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讀《孫子兵法》 《軍爭篇第七》

解讀《孫子兵法》 《軍爭篇第七》

《孫子兵法》第七章叫做《軍爭篇》。在這一章之前,孫子又是教人「廟算」,教人「造勢」,教人「不戰而屈人之兵」,教人「正奇變化」,教人「避實擊虛」,反正都是不用費勁兒就能贏的招。這些招都用完了,非得兩軍對圓、廝殺一場不可了,這就叫「軍爭」。


孫子說,兩軍對陣之前,一定要爭取有利因素,誰先到達戰場,誰就能搶佔先機。雙方為了能先到戰場,一定會互相設障礙、使絆子。所以將領們要做到把遠路變成「近路」,把不利條件轉化成有利條件。在上一章《虛實篇》已經講過,要使用「利害」調動敵人,讓敵人多走冤枉路,這就叫「迂直之計」。


但是,為了搶佔有利條件,要急行軍,危險性也同樣巨大。「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要是帶著所有的裝備、兵馬、糧草一塊跑,那來不及,太慢了;要是什麼也不管了,輕騎倍道,輜重又丟了。急行軍距離越遠,能跟上隊伍的人數就越少,而且沒有輜重、糧草、補給,軍隊太脆弱了。

「軍爭」,爭的是好處,是收益;為了爭這個收益,要犧牲掉部隊的一些戰鬥力,這是風險。「軍爭」的時候,收益與風險是並存的,孫子要求將領「懸權而動」。「權」,在前面出現過,就是砝碼,把「軍爭」的收益和風險當作砝碼,放在天平上稱一稱,看看為了這麼一個收益,冒這麼一個風險是否值得。「軍爭」,爭什麼收益呢?無非就是「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搶資源、搶地盤。「軍爭」時潛在的風險卻很多,孫子在這裡僅僅是舉了些例子,比如,盟軍的真實意圖很多時候是不確定的,他們可能在關鍵時刻出賣我軍,所以「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對盟軍心存懷疑,就不能信任他;將領對行軍路途中的地形可能不熟悉,經常碰到走不過去的地方,就要繞路,本來想「直」,結果「迂」了;即使比敵人先到達了目的地,沒有當地人做嚮導,也可能選錯據守的地方,把好地形拱手讓給了晚到的敵人,虧大了。


以上,是「軍爭」第一法——「先知迂直之計」。但將領務必要記得,急行軍是把雙刃劍,用之前一定要考慮值不值。


「軍爭」第二法,就是完善指揮系統。「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戰場上靠金鼓和旌旗傳達命令,晚上用聽的,白天用看的,讓部隊步調一致,就像一個人一樣。這就是《勢篇》里講的「分數是也」和「形名是也」,編製要合理,指令要明確,做到這兩個「是也」,才能「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具體情況在《勢篇》里已經分析過,這裡就不再多說了。


「軍爭」第三法,是「奪敵心氣」。「心氣」可以理解為戰鬥意志,在第一章《計篇》里我們就說過,影響戰爭勝負的,一個是戰爭中可以使用的手段,這是物質的力量;一個是參與戰鬥人員的戰鬥意志,這是精神力量。在短時間內,物質力量很難產生巨大的進步或退步,但是精神力量可以卻能改變很多。孫子作為一個唯物主義的軍事家,雖然承認精神力量確實是可以對戰局產生重大影響,但是,任何強大的精神力量,都要建立在充沛客觀條件的基礎上,這就是前面提到的「勢」,「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只有客觀條件到位了,精神力量才能發揮出來,不考慮客觀條件,一味要求士兵努力,不會有任何效果。早晨是士兵「心氣」最高的時候,因為這時候身體狀態最好,戰鬥意志也就足;快到中午頭,「心氣」就衰落了,因為有點餓了,累了,身體狀態不那麼理想了,戰鬥意志就開始打折扣;到了傍晚,士兵都很疲憊了,想回營休息,戰鬥意志完全喪失掉了,「心氣」就沒有了。所以,看對方「心氣」高的時候,戰鬥力肯定強一些,我方要避開,等他沒「心氣」了,戰鬥力弱了的時候再打。還有什麼情況可以影響部隊的「心氣」呢?「遠」、「勞」、「飢」!這三種情況都是會對士兵的身體狀態造成負面影響,從而影響了精神狀態。有這三種情況的時候,我方可以判斷敵人部隊的戰鬥意志肯定不會太強大。敵人戰爭手段的多少,可以通過計算他物質的數量得知;敵人戰鬥意志的強弱,同樣以一些客觀條件為依據得知。看到對方「正正之旗」和「堂堂之陣」的時候,即陣容很整齊的時候,肯定「心氣」很高,這時候攻擊對方肯定不是最佳的時機。

解讀《孫子兵法》 《軍爭篇第七》



最後,孫子做總結,「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追」。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是《軍爭篇》講的第一個「軍爭之法」——「得地利」。敵人佔領高地,我方不要仰攻,仰攻難度非常大,士兵要耗費額外的體力,而且遠距離攻擊的武器攻擊範圍要比對方小得多,對方能打到你,你卻打不到對方,白白損失。敵人背靠高地的時候,由於我方很難攻擊到他的背後,他就可以減少至少一個方位的防禦,增加其他方位的戰鬥力。同時,敵人背靠高地時,可以將遠距離攻擊武器布置在高地上,肉搏部隊背靠高地,對遠距離武器提供保護。如果不能消滅敵人的遠距離武器,我方始終在射程上處於劣勢;要消滅敵人的遠程武器,就必須先攻擊他的肉搏部隊,攻擊肉搏部隊時,又要遭到對方肉搏部隊和遠距離武器的立體打擊,這對我方非常不利。這就是為什麼野戰時要佔領山丘,守城時要背城列陣。


「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是《軍爭篇》的第二個「軍爭之法」——知「形名」。「形」就是用來看的指揮系統,「名」就是用來聽的指揮系統。對方是「敗卒」、「銳卒」還是「餌兵」,完全可以通過他的指揮系統分析出來,「佯北」的部隊,指揮系統一定沒有紊亂,只有「形名是也」的部隊,才有可能假裝敗退,看到對方指揮系統很好,極有可能是「銳卒」。

「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追」,是《軍爭篇》的第三個「軍爭之法」——不要攻擊戰鬥意志強烈的敵人。想要回國的敵軍,我方可以追著打,他沒有鬥志抵抗,若是我方把歸路截斷,他就會為了回國而迸發出鬥志;我方把敵軍圍起來打,敵軍跑不出去,同樣會迸發出鬥志,如果我方給開一口,敵軍能逃跑了,鬥志就衰落了;敵軍部隊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我方不追,他就活命,我方窮追不捨,他反正也沒什麼後路,一定拼盡全力抵抗我方,追擊這樣的部隊,是很不划算的。


關於戰鬥意志,最後我想補充一點個人看法。有時候,戰局對我方非常不利,必須退卻。退卻過程中,對手尾隨追擊,給我方造成巨大損失。這時候,我方可以用炸毀橋樑或者道路的方法,自斷退路。用這種方法的目的,並不為了真的要提升戰鬥意志,與敵人決一死戰,而是為了向敵人表明我方堅決抵抗決心,使我方的「堅決抵抗」看起來是真實的(當然也可留著退路,並表現出一副要決一死戰的樣子,但這種行為就顯得沒那麼可信)。敵人會考慮進行這樣的戰鬥可能付出高昂的代價,尤其在他已經實現本次戰役的目的的時候,很有可能會放棄與我軍糾纏,我軍反而減少了損失。在這裡我要提醒大家注意,才用這種方法,必須有一個關鍵的前提條件,就是,我軍雖然有退路,但是退路不太通暢,或者敵軍的追擊非常迅速。總之,在我軍無法順利擺脫對手的情況下,才需要考慮這一方法,而且一定要讓對方知道我方自斷退路的行為,這十分必要!若是我軍明明能夠順利撤退,將領卻非要顯示死戰到底的決心,只會使士兵覺得沮喪——明明有更好的選擇——不會起到提升戰鬥意志的效果。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爭鳴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史》二十三、悲哀的綠帽者——彼得三世
《還水滸一個公道》人物篇之天魁星及時雨宋江
唐伯虎騙寡婦開門留宿,竟只為一頓酒!
華匈戰爭第二十四章之祖龍耀世
您可能感興趣

解讀《孫子兵法》:《九變篇第八》
解讀《孫子兵法》 《地形篇第十》
解讀《孫子兵法》火攻篇第十二
解讀《孫子兵法》用間篇第十三
解讀《孫子兵法九地篇第十一》
孫子兵法《始計篇》
讀《孫子兵法》所想
临沂汉简《孙膑兵法》
《老子》與《孫子兵法》淵源述略
《三國演義》當《孫子兵法》,《紅樓夢》翻譯外文用了20年
薛將軍精講《孫子兵法》第四十三課勢險節短
中國十大奇書《孫子兵法》居首
毛澤東與《孫子兵法》
職場《孫子兵法》 作戰篇
孫子兵法之謀攻篇第三
善用《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 第十篇 地形篇
職場《孫子兵法》始計篇
《孫子兵法》:中國古典軍事文化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