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何為禪的精神?

何為禪的精神?

誦《金剛經》 由相似般若入真正般若

五祖云:持誦金剛般若經,自得見性。

我們誦金剛經,也是由靜心而凈心,由相似般若入真正般若,得見自性。

因此,誦經,但誦而已,勿生一切功利、忮求和虛妄見解,久則相應。

人人平等,生佛不二,心物一元,惟因迷心昧己而生執造業受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即由乘般若大舟而達究竟涅槃。

吾人共勉!

修行或生活做事

首要明因識果

修行或生活、做事,首要明因識果,更確知一切皆有因果,有什麼因,有什麼果,並進而做到纖毫不昧。

以生活、做事言,就是克盡職責,不計報償,因果不欺任何人,上天厚待誠篤者;但求與人為善,專計我心仁厚與否,而寬容、理解他人,縱有不善,也非得已。

以修行言,則誓求生命覺醒,別無二念,更無任何功利訴求。此為正因。

更能改過去習,堅除心垢,誓死與般若相應。久久必能心靜而明,識心見性。再於塵世中圓行六度,為世舟航,是真菩薩。

了知一切緣起,徹證無我,則畢竟洞鑒因果。

所謂業感、賴耶、真如、法界,四重緣起,則涵攝一切因果,四重並為一真矣。一切惑盡而全彰真實。

何為禪的精神?

學禪當然不是容易的事,但卻也是人人有分,成就可期,因為佛性普遍,生佛平等。

很難得也難為的是,始終不湮沒禪的精神。能懷有、彰顯禪的精神,則必能培育茁壯禪的苗芽,否則終必枯萎窒息自己的慧命。

何為禪的精神?

從方向講,唯究心性,不取外相;

從目標講,以悟為則,絕無他騖;

以動機講,唯務覺醒,絕諸功利;

以行持講,相應般若,恆依正印;

以方法講,重視參究,徹見本來;

以履踐講,六度遍行,不違世相;

以內涵講,悲智內蘊,了無所住。

一切平等、不二,現成,圓滿,光明,現證涅槃,達諸三昧……

如此堪為禪家種草,與諸祖並行,與諸佛同鼻孔矣!

理性務實應該是禪者的

根本精神

通俗地說,理性、務實應該是禪者的根本精神。

所謂理性的極致,就是窮理徹源;所謂務實的極致,就是徹證實相,匯歸一真。

可見,不彰顯理性,就難免迷信,難逃權威主義的迷區;不彰顯務實,就難逃虛妄,難擺離線心與偷心,如此,何能入禪,何以修禪?

換言之,般若即理性究極,涅槃即務實之極。無般若、涅槃之相應、實證,何為禪哉?

故云。

修道必先立定志向 堅固不移

學道不難,悟道為難,悟道不難,凈心為難,凈心不難,自返為難,自返不難,立志為難。

故修道必先立定志向,堅固不移,而後反求諸己,自凈其意,依教奉行,久久自能了悟。

既了悟已,始名修道,亦名無修。自在光明,神通三昧,胥由顯發,而一切無住矣。

無上妙道,悉在腳根下,好高騖遠,耽誤途程,離開實行,終究落空。

下學而上達,一以貫乎?

成就出世間事 尤須願力

成就世間事,均須願力,成就出世間事,尤須願力。若無願力,何來動力?何來堅固不移易之意志力?

願之有力,在無虛發,即無論小之與大,皆能落實,如此始有力。不能落實,則為虛願,妄想狂念,了無價值。

久則出口成願,動念有應,誠諦之力,允稱願力成就。

諸佛菩薩度人,咸仗本願輪之展轉,吾人之利生,亦如此。

故修行鬚髮願,成就須落實,度人則仗願力之感召與實行,與過往聖賢無以異。

悲智之成,大行之現,皆由願驅動爾。

修行唯在能依教實行

別無奇特

大抵說,修行總有從勉強到自然、從相似到真實的過程,世間事凡須學習者均如此。

關鍵在於,勉強、相似中有信心、能堅持;知道如何到達自然、真實;知道其關節點何在;到達自然、真實後仍用勉強、相似的努力,這大約是修行的途程。

換言之,即前行、正行,至於無修。

把前行當正行,則陷於魯莽。對前行不著力,則為懈怠。此為初學之病。

不能契入正行,因並未悟入。此病尤大。「下學可以言傳,上達必由心悟」。

契入正行,正好著力,亦無力可著,堪謂猛著精彩!

前行、正行功夫並無二致,差別僅在見地、受用真正與否。而前行功夫尤為切要,無前行則決無正行也。

故修行唯在能依教實行,別無奇特。

七識頭上給一刀

此「一刀」即般若智照

《壇經·機緣品》中妙語連珠,皆指心要,其中「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堪稱揭示了修行樞要。如解釋云:「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即指明修行著手在第六識意識及第七識末那識,而前五識及第八識之轉變則是修行結果上事。

如何於六識用功?則是無分別或降低分別?如何於七識用功?則所謂「七識頭上給一刀」。但這均為籠統泛泛之論。

細加分疏,智照已起(本心發露)之修行為正行,此前為方便(前行)。

前行之降低分別,必依思維,即自我批判、說服,以分別遣分別,以我執減我執,非無效而效果有限,與世法及其他之修養方法無異也,也決不可忽。

前行累積,善根純熟,智照現前,則分別自息,但我執仍在。此時正好「七識頭上給一刀」,此「一刀」即般若智照。關鍵在於智照無間,主從分明,智照為主,末那為從。此是修行真正著力處。日久,末那由減而枯,自有歸順、熄滅之日。

末那熄滅,則我執去其大半,自性朗然,始稱見性,狂心歇矣,然仍為小歇場。簡言之,見性始能斷末那也。

此時,因地轉六七識之功可稱完成,而正著力於果地五八識之轉也。要訣僅在「但於轉處不留情,凡興永處那伽定」也,亦即「徹底粉碎不留情」也,其要又在於「不留情」及「那伽定」,即一切不離定慧等持。

故修行唯在實行,不在虛想,實行要能恪依法要,萬勿自生主張,如是,何有我欺哉!否則,難免自欺!

禪不可廢參 也不能缺少

參究的精神

禪不可廢參,也不能缺少參究的精神。缺少了參禪的精神,禪的鋒刃即會鈍置,禪的威光亦將衰損,禪的氣運亦必將衰矣。

盛唐禪風直破直指,入處真實,師異資強,修證皆實,故雖不倡參而自不能罷參矣。趙州、臨濟多主窮理,窮理即參究也。禪林碩德雲集,英靈輩出,故參禪精神無容稍墮,而禪風盛極矣。

唐末迄宋,禪風略衰,圓悟、大慧力加提倡,尤以大慧力主參禪,遂成俟後數百年間之命脈依託,迄今無出其羅籠者。益知禪決不可廢參。

倘無真參,何來真悟?既無真悟,又何有真修、徹證?鈍置金剛王,何異於頑鐵!禪門之實,即見由廢參而凋弊,寧不痛惜?!

有志禪道之士,何不力參?如何參?法有多端,其根本則不出,不認虛妄,唯究真實,真若不現,誓死不休耳!有此精神,方宜學禪。

觀心與參究 共為禪之

根本方法

觀心,為禪的根本方法,也通一切修行方法。明心見性,為佛法修證根本,舍觀心則無以明心見性。

觀心,自觀妄念始,久而妄消,般若智照(本心、真心)現前。本心發露,則稱為覺照。

故觀心須長久、紮實訓練,無論悟與不悟,功不唐捐。久觀必悟,且悟後正好觀心,主從已分,從奉於主,是修行最要途程。

觀心與參究,初入手似兩種不同之方法,久則難分。蓋觀心純熟,極易引發參究動機,而觀之純熟,助力於參亦多矣。故云「先觀後參」比較快。

學禪必觀心,否則難入禪之根本。了事則須參,否則難以出頭。故觀與參共為禪之根本方法。

吾人學法,有二事必學,明得理路,識得方法,而餘事則操之在我,盡其在我矣。

有志禪道者當奮勉!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出家人的一份家書 看哭了所有人!
虛雲老和尚:一切法門 都離不了持戒
既然佛法那麼好 怎樣才能讓它融入內心?
斷欲心 要堅固 休戀皮囊自失誤!
要走多長的道路 才可以到達那個微笑?

TAG:騰訊佛學 |

您可能感興趣

何為精氣神,怎樣養足自己的精氣神
何為善?何為惡?——古今最精確的詮釋!
何為八字的「喜用神」和「忌神」
何為孝?何為順?
何為真正的財富?
何為善?何為惡?
何為精品盆景?
何為書法的神采?何為書法的形質?兩者有何關係?
何為道?何為德?
何為普洱?何為單株?何為純料?
何為真正的好人?
李雙林:何為八字用神?
何為文,何為字?
何為修行中的「邪魔陰靈」?
何為藝術的邊界?藝術何為?
何為孤獨?何為冷暖?
何為華?何為夏?何為華夏?
命理中何為亡神,他的意欲是什麼?
何為「三才杯」?
何為籽料?和田玉真的是越白越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