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一、智永與其真草《千字文》

智永,生卒年不詳。南朝陳、隋間人,名法極,晉王羲之七世孫,山陰(今浙江紹興)永欣寺僧,世稱「永禪師」。相傳40年不下樓,書《干字文》八百餘本,分送浙東各寺。退筆頭置大筆簏中,簏受一石余,五簏皆滿。唐張懷瓘《書斷》評其書:「微尚有道之風,半得右軍之肉,兼能諸體,於草最優。」北宋蘇軾《東坡題跋》言:「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右圖為作品局部)嫵媚俊佻,今人疑為唐人摹本。然墨本較之刻本更易直觀顯現古人筆法,故為習書首選範本。何況智永書法「精熟過人,惜無奇態矣」(李嗣真《書後評》),這一點無疑對初入書道者更是大有裨益,可較快地人手。我們這次系列講座選用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墨跡影印本。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二、用筆概要

清何紹基《東洲草堂金石跋》中日:「智永《干文》,筆筆從空中落,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喻之。」分析此帖用筆,誠如何所言,無論起、行、收筆均力實氣空,筆勢渾穆。

1.起筆。智永《千字文》的起筆多空中作勢,尖鋒翻筆入紙,但並非直落直行,而是在筆鋒落紙的一剎那有一個輕微的切筆動作,而後不露痕迹地行筆。這種起筆法看似漫不經心,實則需要深厚的手上功夫,初習者必須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才能穩住筆勢。

2.行筆。關於行筆,今人多有忽視。清包世臣《藝舟雙楫》中言:「用筆之法,見於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包世臣這段話言明了行筆與起、收筆同樣重要。

智永《千字文》的行筆豐厚遒勁、骨力洞達。臨寫時要求能裹住筆鋒,手腕沉穩且輕虛,以達到力實氣空的線條效果。

3.收筆。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謂:「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此帖中的收筆多蘊藉豐潤,筆去而勢未盡。臨習時,要有一種靜穆的心態,注意收筆的蓄勢,處理好收與放的關係。

三、臨寫準備

每當捌面對—本新帖時,應掌握—些臨帖常識,充分做好臨帖前期的工具準備與心理調解,切不可「筆不論柔與硬,腕不論低與高」。應儘可能多地去了解每—本字帖所處的時代(當時的書風、用筆、用紙、作者的取法等)、書寫的背景(作品書寫年代及作者書寫時的年齡、心境等)、相關的評論等方面的資料,以便於我們較好地理解原帖、走近原帖,達至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

在臨寫智永真草《千字文》之前,筆者以為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把握字形,確定臨字的大小

此帖字徑大多不過2厘米,結構方正穩健,氣息暢達。由於這是智永書寫的一本普及性書法字帖,因此它並不追求險絕多變的體勢,而是注意結字的穩健、勻稱,力求符合大眾的審美觀,以便於人們欣賞、學習。我們在臨習時,要抓住本帖的這一要旨,把握住字形特點。初習時可懸腕書寫,字形基本與原字相當為宜;待有一定基礎後亦可懸肘書寫,略放大字形。

2.對筆、紙、墨的選擇

此帖真書介於中楷與小楷之間,可視為小楷。小楷在結字上要「舒展開疏,間可跑馬」,因此對臨寫者指、腕的要求甚高,執筆要緊,運腕要活。總體而言,臨習真、草二體,可如虞世南《筆髓論》中言:「真—(距筆頭—寸)、行二、萆三,指實掌虛。」

小楷落筆及草書的折轉引帶全仗筆尖部位運行,所以動作要爽潔、清勁、準確,宜用彈性較強的純狼毫書寫。

在用紙上,由於所臨字較小,線條纖細,點畫間留白較少,因此不宜在滲化嚴重的生宣上書寫。平日臨帖可用毛邊紙,創作可選用七成熟的宣紙,如色宣、仿古宣、瓦當宣等。

在用墨上,同樣應防止滲化,切忌為追求墨色變化而兌水書寫。(下圖為宋拓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四、真書的用筆分析

智永用筆「精熟過人」,其筆法絢爛多姿,富於變化。我們在臨習前應先認真讀帖,留意帖中相同點畫的不同寫法,找出規律。

(一)橫的寫法

1.長橫

作為—字的主畫,長橫起著穩定字勢、調節節奏的作用,應寫得生動得勢。此帖中的長橫一般有三種形態:

其一如下圖中「舉」字長橫,書寫時筆管略向左下方傾側,筆鋒落紙後向左下方切筆,而後抵住右行,至收筆時將筆稍抵提起回鋒。此橫寓凌厲遒勁之勢。

其二如下圖中「妾」字長橫,筆行至中段稍提,收筆向右下稍頓而成。此橫呈輕靈婉轉之態。

其三如下圖中「具」字長橫,尖鋒入紙後迅速挺直右行,前輕後重,剛直有力。此橫有勁健流動之勢。

2.短橫

短橫在此帖中的形態頗多,或筆鋒上行,取俯勢,如下圖中「老」字上橫;或筆鋒下頓,取俯勢,如下圖中「杯」字右部之橫;或尖鋒入紙,求勁利,如下圖中「情」字右部的橫;或切筆向右上提鋒,求果斷,如下圖中「求」字的橫;或平直堅挺,求沉實,如下圖中「耳」字的上橫;或婉曲多姿,求妍媚,如下圖中「且」字的下橫。

3.橫的變化

漢字中的橫畫最多,因此其形態、體勢的變化也頗多。深諳於此的智永在用筆上更是多變,下面拈出幾例說明。下圖中「土」字兩橫並列,上橫前重後輕,取仰勢而放之,下橫前輕後重,取俯勢而收之,對比鮮明。而下左圖中「任」字右部的三橫,上仰、中平、下俯,長短各異,變化自然和諧。又下圖中「聲」字中的橫畫,自上至下依次減細,且各橫之間均有筆勢上的照應,至末橫處理成提畫的走勢。臨寫中,對橫畫較多的字,應多觀察分析,找出共性,舉—反三。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二)豎的寫法.

漢字橫多豎少。豎是字的骨幹,起著支撐字形、穩定重心的作用,宜寫得勁健挺拔。

1.長豎

此帖中的長豎有以下三種:

一為懸針豎,如下圖中「傲」字右豎,起筆時與上一點畫呼應,筆鋒迂迴而下,收筆時出鋒,顯出暢意流美之態。

二為垂露豎,如下圖中「辭」字最後一筆豎,收筆時回鋒,顯得渾厚沉靜。

三為「行意豎」。由於此帖行意濃厚,因此字中時有行書筆意的點畫,如下圖中「斬」字末豎,顯然是為求流暢的筆勢而帶出。

2.短豎

短豎在寫法上與長豎相似,有起、收筆上的藏露變化,有相向、相背的體勢變化。

(三)點的寫法

待橫、豎將手、腕訓練得較為穩定後可轉入對點的學習。南宋書學理論家姜夔言:「點者,字之眉目,全藉顧盼精神,有向有

背,隨字異形。」

點為字之神,點亦富於變化,但何時用什麼點並非可以隨心所欲,而是要遵循—定的規律。如左右兩點用於字首、字中,—般就是如下圖中「糠」、「嫡」、「少」的寫法;用於下部,一般就是如下圖中「涼」、「員」、「異」幾種寫法。四點底一般也只有如下圖中「熟」、「謙」等為數不多的幾種變化。而上下兩點的寫法,由下圖中「鈞」、「扇」二字可見,上下三點由「沉」、「落」二字可見。

此帖中點單獨出現時,形態最多的是側點,書寫時筆取側勢,鋒尖入紙用力向右下,待毫鋪開後筆鋒稍頓,衄挫回鋒。其他還有直點、長點、垂點、撇點、挑點、平點等,書寫時要留意它們與不同筆畫搭配時的形態,找出規律睦。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四)撇的寫法

撇、捺好比字的雙翼,要左右呼應對稱。撇是向左伸展的一筆。

1.長撇

本帖中出現頻率最高的長撇為蘭葉撇,如右下圖中「房」、「史」二字之撇,輕鋒入紙向右下輕點,然後將鋒調正,由輕漸重,腕同時向左上方翻,自中下段漸行漸提,出鋒撇出。此擲飄逸搖曳。

另外兩種長撇在起、收筆上作了變化:長曲撇起筆先向右下切入,而後筆致清晰地撇出,如右圖中「飽」字左撇;回鋒撇收筆處向左下輕蹲,得勢後迅速向左上挑出,與下—筆呼應,如右圖中「合」字之撇。

2.短撇

短撇與長撇筆法相似,只不過長度較短,在起、收筆及角度上變化更細微豐富一些,由右圖中「黍」、「稅」、「畝」、「易」四字可見。同時,短撇用筆迅疾多變,要求臨寫時手上的動作要乾淨、準確,不可有多餘動作。

(五)捺的寫法

捺是字中向右舒展的一筆,其筆法來源於隸書,要有起有伏。

1.長捺

此帖中的長捺豐潤婉轉,起伏含韻,一波三折。如下圖中「令」字之捺,起筆空中作逆入之勢,筆鋒落紙右行(取平勢),為一折;而後順鋒向右下行筆,為二折;至捺腳翻腕捺出,為三折。

另有如下圖中「聆」字的回鋒捺,筆至捺腳處不出鋒,而作回鋒之勢,顯得含蓄厚重;而「奏」字之捺至捺腳處圓鋒而亡,隸意十足。

捺貴舒展,臨寫中應注意用筆的節奏感,不可行筆過快。

2.短捺

此帖中短捺化為反點者居多,如下圖中「散」、「欣」二字的捺;也有類似於長捺筆法者,如下圖中「囊」、「濟」二字的捺。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六)鉤的寫法

作鉤之法,需蹲鋒,令鉤飽滿勁健。鉤的變化較多,但寫法大致相似,只是方向、長短、粗細的差異而已。豎鉤的起、行筆與豎相同,至將轉筆處手腕稍向右上翻,而後向左平推而出,如右下圖中「則」字之鉤。

本帖中的豎鉤也有拖鉤法,即出鉤時將筆鋒調正,掣住筆勢向左稍行鉤出,如右圖中「孰」字左下的鉤畫。 鉤的形態一般有以下幾種,茲列出典型字例,可強化練習,如右圖中「宅」、「弱」、「飄」、「心」、「賊」、「處」字中的豎彎鉤、橫折鉤、彎鉤、斜鉤、卧鉤等。

(七)折的寫法

折是由橫和豎搭接而成的。智永真書的折筆多暗轉,勁力內斂,如右圖中「伊」、「旦」二字的折,轉處筆勢稍頓,圓鋒而下,折處圓勁而有張力。而右圖中「曲」、「忠」二字之折,則筆至轉角處提筆換鋒,抵住下行,折處筆力盎然,似切金斷玉一般

以上分析了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真書的筆法特點。需要提醒臨寫者注意的是,此帖真書類似於行楷,筆致流暢圓潔,故而要想更好地表現其筆端靈便暢達的氣息,則必須具備一定的行書基礎。因此在I臨寫此帖的同時可穿插臨寫王羲之的行書帖,以切准智永楷書與王字行書的契合點,達到由形入神的目的。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五、草書的用筆分析

孫過庭《書譜》云:「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因此對草書的用筆把握首先體現在使轉上。智永筆法精熟,「筆筆從空中落」,故而可以說,智永此帖草書教科書般的筆法為我們做了極好的示範。

(一)使轉

此帖在使轉上達到了「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孫過庭《書譜》語)的藝術效果。其轉筆淳厚流暢,靈動而不詭異,沉實而不呆板。

1.下轉。如圖中「霄」、「易」二字之橫下行時,腕部要隨之緩緩外轉,使鋒居於正中,忌勾指直接向下。

2.上轉。如圖中「充」、「腸」二字,在筆上轉時不可懈怠(勿猛提筆),稍駐後翻轉而上,忌機械硬轉,令鋒散開。

3.平轉。如圖中「飽」、「畏」二字筆至平轉(撇折)時腕要稍向內翻,並在轉處稍頓。行筆時注意要手腕輕虛,避免動作過大。

4.連轉。如圖中「輔」、「鷗」二字,轉筆處順勢相連,行筆動作基本—致。但轉折中應注意動作到位和連轉處的變化。

草書使轉中最(隹的是上、下轉交替進行,如圖中「委」、「寓」二字。臨寫時首先要看清行筆線路,其次要把握好腕部動作,可先在空中熟悉兩遍後落筆。檢驗連轉動作是否正確的方法是審視線條的起、行、收處,不能出現散鋒或尖薄的情況。如果動作不對,應及時調整,直到準確為止。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二)橫

草書中多牽絲映帶,許多點畫相互依存,橫畫也不例外。它可以與豎、撇、捺、點等連接在一起,難分彼此,如右圖中「佐」、「曲」、「弱」、「營」等字。當然,相對獨立的橫畫也會以不同的姿態出現在字中,與字的其他部分互相呼應。

1.短橫

草書中獨立的短橫一般為字的首筆或末筆,其起、收有輕重,體勢有俯仰。一般上橫多用輕起、仰勢,如右圖中「飄」字;亦有切筆人紙重起者,如「青」字。下橫多取俯勢,如右圖中「士」字;有重起輕收者,如「旦」字,也有重起重收者。

短橫中還有一種逆勢寫法,如右圖中「執」字。此法多用於橫連豎,目的是順勢。

2.長橫

長橫多為一字之主筆,一般呈左低右高之態。長橫在用筆上變化頗多,如右圖中「晉」字中橫尖鋒殺紙而入,凌厲勁健;「恥」字上橫尖鋒輕入,輔以提按,含蓄蘊藉;「每」字上橫翻鋒入紙後提筆右行,至收筆處頓鋒上轉,沉實婉轉;「並」字末橫取隸意,一波三折,意趣自足;「丁」字之橫呈下俯之態,顧盼含情。

(三)豎

字中豎畫好比搭台的支柱,一般寫得挺直厚重。

1.短豎。根據所處的位置,此帖中的短豎有以下幾種形式:位於左,多用垂霹,只是起筆或輕或重,如右圖中「佳」字;位於中,大多與其他點畫相連,變化多端,如「維」字;位於下,一般厚重有力,支撐上部,如「閑」字。

2.長豎。《千字文》的示範性約束著作者的個性發揮,因此本帖中沒有抒情暢意的特長豎,只有相對較長的豎。如右圖中「植」字的長豎居於左,切筆下行,豐潤秀逸;「刻」字的長豎居於右,行筆輕重變換,頗有動感;「想」字的長豎承上啟下,巧妙地將字的氣息綰結於一體。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四)點

其實,看似簡單的點往往是書法中最具變化、最難表現的,因此臨寫時一定要多觀察、多比較,體會其用筆的細微變化,抓住其個性與共,陛特徵,使之成為點睛之筆。

1.單點

單點並非孤立存在,它與其他點畫仍有相呼應的關係。單點作為首筆或末筆時,一般多用俯勢,筆毫入紙後向右下稍頓彈起,如下圖中「廟」字;亦有取仰勢者,如「躍」字的左上點,起筆與橫法類似,筆鋒向右稍轉後即折回而下。

另外視字的結構,具體作點時還應留意其角度的變化。

2.雙點

雙點一般筆勢相連,分為上下點和左右點。

(1)上下點。如下圖中「論」字末熟練的提按,在上點完成後順勢帶出下點;「嗣」字右部兩點稍作翻腕,一筆而成,凝練有神;「祿」字中右兩點開張大氣,氣勢洶湧,角度、收放變化自然;「盜」字左上兩點行筆穩健,氣息相連。

(2)左右點。如下圖中「涼」字右部下兩點飽滿沉實,遙相呼應;「羲」字上兩點筆力干鈞,峻急飛動;「乎」字的兩點提按自如,一氣呵成;「微」宇的兩點縱橫交錯,輕靈洒脫。

3.多點

多點並列要注意各點的不同寫法及相互間的呼應。

(1)橫式。如下圖中「密」字中部的點,重起頓筆後轉腕提筆,而後翻鋒向上完成左點,至右時,腕外轉頓筆順勢完成右點。再如「羔」字中的橫點,筆勢起伏,提按、頓挫極富節奏感。

(2)縱式。如下圖中「清」字上點採用單點的寫法,下兩點一筆寫成並順勢提出與下一筆呼應。「落」字中左下三點一筆寫成,由輕漸重,簡約而凝練。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五)撇

草書中的撇畫多與其他點畫相連或相映。

1.長撇

此帖中長撇或厚重沉實,線條遒麗,如下圖中「映」、「初」二字;或凝練老辣,勁挺暢意,如「廉」、「碑」二字;或筆意婉轉,飄逸洒脫,如「沙」、「接」二字。

2.短撇

短撇變化較多。如下圖中「欣」字之撇藏鋒入紙,腕夕囀撇出;「戚」字之撇由上一筆順勢帶出,翻轉靈活;「求」字上撇由橫變異而來,狀若蘭葉;『夙」字之撇露鋒直下,迅速發力。

(六)捺

草書為了取勢的需要,形態完整的捺一般出現較少,取而代之的多為反捺。

1.長捺

長捺多以反捺出現者居多,如左下圖中「義」、「履」之捺均輕入輕收,中截渾厚;而「秦」、「岳」之捺取章草意,收筆含蓄。

2.平捺

此帖中平捺的寫法較為統一,多尖鋒入紙後向右下行筆,漸行漸按,至尾部稍頓捺出,隸意盎然,如左下圖中「逸」、「運」二字。

3.短捺

在草書中,短捺多化為姿態不同的點,如左下圖中「讀」、「笑」、「實」、「囊」各字。獨立者多飽滿厚重,如高山墜石;連帶者多婉轉流暢,似泉水奔涌。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六、草書的結構特點

虞世南《筆髓論》言:「草即縱心奔放,覆腕轉蹙。」筆勢的迅疾自然給草書結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千字文》專為習書而創製,因此其草法相對工穩、規範了許多。

1.氣息綰結

文章要「形散而神凝」,書法亦然。草書更應講究跌宕起伏、大開大合間的氣息綰結。如右圖中「嵇」字翻轉騰挪,一筆而成,體勢緊湊;「臨」字各部分雖相對分離,但筆勢不斷,氣息貫通。

作草求勢,或連綿轉折,或筆斷意連。而勢的表現主要通過改變筆順和簡化點畫達到。如右圖中「並」字先寫兩豎再完成兩橫,令整字行筆便捷順暢。再如右圖中「躬」字本來較為複雜,而經過簡化筆畫,自然就容易貫氣了。

2.字形多變

草書講究整體美,而這種美靠什麼實現呢?表現在字法上便是字形變幻和大小穿插。相對來說,《千字文》作為習書範本,其大小變化並非十分突出,佃臨習時不應忽視,尤其應注意訓練以結字大小調節書作的節奏。而字形的多變是根據字的結構來隨機處理的。總的原則是在注意字形飽滿的同時避免出現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字勢,力求以形變增強書作的節奏與韻律。

3.揖讓有度

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言:「意在筆前,然後作字。」作草尤需如此。下筆前應預想各部分的空間比例,然後落筆。如右圖中「飄」字,其左部上揖下讓,右部上讓下揖,巧妙搭配,渾然一體。

4,伸縮得體

字法要打破正方或長方的呆板體勢,就必須要注意伸縮。一般情況下,左右、左中右結構的字要注意各部分的長短參差,勿使齊平,如右圖中「絳」字;上下、上中下結構的字要注意各部分的寬窄搭配,如「寥」字;獨體字要注意點畫的伸縮,令字形多姿多彩,如「毛」字。

5.疏密映襯

智永草書《千字文》中,有左密右疏者,如「散」字;有左疏右密者,如「誰」字;有上密下疏者,如「歷」字;有上疏下密者,如「帶」字;有中疏外密者,如「領」字;有中密外疏者,如「感」字。

總體看來,智永草書《千字文》由於其書寫宗旨的制約,在結字上仍以勻稱、沉穩為主。當然,如果運用於創作,我們可以放開一些,增加行筆的連帶及體勢的變化,讓筆意更抒情一些。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七、歷代《於字文》名帖介紹

《千字文》是傳統的蒙學範本之一,相傳為梁武帝時員外郎周興嗣所撰,敘述有關自然、社會、歷史、倫理、教育等方面內容。全文共1000字,無重複者,成四字韻語。與其他蒙學書有所不同的是,《千字文》是專為學書而創製的,因此歷代書家以《千字文》為題材的作品很多,茲選出幾種予以介紹,以便開闊視野,有比較地學習。

唐代為中國書法的鼎盛時期,懷素更以其富有特色的草書譽滿書壇。晚年其亦以小草書寫了《千字文》(圖一為作品局部)。該帖84行,1045字,藝術風格不像其大草般縱橫狂怪、奔放險峻,而是給人以恬淡洒脫、神定氣閑的藝術感受。

唐人高閑在書法史上並不出名,但其傳世草書墨跡《千字文》殘卷(圖二為作品局部)卻顯露出深厚的書法造詣。該卷行筆遒勁剛健、靈動跌宕,盤旋流轉間盡顯盛唐的氣度與風範。

宋人的《千字文》名作當數徽宗趙佶的瘦金體《千字文》及草書《千字文》,另有徐鉉的篆書《千字文》也頗可觀。至元代,趙孟頫的六體《千字文》(圖三為作品局部)一枝獨秀,廣為流傳,亦為「趙體」的一時風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明、清及近代,作《千字文》者亦不乏其人,如文彭的楷書《干字文》、沈粲的草書《千字文》(圖四為作品局部)、徐霖的篆書《千字文》(圖五為作品局部)、徐渭的行書《干字文》,還有王寵、傅山、于右任、來楚生等都有《干字文》書法傳世,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廣為流傳。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八、部分《千字文》書法名篇賞析

1.臨作

隋智果乃智永同時代人,並曾向智永學習書法,書論《心成頌》為其所著。

圖一真萆《千字文》(為作品局部)傳為智果所書,就其風格而言可視為I臨作。與原帖相比,此篇用筆更為沉靜入骨,而且瘦勁敦厚了許多,頗有幾分逸少《樂毅論》的影子。

南宋趙構的真草《千字文》(圖二為作品局部)顯然屬於實臨作品。其用筆、結字皆忠實於原帖,只是筆法及字法上顯得過於謹小慎微,氣度小了許多,此亦或為情性使然。

由上兩例可以看出,歷史上一些書家的臨作可供我們臨寫時參考、借鑒,但一般不宜直接拿來作為範本。

2.創作

與趙構相比,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千字文》(圖三為作品局部)則顯得亮麗豁達了許多。該貼點畫勁健飄逸,舒展開張,結字

清瘦方正,寬綽洒脫,自成—格。不可否認,從純然書法的角度去分析,瘦金體有著書法藝術的諸多缺憾,但今天它對我們訓練筆法、轉腕、骨力等方面無疑仍是—劑良方。

傅山,一個在當代書壇仍很流行的名字。我們熟悉他「四寧四毋」的藝術主張,熟悉他雄強恣肆的大草,而他的這件不起眼的楷書《干字文》(圖四為作品局部)也頗受後人推崇。章炳麟評其「小楷乃獨淳古」,于右任謂其「小字乃溫厚和平,如此乃知有道君子真不易測也」。傅山晚年此作橫見輕靈,豎則淳厚,撇捺隸意盎然,結字奇崛多變,顯出高古的氣息及別張一幟的面貌。

與傅山的《千字文》相比,王寵的真書《干字文》(圖五為作品局部)在用筆上與之相近,捺取隸意,筆致厚重。但細加推敲,二者又迥然有別。用筆上,王寵著力追求簡約含蓄,以韻取勝;字法上亦不若傅書匠心獨運,而追求自然樸實、疏朗靜穆的藝術效果。

觀—葉而知秋,歷代書家的《千字文》墨跡無疑可視為中國書法發展史的一個剪影,它為我們學習傳統書法開啟了一扇軒窗。我們應當重視對《千字文》的學習與研究,讓這篇專為書法而創製的蒙學教材發揮其更大的功用。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草書《千字文帖拓對照》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沃德利成書畫院 的精彩文章:

TAG:沃德利成書畫院 |

您可能感興趣

王羲之《樂毅論》臨習指導
《石門銘》臨習指導參考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臨習指導
「二爨」——《爨龍顏碑》《爨寶子碑》的譯文和臨習方法
臨書學古文——《伯遠帖》釋義及臨習方法
《九成宮》臨習攻略指南
王羲之的《十七帖》最強臨習指南!
怎樣臨習《麓山寺碑》以及原文註解
談臨習《集王聖教序》
《石門頌》臨習淺談
怎樣臨習鍾繇小楷《宣示表》
怎樣臨習《石門銘》
最佳歐陽詢九成宮臨習字帖
千古草隸《石門頌》臨習全攻略
圖文教程:李曉明《雞雛待飼圖》臨習步驟詳解
《九成宮醴泉銘》臨習教程
孫曉云:《聖教序》臨習要領
怎樣臨習《石門銘》續
《石門頌》臨習技法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