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由《出曜經·無常品》引發的思考(五)

由《出曜經·無常品》引發的思考(五)

由《出曜經·無常品》引發的思考(五)

文|靜波法師

「並將眾生所依賴的事物,準確地劃分為五種現象。」

這五種現象是人生中非常突出的現象。

「全面概括了人們心裡所產生的優越感的根源,從而警醒啟發我們今天的眾生。」

我們今天重新讀它,其實就是要對照自己,產生反思和反省的作用。否則,這七個老人早已經不在了,不知道他們到哪裡去了。但是我相信,在佛陀教化他們之後,他們會有所改變。

「分別而言,第一類是依仗年少。正如社會上一些人,憑藉自己年輕氣盛、血氣方剛,就隨意妄為,而不念自己終將衰老。」

在我們小的時候,就聽到一句話:「少年莫笑白頭翁,花開花落幾日紅?」因為每個人都會老,所以請不要嘲笑別人。嘲笑別人,是需要自己比別人優越的!話又說回來,假使真的優越了,又有什麼必要去嘲笑呢?

「給他人造成傷害,也將給自己留下終生的遺憾和痛苦。」

年輕氣盛,不計後果,尤其是那些十幾歲的孩子。二十歲之前的那些孩子,缺少理性,頭腦一熱,一衝動,馬上就去做事,這當然很麻煩!所以他們給社會和自己的家庭,造成的危害都是非常嚴重的,尤其是給他自己造成的傷害!現在是獨生子女,問題可能更多!家裡面很多人都關注這一個目標,他們被關注多了,問題也就多了。所以獨生子女的問題,首先是心理的問題,心理若不健康,身體又如何健康?

「因為小事,就仗著自己血氣方剛,大打出手,甚至殘害他人,最後會釀成苦果,給自己和他人,乃至家庭、社會,造成不可磨滅的痛苦、不可迴避的後果,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

少年(年輕人)要忌斗!什麼叫斗?就是鬥氣!鬥狠!因為後患無窮,所以請不要斗!

「第二類是依靠端正。」

什麼叫端正?就是相貌長得漂亮!這樣的人自然有優越感!據說歷史上的美男子潘安到街上,會有很多人向他投擲水果、食物……一個人,無論男女,長得漂亮就佔了很大的優勢!但是,如果僅僅依靠外表,也很麻煩,因為他的內心是浮躁的,容易被慣壞……如果我們有好的外表,又不去在意它,我們的內心是充實的,反而使自己是自信的;如果僅僅依靠外表,它會長久嗎?肯定是不會的!

「所以通過自己的相貌去嬌媚於人,矇騙於他人,不考慮容顏易逝,終將年老色衰。正如社會上一些年輕的女孩子,利用自己的容貌換得一時的虛榮與富有,卻不懂得利用最寶貴的青春充實自己、完善自己,活得尊嚴和體面。」

我相信,這才是非常有意義的!自尊地活著,體面地活著,是非常有價值的。哪怕是用自己的力氣、血汗掙來的錢,那會活得充實,否則,沒有尊嚴!

「而在容顏漸逝時,空嘆韶華易逝,容顏空老。」

我想告訴諸位的是,老年是人生必經之處,如果沒有老年,人生必然是殘缺的!所以不要去感慨或者感傷自己年老了、沒有用了,其實不是!我們要在年老的時候,感悟到很多東西:感悟到人生的真相,感悟到自己這一生問心無愧……這其實是人生有意義的思考!

「第三類是依仗勢力強盛。橫行霸道,作威作福,不顧衰老和疾病終究有一天會降臨到自己的身上。」

這一類人,做事不計後果,只憑自己胳膊粗力量大、有勢力、有實力!

「好比社會上的一些黑惡勢力,他們欺行霸市,稱霸一方,殘害百姓,危害社會,卻不顧忌當衰老疾病降臨之際,等待他們的終將是來自於黑惡勢力內部的殘害,以及來自法律和道德的審判。」

大家想一想,作惡多端的人到老年的時候,他可能會懺悔,可能會良心發現,也可能會受到道德的譴責,更可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時他也會有因果的報應!乃至心理的煎熬……大家不應該去擔心,說好人不得好報,惡人不得惡報……這個話是不負責任的一廂情願!

首先,我們會因為心裡不平衡,才會有這樣的誤區。如果我們心裡平衡了,不去攀比,自己對自己負責任,自作自受,我們的心裡會非常踏實,非常自在。惡人自有惡人治,不要覺得滿眼都是黑的,不是這樣的,因果是遲早有一天的事!只有問心無愧,才會活著不累!這應該是社會的良心!

「第四類是依賴才氣。妄自尊大,輕慢於人。」

認為自己有才華!這樣的人也比較多,高高在上,恃才傲物,藐視一切,自己覺得了不起……不可否認,這樣的人的確是有才華的!只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也是社會經驗之談!所以謙卑是人生的智慧!也是學佛的自在!

「而不顧自己也會碰到災難和禍患。」

所以要謹記:滿招損,謙受益,不要得意忘形,不要得理不饒人!得意不能忘形,得理還要饒人。得饒人處且饒人!就是告訴我們,做事、說話留有餘地。留有餘地的人,別人才會給他面子,給他台階。如果我們把事做絕了,我們自己將來也沒有辦法去收場!所以希望我們的佛教徒能夠認識到這一點!

誠如當年毛主席語錄中有這樣一句:「驕傲使人落後,虛心使人進步。」你謙卑了,大家都能夠包容你,都能接受你;你驕傲了,大家都會煩你,甚至恨你,也不允許你出風頭!所以大家想一想,人生的規律大致如此!你否定別人了,別人也會否定你;你尊重了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道理很簡單,做起來不容易!

「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所以應當引起我們注意!很多人道理都很清楚,但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業力!什麼叫業力?就是造作的習慣形成的力量!覺得自己需要證明而忽略了別人的感受,所以要去驕傲,要去招搖,要去表現,要被大家注意……這就是業力!其結果是什麼?結果是自己更痛苦,自己更孤獨,自己更不被人待見!

「春秋時聖人孔子說:不恥下問。」

不覺得羞恥,可以彎下腰來向別人請教,可以謙卑地向別人求教,這是被肯定的!只是一般人放不下架子!如韓愈所說:「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就是放不下面子的借口而已!說白了,就是我執!

「三國時,吳國大將軍呂蒙也曾廣泛涉獵,結果是怎麼樣?非復吳下阿蒙,由此令人刮目相看。」

呂蒙不再是原來那個呂蒙了!因為他謙卑,因為他好學,最終打敗了那個非常驕傲的關羽關雲長。而關羽關雲長,人格了不起,但是有一個弱點,就是驕傲,驕傲就麻煩!漢傳寺院里,一般也供奉伽藍菩薩(關羽),他是護法!我們要尊重他!但是他的缺點是有的,因為他沒有成佛。我們也一樣,都會有缺點,但是不要為自己的缺點找借口,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到:『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從而教導他的子孫澹泊名利,為人謙遜。」

所謂「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就是安靜下來修身,能夠使自己靜下來;儉樸下來養德,不要奢華,奢華很麻煩,奢華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很多人信仰名牌……我覺得,是不自信!當然,我們不會反對!但是如果極端和過分,那就很麻煩。如果名牌確實是勞動所得,這是應該的,跟他們的收入是對稱的。如果跟他們的收入是不對稱的,那說明他們絕對不自信,他們是焦慮的,所以試圖通過外表來填補內心中的空虛無聊。那是我們不提倡的,甚至會惹禍!

所以如果我們活得不簡單的話,那麼怎麼能夠有志向呢?怎麼能飛得更高呢?印度詩人泰戈爾說:鳥兒的翅膀繫上黃金就再也飛不起來了!想想看,如果一個寺院的道風要想好,那麼它就必須要守戒,必須要有規則。如果既沒有戒,也沒有規則,那麻煩了。

所謂「非澹泊無以明志」,活得簡單,活得自在,這個人就會有志向!志當存高遠,不計較小事,不計較個人得失,這個人才能證明有擔當!

所謂「非寧靜無以致遠」,如果一個人總是說而不行,那怎麼能夠走得很遠呢?寧靜的人,才能思考,才有智慧前行!他知道自己往哪兒走,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佛教徒就應該是這樣的!有人曾經不斷地說:「哎呀,世界末日來了……」!凡是這樣說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哪兒去,知道到哪兒去的人絕不會這樣講,所以我們的佛教徒是要負責任的!放下不是放棄!隨緣不是隨便!

「但隨著現代媒體的快速發展,炒作和吹捧使許多原本有些才華的人,忘記了這些祖先留下的教誨。」

很多人會不擇手段地想出名,不擇手段地想讓別人認識自己,於是麻煩來了。各種明星大腕,怕江湖上忘了自己,甚至製造緋聞讓別人不忘記自己……總是覺得,他們活得很累,活得很可憐!我們不如活得簡單,原汁原味!這樣的話,我們會覺得踏實,別人會覺得我們很真實!要不然,我們就假了嘛!幹什麼像什麼,賣什麼吆喝什麼!我是這個身份,我就做這個身份的事,這叫名正言順;不是這個身份的人,就不要做這個事,這叫定位自己!

「所以怎麼樣?恃才傲物,最終招致的不僅僅是學術上的退步,甚至會因為驕傲自滿而引發錯誤和災難,最後『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犯下令自己都會抱憾終生的錯誤。」

記得在《三國演義》里有一個叫楊修楊德祖的人,這個人很厲害,極其聰明。

在一次與蜀軍的戰爭中,曹操把夜間口號說成「雞肋」,楊修馬上告訴大家:「趕緊打包,要回家了。」

大家說:「為什麼?」

他說:「這個雞肋嘛,就沒有什麼味道,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所以丞相要撤兵了……」

要知道,這是犯忌諱的!所以他最後被殺掉了。他死在什麼上?死在太聰明!如果他笨一點,或者裝一點傻,他也不會招致性命之憂。所以人太聰明會葬送了自己!太笨也會葬送自己!那麼為人應該如何呢?應該厚道,應該難得糊塗,應該大氣,不要太驕傲,不要太張揚。

「第五類是依賴種族尊貴。通過自己的地位和權勢去藐視別人、欺壓別人,而不顧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什麼叫做種族尊貴?家庭出身不錯,富二代或官二代,如此就覺得很驕傲了,也很神氣了,乃至肆無忌憚……殊不知:「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污」!千真萬確的!

我們曾經講過一個財主,這個財主活得很痛苦,為什麼痛苦?因為別人不諂媚他(就是不溜須拍馬他、不逢迎他),所以他很痛苦,不平衡。於是他就跟一個窮人講:「你為什麼不逢迎我呢?」

那個窮人理直氣壯地說:「不公平啊,我憑什麼要逢迎你呢?」

財主說:「我把我的財產給你五分之一,你逢迎我嗎?」

窮人說:「還是不公平,我還是比你少。」

財主說:「我給你五分之二,怎麼樣?」

窮人說:「還是不公平。」

財主說:「我給你一半。」

窮人說:「那個時候我們倆都平等了,我憑什麼去諂媚你呢?」

所以,我們想說的是,不要強求,要低調、淡化地處理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因為我們只是暫時擁有,不是永遠擁有。

我們可能有一個什麼古董或文物,它可能很值錢,但是請問它是你的嗎?不一定:除非你把它賣掉了去做慈善事業,或者去做功德,那麼它是你的;如果你把它收藏起來,那麼最後就不知道是誰的了,也許你自己的兒子還爭氣,然後傳到孫子那兒,可最後他敗家了,於是就沒掉了。

永遠,到底有多遠?沒多遠。所以古人告訴我們:富不過三代。第一代創業,第二代守業,第三代敗家,這是規律!為什麼要有信仰?有信仰的人就會自律,就能夠源遠流長,否則不大可能。

「歷朝歷代,包括現今社會,都存在著以勢壓人,盛氣凌人的現實。這些人忘記了他們所擁有的一切都不是永遠和永恆的,因此要提倡感恩,這是第一個。」

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絕對不是偶然的,絕對不是不勞而獲就可以獲得的,是大家幫助我們擁有的一個結果,所以我們要感恩。

「第二個、要包容。」

我們要去換位思考。

「第三個、要分享。」

既然我們成功了,那麼我們要同別人去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包括自己的成功。

「第四個、要學會結緣。」

我們也要給予呀!別人給予我們,我們也要給予別人。這個是什麼?良性的互動。

「第五個、要學會著自在。」

唐朝詩人杜甫說:「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成功了又怎樣?不過是個感覺,不過是比較上的一種優越感。

大家想一想就冷靜了,也就會善待一切了,也不會居高臨下、盛氣凌人了。所以,要學會這五點是不容易的。

「這五個方面全面而又透徹地概括了,現實中的人們,心裡優勢產生的根基、根源。」

我們憑什麼?不就憑這幾點嗎?因為我們有了這幾點,所以我們就驕傲了;因為我們沒有這幾點,所以就自卑了,往往都是這樣的!

「在此經中,佛陀深刻地剖析了,世俗眾生對於變化事物有所依賴的心理狀態。」

應該怎麼辦呢?要解決現實問題。

「所以佛法如燈,可以照亮黑暗,可以改變我們心中的糾結、焦慮和不自信,引導眾生走向光明之路。然而,如果僅僅是初入佛門,就止步不前,便難以成就佛果、解脫自在,便難以受到佛光普照。」

就像那七個老人一樣,剛剛走進佛門,就止步不前,甚至不遵守規矩!

「釋迦牟尼佛將無常(即不斷變化的萬事萬物的真相)比喻成為熊熊的火焰,燃燒著人們,給人們帶來煩惱!而去除煩惱的方法,也只有通過我們刻苦的修行改變自以為是、孤芳自賞、畫地為牢。」

「這就是我的!」真的是你的嗎?如果真的以為如此,就等於把自己拴住了!有一句話說:「欲成大道應無我」,不要把自己當真實不變!我們一直提倡,並且自己也率先地「不把自己當回事,過簡單的生活」;「各有因緣莫羨人」,從來不必羨慕別人,哪怕遙不可及的佛菩薩!可以恭敬,不可以迷信;無論眾生多卑賤,也不應該瞧不起他們!因為我們的佛性都是平等的!什麼是佛性?就是空性!因為沒有實在性,所以才能夠解脫自在!如果說有實在性,那就會走不出自己的困擾和局限!

「從而獲得智慧,解脫自在,去除愚痴。佛陀通過這些來警醒眾生,無常大火終究會把這些認識上以為永存的事物燒盡。」

什麼叫無常的火?我們總是認為這是實在的,這是永恆的,沒有!所以我們不要打妄想了!生命就在呼吸之間。老和尚們曾經教誨:今天脫了鞋和襪,不知明天穿不穿!這就是無常的最好詮釋!無常的力量最大!沒有人不想永遠,只是沒有永遠!所以我們必須清醒!只有我們清醒了,我們才無所謂了。我們會突然間發現:擁有或者失去,讚歎或者詆毀,關於好和壞等等,我們不必在乎,可以隨緣自在!只有這個時候,我們才可以稱為有智慧了!這是內心世界的豐富!

「從而告誡我們要靜心奉持佛法,潛心修行,不要把自己的習氣毛病眷戀不舍地帶在身上,盡情發揮。」

請不要這樣!說話的時候要注意,我們在這個環境里,舉止動念都要謹慎,別人如何在看我們?不能不去考慮!什麼是道德修養?這就是!因為你要考慮別人喜不喜歡自己?接不接受自己?有人說:「你活得太累!」對不起,我們在公共場合必須如此!就是我們在自己獨居的環境,也要「君子慎其獨也」!就是我一個人,也要提醒、警醒自己:不要放逸,不要混日子。生命真的不能混,很快就會過去!

「所以我們要注意,要潛心修行,去除貪、瞋、痴、慢、疑、不正見,才能真正地解脫,才能真正地自在,才能真正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因為我們有出離心,不貪戀,有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有善良的一面,去幫助別人;有智慧,我們才可以往生西方。不然的話,我們就會打妄想「我想要去西方……」結果是什麼?結果就是,我們實在在這個地方混不下去了,然後妄想到一個更好的地方去混,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真正地清醒,這種清醒真的是無常帶給我們的思考,這個是有意義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將會跳出煩惱輪迴,感受到因此智慧之光的照耀,獲得真正解脫的快樂。」

這種快樂完全是來自智慧的,而這個智慧,完全是由無常引發的思考的結果!這才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是我們需要珍惜的!

「所以我們要引發思考,這個思考是什麼?無常。」

無常誰都會說!只是我們講完了,誰都清楚,卻無法感悟。我們真的感悟了嗎?不一定!我們會把自己的習氣毛病、我執牢牢地保護起來,雖然我們嘴上說著無常,但心裡卻一直自以為是,覺得自己比別人優越,這是不行的。所以我們不能解決煩惱,也不能解決生死,更沒有辦法真正地去解脫。

「知道『無常』僅僅是個名詞、是個知識、是個概念,但並不一定真正地去感悟,去解決自己的實際困擾。」

概念之所以成為概念,本身沒有任何意義!正如大家知道我的後面的是佛像,前面也是佛像……而概念的佛像,如果不能為你所用,那麼它沒有意義!這個佛像它是幹什麼的?不是你天天給它上一點供品,上一點水,然後就開始跟他討價還價:你幫幫我吧,幫我中大獎,幫我沒有病吧……行不行?不行!這是誤區!而且一定是誤區!雖然有人有經驗,確實好過……因為這僅僅是方便,而不是根本!

我們一些人天天對著佛像叨咕,乞求……這當然也是一種誤區!還有的人,把佛像放在那兒,就永遠讓他休息了,這還是一種誤區!佛像放在那兒和不放在那兒是一樣的!而有些人,當佛像放在那裡的時候,會同他討價還價:你看我已經給你上供了,還給你上這麼多水哪,還有水果,什麼都有,你總應該幫我了吧?這是什麼?這是在跟佛做買賣……這更是一種誤區,所以他跟佛教信仰幾乎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所以,概念的佛像,如果不為你所用,沒有意義,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如果概念錯誤了,會引發誤導。」

就是我們現在大凡說「你有佛緣,你必須得供佛」,那是在忽悠你!而被說的人云里霧裡,最後拐彎抹角地就問我:「他們說我有佛緣?」

我說:「你了解佛教嗎?」

他說:「不了解。」

我說:「不了解你哪有佛緣呢?不了解你沒有佛緣。」

當然,它不是定法。你可以去聽幾次講經,聽完了之後自己明白了一些道理……你就有了佛緣……那個時候你再供佛也不遲!當然,每個人的因緣是不一樣的,從來沒有定法!

有人傻乎乎地就請來幾尊佛像,然後天天就害怕:哎呀,我對這個佛像不恭敬啊!哎呀,我忘了燒香了,我忘了上供了……於是別人就開始嚇唬他了:哎呦,你現在怎樣怎樣……這個佛成了什麼了呢?佛成了一些搶劫或者做買賣的了……「你要是不給我磕頭,我告訴你,我就不保佑你,甚至我還要懲罰你……」這不是佛教!這絕對不是佛教的信仰!所以概念的錯誤會引發很多誤導!希望佛教徒要明白:佛菩薩並不需要我們給他頂禮、上供、恭敬……但是我們需要這個方式來改變我們自己!所以佛菩薩只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而不是單純的偶像或者神祗!因為他們是:不增不減,不垢不凈,不生不滅的!而我們是患得患失的煩惱者!如果要改變,請真正向佛菩薩學習!

這應該是誤導!這應該是可怕的!無論恐懼還是歡喜。剛開始看見佛像,有人說:我歡喜,我落眼淚……應當說,最初的感覺應該是好事!但是如果時間久了,還一直沉迷在這個層面上,肯定是不對的!因為歡喜也會成為障礙,恐懼更是障礙。所以看到佛像時,應捫心自問:佛是無所得,我也無所謂;佛什麼都沒說,我也應少說;佛不執著,我不應在乎;佛能「照見五蘊皆空」,我也「照見五蘊皆空」……我們應該去對照自己,向佛學習!跟他學得一模一樣,這才是有說服力的!

「如果是誤解的話,那麼佛像對我們來說不但沒有意義,甚至可能還有負面的作用。」

所以我們應當真正地理解和感悟無常!才能夠在佛像面前,找到反省和改變自己心理糾結的智慧,那就是無常!所以我們今天有幸、有緣學習《出曜經》中的無常品,其實就是跟那七個老人,共同分享佛開示他們的智慧,這是有特殊意義的!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菩薩應修法隨法行(6):三、於法正修(3)
僧人為何敲木魚
由《出曜經·無常品》引發的思考(四)
菩薩應修法隨法行(5):三、於法正修(2)
唯識學與其它法門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由「髮型」引發的思考
由《偶像練習生》引發的思考
《我不是葯神》引發的思考
「從無限戰爭出發」《復聯3》之後的思考與猜想 I
灰蝶引發的思考
一條新聞引發的思考
《黃帝內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再思考
由昨天的那篇專業類文章的討論而引發的思考
由兩則故事引發的一連串思考
《黑豹》的爽,劇本與思考
一篇作文引發的思考
由「白銀連環殺人案」引發的思考
辭職報告引發的思考
一隻蚊子引發的思考
由江湖戲班《吶》引出的幾點思考
朴樹引發我的思考
《歡樂頌》五美形象引發的一點思考
《羆大母》的隱喻與思考
網劇《鎮魂》收官,曾明輝化妝造型引發一些女性審美的思考
一出好戲?引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