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真問真答:貓和狗的味覺是什麼樣

真問真答:貓和狗的味覺是什麼樣

同一個世界在貓和狗的眼睛裡完全不同——它們都是綠色盲;那你有沒有想過,同一碗飯,在貓和狗里是什麼味道?

真問真答:貓和狗的味覺是什麼樣


「你吃啥嘞,好吃不好吃?」


這可不是一個無聊的問題,動物的味覺是非常重大的適應性問題,在宏觀進化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這類狀變化又單純地發生在分子層面,是理解微觀進化和宏觀進化的良好樣本。


具體的,脊椎動物從兩棲類開始就進化出了「味蕾」,它們是味覺識別的基本單元,分布在舌頭、上顎乃至咽喉局部——人類尤其是個中翹楚,肥大的舌頭上分布著 9000 多個味蕾,在哺乳動物中首屈一指。

真問真答:貓和狗的味覺是什麼樣


以人為例,舌頭上分布著四種基本類型的乳頭,除了絲狀乳頭以外,周圍都有味蕾分布

真問真答:貓和狗的味覺是什麼樣



一個完整的味蕾

味蕾非常像蒜頭,它由很多梭狀的味覺細胞集結成團,埋在口腔上皮的淺表處,並通過味孔與口腔溝通。這些味覺細胞表面帶有不同的受體,每一種都專門負責一種味覺,綜合起來,每個味蕾都能分辨所有的味覺。進一步的,我們根據功能將味覺細胞分成了三類:

真問真答:貓和狗的味覺是什麼樣



目前研究確定的三種味覺感受細胞


第一種由膠質細胞特化來,它們表面含有很多鈉鉀離子泵,用來排除另外兩種細胞在神經衝動中釋放的鉀離子,同時鈉離子是鹹味的主要成因,所以它們也與鹹味有關,但具體機制尚不明了;

第二種是接受細胞,它們的細胞膜表面鑲嵌了很多 G 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它們在細胞外側暴露的部分能特異性地與某些物質結合,同時在細胞內測激活一系列信號通路,最終改變細胞的狀態——比如上圖的接受細胞,當它結合到甜味、鮮味和苦味物質後,最終會泵出許多 ATP,並發起一個動作電位;


第二種細胞是前突觸細胞,它們被接受細胞釋放的ATP激活,並釋放出5羥色胺抑制接受細胞,同時,水合氫離子可以直接作用於前突觸細胞,並形成動作電位,產生酸味。


在這三類味覺細胞中,接受細胞是最關鍵的一類,因為鑲嵌在細胞表面的 G 蛋白偶聯受體相當多變,它們暴露的部分就像鎖芯一樣,可以因為不同的構型而匹配不同的物質。除了味蕾中的接受細胞,G 蛋白偶聯受體也廣泛分布在真核生物的其它部位,是激素、生物胺、趨化因子、神經遞質、引發嗅覺的氣味分子……種種信號分子最常見的受體,以至於 40%的現代藥物都把它們當作靶點。

真問真答:貓和狗的味覺是什麼樣


G 蛋白偶聯受體鑲嵌在細胞膜上,內部與 G 蛋白耦合——當配體結合到偶聯受體暴露的部分,偶聯受體就會發生一串形態變化,進而「撬動」細胞內部的 G 蛋白,G 蛋白就會激活細胞內的信號通路


G 蛋白偶聯受體的專一性和多樣性意味著它們更容易受基因突變影響,最終改變動物的宏觀行為:除了酸和咸這兩種味覺普遍出現在所有哺乳動物身上以外,甜、鮮和苦等味覺會隨著 G 蛋白偶聯受體的變化在不同的脊椎動物身上發生強烈的差異——總得來說,動物能嘗到什麼味道,與它能吃到什麼物質高度吻合。


就拿貓來說,它們的味蕾與人類的非常類似,但在基因比對中,我們發現它們的 TAS1R2 基因比人類少了 247 對鹼基,而這個基因負責編碼感受甜味的 G 蛋白偶聯受體,所以貓對甜味幾乎無感——的確,貓科動物都是單純的食肉動物,對果實不感興趣,也缺乏消化植物的能力;而在肉中常見的氨基酸和脂肪,貓科動物的味覺都算正常。


但另一方面,貓只有不到 500 個味蕾,所以相同的食物在貓嘴裡既沒有甜味也更加寡淡,所以它們更傾向於用嗅覺判斷食物好吃不好吃,尤其是肉中的脂肪香味——這就是為什麼貓嘗不出甜味卻很喜歡吃冰淇淋,這東西在它們嘴裡和一大坨肥肉味道類似。

真問真答:貓和狗的味覺是什麼樣



貓雖然嘗不出甜味,但冰淇淋中的奶油揮發出來,對貓也是香得很


而狗作為人類最古老的夥伴,最大的原因就是它們也是雜食動物,能與人類吃到一處去,它們的味覺與人類沒有明顯差別,但只有 1500 個味蕾,所以像貓一樣,它們更傾向於用鼻子推斷食物的味道,那裡的 G 蛋白偶聯受體更多。

真問真答:貓和狗的味覺是什麼樣



狗愛自己的主人,所以襪子的味道未必像我們想像得那麼糟


除了貓和狗,還有另外一些非常經典的動物味覺案例,都與 G 蛋白偶聯受體有關。比如嚙齒動物,尤其是鼠科的成員,有一些特殊的偶聯受體能感受到澱粉的味道,這與它們愛吃植物的根莖和種子密切相關——相比之下,人類的祖先在樹上摘取果實,因此對單糖和雙糖更加敏感,對澱粉就很無知。

真問真答:貓和狗的味覺是什麼樣



老鼠的確很喜歡大米、燕麥、玉米,等等富含澱粉的食物


更著名的是大熊貓,與其它食肉目的哺乳動物相比,它的 TAS1R1 基因發生了兩個移位突變,失去了對谷氨酸的味覺,而谷氨酸正是肉食鮮味的主要來源,所以大熊貓身為食肉動物卻不愛吃肉——而且這一基因突變大約發生在 420 萬年前,而化石證據表明大熊貓從 700 萬年前就開始吃竹子,這意味著大熊貓的食性轉變要早於基因突變,也就是說在長達 200 多萬年的時間裡,大熊貓的祖先都懷著對肉食的渴望咀嚼著清淡的竹子。

真問真答:貓和狗的味覺是什麼樣



大熊貓主要吃嫩竹葉,這裡的蛋白質含量較多,但仍不足以滿足它們的能量需求,所以在腸道內有很多共生菌幫它們把纖維素分解成糖——所以熊貓嬰兒不得不在吃竹子之前先吃掉母親的大便,以獲得這些共生菌


所以味覺的演化雖然與動物的宏觀適應性密不可分,但未必就是適應性的原因,而更可能是適應性的結果:哺乳動物的食性具有相當高的後天可塑性,它們可能因為飢餓等原因嘗試不曾接觸過的食物,如果這種嘗試提高了它們存活率,後續的味覺突變就會用獎勵或懲罰強化這種選擇,讓它們逐漸適應一個新的生態位,就像嚙齒動物的澱粉味覺那樣;與此同時,無用的味覺會堆積有害突變,最終失效——就像貓的甜味覺和大熊貓的鮮味覺那樣。


最後再舉一個不幸的例子:和絕大多數感官一樣,鯨類的味覺在哺乳動物中最遲鈍,它們在 3600 萬年前到 5300 萬年前之間失了咸以外的所有味覺,甚至包括用來甄別毒性的苦味覺,這可能是由於它們習慣整吞,缺乏咀嚼辨認的機會,咽喉的觸覺可能是它們主要的進食獎勵。但隨著人類活動加劇,石油泄漏和海水富營養化都能產生許多毒性強烈的環境和食物,遷徙中的鯨不能用苦味分辨其中的威脅,常常誤入險境,死於非命。

真問真答:貓和狗的味覺是什麼樣



2010 年的墨西哥灣的石油泄漏事件導致了多頭抹香鯨死亡,它們丟失了幾十條和苦味有關的基因,不知道這裡的食物不能吃,也不知道那些黑漆漆的液體有毒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公會 的精彩文章:

英倫風是什麼風
四川話為什麼這麼統一
開發者們請看過來
個人意見:漫長的道別

TAG:大象公會 |

您可能感興趣

真問真答:「吃醋」是怎麼來的
真問真答:姑獲鳥是種什麼鳥
真問真答:燒香是怎麼來的
真問真答:真的有「臉盲症」這種病嗎
真問真答:靜脈血管為什麼是藍色的
真問真答:有性生殖是怎樣出現的
真問真答:無硅油洗髮水真的更好嗎
真問真答:「兔子愛吃胡蘿蔔」是怎麼編出來的
真問真答:苗疆蠱毒是怎麼回事
真問真答:為什麼沒有綠色的哺乳動物
真問真答:為什麼會有疾病
「烏龍球」是怎麼來的|真問真答
真問真答:眼睛是怎麼進化出來的
真問真答:中國象棋是怎麼來的
真問真答:古人的詩集是怎樣編纂流傳的
真問真答:為什麼男人沒有「陰道」
石勒真的是個熱衷種族屠殺的軍閥嗎|真問真答
真問真答:舌頭真的用不同部位負責不同味覺嗎
真問真答:古人為什麼說「女子無才便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