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綠茶性涼,紅茶性溫?也許你知道的都是錯的

綠茶性涼,紅茶性溫?也許你知道的都是錯的

從很早很早以前,先人就有了喝茶的習慣。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平平淡淡之間,便有了無限的生命力。



 


在生活中,耳邊經常傳來一些聲音——不能喝涼茶,不能喝過夜的茶,茶能解藥不能同用等等。


 


到底茶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且隨我從歷史中尋找答案。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於神農、起源於秦漢等說法。


 


而作於藥用時,現存最早記載茶葉功效的本草專著是南北朝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最早將茶葉單獨列條記載其功效的書籍是唐代孫思邀的《備急千金要方》。元代張元素《臟腑標本用藥式》最早提出茶葉臟腑用藥,王好古《湯液本草》最早明確提出茶葉歸經。


 


本草和方書中記載的茶葉以綠茶為主,直到清代本草文獻中才出現綠茶外的其它茶類。


 


說了這麼多,關鍵的地方到了,茶的涼熱屬性到底為何?


 


一般來說,對於大部分的茶,性微寒味甘、苦,無毒。入心、肺、胃經。茶葉功效:

清熱、消食、利尿、收斂、止痢、解毒。


 


古代醫家普遍認識茶性「寒涼」,翻遍古書中未見「綠茶性寒,紅茶性溫」的記載。本草文獻中記載性「溫」的茶僅有蒙頂茶、武夷茶、普洱茶、安化茶和滬茶5種,但其立論多與茶葉產地、宗教傳說和儲藏時間等因素相關,而與現代制茶工藝及茶葉功效無涉,且古籍所謂茶性「溫」之溫,意指「溫和」之意,而非傳統藥性之「溫熱」。


 


你看,古人這麼愛鑽研,卻無一人說紅茶性溫。這說明,對於一個藥物來說,它固有的屬性很難改變,尤其是四氣,這是上天給予的,若不是經過很繁瑣的炮製,很難改變。


 


所以對於一些胃寒易腹瀉之人,可以喝一些普洱茶,但是還是盡量少少飲用,否則會加重病情。因為即使是這種全發酵茶,它的屬性寒溫,這麼多年來也是未曾統一。


 


「服藥不飲茶」之說為民間俗傳,傳統中醫學無「服藥不飲茶」的絕對禁忌,這或許是醫家勸人少飲茶的託詞。古代醫家認為,茶性苦寒,飲茶過多則損害脾胃,銷錄精血、膏脂,導致「茶癖」而見血不華色甚至面色萎黃、消瘦、腹泄等症。從現代營養學、茶學和藥理學角度綜合分析,飲茶主要目的在於提高中樞神經的興奮度而振奮精神,不過宜服藥後宜間隔一定時間如30分鐘後再飲茶。以免這之中的物質相互影響。


 



唐代本草文獻中記載

飲茶有3宜

:宜飲熱茶,宜飲新茶,宜飯後飲茶;飲茶的

禁忌有8條

:忌飲茶過多,忌飲冷茶,忌空腹飲茶,忌酒後飲茶,忌和鹽飲茶,虛人忌飲茶,以及威靈仙、土茯苓、使君子忌茶。


 


正如陳藏器《本草拾遺》中道:「食之宜熱,冷即聚疲……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指出,少飲茶則獲益,使人神清氣爽有解酒食之毒,過多則克伐脾胃引起諸多癥狀,並結合自身經歷尤為可信:


 


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


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虛實。


若少壯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與茶相宜。

溫飲則火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若虛寒及血弱之人,飲之既久,則脾胃惡寒,元氣暗損,土不制水,精血潛虛;成痰飲,成痞脹,成痿痹,成黃瘦,成嘔逆,成洞瀉,成腹痛,成疝瘕,種種內傷,此茶之害也。


民生日用,蹈其弊者,往往皆是,而婦嫗受害更多,習俗移人,自不覺爾。


況真茶既少,雜茶更多,其為患也,又可勝言哉?


人有嗜茶成癖者,時時咀啜不止,久而傷營傷精,血不華色,黃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嘆惋。

晉干寶《搜神記》載∶武官因時病後,啜茗一斛二升乃止。才減升合,便為不足。


有客令更進五升,忽吐一物,狀如牛脾而有口。澆之以茗,盡一斛二升。


再澆五升,即溢出矣。人遂謂之斛茗瘕。嗜茶者觀此可以戒矣。


陶隱居《雜錄》言∶丹丘子、黃山君服茶輕身換骨,《壺公食忌》言∶苦茶久食羽化者,皆方士謬言誤世者也。


 


在後世相當多的文獻當中,茶作為葯來服用或者是作為藥方中的一味來記載的少之又少,茶性苦寒,故善於清熱降火,未見其有暖胃之功,飲茶過多則會寒胃伐脾,而後世所言幾種性溫類茶,多記載於地方志以及神話傳說故事當中,不得全信。

 



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普洱茶」條下所載普洱茶主治病證:「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脹受寒,用薑湯發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顫,受熱疼痛,用五分噙口過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除「肚脹受寒」外,「口破喉顫,受熱疼痛」均為熱證,若普洱茶「性溫」豈不熱病用熱葯加重病情。「肚脹受寒,用薑湯發散」者,生薑辛、溫,善治寒犯中焦或脾胃虛寒之胃胺冷痛,此實為生薑之功而與普洱茶無干。


 


據有關學者考證,「紅茶性溫」之說或源於日本:「茶本是寒性,熟成之後便成溫性。」此處的「熟成」指發酵後茶湯色澤變紅而言。但從中藥學角度,「發酵」也不是藥性寒溫的決定因素。


 


看到這,咱們這次所要論述的「千古難疑」算是解釋的差不多了,茶雖然有如此禁忌,但對於平常人來說,少少飲之,卻能強身健體、益壽延年,何樂而不為呢?






<END>



本文由我刊原創發表,商業轉載請與我刊聯繫授權事宜。授權及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tcmrun,歡迎廣大讀者原創投稿。




繼續給大家推薦《

藥房里買得到的傳世名方

》,點擊

閱讀原文

可直接購買





六味、加味逍遙丸、牛黃解毒丸、藿香正氣水、健胃消食片……這些耳熟能詳,至今仍廣為傳用的中成藥,你知道它們的淵源和功能主治嗎?這些經典名方已經服務了中國人上百甚至上千年。
本書遵循「上醫治人」的中醫觀點,列出了18類62種經典中成藥,這些中成藥都是出自中醫典籍,由歷代名醫精心創製的經典藥方傳承演化而來,已經使用了成百上千年。本書針對現代人*常罹患的疾病,如頭痛、感冒、上火、便秘、腹瀉、胃痛、肥胖、腎虛、失眠、痛經等,解析如何選擇合適的中成藥,來進行日常的自我治療與保健。同時為那些被我們用反、用窄、用歪了的中成藥正名,糾正日常生活中的用藥錯誤,阻止讀者進一步在生活中因為用錯葯而事倍功半,延誤病情。讓那些被「埋沒」的古代國醫經典換上新裝,繼續為今人所用,發揮它們的神奇魅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中藥雜誌 的精彩文章:

一首幾乎可以通治兒科病的名方
孤獨的歌唱家——秋蟬
我見到偶像了!|小編講堂之中科院物理所交流回顧
對中醫常見「誤解」:看中醫就是喝湯藥!
漫畫連載 | 圖解《中醫藥法》(二十一)

TAG:中國中藥雜誌 |

您可能感興趣

普洱茶的「茶性」是什麼你知道嗎?
紅茶性溫 綠茶性寒?
紅茶性溫,是不是不適合夏天喝茶?
老白毫銀針性寒涼?關於白茶的茶性,從新茶到老茶,一次講清楚
白茶性涼,為什麼又叫女人茶?
不同器皿泡的茶,這種發茶性最好!
白茶性涼,卻號稱「女人茶」,這矛盾嗎?
新白茶性寒,容易傷胃?這四條喝茶的誤解,是時候解釋清楚了
飯後立即飲茶等於喝毒藥是真是假?茶性有何區別?
喝茶沖泡第一杯都倒掉?你又錯了!明前茶雖好,雨前茶性價比更高!
不同的茶葉,根據其陳化和茶性不同,存儲方法也有區別!
水發茶性,關於沏茶用水,你注意這幾點了嗎?
普洱茶的茶性屬寒還是屬熱?
紫砂壺有什麼特性適合泡茶?紫泥段泥朱泥哪個適茶性更好?
茶有茶性,人有人性;六句話,認識六種茶的品性
茶客匯:茶性不同,沖泡手法也要不同
明茶性,知差異,享人生
識茶性,飲對茶
如果白茶性寒涼,那請從禁食低溫度的食物開始吧!
我國茶葉六大類,茶性不同功效也各異!您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