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戰略思想史:《孫子兵法》「謀攻」篇深度分析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十七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孫子兵法》「謀攻」篇深度分析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十七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孫子兵法》「謀攻」篇深度分析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十七課



作者|鈕先鍾,著名戰略思想家、學者

來源|《中國戰略思想史》


「謀攻」兩個字也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是「以謀為攻」,大陸上的最新英譯本把它譯為「Attack by Stratagem」就是如此。又有人認為是「以攻為謀」,例如葛里菲斯把它譯成「Offensive Strategy」。前者是把「謀」字視為名詞,後者是把「攻」字視為形容詞。但若照孫子的原文分析則似乎都不正確。孫子所說的「謀」就是計劃,這一篇的主題就是如何計劃發動攻勢。所以比較精確的英譯應該是「Planning Offensive」。


首先要解釋的就是為什麼要發動攻勢。這又牽涉到戰爭本質的問題。國家為什麼要主動地投入戰爭,其原因是它想達到某種目的,而想要達到目的則必須採取攻勢,守勢只能阻止對方達到其目的,但不能使我方達到所想要達到的目的。所以為了想要達到積極目的,則必須採取攻勢行動。在行動之前又必然要有計劃,如何計劃攻勢,此即所謂「謀攻」。


孫子首先指出攻勢並非僅限於使用武力,他把攻勢分為四個層次,即「伐謀」、「伐交」、「伐兵」、「攻城」。第一層次根本不用無力,第二層次也許不用武力,只有最後兩層次始使用武力。孫子認為武力使用得愈少就愈好,而最好是完全不用。所以在「謀攻」時應把優先的考慮給予「伐謀」和「伐交」,非必要不「伐兵」,而「攻城」則為不得已的下策,換言之,應盡量避免。這當然是一種非常崇高的理想,同時也表現出其對戰略的基本觀點:戰略是鬥智而非鬥力,所以「謀攻」的最高境界就是「伐謀」。

「謀」的意義即為戰略計劃,假使能夠打擊(伐)對方的計劃使其失效,則可能毋需使用武力,或至少毋需付出重大成本,即可達到目的。因此,孫子認為: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鈍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孫子這一段話,照他自己解釋,這就是在計劃攻勢行動時所應採取的法則。簡言之,應避免使用武力,避免攻城,避免曠日持久。孫子又一連用了兩個「全」字,而「全」字又正式這一篇中的關鍵字,「謀攻」的理想目的就是求「全」,而如何始能達到此,目的,其關鍵即在於「不戰」所以他在本篇一開始時就說: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至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由此觀之,孫子不僅主張慎戰、反對久戰,而更企業不戰。所以,他可以算是一位非戰主義者,不過又必須了解,孫子只是「非戰」而並不「非攻」。從戰略家的觀點來看,必須採取攻勢行動始能達到積極目的。不過此種行動並不一定要使用武力,也不一定要採取戰爭的形式,所以,孫子的思想似乎與薄富爾的思想非常接近,那也就是所謂「間接戰略」,即儘可能使用非軍事手段來追求國家利益。

「間接戰略」也就是「總體戰略」,換言之,所追求的是總體利益,而不僅為戰爭的勝利,所使用的工具是包括各種權力因素都在內,也非僅限於武裝部隊,那也正是孫子所說的「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鈍而利可全」。「全」的意義就是「總體」,必須使用總體戰略,然後始能獲致總體利益,而不至於過分消耗軍事力量。此即孫子所謂的「謀攻之法」。


孫子在這一篇中除提出「全」字以外,又還提出「知」字。這個「知」字不僅是這一篇中的主要觀念,而且在其全書中也是居於非常重要的地位。克勞塞維茨曾經說過在其思想中有所謂「核」的迅載,事實上,孫子雖不曾說明其思想中有「核」的存在,但只要把全書多讀幾遍,就可立即發現那個核在那裡。孫子是言簡意賅,不像克勞塞維茨的書那樣冗長,所以其思想之核可用一個字來表達,那就是「知」字。這個字是在其書中出現得最多的一個字。孫子認為知乃智的基礎,也就是一切戰略的基礎,無知則為敗亡之主因。所以,其在「謀攻」篇中的結論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是一句常為世人所引述的話,事實上,孫子從未說過這樣一句話。孫子所說的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戰爭中不可能百勝,但可以不殆,殆者危也,也就是說可以免於失敗的危險。此外,孫子在地形篇又說:「知彼知己,勝乃不殆」,這個「勝」字似有疑問,因為既已勝當然不殆,所以毋需再說明,很可能「勝」字是「戰」子的錯誤,若改為「戰乃不殆」,則不僅合理而前後文也能一致。


又常有人引述孫子:「攻心為上」,這更是完全錯誤。孫子在其全書中從未有「攻心為上」之語。他只說過「伐謀」而從未說過「攻心」。「伐謀」與「攻心」的意義也完全不同,不可混為一說。此種傳說真是不知從何而來,但以訛傳訛卻是非常普遍,所以在此特別提出,希望研究孫子的人注意,不可隨便作毫無根據的引述。


從第一篇到第三篇是孫子在大戰略層次中的思想精華,也是其全部思想的基礎和核心。他雖然以兵家自居,並且也以戰爭為其研究的主題,但其思想卻具有總體性,絕非僅限於戰爭和軍事的範圍。高里考斯基對於孫子的思想體系有其特殊的見解,他認為:

其理論不僅是別出心裁,而且也是合理的,並以一種數學性的智慧為基礎。因此,可以認為,他是「行動學」的先知,而這也許即為其對於中國思想的最重要貢獻。


所謂「行動學」在西方也是一門高深冷僻的學問,創始於十九世紀的法國,直到二十世紀始在歐洲受到學術界的重視。這門學問亦稱「實用哲學」,其內涵為分析有目標的人類行動,以及如何以最有效率的合理途徑來達到目的的方法。高里考斯基發現一本由波蘭學者魯德南斯基最近出版的「鬥爭行動學理論大綱」是與孫子的思想不謀而合。


對於孫子十三篇的第一段(前三篇)就討論到此為止,以下繼續分析其第二段(第四篇到第六篇),這一段是以戰爭藝術為主,所分析的內容大致是以作戰或用兵為範圍,也就是屬於野戰戰略的層次,不過其中若干原理又還是可以通用到其他的層次,甚至於人類活動的其他領域,這三篇也是自成一個體系。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席戰略官 的精彩文章:

密集調控之下,房價真的要跌了?別太樂觀
國土部這份文件透出驚天秘密:長期限購的將不只是北上廣深!
中國戰略思想史:《孫子兵法》「作戰」篇深度分析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十六課
讀懂史上最嚴樓市調控的言外之意
中國航空研究院袁成: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小精靈」空中群射/回收無人機項目分析

TAG:首席戰略官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戰略思想史:《孫子兵法》「作戰」篇深度分析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十六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孫子兵法》「火攻」篇深度分析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四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孫子兵法》「始計篇」深度分析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十四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孫子兵法》「兵勢」篇深度分析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十九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孫子兵法》「軍爭」篇深度分析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一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孫子兵法》「虛實」篇深度分析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孫子兵法》「九變」篇深度分析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一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孫子兵法》「用間」篇深度分析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五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孫子兵法》「始計篇」深度分析(二)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十五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孫子兵法》「行軍」和「地形」篇深度分析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二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孫子兵法》的思想體系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十三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先秦兵書之《孫臏兵法》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三十七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先秦兵書之《司馬法》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三十四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孫子兵法》背後的戰略哲學思維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十二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先秦兵書之《尉繚子》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三十五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先秦兵書之《陰符經》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三十八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先秦兵書之《六韜》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三十六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孫子兵法》對全世界的影響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六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儒家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八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