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今日立秋,一候涼風至

今日立秋,一候涼風至

時值丁酉年閏六月十六,天文專家明確表示,根據《中國天文年曆》顯示,今年立秋的準確時間為北京時間8月7日15時40分。據了解,每年太陽運行到黃經135度時為立秋。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說:「秋,揪也,物於此而揪也。」「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

立秋的時間是相對固定的,經常在8月7日和8日這兩天之間變化,極特殊年份還會有9日,至於具體的小時、分鐘就不固定了,因此,6日立秋是不可能的。而在7日和8日里,又以7日立秋居多。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立秋又稱交秋,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由於全國各地氣候不同,秋季開始時間也不一致。氣候學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為秋季開始,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符合各地實際,但與黃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較大。立秋以後,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秋的意思是暑去涼來,秋天開始。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是說立秋過後,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並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其實,按氣候學劃分季節的標準,下半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降至22℃以下為秋季的開始,除長年皆冬和春秋相連無夏區外,我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秋季的地區。

《秋興八首·其一》

【唐代】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從2001年到2017年的這17年里,只有2002年、2003年、2007年、2011年和2015年的立秋是在8月8日,其餘12年的立秋時間都是在8月7日。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立秋並不意味著秋天的到來。天文專家解釋說,因為「雙中伏」的緣故,今年的「三伏天」共計40天,其中,8月11日入「末伏」,8月21日「出伏」。從時間段上來看,今年的立秋剛好在中伏和末伏內。雖然暑熱一時難消,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趨於涼爽。

有趣的是,中國地大物博,從南到北跨度較大,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秋風送爽,秦淮一帶秋天從9月中旬開始,10月初秋風吹至浙江麗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陽一線,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達雷州半島,而當秋的腳步到達「天涯海角」的海南崖縣時已快到新年元旦了。

立秋是進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在秋季養生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此乃古人對四時調攝之宗旨,告誡人們,順應四時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要想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就要順應之,遵循之。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循漸進的過程,立秋的氣候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

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以養收為原則,具體地講,把中醫理論中,事物屬性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分類歸納:如自然界中的五音(角、征、宮、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黃、白、黑);五化(生、長、化、收、藏);五氣(風、暑、濕、燥、寒);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長夏、秋、冬)。人體中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種形體(筋、脈、肉、皮毛、骨);五種情志(怒、喜、思、悲、恐);五聲(呼、笑、歌、哭、呻)。

《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由此可見,秋內應於肺,肺在志為悲(憂),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憂之情緒,所以在進行自我調養時切不可背離自然規律,循其古人之綱要「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運動調養

進入秋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這裡給大家介紹一種秋季養生功,即《道臧·玉軸經》所載「秋季吐納健身法」。

具體做法

清晨洗漱後,於室內閉目靜坐,先叩齒36次,再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口裡液滿,漱練幾遍,分三次咽下,並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緩緩做腹式深呼吸。吸氣時,舌舔上齶,用鼻吸氣,用意送至丹田。再將氣慢慢從口中呼出,呼氣時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聲。如此反覆30次。秋季堅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歡迎大家投稿,來稿不限題材,擇優選登有驚喜)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集陰陽大成,蘊榫卯匠心——明代傢具的道家情懷
古人獨創,一年四季之外的「第五季」
投票支持湖北十堰!
三觀悟空:造化全憑天地生養,帶著八戒為您演煉金丹大道
仙鶴為何得到道教中人鍾愛?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今日立秋|初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
今日立秋 涼風有信
立秋之日涼風至【並沒有
立秋之日,涼風至,清暑養心
明日立秋 涼風有信
今日處暑,夏將至,秋未滿,離離暑雲散 裊裊涼風起
今日寒露 | 裊裊涼風動,凄凄寒露零
立秋:涼風有信,一葉知秋
驀然回首,幾個春秋,涼風依舊,歲月不休
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立秋是吃貨的節氣!
今日寒露:涼風動 不露腿 吃秋梨
白露至,初秋始,你感受到涼風了嗎?
立秋,涼風有信
今夏最火爆的小風扇,隨時隨地吹出清涼風,充電一次使用一天!
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
冬有飄雪,夏有涼風,以美好的心態對待每一天
今夏最火爆的萌寵小風扇,隨時隨地吹出清涼風,充一次電用一整天
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涼風冬聽雪
今日處暑:驕陽化為霖,裊裊涼風起
應似今夕,夏有涼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