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品讀《詩經》,尋一方寄放心靈的靜土

品讀《詩經》,尋一方寄放心靈的靜土

國學君按

詩經,是先民的吟唱,也是今人寄放心靈的靜土。

很多現代人讀書只求「有用」,必須現在讀,馬上讀,每日讀書,讀的卻未必是心中最想讀的那一本;很多人經常感慨,找一塊安放情感的地方特別難,在喧囂雜亂中,心靈無法澄靜,只因缺少這樣一本書,缺少《詩經》一樣的安然情懷。

穿過悠悠秦風,踏過滔滔漢江,時光的細沙從指尖滑落;河之畔、田之埂、月光下、水中央,《詩經》之風穿越千年,依然是最美的風景,那是情無忌,那是心無涯,那是思無邪。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讀《詩經》,我們無從想像,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過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斷的對話,伴隨墜落的星辰,從紙上重新浮現——

《詩經》在創作上首開了寫真的藝術風格,以其樸素、真切、生動的語言,逼真地刻畫和表現了事物、人物及社會的特徵,藝術地再現了社會的本質,為後世文學創作,尤其詩歌創作提供了借鑒和範式。

1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我們曾經說過的最動人的情話,可是在千年前,它卻源於一場戰爭,它所傳達的面臨生死相隔的距離誓言無法履行的憂傷也漫過了悠悠青史,漫過了整部詩經,深沉而凄美。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邶風·擊鼓》描寫的是一位被迫參戰戍邊的士兵唱的一首思鄉之歌。

魯隱公四年夏天,衛國聯合陳、宋、蔡國共同伐鄭。同年秋,衛國再度伐鄭,搶了鄭國的莊稼。這兩次戰爭間有兵士在陳國、宋國戍守,數興軍旅,民不聊生,衛國兵士遠戍陳宋,久役而不得歸,詩中描述的就是兵士回憶起新婚時與妻子的誓言,而殘酷的現實卻使誓言落空,自己也死生難料的悲憤之情!長期征戰,有家難回,烽煙又起,幾人回歸?戰事之悲,無以復加。

咚咚咚,戰鼓敲響,詩人以「擊鼓其鏜」起興,震耳的鼓聲把我們帶到了廝殺慘烈的戰場上,那裡刀光劍影,命如草芥,血染沙場,屍橫遍野……「土國城漕」雖然也是勞役,但還是在國境以內,每天都可以回家,回到自己心愛人的身邊。現在「我獨南行」,要跟隨著孫子仲將軍遠征南方,平定叛亂。戰士軍前半死生,從此「不我以歸」,怎不讓人憂心忡忡?面對國家強加給士卒的戰爭,「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戰士們的心情糟糕到極點,古來征戰幾人回啊!可他們為之流血犧牲的戰爭在民眾心中又有什麼意義呢?榮耀與勝利毫無意義,戰爭帶給民眾的除了死亡與流離,只剩下凄惻的相思、幽怨的憤恨與無邊無際的悵然與傷感。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那秦時的明月啊,漢時的關,多少士兵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王者的權威、功勛與利益,而「一將功成萬骨枯」,君王將領更在意豐功偉績帶給自己的流芳百世,有誰在意這功績是那千千萬萬個血肉之軀築起的?多少死難士兵的亡魂啊,只是他們通往功成名就、青史留名的踏腳石!

擊鼓而戰,鳴金而收。不管是擊鼓還是鳴金,都意味著死亡——勝者不死,敗者必亡。詩人採用賦的手法,鋪陳直敘,將士卒長期征戰之悲、夫妻不能團聚之苦表現得十分真切感人。今天我們用「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流傳千古的詩句用於婚禮祝福,充滿了喜樂與溫馨,而在當時,他們是多麼茫然,不知何去何從,身處何方。茫然中馬兒也丟失了,它去哪裡了——表面是喪馬,實際可能是主人已歿,戰馬不知該去向何處!「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天涯遠隔,再無緣分相見,就此永別,辜負了今生的約定啊!怎不令人寸斷肝腸,唏噓落淚?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八個字看上去是多麼平凡的相許,卻又那樣的刻骨銘心。死亡在這樣的誓言下,已經全然消散了它的慘烈與悲涼,而是連同血肉之軀一齊碾碎,空留千古遺恨。儘管如此,這句話已然成為了千百年來戀人們和夫妻間愛情的盟誓和永久的追求。

珍惜當下,歲月靜好,現世安穩,茫茫人海中,身邊如果一直有一雙可以握住的手,這就是最最平凡和真實的幸福,一起牽手的溫暖,一起憧憬的未來,一起走過生老病死,走過春夏秋冬。在流年的時光里,我們還有一個人可以深愛,還有一雙手可以緊握,還有一輩子時間可以一起慢慢變老……

2

《詩經》的誕生首先在詩歌體裁形式上創立了中國詩歌史上的新體式——四言體,創立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有形的歷史階段,而且這種體式影響波及了後世各代的詩歌創作,後代的五、七言詩,都是在它的基礎上進行了突破與擴展,而即便在五、七言時代,也還有作者創作了不少四言詩,沿襲了《詩經》形式。

《詩經》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在古代詩歌創作中一直被繼承和發展著,「賦」是《詩經》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之一,朱熹《詩集傳》中說,「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也就是說,賦是直接鋪陳敘述。在《豳風·七月》中運用了賦的手法,按照季節物候變化的順序,鋪敘了農家一年四季的生活。《衛風·氓》中棄婦的不幸遭遇、《王風·君子於役》中黃昏時分農家小院的情景以及《鄭風·溱洧》中男女相約游春的歡樂,都是用賦的手法直接敘寫情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

「比」,朱熹說,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都是《詩經》中用「比」的佳例。

「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如《詩經》中的《邶風?綠衣》與《唐風?葛生》,它們均屬悼亡之作,奠定了悼亡傳統並對後世悼亡詩產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

3

悼亡詩是獨特的詩歌題材,當愛情遭遇死亡便更加凄美,便可以永恆。斯人已去,此情卻在,睹物思人,不禁黯然神傷;兩情殷殷,生死牽掛,悼亡之情,無以復加。自古以來的悼亡詩詞俱多,而詩經里的《綠衣》是第一首。綠兮衣兮,綠衣黃里。心之憂矣,曷維其已?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矣,曷維其亡?綠兮絲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無訧兮。

絺兮綌兮,凄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這是一首丈夫悼念亡妻的詩。第一、二章以綠衣起興,反覆描寫詩人內心無盡的憂傷。里:衣服的襯裡。曷(hé):何,怎麼。裳(cháng):下衣,形狀像現在的裙子。亡:用作「忘」,忘記。詩人睹物思人,看到妻子當初為自己縫製的衣裳,禁不住想起死去的妻子,內心的痛苦與憂傷難以排遣。撫摸著每一處針腳、每一個紐扣,往事歷歷在目,這是這個世界上最懂他的人親手做的,而這人已經離他遠去,並且永遠不會回來了。

「綠兮衣兮」,詩人在哽咽——綠衣裳啊綠衣裳,綠色的面子,黃色的里子,心憂傷啊心憂傷,什麼時候才能止住我的憂傷!綠衣裳啊綠衣裳,綠色的上衣黃色的下衣,愁腸百轉心千結,何時才能忘掉這憂傷?

第三、四章寫詩人在凄涼的秋風中想念自己的妻子。妻子活著的時候,對他知冷知熱,天冷了自然會為他準備寒衣。俾(bǐ):使。訧(yóu):過失,罪過。絺(chī):細葛布。綌(xì):粗葛布。面對妻子當年所縫製的衣物,詩人怎不黯然淚下?死去的妻子在詩人的心目中是那樣的賢惠、那樣的體貼。她經常規勸他,使他少犯過失;也只有她,才最理解他、關心他,給他以安慰。

全詩感情纏綿,憂思深長,讀來催人淚下。情感深處,若斷若續,含蓄委婉,千載悼亡之音自此而起,穿過悠悠歷史,讀來依然纏綿悱惻。

《綠衣》表現了丈夫對亡妻的思念,另一首《葛生》則表現了妻子對亡夫的思念:

葛生蒙楚,蘞蔓於野。予美亡此,誰與?獨處!

葛生蒙棘,蘞蔓於域。予美亡此,誰與?獨息!

角枕粲兮,錦衾爛兮。予美亡此,誰與?獨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歲之後,歸於其室!

詩從葛藤寫起,正是墳墓之地,觸動情思,兩相分離各自獨處,倍感傷心。葛:藤本植物,蒙:覆蓋。楚:灌木名,蘞(liǎn):攀緣性多年生草本植物,予美:我的好人,即婦人指其夫也。亡此:死於此處,指死後埋在那裡。葛藤覆蓋了一叢叢的黃荊,野葡萄蔓延在荒涼的墳塋。我的心愛的人長眠在這裡,誰和他在一起?獨守安寧!棘:有棘刺的灌木。域:墳地。葛藤覆蓋了叢生的酸棗枝,野葡萄蔓延在荒涼的墳地。我的親密愛人埋葬在這裡,誰和他在一起?獨自安息!

荒涼的墓地啊,陰冷的墓穴,難道曾經與自己朝夕相處、舉案齊眉、百般恩愛的夫君,就孤零零的獨自一人長眠在此?誰與你一塊度過孤獨的居住?誰與你相伴打發孤獨的長眠?角枕:牛角做的枕頭。錦衾:錦緞褥。爛:燦爛。旦:天亮。角枕、錦衾,皆是殉葬之物也。你頭下的角枕是那樣光鮮,身上的錦被多麼光華燦爛!我的愛人啊你安眠在這裡,誰和你在一起?獨枕待旦!思念之深,悲哀之重,幾乎無以復加!

見月長垂淚。看花定斂眉。從今一別後,知作幾年悲。」對比是《詩經》中的常用手法,《綠衣》中斯人已去而綠衣尤存,凄其以風而無人制衣;《葛生》中墳外景物荒涼,愈發托出妻子內心的枯寂,夏日冬夜的漫長,愈發襯托出獨處的悲戚。

另外,迴環復沓的章法也大大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詩經》一般由幾章組成,每章之間常常只更換一兩個字,這就是迴環復沓的結構形式。因為這些詩最初是唱出來的,大多是即興抒情之作,所以這種形式也是民歌中獨有的,讀來如歌如訴,親切感人。我們無法回到《詩經》的時代,無法獲得古人的那份單純與天真,但我們仍可在字裡行間尋到一份明澈與清流,一方詩意的凈土,那裡堪稱人類的童年——他們以音樂的旋律結繩記事,那粗糙的雙手搓出田園牧歌,不讀詩,無以言,不讀書,我們世故的靈魂該往何處安放?我們去哪裡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重溫經典,品讀《詩經》,讓我們一起回歸靜好的歲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國學共讀 的精彩文章:

才子渣男: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DAY1

TAG:有書國學共讀 |

您可能感興趣

《詩經》里那些刻骨銘心的愛情詩句,簡直美翻了
讀《詩經》中的詩句,品人生愛情
《詩經》中七首唯美愛情詩,動人心扉,銘心刻骨!
《詩經》里那些驚心動魄的愛情
為什麼熱愛詩詞的人,一定要讀《詩經》?
你的《詩經》,我的愛情
細品《詩經》中的采采卷耳草,刺球寄相思!
春讀《詩經》,與君談情——《宛丘》里的愛而不可得
楚辭對《詩經》的傳承:屈原的「香草美人」要追溯於《蒹葭》?
《詩經》《楚辭》的韻律之美,這麼一看、一聽,終於懂了
《詩經》中那些美到心顫的植物
插畫丨《詩經》絕版植物手繪,思無邪勒個去!
讀《詩經》,看古人的浪漫生活
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細品《詩經》之美
丨《詩經》里的植物,原來這般美好!
回歸《詩經》 讓孩子找尋曾經的歌謠
《詩經》——尋找最初的美好
《詩經》中的風雅與《聖經》中的雅歌——一時興起的斷章取義的解讀
傳播正能量,蘇軾用《詩經》體歌頌造福一方的好官
白屋:一本《詩經》倒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