動性是加油踏板,

自制力是剎車踏板

父母要加強學習,可以從哪入手呢?講座中,

孫雲曉送給在場父母三句話,第一句話是,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

很多父母一味關心孩子學業,而忽視了健康人格的培養。比如平時很多父母喜歡問:作業寫沒寫?成績怎麼樣?考了第幾名?而較少問:有沒有朋友?跟誰交了朋友?朋友關係怎麼樣?人格不健全所引發的人生悲劇並不少見。

那麼父母怎樣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呢?孫雲曉說,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學教授陳會昌曾對北京200多名孩子進行長達20年的跟蹤研究,他發現,有兩個指標決定孩子是否健康向上,一是主動性,二是自制力。主動性是指有興趣、追求、夢想、目標;自制力是指有規則、底線,遵守各種規範要求,有控制自己的能力。「理想型」的孩子主動性與自制力都強,「小綿羊型」的孩子自制力強、主動性弱,「破壞型」的孩子主動性強、自制力弱,「遊手好閒型」的孩子則是主動性與自制力都弱。

「開車的人最能明白這個道理——一個人的主動性就像汽車的加油踏板,而自制力就像剎車踏板。」孫雲曉說,不管少了哪一個,人生都不能平安順利地到達目的地。

3

晚餐是增進關係的好時機,

而非說教好時機

孫雲曉送給在場父母的第二句話是,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

許多父母認為,自己愛孩子,所以不管怎麼教育孩子都可以,殊不知,父母的態度與行為會影響到親子關係,而不好的關係會導致教育失敗。孫雲曉舉例說,如今很多父母白天忙於工作,只有晚上吃飯的時候才有機會與孩子溝通,於是「餐桌訓子」成為許多家庭的常態。很多父母把孩子沒考好、犯錯誤、挨老師批評之類的事全都拿到餐桌上說,不僅自己越說越生氣,孩子也無心吃飯,往往還沒吃飽就棄碗而逃。家應該是一個溫暖的地方,而不是冷漠的地方;父母應該是可親的人,而不是可怕的人。晚餐是享受溫馨的好機會,當父母給孩子足夠的關愛,無需再說什麼,孩子也會自我教育、自我反省、督促自己努力做得更好。改變關係,從傾聽和理解開始,父母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自以為是,父母的最大弱點就是話說得太多。

孫雲曉指出,好的關係有五個原則: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相互學習。好關係的底線是,當孩子遇到麻煩或危險的事情時,看他是否敢告訴父母;而高線是,當孩子犯下嚴重錯誤時,看父母是否敢於懲戒孩子以及孩子能否承擔責任。

4

好習慣的利息讓人受用一生,

壞習慣的債務讓人破產

孫雲曉給出的第三句話是,習慣決定孩子一生。

習慣對人的影響有多大?很多人早上一睜眼先看手機,如果出門沒帶手機會覺得魂不守舍,這就是習慣的強大。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

美國研究發現,人的一種動作重複出現21天就能逐步養成一個習慣,如果這個動作和行為持續90天以上,就能養成一種穩定的習慣。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表明,人養成一個習慣平均需要66天,最複雜的習慣大概需要254天。「父母能不能利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培養孩子三到五個好習慣呢?」孫雲曉說,「這將是父母給孩子的最珍貴的禮物,足以改變孩子的一生。」比如跑步的習慣。或許有人會質疑,跑步怎麼能改變孩子一生呢?實際上,堅持跑步的人往往擁有強大的自制力、頑強的意志、吃苦耐勞的品質和堅韌不拔的人生態度。

關於習慣培養,孫雲曉給出六個步驟:提高認識,引導孩子對養成某個習慣產生興趣;明確規範,讓孩子對養成某個好習慣的具體標準清清楚楚;榜樣教育,兒童少年時代是榜樣和偶像的時代,其學習特點是觀察和模仿,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樣;持久訓練,堅持不懈的行為訓練讓孩子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及時評估,讓孩子在成功的體驗中養成良好習慣;形成環境,讓家庭生活和學校環境乃至社會風氣成為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支持力量。

(文章轉自《青島日報》記者 王沐源 )

父母,如何與孩子共同成長——共同對話家庭教育的核心話題

朱永新|孫雲曉

傅國亮|劉麗萍

近日,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孫雲曉,國家督學、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傅國亮以及北京大學教育與人力資本研究所家長教育中心副主任劉麗萍受邀人民日報訪談,共同對話家庭教育的核心話題——父母,如何與孩子共同成長。

1、

成長有一個共作效應,

有一個生命的成長場

主持人:在您看來,為什麼父母要與孩子一起成長?

朱永新:一個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才能走得很遠。其實,家庭成員的成長也是如此。父母僅僅滿足於自己的成長是不夠的,甚至僅僅用自身的成長故事、成長榜樣影響孩子也是不夠的。成長有一個共作效應,有一個生命的成長場。父母與孩子一起閱讀,與孩子一起鍛煉健身,與孩子一起郊遊走進大自然,與孩子一起參觀博物館,不僅僅能夠讓孩子拓寬視野、增強體質,自己也會收穫滿滿。父母與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完全是互動的關係。父母的成長會帶動孩子的成長,孩子的成長也會促進父母的成長。而且,撫養孩子並不僅僅是父母的任務,也是父母進行精神生命第二次發育的最佳時機。對孩子的撫育過程,是父母對自身成長曆程的一種折射。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沒有人有完美的人生,每個人的童年生活都有各自不同的傷痛,這些傷痛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積累,最後成為攔路的巨石。如果父母能夠用心梳理孩子的教育問題,就能回顧和化解自己成長中出現的問題,就能實現精神生命的第二次發育。

孫雲曉:父母教育孩子,不是靠學歷、收入和地位,而是靠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能力。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但很多父母並不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也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性別差異。加之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很多家長對於新媒體掌握的能力不如孩子,這些都要求家長持續不斷學習。

劉麗萍:許多家長向我諮詢,孩子粗心馬虎、磨蹭拖拉、沒有時間觀念、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叛逆和逆反,而且通常孩子越大,情況就越糟糕。其實,孩子的問題往往折射出的是家庭教育的問題,我們要把盯孩子的目光收回來,關注到父母的自我學習和成長上。父母不成長,孩子不可能成長。

2、

家庭教育的重要特點是

「不教而教,不學而學」

主持人:有人說,家庭教育是「與生俱來」的,孩子一出生,家庭教育就開始了。各位老師怎麼看?

傅國亮:家庭教育的特點是「不教而教,不學而學」。例如,父母帶孩子上街,與路人相撞,父母是與人爭執,還是與人謙讓,父母雖然不是在「教」孩子如何為人處世,但已是「不教」而「教」。孩子在一旁彷彿心不在焉,已然「不學」而「學」。今後,孩子遇到類似事情,會效仿父母採取的態度和方法。有一首編譯的小詩《當你以為我未留意的時候》,以子女的口吻,就是在講述家庭教育的這個特點:「當你以為我未留意的時候,我看見你為生病的朋友送去親手做的飯菜,從此我懂得了我們都要相互關愛的道理。」「當你以為我未留意的時候,我學會了人生中應該懂得的大部分課程,它們能使我在長大後成為善良、有為之人。」

朱永新:如果把人的生命分為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三個維度的話,三重生命之間是互相聯繫、互相制約、辯證統一的關係。一定程度上,人一生的成長,就像築造一座金字塔,以自然生命之長、社會生命之寬為底座,底座越牢固越龐大,精神生命之高則越可能堅不可摧。自然生命之長強調延續存在的時間,社會生命之寬重在豐富當下的經驗,精神生命之高則追求歷久彌新的品質。長寬高三者的立體構築,構成了生命這一「容器」的容量。家長要學會在這三重維度上,實現與孩子的共同成長。

孫雲曉:現代社會是兩代人共同成長的社會,當今時代,社會變遷速度異常之快,不僅兒童面臨著發展問題,成年人也面臨著完善自我,迎接社會選擇的挑戰,面臨著一個學習與接受繼續教育的問題。面對未來的尚不知曉的世界,成人已難以告訴孩子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或許孩子不懂的,成人也不懂,成人懂的,孩子亦已明了。我們強調父母與孩子的共同成長,實際上是在強調一個交流的過程,即一方面成年人將自己所走過的成長道路展示給孩子,作為一種可供參照的經驗和教訓;另一方面,孩子以其對新事物的敏感和快速接受的實踐,也為成年人適應當代社會提供中介和橋樑。

3、

家庭是成長之源

主持人: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明確規定:家長應當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教育法》中也規定:學校教師可以對學生家長提供家庭教育的指導。那麼,父母該如何與孩子共同成長呢?

朱永新:有幾個元素是至關重要的,理想是成長之魂,閱讀是成長之基,習慣是成長之本,敬業是成長之道,家庭是成長之源。

傅國亮:古人云:「人生之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愛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善,猶為不教也。」我認為,家長的主體責任可以概括成八個字: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家長要全面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系統掌握家庭教育科學理念和方法,自覺地用正確思想、正確方法、正確行動教育引導孩子;不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堅持立德樹人導向,以科學的育兒觀、成人觀、成才觀引導孩子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以身作則,時時處處給孩子做榜樣,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響和幫助孩子養成好思想、好品格、好習慣。做到「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劉麗萍: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陪伴,陪伴不能簡單體現在量上,最重要的是要體現在質上,要做到有效陪伴。同時,要特別注重習慣養成。孩子習慣最初的養成是在家庭,無論是學說話、學刷牙、學走路的習慣,還是愛讀書、善於管理時間、遵守社會規範的習慣等。

孫雲曉:家庭教育的實質是改變父母自己,而這種改變的關鍵就是自覺自愿地與孩子一起成長。這樣一個成長過程,既是父母自身發展的需要,又是勝任家庭教育的需要。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守望新教育》特別鏈接——

[家校合作共育]

......

守望新教育微信號:swxjy_cdq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守望新教育 的精彩文章:

撕心裂肺的疼,顏韻醉酒只為聽海綿寶寶的聲音讓寶寶心裡不是滋味;亮瞎眼,海綿寶寶新購入米爾名表!價值2百萬!

TAG:守望新教育 |

您可能感興趣

孩子要成長,父母先成熟
和孩子一起成長是父母最好的給予
陪孩子一起成長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陪伴,並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成長
家長要與孩子一同成長
愛是孩子最好的成長
陪伴孩子,注重成長曆程,與孩子一同成長
父母成長之叮噹貓
父母的自我成長,是孩子的第一榜樣
孩子,請給父母機會與你一起成長!
家長必看!父母三觀對孩子成長有多大影響
有助孩子成長的蔬菜,為了寶貝們健康成長 父母們必須要看!
成長是一輩子的事
家庭和孩子的成長
那些成長過程中父母缺席的孩子,長大後是什麼樣子
家長們應該幫助孩子形成成長型思維
父母的格局影響孩子的成長 一正確育兒,健康成長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
學會和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