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夏季心臟養生的幾個小方法

夏季心臟養生的幾個小方法

夏季心臟養生的幾個小方法



當氣溫達到33℃以上,會加速人體新陳代謝,影響血液循環系統,進而影響心臟,導致心臟病發,具體原因有以下六點:

1、氣溫不斷升高,就會導致機體皮下血管擴張,機體皮膚血流量比之前要高出3~5倍,回心臟的血流量也會增加,進而會加重心臟負擔,導致心臟超負荷運動。


2、長期處於高溫狀態下,人的交感神經會更加興奮,心率也在不斷加快,冠狀動脈明顯收縮,這些都會增加心臟的工作量。


3、天氣炎熱出汗多,人體的水分都通過汗水蒸發掉了,就會導致血粘稠度高,到一定量就會出現血凝的情況,導致心腦血管堵塞或缺血,嚴重情況下就會出現腦卒中或心肌梗死。


4、天氣悶熱,人也容易煩躁,進而導致植物神經紊亂,時間一長就會出現猝死、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

5、夏季晝長夜短,天氣炎熱,睡眠往往得不到保障,而休息不好是導致心血管疾病複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6、夏季空氣濕度高,含氧量低,很容易導致機體缺氧。特別是對於本身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的患者,尤其要注意,由於含氧量降低,濕度增加,及時按時服藥也不能保證百分之百安全,有些人還是會出現頭暈、氣短、胸悶等癥狀,嚴重的還會出現心肌梗塞,這個時候最好去正規醫院做全面的檢查。


安全度夏十項注意


(一)動靜適宜


活動鍛煉宜在清晨較涼爽時進行,切忌在烈日下鍛煉。活動強度要適量,時間不宜太長,以減少心臟負荷,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止心肌缺血發作;當天氣悶熱、空氣中濕度較大時,應減少戶外活動

(二)防暑降溫


在室外活動或勞動時應戴遮陽帽並備足水,防止因周圍血管擴張、血容量不足而使得冠狀動脈供血減少、心肌缺血而誘發心絞痛。當天氣悶熱時,室內可以開啟空調,但溫度不要太低,時間不要太長,一般以25℃左右為宜,這樣既可以調節室內的溫度,又可以減低室內空氣的濕度,提高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三)起居有序


由於暑熱,晚間入睡較晚,早晨不宜過早起床,中午要適當休息,以補充睡眠不足。


(四)調整用藥

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對平時服用的治療心腦血管病的藥物做一些適當的調整,或加大某種藥物的劑量,或增加某種藥物;有心絞痛發作史的患者可預防性用藥,如心得安、消心痛、丹參片等。若外出旅行須隨身攜帶硝酸甘油或亞硝酸異戊酯等抗心絞痛藥物


(五)飲食清淡


夏季人的消化道功能減退,食慾下降,飲食宜清淡,多吃一些新鮮蔬菜,水果,黑木耳,豆製品等,可適當吃一些瘦肉、魚類,盡量少吃過於油膩或高脂肪食物。飯菜不宜過咸,食鹽過多會使血壓升高


(六)注意補水

不要等渴了才喝水,要多喝涼開水,及時補充水分,也可以喝一些淡鹽水。最好在睡前半小時、半夜醒來及清晨起床後都喝一些開水。如有條件可以常喝如綠豆湯、蓮子湯、百合湯、菊花茶、荷葉茶等飲料,既可補充水分,又能清熱解暑,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


(七)穩定情緒


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指揮人的一切,當過分激動、緊張,特別是大喜大悲大怒時,由於中樞神經的應激反應,可使小動脈血管異常收縮,導致血壓上升、心跳加快、心肌收縮增強,使冠心病患者缺血、缺氧,從而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應儘力避免過度緊張、激動、焦慮、抑鬱等不良刺激,避免參加炒股、搓麻等刺激性較強的活動。只有心理平衡才能生理平衡,各臟器功能正常,血流通暢,就會遠離心梗的威脅


(八)忌煙限酒


研究表明,吸煙者冠心病的發病率比不吸煙者高3倍。此外,常飲烈性酒,可因酒精中毒導致心臟病和高脂血症。過多的乙醇還可使心臟耗氧量增多,加重冠心病。可以適當飲用一些葡萄酒,但每日不超過100毫升


(九)大便通暢


大便秘結,排便過度用力,可使心肌耗氧量急劇升高,極易誘發心絞痛。要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多吃粗纖維的蔬菜和水果,如芹菜、香蕉等,適當進食粗糧也有利於通便


(十)平心


情緒激動容易引發心臟病發作,所以在炎炎夏日、酷暑難當的夏天,人們應該學會靜心,避免被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而影響。因為這種煩躁的情緒對於正常人來說還好,但是對於本身患有心臟病的病人來說,則很有可能是危險的爆發點,嚴重時甚至危及到生命,畢竟夏天突然猝死的例子可謂是屢見不鮮。

您可能感興趣

女性必懂的五個夏季養生方法
夏季養生應注意的幾個事項和方法
夏季養生的7種方法都有哪些?
夏季養生,六個方法夏季健康出汗
秋季三個時間不同的養生的方法
夏季養生 8種方法幫助男性做好養生
夏季養生方法和要點
夏季五個養生的技巧
夏季養生小常識 專屬男人養生的方法
春季養生小驗方
在立夏養生的七個方法介紹
在炎熱的夏季養生的九個小常識
春季養生的十個方法,多吃甘溫食品
冬季八大養生粥的做法好處
春季日常養生的方法有哪些
生薑的5種吃法 夏季防暑又養生
夏季養生重養心,每天一杯護心茶
夏季養生 十個方法避免中暑
流傳至今的養生的「良方」 七個「三」 養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