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歷代「年號」與道教文化的內涵關係

歷代「年號」與道教文化的內涵關係

點擊「廣州純陽觀」可訂閱哦!



號,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它出現於漢武帝即位後的第一年,「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始起於此。」是年為公元前140年。年號本身除去用來紀年之外,對於分析事件,評價人物、衡量典章皆有一定參與意義。歷代帝王若遇所謂「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擾,凡一系列國家政事、要事、大事,都要更改一下年號,喻示著一個新時期開始,以求得社稷平安、皇基永固。歷史上使用年號紀年不僅有正統封建王朝,農民起義組織、擁兵自立的割據勢力、少數民族政權皆是用年號來紀年的。

太 初


漢武帝劉徹年號(公元前104——前103年),語出《莊子·列禦寇》:「若是者,迷惑於宇宙,形累不知太初。」意為天地未分開之前的元氣。

歷代「年號」與道教文化的內涵關係


歷代「年號」與道教文化的內涵關係



太 始


漢武帝劉徹年號(公元前96年——前93年),語出《易緯乾鑿度》:「太始者,形之始也。」意指物質形成的原始狀態。(是書相傳出於先秦,後人為其作注)。


地 皇

新朝王莽年號(公元20——23年),地皇為先秦神話傳說中的三皇之一。之後,道教崇奉之。


黃 龍


三國吳大帝孫權年號(公元229——231年),源出《淮南子·精神訓》黃龍負舟的典故。「禹南省方,濟於江,黃龍負舟,舟中之人,五色無主。禹仰視天而嘆曰:吾受命於天竭力以養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憂於龍焉? 龍俯首低尾而逝。」具有博大精深之稱的《淮南子》乃道家著名論著。

歷代「年號」與道教文化的內涵關係


歷代「年號」與道教文化的內涵關係



青 龍


三國魏明帝曹歙叡年號(公元233——237年),道教四靈之一。二十八星宿中的東方七宿,因其組成龍象,位於東方,色青,故稱。亦稱蒼龍。道教嘗以青龍作護衛神,以壯其威。

太 元


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年號(公元376年——396年),太即太一,在道教中指至高無尚,元即元陽真氣。此外,是道教術語,稱頭髮為太元。《黃庭經》載:「發神蒼華字太元。」注曰:「黑與白,謂之蒼,最居首上,故曰太元。」


神 鼎


後涼國呂隆年號(公元401年——403年),泛指道教煉丹之鼎。《抱朴子·金丹》:「若取九轉之丹,內神鼎中,夏至之後,爆之鼎熱,內朱幾一斤於蓋下。」


太 上


南燕國慕容超年號(公元405年——410年),古代「大」、「太」兩字通假。太上亦作大上。道教尊稱最高之神為太上。俗以太上老君簡稱太上。


太平真君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年號(公元440年——451年),真君乃道教稱謂,得道者或仙,以及傑出的道士羽化後稱之為真君。史載,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國相崔浩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設重壇五層,建天師道場。太武帝赴壇受纂,自稱「太平真君」,嗣改之為太平真君。


正 平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年號(公元451年——452年),《莊子·達生》載:「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正平則與彼更生,更生則幾矣。」意為做人要遵循道德規範,正直而公平。


神 龜


北魏孝明帝元詡年號(公元518年——520年),不言而喻,北魏諸帝抑佛崇道,神龜是道教供奉的靈獸之一。


太 清


南朝梁武帝蕭衍年號(公元547年——549年),太清,道中「三清」之一,為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因居大赤天太清境,故稱太清。(按:眾所悉知,梁武帝好佛,曾數次捨身同泰寺。仍尊敬道教,採取對佛道兩教並行不悖的策略,《梁書·處士·卷五十一》載,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高道、醫學家陶弘景羽化,梁武帝詔贈中散大夫,謚貞白先生。


天 和


北周武帝宇文邕年號(公元566年——572年)。語出《莊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指人的元氣。


建 德


北周武帝宇文邕年號(公元572年——578年),語出《道德經》四十一章:「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意為要建立的道德規範,要張馳有度,偷在此表示松馳之意,並且忠貞於道德。


大 成


北周宣帝宇文贇年號(公元579年),語出《道德經》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意為最完備完美的東西也會有缺憾的。


大 象


北周靜帝宇文闡年號(公元579年——580年),語出《道德經》四十一章:「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意為最大的形象是無具體化形象的。


開 皇


隋文帝楊堅年號(公元581年——600年),開皇系道教總年號,「以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窮桑之野,授以秘道,謂之開劫度人。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其年號,其間相去,經四十一億萬載。所度者皆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

歷代「年號」與道教文化的內涵關係


歷代「年號」與道教文化的內涵關係



上 元


唐高宗李治年號(公元674年——676年),上元本為道教節日名,以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天官生日。系用上元為年號,寓有天官賜福之意。


弘 道


唐高宗李治年號(公元683年),指弘揚道教。(唐高宗李治篤信道教,封太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天下各州皆置宮觀,他在位期間道教影響進一步擴大)。


久 視


唐周武則天年號(公元700年——701年),語出《道德經》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意為只要牢牢地掌握住治國安邦的根本法則,才能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天 寶


唐玄宗李隆基年號(公元742年——755年),天寶系道教崇奉的天尊名,即玉清天寶尊。

歷代「年號」與道教文化的內涵關係


歷代「年號」與道教文化的內涵關係



廣 德


唐代宗李豫年號(公元763年——764年),語出《道德經》四十一章:「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意為崇高,廣泛的道德觀念,好似卑下的山谷一樣深邃。


元 和


唐憲宗李純年號(公元806年——820年),元和本為道教修鍊術語,出自《太清中黃真經》。在道教聖山武當山建有元和觀。


朱 雀


渤海國僖王大言義年號(公元813年—817年),朱雀是神鳥名,亦稱朱鳥,道教四靈之一,象徵南方之神。


大 順


唐昭宗李曄年號(公元890年——891年),語出《道德經》六十五章:「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意為自然通泰之境界。


至 道


北宋太宗趙光義年號(公元995年——997年),語出《莊子·在宥》:「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於崆峒山,故往見子,曰:『我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穀,以養民人。』」意要有至大至精的治國之道,才能夠物阜民豐。


太 平


遼聖宗耶律隆緒年號(公元1021年——1030年),語出《莊子·天道》:「知謀不用,必歸其天,此之謂大平,治之至也。」古代「大」、「太」兩字通假,大平即太平。意為時世平和。「太平」作為年號,在我國歷史上曾多次採用,是出現最多的嘉號。

歷代「年號」與道教文化的內涵關係


歷代「年號」與道教文化的內涵關係



明 道


北宋仁宗趙禎年號(公元1032年——1034年),語出《道德經》四十一章:「明道若昧,進道若退。」意為光明磊落的「道」,看似暗昧。


治 平


北宋英宗趙曙年號(公元1063年——1067年),語出道教經籍《抱撲子》:「又於治世隆平,則謂之有道,危國亂主,則謂之無道。」意為治理國家要用深厚的道,才能太平相安,假若無道,便會成為危害國家的罪人。


上 德


大理國王段連義年號(公元1076年),語出《道德經》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為凡是自然的美德,才是至高無尚的德。


元 符


北宋哲宗趙煦年號(公元1098年——1100年),史稱,宋哲宗皇后遇疾,茅山元符萬寧宮道士劉混康以符咒將病治癒,哲宗對劉混康感謝有加,敕賜玉印、玉符、玉圭各一,翌年,改號元符。


至 元


元世祖忽必烈年號(公元1264年——1294年),語出《易·坤》:「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須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與《易·乾》卦相對應,乾之象為陽,代表天;坤之象為陰,代表地。乾乃使萬物發生,坤能萬物成長。萬物依靠大地的負載,才能夠茁壯成長,這完全符合天意。元世祖對道教禮遇頗高,史載,在滅南宋之前,他曾問道於天師道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問詢前景如何,張天師答曰:「善事爾主,後二十年,當混一天下。」「逮至元十三年果驗。」

歷代「年號」與道教文化的內涵關係


歷代「年號」與道教文化的內涵關係



至 治


元英宗碩德八剌年號(公元1321年——1323年),語出《莊子·胠篋》:「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至治矣。」此出處亦見《道德經》八十章,老莊認為淳樸的民風,太平的世道只有原始社會才能出現這種「至治」的社會局面。折射出老莊對原始社會返璞歸真的想往。至治表示安定有序的清寧社會。


玄 武


明初少數民族起義領袖朱徽煠年號(公元1451年),玄武亦稱元武,道教四靈之一,象徵北方之神。


天 運


清末上海小刀會起義領袖劉麗川年號(公元1853年——1855年),天運《莊子》篇名,即《莊子·天運》,猶言天命,日月、星辰依存運轉皆是由天來制定。


另外還有許多年號與道教有關本文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註:


《前漢書·武帝紀》卷六,二十五史縮印本382頁。


《中國神話傳說辭典》350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6月版。


《隋書·經籍志·道經》卷三十五,二十五史縮印本3379頁。


古都子:《洞天羽客》64頁,黃山書社出版社1991年2月版。


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184頁,中華書局出版1981年6月版。


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205頁,中華書局出版1981年6月版。


摘自《中國道教》2002年第5期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奉 · 道 · 守 · 戒 , 弘 · 教 · 利 · 生


獲取更多的服務請使用菜單查詢


新浪微博:@廣州純陽觀


微信公眾號:gzdjcyg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州純陽觀 的精彩文章:

純陽觀道長參與廣東省第二屆玄門講經活動再獲殊榮
貧道要給中國的媒體講個宗教課,誰告訴你道教就是封建迷信
純陽觀原創道教主題音樂欣賞:隨遇而安
道教勸善書竟然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蛟邪作孽!漁人黃聞求師得道鎮水妖

TAG:廣州純陽觀 |

您可能感興趣

道教文化 中國符號
宋代崇道促進媽祖文化與道教文化的結合
道教與中國茶文化
道教的文化定位與文化擔當
道教文化巡覽:道教服飾
道教文化對中國古代石橋建築的影響
道教圓融觀的文化內涵
道教文化巡覽:道教服飾!
道教法物的文化內涵
道家道教「文化游首站」:《中國道教史》
必讀!《道家文化與道教的差異》-游鳯道人
道教信仰「中秋拜月祭土」的文化內涵
道教正一派授籙的宗教文化內涵
晨鐘暮鼓:道教的鐘鼓文化
宮觀和道教文化的發展
道教文化與「非遺」
夏、商、周三代道家文化的演變
玄德堂——道教與茶文化
姓氏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