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真問真答:真的有「臉盲症」這種病嗎

真問真答:真的有「臉盲症」這種病嗎

那要看「臉盲症」說的是什麼了,如果只是說「經常記不住別人的長相」,那不過是戲稱罷了,說多了還顯得矯情;只有真的嚴重到認不出誰是親媽才是病理意義上的臉盲症(face blindness),更正式地稱作「面部辨識能力缺乏」(prosopagnosia),在表現上又可以分為兩類:


一種是統覺性臉盲,他們看人臉和看後背沒有區別,無論熟悉陌生都不認識,甚至不能區分兩張臉是否一樣,但是可以從著裝、髮型、嗓音等特徵上認出一個人——換句話說,他們覺得所有人的臉都抹平了;

真問真答:真的有「臉盲症」這種病嗎


統覺性臉盲症患者看到的人臉差不多是這樣


另一種是組合性臉盲,他們能看出兩張臉不一樣,甚至能根據人臉判斷年齡和性別,但是叫不上他的名字,想不起什麼時候見過,也無法判斷認不認識,嚴重者甚至看不出五官的位置是否正確。作為比較,我們可以耍一個「撒切爾效應」(Thatcher effect)的小把戲:如下圖所示,兩張臉看上去乍沒什麼不妥,熟悉的人也能輕鬆認出他是誰,直到將圖片正過來才會大吃一驚。

真問真答:真的有「臉盲症」這種病嗎


撒切爾效應的演示圖


不出意外的話,你會發現 A 圖的眼睛、嘴巴倒過來了,B 才是正常的人臉,然而對於組合性臉盲症患者來說,這兩張臉怎麼看都沒什麼區別。


為了了解這類怪病的成因,我們首先要知道,大腦的人臉識別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識別面部結構,比如鼻子、眼睛、嘴巴,並對每個結構做出特徵識別,這部分功能主要由大腦的枕葉(occipital lobe)負責,顳上溝(superior temporal sulcus)也參與其中;

第二個階段是將這些結構統合為一個整體,包括雙眼的距離、眼睛和鼻子的關係,最終認出人臉,它主要由大腦的梭狀回(fusiform gyrus)負責,其中左側梭狀回較多負責熟悉面孔識別,右側梭狀回更多負責陌生面孔識別。

真問真答:真的有「臉盲症」這種病嗎



黃色示大腦左半球枕葉內側,大約在後腦勺的位置,主要處理視覺信息,紫薇就是因為傷及此處而失明

真問真答:真的有「臉盲症」這種病嗎


紅色示大腦左半球的顳上溝,這個結構主要負責識別聲音或者圖像中的信息是否有意義,比如是講故事還是用喉嚨發出噪音、是人臉在動還是籃球在動

真問真答:真的有「臉盲症」這種病嗎


大腦左半球內側,黃色部分是梭狀回,除了人臉識別,它還負責顏色識別、文字識別和分類辨識


對正常人來說,大腦的人臉識別功能非常強大,可以在茫茫人海中認出20年沒見的同學,但對於上述兩種臉盲症患者來說,統覺性臉盲症患者往往在枕下回或顳上溝受到了損傷,以致不能執行人臉的早期處理,所以人臉看見了也像沒看見;


而組合性臉盲症患者常常是梭狀回受到了損傷,不能將看到的五官組合起來,也不能與記憶對應,人臉在他們眼中就像碎屍案的認領現場。另外除了腦損傷,還有 2.5%的患者是先天性的大腦發育異常,而且呈現出了家族聚集性,目前尚未定位具體的基因位點,但推測這是一種常染色體遺傳。


至於治療,很可惜,我們現在還無法治療如此精細的大腦器質性損傷,只能訓練患者更多地分析嗓音、觀察肢體,盡量用其它特徵代替人臉。


不過除了這樣嚴重的臉盲症,我們的確經常能體會到這樣一種人臉識別的困惑:外國人長得都一樣,有時還能導致相當嚴重的後果。

真問真答:真的有「臉盲症」這種病嗎



在阿里逝世的新聞報道中,江蘇衛視用了泰森的照片


這種現象同樣有一個專門的稱謂,「跨種族效應」(Cross-race effect),就是指人們總是更容易辨認自己種族的面孔,這個現象的研究始於 1914 年,迄今已經獲得了不少收穫。而最顯著的一點,跨種族效應在新生兒身上並不存在,是在出生後的第一年逐漸表現出來。


簡單的說,給嬰兒呈現一個人的照片,使嬰兒認識他,然後將他的另一張照片與另外一個人的照片一起呈示給嬰兒,通常來說,嬰兒將會更長時間地注視陌生人的臉;如果注視的時間一樣,則表明嬰兒不能判斷哪張臉是陌生人,也就是「臉盲」了——為了控制種族這個變數,每次參與比較的兩張臉還必須來自同一種族。

真問真答:真的有「臉盲症」這種病嗎



即便對於成人來說,左邊的臉也更能吸引你的瞬時注意,因為右邊的傢伙已經認識了


於是在 2007 年的一項實驗中,我們發現 3 個月大的中國嬰兒對美國白人、中國人以及非洲人的面孔都能很好的識別;6 個月大時能夠識別中國人和美國白人,但對不能識別非洲人面孔;9 個月大時只能識別中國人的面孔,不能識別美國白人和非洲人的面孔。


而在另外一些互相印證的實驗中,我們還驚訝地發現,新生兒即便猴子的臉也能輕易辨認,而與白人生活在一起的中國嬰兒將始終保持對白人面孔的良好識別——這意味著「種族」概念既不是固定的,也不是先天的。換句話說,人類會在成長中逐漸失去對罕見面孔的辨認能力,而越來越專註地識別常見面孔。

真問真答:真的有「臉盲症」這種病嗎



這些日本獼猴的面孔對於成年人來說沒有任何可識別的特徵,但對於新生兒來說卻是一張張個性的面容


對此現象也有很多解釋,一種相對傳統的解釋是從進化心理學出發,認為將人臉識別的範圍縮小有助於提高群體認同,排除斥異己,增強族群的凝聚力。但這種看法很難站得住腳,因為對任何一個族群來說,競爭最激烈的都是與自己同種族的相鄰族群,而不是遠在另一塊大陸上的「外國人」。


而另一種更合理的解釋是,作為一種典型的認知窄化現象,跨種族效應是大腦人臉識別系統過度擬合的結果,以提高信息處理的速度。


舉個例子,如果給一個孩子很多動物圖片教他認識鳥類,他會漸漸地掌握「兩隻腳,長翅膀,有羽毛,嘴很硬」的是鳥,在判斷企鵝這樣個性的鳥類時還要多琢磨一陣;但如果這些鳥類圖片都是鴨子,這個孩子就會漸漸地確信「鳥還要有扁嘴、長脖子和蹼」,錯誤但迅速地將烏鴉和麻雀掃出鳥類的範疇。

真問真答:真的有「臉盲症」這種病嗎



黑天鵝是人類認知中最典型的「過度擬合」——見過了太多白天鵝,就不能相信世界上還有黑天鵝了


同樣,人臉識別系統如果長期適應於某些特有的面部特徵,比如東亞人較小的眼睛,白種人較高的眼眶,非洲人較扁的鼻子,也會將自己調整得更加針對這些特徵,而對超出這個範圍的特徵日漸遲鈍,這會釋放不需要的信息處理能力,提高關鍵信息的處理速度——只要沒人拿一套新的鳥類圖鑑問那個孩子,那這個孩子永遠都不需要知道貓頭鷹也是鳥。


所以話說回來,這樣的臉盲症其實很好「治療」,只需多看看外國人,特別是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要混淆,就能讓人臉識別系統重新擬合,校準到恰當的程度上。

真問真答:真的有「臉盲症」這種病嗎



2015年韓國小姐評選,也是一份亞洲人臉識別的大考卷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公會 的精彩文章:

真問真答:春秋戰國國君該叫「公」還是「王」
你是哪條龍的傳人
個人意見:我們的父輩不曾在歷史上存在過
史上最偉大的菜譜只有這個瘋狂的天才寫得出來
魔獸你看了?下次別把「公會」再寫成「工會」
您可能感興趣

真問真答:為什麼會有疾病
真問真答:「吃醋」是怎麼來的
真問真答:貓和狗的味覺是什麼樣
真問真答:燒香是怎麼來的
真問真答:吹多了空調真的容易感冒嗎
真問真答:有性生殖是怎樣出現的
真問真答:無硅油洗髮水真的更好嗎
真問真答:為什麼哺乳動物很少有毒
真問真答:苗疆蠱毒是怎麼回事
真問真答:為什麼男人沒有「陰道」
真問真答:為什麼沒有綠色的哺乳動物
真問真答:姑獲鳥是種什麼鳥
真問真答:眼睛是怎麼進化出來的
石勒真的是個熱衷種族屠殺的軍閥嗎|真問真答
真問真答:舌頭真的用不同部位負責不同味覺嗎
真問真答:古代的女子真的足不出戶嗎
真問真答:為什麼有的人一定要午睡
「烏龍球」是怎麼來的|真問真答
真問真答:靜脈血管為什麼是藍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