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家太極拳與流行太極拳內容稱之比較

道家太極拳與流行太極拳內容稱之比較

道家太極拳與流行太極拳內容稱之比較



作者:佚名

太極拳本是一脈相承的道家武術,而在民間;經過歷代太極 傳人的修改傳承,已與道家太極拳原貌相差甚遠。更有甚者,某些人為了沽名釣譽,不承認 太極拳出自道家,而稱太極拳為自己祖宗所創,但其理論功法和拳勢名稱基本上都還是沿用 或保留著道家太極的內容。另外,根據很多太極愛好者和專業人員的研究考證(如李師融先生 所著《北派太極拳流源揭秘》,張傑先生所著《陳王廷不是太極拳創始人》的文章考證),以 及本門的傳承,均可以證明太極拳出自於道家,為集大成者張三丰祖師所創,民間某人自創 拳說在歷史證據面前不攻自破。


太極拳古時在道門內稱「太極全」。 因太極包含著天地陰陽世間萬物之變化,是一門綜合學科,故與近代太極拳所指狹義範圍是 有區別的。道門太極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它包括道家哲學、醫學、內丹養生學、經絡學、易 學、內功學、力學、技擊學、數術等學科,並將易學、五行、陰陽剛柔、虛實之變化融於一 身而演為太極拳。太極拳作為道家人道築基之法門,是道家以武衛道和以武演道的模式。經 曰:「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運轉即太極,萬物不外一太極」。故太極即道也。


太極拳作為道家養生防身護法之術,其歷史源遠流長。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和道 家傳承「寧可失傳,不可妄傳」的規定,多少年來,傳人之間只是心傳口授,文 字傳錄極少,即使有記錄也多用口訣隱語暗示,非真得道者不能參悟其中奧秘。如我張祖意 合太極拳,每一甲子傳一代,一代傳二不傳三,非正式傳人不傳拳譜。正是因為這些特殊原 因,才使我們今天很多人只知祖師張三丰,而不知歷代傳人。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現今流行的 太極拳資料中窺見一斑。但這也恰好為造假者提供了機會,使世人對太極拳的傳承產生了誤解。


太極拳從流傳民間到現在, 公開的譜訣只有王宗岳的太極拳論解,及後人根據王的論解而流傳的各派太極拳論述,卻沒 有原始傳承的道家「太極拳道論」。我在以往的文章中曾經說過,王宗岳不是道 家的正式傳人,他的太極拳是張三丰的弟子劉古泉所傳,他的太極拳論、譜、訣,都是根據 道人劉古泉的口傳記錄整理的。故此,他沒有完整的道家太極拳道論。這一點,大家可以看 一下至今所發表的王宗岳太極拳論、拳譜和歌訣就會明白。又因受地域環境和方言的影響, 其在拳論、拳譜、歌訣的字句上,也有記錄失誤和不妥之處。還有的是後人據王宗岳記錄而 加以潤色,逐漸增訂的。例如殺手歌中「上打咽喉下打陰,中間兩、肋併當心。下部兩 臁合兩膝,腦後一掌要真魂」。此歌本為道人口傳王宗岳,其後又有人根據王的記錄而 轉錄,故與道家真傳有相謬之處。道家原歌日:「上打眼喉下繆陰,中打兩肋並蓋心; 底打兩膝和兩脛,腦後一掌命歸陰。」此歌訣與流傳歇訣的小同之處主要在於前兩句。 兩首歌訣雖然目的相同,但前一首與後一首相比較,對人體所擊打的部位略有:不同。過去 有師曰:「寧傳一手,不傳一口。」往往真言不輕傳。那麼怎樣理解和解釋第一 句才更為合理?從字面上我們可以看出,用「眼」字比用 「咽」字更 為合乎情理。大家知道眼是人的視覺之官,如眼被封擊必失去視力。那為什麼要將「下 繆陰」改作「下打陰」?也可能是歷代傳人保守不傳,也可能是記錄有誤。 過去也有人將「下繆陰」誤寫為「下撩』陰」,此解也不全面。 何為下繆陰?這是指擊打部位下八繆穴和陰部。下八繆是指人體背腰椎下骶骨處,此處有骶神 經後支,骶外側動脈,受重擊後可造成大小便失禁,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等。陰部是人身任 脈要穴,前打陰部,後打八繆,此兩處穴位任何一處被擊,都可造成人體損傷,輕者身體癱 瘓,大小便失禁;重者休克或致命。第二句「中打兩肋並蓋心」,兩肋被擊打後 可以造成肝氣不疏,胸悶氣短,咳嗽等症。胸肋部為人之五臟所在,穴,位多且神經豐富, 故對人造成損傷較:大。「蓋心」是指人任督兩脈之中心,「蓋」指 華蓋,肺為五臟之華蓋,是致命穴;「心」指人之前後中心,任督兩脈中心為人 身之要穴,內連五臟,是人身致命之弱處。故學練者在習練時要有朋師指卓,方知要奧。雖 然後兩句文字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故不再解釋。

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看出,道 家真傳與民間泛傳是有區別的。所以,一字之差其意不同。現今世傳各種太極拳譜、拳論、 拳訣很多,因各種原因,訛誤不少,有望太極拳研究者及專家辨正。


近代太極拳作為養生防身之術,深為廣大練武者所喜愛。但白楊澄甫改拳後,有很多名 家高手根據個人對太極拳的領悟和理解,對太極拳作了不同的修改。有的名家為了標新立異 ,對太極拳冠以新名,以迎合人們追崇時尚的心理。一時間,各種名稱的太極拳比比皆是, 逐漸使真正的道家太極拳厭而退隱。而社會上流行的太極拳也逐漸失去了太極拳的原旨,形 成了太極操舞。


近年來,在有志之士的呼籲和推動下,太極拳正在朝著恢復歷史 原貌的方向發展,這是使太極拳真正為大眾所認識了解,為全民健身計劃所用的正確途徑。 太極拳的健身技擊作用雖早己被人們所認識,但是為什麼很多太極名家還是過早的離開了人 世,給後人留下的只是一些太極典故和佳話?據資料統計,近代太極名家平均壽命只有70歲 左右,這離「觀耄耋能御眾之形」相差太遠。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好的東西如果 理解有誤,運用不當,也可能造成相反的結果。縱觀道門內功高深者多長壽,而世俗間功高 者多早嚷。這些事實說明,不得真傳不僅不能延年益壽,而且還有可能造成身體損傷。所以 說,太極拳是與修鍊內丹養生緊密聯繫的。達不到丹體常存常靈,就不算得到太極真諦。因 此,真正地繼承研究和發展太極拳,是我們今天的首要任務。


道家太極拳式的名稱主要來源於三豐祖師悟道 所得。他長期潛心修行,結合日常生活,觀察世間萬物變化,研究陰陽、五行、八卦相生相 克之理,為了便於記憶和傳世,便將拳式和用法編成歌訣,為太極拳的創立和流傳,立下了 不可磨滅的功績。


太極拳式的名稱多以形容、比喻、誇張、擬人等方法命名,如 「三豐搗碓」、「一條鞭」和「推窗擊月」等等。以下試 作簡述比較。

三豐搗碓


訣曰:三豐搗碓賽金剛,混元一體劈雷響。


棚捋擰砸震天地,佛仙神鬼不敢傍。


「三豐搗碓」一式 是三豐祖師當年在道觀修行時所悟創。傳說他每日用拳碓米,將日常生活碓米視為練功,後 將此式引為拳式。道內也有稱為「三大對」。如趙堡太極至今沿用此名。陳氏將 此式稱為「金剛搗碓」,動作和用法略有不同。練此式要求神意氣、手足身、丹 震砸(喊聲發自於丹田、震腳聲、砸捶聲)三聲相對,發出混元一體的震聲,內外五行合一, 振奮精氣神,周身齊到,精神意氣力、筋骨皮毛肌,全身一體太極混元,要打出威猛之氣。 此式對於身手足的外形要求是男左女右。即在行拳時,男起左開,落右合,起勢時震左足, 砸左捶;收勢時合右足,砸右捶,此謂陽開陰合。陳氏「金剛搗碓」與趙堡 「三大對」起勢相同,兩家均為右起勢。但陳氏「金剛」一詞出於佛 家,不知何故?趙堡的這一式緣於道門,但練法不同於道門。其大致原因,可能是趙堡太極拳 來源於王宗岳的弟子蔣發,而蔣發之拳大多數、由王老夫子的女兒代傳,按男左女右的規矩 形成右勢,故趙堡太極拳又有「大姑娘拳」的說法(可參看原寶山著《武當趙堡太 極拳大全》)。楊式太極拳沒有「三豐搗碓」式。當年楊露禪學拳於陳家,三下陳 家溝而不得真傳,楊便轉到趙堡求學。趙堡人告訴楊此拳得於道門,楊又離開河南尋道,後 得道家傳人陳蔭昌的指點。因楊不是道門正式傳人,故老師不許他對外公開得於道門(因楊拜 過陳長興為師,古人講,只要拜師學過一天就是終身師父,這也是武林的道德規矩),所以楊 對外依舊稱陳為師。楊露禪為了還原於道門而又不得罪陳師,』故將此式省去;我們從 過去的楊式太極拳勢名稱上可以看出,楊氏與陳氏拳名稱區別比較大,而與道家太極拳名稱 比較接近,由此可見一斑。


「三豐搗碓」一式有三種用法,即脫砸法、拿砸法和上下合 擊法。此三法皆以傷對手肘手關節和擊打面胸部為主,故在練習時要慎用。舉其中一例說明 ,如對方拿住我的手腕,可以用脫砸法解脫對方擒拿之法,左右皆可用。當對方拿住我右手 腕部,我將右手纏擰,使對方手臂隨我手纏擰的方向伸直,此時我用左手向其肘關節部位擊 砸,造成對方肘關節錯位或骨折;同時左腳踩跺其足面,使之失去戰鬥力。再舉一個「 三豐搗硭」的實例:1979年我出訪日本進行文化交流,曾用太極 「一條鞭 」一式將一空手道高手打翻在地,其後又有一柔道高手非常傲慢地與我切磋交流,他用 右手抓我前胸,想把我摔倒,我則以右手封住他的手,同時含胸擰身柔化其進力,迫使其手 臂伸直,同時用手猛擊砸對方前手肘部。對方被我猛烈擊砸後,肘部關節脫臼栽倒,面色慘 白,表情痛苦。他不得不甘敗下風,伏首認輸,我便用道家正骨法為其複位。

攔 路虎


訣曰:棚捋擠按攔虎梢,剛如猛虎柔似蚊。


剛柔走化神意力, 化發如閃在於腰。


「攔路虎」也稱「攔虎尾」,為習練推 手常用的一式,是三豐祖師觀老虎捕食獵物所用「一撲二掀三剪尾」之技,融虎 性之威猛,將技法與神意合於一身,悟創出此技法。此式左右皆可用。其用法有里用、外用 和側後用三種。此式可先發制人,也可後發先制,一式可演變出多式,學者可舉一反三,融 會貫通。舉一例說明,如對手向我胸面擊打,我則以側身避其鋒,同時以前手棚化其衝力, 後手拿其腕部借力引之前領,又借力以對方為圓心轉到對手側後,同時雙手猛力擊打對方胸 肋,全身內外混元一體,頭要虛靈頂勁,柔如蛟龍猛如虎,手撐足蹬,尾骨扎地,身體上下 形成一個爭力,全身如同爆炸,意透其背,走化發打一瞬間。

攔遮衣


訣曰:棚架纏擰攔遮衣,截手合力把人欺。


進步上身中門占,避實就虛當胸擊 。


「攔遮衣」一式為三豐祖師利用道士袍袖寬大這一特點所創。據 我師父說:三豐祖師在山中修鍊時,遇有猛獸襲擊,就用「攔遮衣」式遮化其撲 力,避其鋒芒,轉到猛獸側後,借力而發,功高者可將猛獸內臟擊碎。此式為避實就虛,化 打一齊,左右皆可使用。此式名稱和用法與其他太極拳不同,如陳氏稱「懶扎衣 」,趙堡稱 「攔插衣」,楊氏則將「攔路虎」、「攔遮衣 」合為一式,稱「攬雀尾」。此式也有三種用法,學者可舉一反三,恕不一 一例舉。


一條鞭


訣曰:雲里旋打一條鞭,擊打頸項兩耳間。


內外五行合一氣,弓開箭放敵膽寒。


「一條鞭」在道內也稱 「甩鞭」。三豐祖師所創拳法名稱均來源於對生活和事物的觀察,加之他本人悟 性極高,因此所創拳式名稱與用法非常切合實際。例如,他觀趕車之人每遇烈性牲口不聽話 時,就用鞭子抽打牲口耳根,再烈性的牲口也立刻被馴服。據此,三豐祖師就創演出甩鞭之 法。「一條鞭」在技擊中是常用之法,用法且有多種,學者可依一式自己參悟。 現舉一例說明,兩人交手時,如對方向我面目擊來,我以一手棚架對方來勢,另一手則沿對 方手臂順勢纏繞旋進,後手如拉弓,前手似放箭,用驚彈之力擊打對方耳門或頸動脈。此式 要作到周身一家,「哼哈」一發敵必倒。此式相當狠,,犯者應手立仆,甚至暈 死過去。學者慎用;


而今,他家太極拳皆稱此式為「單鞭」,其練法 用法也與道家不同。觀趙堡與楊式都以推擊為主,顯然失去了「鞭」之義。鞭是 甩的,不是推的。學者應詳辨。


高抬馬


訣曰:按肘擊面馬抬蹄,閃身旋化打靠 擠。


上下動作合一氣,哼哈齊到傷面膝。


「高抬馬」也 稱「高彈馬,取烈馬昂首抬蹄彈蹬之義。動作要求上下完整一致,閃身旋化要柔隨,靠 身彈打要快,要做到勇、猛、短、毒、狠、剛、柔、快、聚、絕,此法雖為技擊常用之法, 但當慎用。用法是,對手向我攻來,我以閃身旋化避開對手的攻擊,在上身旋化對方的同時 靠擠貼近對手,一手壓住對方來手,一手擊打對方下頒或面目,用腳蹬彈對方膝關節以下(腿 抬的不宜過高,以不超過膝蓋為好),上下內外完整一致,以傷對方下盤為主,使其膝關節半 月板及面目損傷,失去鬥力。學者當慎之。


今各家太極拳皆稱此式為「高 探馬」,其含義與用法與道門多有不同之處,但在趙堡太極的此式中還有部分保留。楊 式則不同,楊式太極拳解釋「高探馬」的 「探」字是探索之義,探索 東西而伸手,或同騎馬之前探馬鞍的形態相似。楊式的更改,因一「探」字之差 ,卻與道家太極拳原意差之甚遠。但楊式在「高探馬」式後加一式左右分腳,將 一完整的動作一分為二,可見其改拳用心良苦,非常巧妙。


搓肱骨


訣曰:纏擰走化搓骨擠,雙臂挫骨用腰力。


剛柔相濟混元氣,太極陰陽把人擊。


「搓肱骨」是利用人體關節這一骨骼特性,以手法身法配合,造成對 方關節錯位或筋骨分離之法,要求手臂要纏擰搓,身法要走化,合以腰力,雙手臂合擠挫打 。拳經云:「出手如鋼銼,回手如鉤桿。」全身上下完整一氣,方顯效果。正反 內外均可使用,輕者可使對方關節脫位,重者可使對方關節骨折。如對方用拳或腿向我擊來 ,我可乘敵攻擊時手或腿過直而避實就虛,搓打對方薄弱之處的關節。此式在流行的各家太 極拳式中的名稱為「手揮琵琶」或「初收」等,手法則有不同之處 。


推窗擊月


訣曰:雙手擊月先推窗,腳踏中門敵難防。 棚架纏擰胸肋 掌,中著立椒把身傷。


此式用推窗擊月來形容其用法,義要狠遠,欲將窗 外的月亮擊碎。拳經云:「打人先上身,手腳齊到方為真。「一切按太極要訣要 求去練,要有神意。用法為前手掤架配合纏擰滾掫,使對方足根拔對方足根拔起,失去重心 ;後手以掌旋擰出,擊打對方胸肋。輕者造成對方胸悶氣短,重者可使對方內臟損傷吐血。 其他太極拳皆將此式名為「玉女穿梭」,與本門名稱不同。而道家太極有「 雲里穿梭」式練法和用法,但與流行太極拳「玉女穿梭」的練法用法有別, 以後再作詳述。


道家


傳承道家思想弘揚道教文化


歡迎添加我的私人號:cangzhuyong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家 的精彩文章:

道教知識 什麼是六齋十直
道教四大去陰補陽秘法,讓你陽氣旺盛!
秦漢之際演變成獨具中國本土特色的教派道教
道教氣功養生入門功法
道教的主要教義之「不爭」

TAG:道家 |

您可能感興趣

太極拳與太極十三勢
太極拳之「拿」
名家論太極:對太極拳纏絲勁的實質看法
懂勁—太極拳之魂
太極拳是練圓的拳,無圓不太極
說不盡太極拳的風情,道不盡太極拳的魅力!
太極大師及太極拳患者
太極拳八字要義(太極八法 亦是勁力的基礎)附太極拳前輩經驗
格鬥KO太極 太極不行?但你們不知道打太極拳對人體有多少好處
用脊柱行拳的太極拳
太極拳,意境
太極拳與太極操有何區別,怎樣避免練成太極操?
太極拳+音樂=太極操?
太極拳與太極操的區別,說得太明白了!
太極拳為什麼要慢練,太極拳慢練之理
太極拳法之母拳
太極拳的慢與快
也談太極拳的「呼吸之道」
太極拳內勁與人體筋骨結構變化,從科學角度了解太極拳真正內勁!